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载体及机制研究*

2022-11-04戈园园

大众文艺 2022年20期
关键词:素养大学生教育

戈园园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一、前言

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年8月),其中学生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总分5分的情况下,平均得分为3.54分,网络素养的水平并不是很高,在刚刚合格的阶段徘。数据显示,随着年级提升,学生网络信息处理和甄别、网络印象辨别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中,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内容的利用、网络载体的选择与评价和网络道德水平等素养越高。

根据在校大学生数据调查显示,从区域上看,经济较发达区域学生在网络印象管理方面呈现突出,经济欠发达区域学生在网络信息甄别与评价和网络道德方面较为良好。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学生,在使用网络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甄别与评价、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方面较为平定。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内容的选择

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31期《中国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报告》中明确了“赋权”“赋能”“赋义”是学生网络素养的核心理念。《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将网络素养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将沉迷网络作为青年人不良行为之一。同时,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在网络上接触不良信息,低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其实也与网络有很大的关系,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非常有意义。

大学生群体运用网络具有集体无意识、责任心不足、极端化、反理性、力量附体等特征;网络行为受到首因效应、沉默螺旋、近因效应、归因理论、认知失调、从众心理、破窗效应、圈子效应等多重理论的影响;在网络发布信息时,要遵循一定的实话原则、自我重复、自我维护、趋避理论;在改进传播效果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先入、层次、场域、光环等效应的能动性。当前,以虚拟现实、元宇宙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网络安全的风险也被不断放大,大学生触网行为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威胁。在网络保护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避免消极被动地进行,赋予学生在实践中多多提升自我发展中的能力,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强调学生多重素养能力的提升。携手监护人,构建亲子平台;数据安全保护隐私;防沉迷功能,功能内容双重保护,拦截不良内容,建立防护体系;搭建一些精品内容,助力全面发展,安全教育、国风活动、数字化体验、激励创新、公益活动等都可以在网络载体上实现,构建青年学子内容新赛道,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世界知识、助力乡村教育和青年全面发展。网络素养性质下的能力构建教育,即让网络真正为学生所用。要在多维度、宽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抓住多种重要的教育契机,使学生能够针对的理解和掌握网络使用的内涵和意义。网络“赋义”将会是长时间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环境的共同营造。

大学生能否有效的使用网络,从网络上搜罗实用的资源,是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网络素养框架内容包含工具、识别、参与等多个维度。其中就包括了对基础互联网工具的使用,比如搜索引擎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管理和选择合适信息源等。掌握了以上内容,还有对信息的辨别和识别和承担着相对应的互联网责任。还有是自己在获取网络带来的快捷,可以把分享给更多的人;此外,在分享的基础上,可以和更多的产生关联,就可以进行深度的再创造。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多位载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中旬,我国网民数量达近11亿,较去年年底增长2000多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根据相关研究,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合格,有可以上身的空间,建议学校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独立式课程或融合式课程。精准了解网络等新媒介的发展,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其需要了解的互联网使用技巧以及互联网规范及思修等内容,创编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为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及网络资源,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逐步营造所有课堂都是育人渠道。

1.学生会、社团、主题党课融合网络直播

开展社团活动、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时,可加上综合类课程,如网络直播等扩充课堂教育的不足。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实施“国风习习”,打造“正能量网络大V”。用网言网语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系列精神、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方位互动,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以多形态多平台的传播实现全网阅读量剧增。

积极使用“新媒体语言”对话,无论与学生还是媒体交流,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受众面比较贴切的语言,这种预警的培养就需要平时多走进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在实践中加强,及时了解热搜、时事热点、网络新词汇。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那些受到学生广泛转载和热烈讨论的,言简意赅、态度诚恳,并恰到好处地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词汇、案例。

2.激活“大课堂”“大能量”的课程融合

要用好用活各种资源,除了公共课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础。还要和课程思政相结合,还需与专业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毕业生文明离校、新生入学教育以及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进行融合。

目前网络素养教育的普及性并不高,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体系规范化,系统化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还是存在偏不固定化、无主题化现象,可在一些综合性高校试点,将网络素养教育逐步加入通识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再逐步地普及。其次是理念待更新,师资紧缺,缺乏教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地加强也是十分关键的。最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两部法律中网络素养是重要的章节,将沉迷网络作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之一。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接触到网络上的负面消息,一部分的大学生犯罪行为也和网络有直接的联系。调查发现,有一部分高校开设了网络素养教育相关的独立式课程,在“网络素养”“新闻媒介与社会”“新媒体素养”等课程当中;课本方面,《学生网络素养读本》《网络道德》《学生网络素养大讲堂》等。今年,苏州市制作了青少年提升网络素养微课程,将网络素养教育“前置”,从什么是个人信息保护法;送给学生的法律成长礼;网络安全志愿者对于相关热词开展的网络攻击行为该怎么办;使用网络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可见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从网络空间的角度,关注青年的合法权益,注重青少年网络素养,呼吁全社会的力量,营造健康的网络空间,加强青年的网络素养宣传教育。

3.自媒体制作及相关等选修课

善用新媒体技术,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教导大学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课堂知识和育人理念,从而正确呈现和运营自媒体产品,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在学生活动中,指导学生拍摄、制作微视频的教学方式的育人效果更为显现。学校层面的新媒体平台要在黄金时段和模块设立矩形布阵,打造思政育人特色专栏。加强宣传部门的专业能力建设,组织专业化学习训练,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背靠优质精品内容,有着匠心制作理念的网络平台内容,如推文、长短视频、纪录片等。

4.举办网络素养类相关研讨会、网络素养公开课

当代学生都是地地道道的“数字原住民”,互联网早已成为他们生活、学习、成长的一部分,因此,提升青少网络素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是企业学生公益的重中之重。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大学生网络保护、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等方面,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对大学生的正确用网习惯的培养、家-校-企-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研讨。此外,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相关规定,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今年共青团中央维护学生权益部集结业内专家智库,精心打造《团团微课:学生网络素养公开课》系列学习教育视频。同时越来越多地公众号也开始关注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研究,如“网络素养派”公众号,聚焦网络政策法规,反映中国网络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网络素养主题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网络热点的评论与引导等进行发布,提升网民网络素养为宗旨。b站(bilibili)作为z时代年轻人喜爱的视频汇集地,发布《2022年b站未成年保护报告》,从技术手段、产品穿心、内容治理等方面营造健康的网络社区,用科技参与青年一代成长。陕西科技大学举办“网络素养提升训练营”,以如何成为高质量的新媒体人为切入点,呼吁大学生们争做好网民,凝聚网络正能量;从短视频制作、网络道德等方面使得大学生全面提升网络素养。

四、推动“一站式”学生管理机制

在网络素养的展现上,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信息差。积极用大数据分析思政工作的新路径,学生对于如何正确评价网络信息和内容,学生在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制作和传播行为也应得到关注。着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逐步高效,推广“一站式”学生综合管理模式,用大数据将学生的教育培养“靶向”赋能。

1.家校融合机制

新媒体、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如何运用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未来,网络诚信教育方面实行社会、高校、家庭三方配合。在有关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中,应该形成“调查+”的模式,引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社会行动模式和干预模式的尝试,比如发布针对家长行为的白皮书等。家长要积极转变思路,做好学生网络使用的“守门人”,从约束性干涉到主动干预再到共同使用,让网络变成家庭交流的新空间,形成网络联合体。在家庭环境中,家庭经济水平、亲子的和谐程度,家长约束上网时间的长短、家长和学生谈论网络内容的频率,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对学生网络素养形成影响。这就要求家长需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水平;注重沟通,增加温度,减少不必要的制约;健康的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识别不良信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健康文明上网,家长要积极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鼓励大学生从网络内容消费者转变为内容创造者,规范大学生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在学校因素中,学生的课程收获、与同学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学校对于手机等设备的管理、课堂上使用的次数也会对学生的网络素养形成变化。运用合理教学方法开展具体教学工作,支持和保障在校大学生在建构健康合理的网络心理条件下,逐渐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

2.提高教师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应有的业务能力,善用媒体平台掌握话语主动权,才能更好地传递思政育人的主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相互了解、建设共享,有力推进思政育人的传统优势同新媒体的高度融合发展。有一部分思政工作者都有与学生互动的自媒体,也会有针对性的撰写推送和拍摄制作视频等开展网络思政教育。除了辅导员工作中比较具象的形式以外,还要聚焦热点谈话、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引领的内容还有待加强。高校在规范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的前提,需要全面提神辅导员的能力素质。规范好各校的网络文化成果评价体系或认证方法。逐步发挥网络思政育人、文化浸润、行为示范的作用,构建全媒体、全方位的宣传新格局。依托新媒体,善用媒体传递“好声音”。学术界应该进行数字产品的正向价值研究,正面引导互联网积极赋能学生成长。

3.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档案机制

高校应创新网络诚信育人模式,形成网络素养诚信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国家已经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且修订了《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在一定形式上制约了跟帖、回复、弹幕、留言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健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但法规条例之用在于引导和规范,而要在全社会形成“保障大学生网络安全”的共识,则更需要专业会员会统筹教育和宣传,完善顶层智库的构建。首先,将网络诚信作为系统的课程体系纳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其次,将思政教育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网络诚信教育以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创新课堂教育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诚信教育专场研讨或者微课程比赛等,提高学生的认识;提升高校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学校各级网络平台的管理部门,要创新跟帖评论的管理模式,适当使用和研究评论信息的安全管理技术,提升不良话语、言论的处置能力,及时发现漏洞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并报告上级部门。配备相应规模的编辑审核队伍,对跟帖等内容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账号的管理者可适当地申请获得举报、删除不当言论的管理权限。

结语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合理利用好网络,它将成为学习成长的一大利器。因此,如何抵制网络沉迷,维护网络正义,净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素养是我们在校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载体及机制的研究工作需要前置、结合融媒体可持续开展,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和社会要从个人能力、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环境、健全机制四个方面,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全面引导,审视技术的迷思,最终构建全面、多元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

猜你喜欢

素养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大学生就业趋势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