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的思考

2022-11-04陈华辉

大众文艺 2022年20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画作艺术家

陈华辉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一、人工智能的角色转变

1952年,《铁臂阿童木》在“光文社”《少年》漫画杂志开始连载,来自未来21世纪的少年机器人聪明、勇敢、正义,能越过辽阔的天空,飞向遥远的群星,漫画里的机器人、宇宙飞船等科幻元素,在人们心中播下了关于科学与未来冀望的种子。1978年,《奔向地球》中来自未来世界的少年为拯救人类命运,摆脱超级电脑对人类生活的管控与干预,与之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博弈…而其实,1927年拍摄的默片电影《大都会》就已出现了人工智能的身影,片中的机器人玛利亚在科学家的指使下,成功点燃了底层劳工们的愤怒情绪,挑起了与资本主义的抗争……

《银翼杀手》《终结者》与《人工智能》等科幻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09年的《阿凡达》带来的3D技术更是掀起了一番科幻电影热潮……艺术源于生活,从日本的科幻漫画到国外科幻电影,人类现实科技与梦想的结合日趋见长。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面世。作为人工智能的初代产品,这台占地170平方的庞然大物从电影、漫画等艺术创作的主题摇身一变,走出了荧幕与画面,来到了现实的人类世界。在人工智能处于萌芽时期,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提出机器思维概念,从理论上提出通过MiniMax算法的使用来下国际象棋,计算机解决智力任务的想法自此在人们脑海萌发。1952年,首款下棋软件在科学家的不懈奋斗下诞生。之后,科学家围绕人工智能进行更多实践。1956年夏,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一词首次被提出,AI进入黄金年代。1962年,人工智能Checkers击败全美最强国际跳棋选手;1997年,IBM电脑 “深蓝”打败人类,获得世界国际象棋冠军;2016年AlphaGo和世界围棋冠军一战高下,最终赢得桂冠…人工智能经过“深度学习”多次成功挑战人类最强大脑地位。

1993年,AI开始被应用于技术产业中,工业机器人、物流、语音识别、Google搜索引擎等应用逐渐出现AI身影。如今,智能交通系统、快递分拣、人脸识别、人机互动、VR头盔,航拍无人机、生命探测机器人、智能手机、宇宙数据分析、健康码…人工智能在生活和产业中的应用中早已片地开花。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除在游戏中打败人类成为游戏高手、以最强小能手出现在人类发展各领域,还“企图”成为艺术作品的“创造者”!

2018年佳士得拍卖会上,通过算法提取15000幅从14世纪到20世纪的肖像画数据制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画作《埃德蒙·贝拉米肖像》(Edmond Belamy)被藏家以43.25万美元拍卖投下,其价格超过毕加索近20幅画作,成为此次拍卖价格最高的画作。该作品通过人工智能Obvious,生成对抗性网络(GAN),将新作品与已有的人工作品数据进行集中比较,直至鉴定器无法区别二者。同时,Obvious通过虚构得出贝拉米家族,并给每位家族成员设定人物形象。通过“学习”,以“伦勃朗光线”勾勒人物轮廓线,采用黑褐色为背景,让人物隐藏于光暗之中,俨然一幅巴黎艺术的集体产物。最终,这幅作品不仅骗过了机器,同时让人类组成的鉴定团也被蒙骗其中。

在以往,人工智能大多是通过海量数据的学习,以穷举法的方式碾压人脑的计算能力和成长经验,从而快精准的完成对结果的预测,得以在象棋、围棋及其他领域攻陷人类。人工智能在设计之初,主要以辅助人类完成机械性、计算性、重复性工作为主。人们曾坚信,思想与创意是人脑所特有的属性,在艺术领域,创意无法被穷举,这也是艺术行业洋洋自得的根本。

可如今,人工智能开始了写诗、作画、创作剧本等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性工作,介入了艺术创作的范畴。

2019年3月,第二件人工智能艺术作品——《路人记忆一号》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人类所专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被AI重新定义,AI在艺术领域的使用逐渐在推广。

二、AI在艺术领域中的发展

目前研究人员已开发数款AI图像生成软件,大多数这类型的软件并不需要使用者有艺术基础,仅通过在引擎中输入参数和提示语便可生成一幅完成度极高的画作。如提供作品基本构图和画风(图案、笔触、纹理、材质)两张图片,便可生成一幅新的作品。通过调整对象参数,可生成二次元卡通风格及各类角色形象。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合概念、属性和样式创建逼真的图像和艺术作品...

实用型AI工具的表现亦可圈可点。如:生成水彩肖像画、为线稿上色、根据使用者绘制的大概轮廓给出多种图案提示后生成简单插图、可以根据笔触和色彩选择自动生成写实风景画面,可一边绘制初稿一边生成作品,所画即所得。滤镜类的AI工具则可以一键生成所需画风作品。如上传图片,选择所需画风后生成作品;将图像生成抽象风格作品…

而图像增强AI则广泛应用在视频修复领域。如上传图片或视频地址、运行代码就可为黑白图像和视频成功上色,可为我们还原20世纪的影像资料色彩,意义深远。或通过算法大幅度提升照片和视频分辨率,用于老视频修复。

AI工具宛如马良神笔,创作者即使无绘画基础,输入代码便可通过算法生成精美画作,大大节省了作品产生的时间,让人人皆可为“艺术家”,其生成的作品甚至可以媲美大多数艺术家所绘制的画作或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输入提示语或相关信息可一键生成的人工智能作品几乎能够以“假”乱真,让人分不出作品到底是出自画家之手,还是数据处理的结果。创作者甚至可以在提示语中输入某位艺术家名字,便可生成近似于该艺术家风格的画作。人工智能能快速地把照片或提示语变成精彩的画作,娱乐之余也不由得引人思考,如果能如此轻松地生成效果十足的画作,那么我们还要学习绘画技巧吗?人工智能开始在艺术鉴赏和创新能力上实现对人类的超越,是否如霍金所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将宣告人类的灭亡,人类创新能力将因AI的全面发展逐步衰退,越来越多的人将因此失去谋生的能力?

三、人工智能艺术与人类艺术创作的关系

人工智能介入人类专属的艺术创作领域,是数字化时代下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与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创作所不同,人工智能是通过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理智工具介入艺术创作,对图像进行工具性处理而后生成新的作品。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数字图像数据规模急剧增长,图像处理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图像分类技术在众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取代了部分手工设计或选择图像的工作。人工智能的确在逐步入侵人类专属的创作领域。

若从定义上来说,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把特定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创作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自由创造活动。

但实际上,只有少部分人类掌握了艺术的创造技能,保留艺术创造的心态与动力。我们都有创造的潜力,却不一定最终拥有创造的能力,AI的快速发展更是让我们对人类创造力的独有性心生怀疑。

然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有了有艺术家作为个体主导的光环,它来源于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与生活体验,是灵光一现的物化过程。受特定的时代语境、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文化因素、个人阅历等条件影响,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其专属印记。而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人工智能的数理计算不同,它可以打破线性逻辑和既定规则的束缚,它可以突破时空与物质的界限,让无论相关与否、在场与否的事物建立一种新的联系。

绘画技巧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是锻炼、观察、思考与表达的手段。印象派大师莫奈画了250幅睡莲主题的油画,目的是通过反复探索追寻自己想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画作每件都成为莫奈和印象派艺术之路的重要主城部分。即使深圳大芬油画村画师在临摹出数万张凡·高的画作后,技艺已经无比纯熟,却仍然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家的观察、思考与表达能力。

目前,人工智能尚无法像人类那样通过想象、类比、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通过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中所获得的素材,塑造出带有艺术家个人创作语言的艺术形象,创作出具有艺术家精神与情感所在的作品。因此,即使可生产作品,但它并不具备人类所独有的创新能力,也不具备处理现实问题所要求的自主创新能力,它所产生的作品与人类所创作的作品并非一类。

但AI的日益强大不容忽视,若过分依赖人工智能的快速生产技能,忽略对作品内在情感的挖掘则让人类陷入创新能力弱化的危机;对人工智能嗤之以鼻,拒绝接受并学习新生事物则让人类陷入被时代发展所淘汰的洪流。因此,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为人类创作所服务,是当代艺术家与新时代艺术发展接轨所需思考的课题。

四、艺术与科技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

AI介入艺术创作,就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摄影技术的出现给以写实油画为主流的西方艺术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原本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写实油画,因照相机的出现几秒便可成片。这让许多以画画为生的艺术家放弃了绘画,另谋出路。然而,科技与艺术从来不是二选一的课题,有危必有机,正是照相机的出现,给油画艺术带来改革的契机,以注重情感表达和光影色彩的印象派正是在此环境下诞生。

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之下,艺术不再像从前那样简单的分门别类,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艺术的身影,如VR技术让绘画不再局限于平面,动画和游戏加深了音乐和美术的结合;AI技术的进步,让动画制作者可以以动态捕捉技术为基础制作动态模型,加上艺术创造思维,提升虚拟角色的感官设计,不再为运动建模的难度所限制。艺术在逐步步入复合化多元化时代,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耐力型转化为创新型。适应并跟随时代脚步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融合创新,寻找艺术与科技二者的契合点,把人工智能融入艺术创作中,利用大数据、AI技术、VR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优点辅助创作,将有助于推动画家审美意识的提高,培养创作者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更多的无限可能性。

如人工智能快速处理数据的功能,可应用于相似元素之间的检索,这有助于设计师检索相似元素并快速定位到其在原图的位置。将元素整合分类,大大减少设计师收集处理创作素材的时间,从而注于艺术创作之中。

通过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将创作内容与风格相融合,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尝试效果,有助于创作者了解不同艺术风格的可能性,帮助其开阔思路,从标准风格中解放。

在使用风格迁移技术生成的画作中,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形式和技法是如何为内容所服务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类风格与技法,而且有助于引导我们去思考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创作思路,在此基础之上勤加练手,在创作过程中结合观察、思考、表达,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AI技术的应用如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艺术大师站在我们眼前,演示他们对于我们的选题会如何进行创作,而这些帮助对于一个真正想要画画的人来说,难道不是这个时代的馈赠吗?

动漫画家可利用人工智能参数设置不同角色的形象,快速生成各类人物形象进行创作选择,节省前期准备时间,同时使用AI软件为线稿上色,可在短时间内对尝试多种色彩搭配方案。利用AI的智能场景设置亦大大缩短场景绘制时间,提高动漫画家工作效率,无需重复绘制画稿,可把时间精力投放在创意设计中。

虽说,人工智能目前在艺术领域的探索还只是在初级阶段,技术方面仍未成熟,有时候会和使用者的设计意图出现偏差。偶尔作品还会出现不符合创作逻辑的元素,需要画家对整体画面细节进行调整。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缺陷让其还无法取代艺术家的地位,但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将会逐一突破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开拓AI的可能性。

除画家和设计师以外,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人工智能的优势和技术,优化该科目的教学资源、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创新。通过艺术教学改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术环境,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与科技结合下的设计之美,让学生了解当下时代高速发展下,企业、客户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变化,设计出符合市场和使用者需求的产品。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思考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产品升级。其次,掌握艺术设计产品生成原理、流程等知识,进一步促进人机融合。另外,让学生重视对项目相关的行业知识进行补充,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心理学知识,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提前与市场发展接轨,感受艺术设计教学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创新和改革所带来的红利。而在这个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总结

艺术创造力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力之一,艺术能带来直达心灵的愉悦让人为之一振,发人深省;它可应用于产品的设计提高其美观性与实用性、它为人类留下一座又一座的宏伟建筑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它与科学的碰撞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明,让人类引以为傲。而科技,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之一,理应更好地为人类所服务。让人工智能融入艺术创作与教学中,在科技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将在文化改革中掀起一股浪潮,极具颠覆性与创新性。

促进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跨学科交流,将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行业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类梦想与现实空间的延伸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打破人工智能毁灭地球的恐惧,学会运用人工智能这把利器,开拓深挖不同领域的未知之数,获取更多的学习成果,站在科学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让艺术在发展的道路上呈现更多无限的可能性。

①彭琛,马春明,周松竹,薛睿韬.大学艺术鉴赏 [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7.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画作艺术家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学生画作欣赏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