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伊洛渊源录》的理学建构*

2022-11-04

中州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程颢二程程颐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及其学术成就一直是历代学者关注的热点。他于乾道九年(1173)编成的《伊洛渊源录》,全面客观地反映北宋理学宗派的学术面貌,用坚实的文献依据奠定了二程在宋代道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学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朱熹《伊洛渊源录》的编纂特色

从乾道六年为母守丧到淳熙六年(1179)赴南康军任上,朱熹在长达十年的寒泉著述时期,撰写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逐渐建立起宏大的理学体系与经学体系,完成了生平第一次学问思想的总结。《伊洛渊源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整理并初步完成的。

《伊洛渊源录》共14卷,大致按照事状(或行状、家传等)、年谱、墓志铭、哀词、祭文、墓表、赞、奏状、书信、遗事等顺序排列,以周敦颐为开山之祖,以二程为上继孟子道统的“圣人”,收录了四十余位理学家及其弟子的传记资料。该书严格按照“道统”的标准加以编排,是理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理学学派的著作,具有鲜明的编纂特色。

一是广搜博采原始文献,尽载行实可作实录。朱熹多次与友人谈及《伊洛渊源录》的成书曲折:“欲作《渊源录》一书,尽载周程以来诸君子行实文字,正苦未有此及永嘉诸人事迹首末,因书士龙(薛季宣),告为托其搜访见寄也”,“裒集程门诸公行事,顷年亦为之而未就,今邵武印本所谓《渊源录》者是也。当时编集未就,而为后生传出,致此流布,心甚恨之”。尽管是尚未定稿的草本,但朱熹在编纂过程中搜集整理了丰富的人物传记资料,尽量用最原始的史料表明自己的理学观点,自有其独特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被誉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卷一)、程颢(卷二、卷三)、程颐(卷四)、邵雍(卷五)、张载(卷六),是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贡献较大的人物,也是书中分量较重、着墨较多的核心人物。对于那些没有专门传记资料记载的理学之士,朱熹则专列一卷,设置“程氏门人无记述文字者”,著录了曾就学于二程或推崇二程的理学之士,大致考证出王端明、刘承议、林大节、邢尚书等20人的简要生平事迹及资料来源,表现出史家的审慎态度。

二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精心编排省察世情。朱熹在编纂此书时,并未按照严格统一的体例去编纂,而是在精心编排文献材料的过程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臧否人物,省察世情。如卷一《濂溪先生》,首列《事状》,只有短短八百余字,却叙述了周敦颐的家世源流、仕宦经历、主要行迹、性情品格、著述影响等,勾勒出濂溪先生传奇的一生及其对二程的学术影响,正面表达朱熹对理学宗师周敦颐治学思想的看法态度。《事状》之后,还附录有“遗事”十四条,分别从伊川先生、河间刘立之、程氏门人、明道先生、王君贶、邵伯温、吕本中、邢恕等人的言谈之间或相关记载中,侧面反映出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以及同时代人对周敦颐的不同认知和评价。

三是师法《史记》叙事传统,以人系事纵横对比。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著作,《伊洛渊源录》继承了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所采用的“互现法”叙事传统,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来描述,有的放在人物本传中,有的放在相关人物传记中,有的放在同时代人或后人的评价中,这样既做到重点突出,又能够互相补充,较好地避免了同一事件的重复叙述。如在评述北宋理学宗派另一核心人物程颐时,卷四《伊川先生》分别著录了反映程颐生平事迹的《年谱》《祭文》《奏状》以及“遗事”二十一条等文献,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代理学大家程颐的生平事略和时人对他的推崇品评,体现出“以人系事”“纵横对比”的记述手法。

《伊洛渊源录》编成时,朱熹44岁,正处于“由博反约”的积累阶段,他“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大旨主于格物穷理”,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家之言。该书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编纂次序,以及采用的编选、注解、辑录、考证等多种治学方法,正是遵循了宋代理学的内在发展轨迹。

二、朱熹《伊洛渊源录》的理学建构

《伊洛渊源录》把北宋理学家的传记资料,编排成以二程为中心的理学谱系,并就各位传主的学术思想进行溯源探流,标志着朱熹建立的理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一是尊奉周敦颐为理学之正宗。宋代理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正是由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人的交流论辩和深入探究。这几位在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的理学家,因其身份、性格、生活环境、学说观点之不同,在理学史上的地位也各有侧重。《伊洛渊源录》卷一内容虽然简短,但视周敦颐为宋学开山之祖的意味非常明确。从宋代理学的发展轨迹来看,周敦颐被后人尊为理学之正宗,与朱熹的大力推尊有很大关系;但从全书的结构布局及征引文献的内容来看,朱熹并未因推尊周敦颐而刻意贬低宋代其他理学家的贡献。书中文献表明,二程年少时曾经受业于周敦颐,后来的成就实由自得;张载之学比较纯正,程颐却说他“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一作和)之气”,故而后人对其的尊崇不如二程;邵雍之学偏重于数,理学家认为其学说不够正宗。要而言之,“周子以主静立人极,明道易之以主敬,伊川又益之以致知,其学实一脉相承;朱子又谓二程之学,出自濂溪;后人遂尊为理学之正宗焉”,南宋理学与北宋理学之间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

二是确立二程为传承儒家道统的核心人物。从儒家道统的传承来看,明道先生程颢是继孟子之后传承圣人之道的第一人,也是《伊洛渊源录》着墨最多的灵魂人物,其理学思想堪称北宋理学宗派的总纲领。朱熹用整整两卷内容为程颢立传,对程颢的学术经历、学术观点、文章道德等进行了相对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卷二首先著录了伊川先生程颐所撰《行状》,详述了程颢的主要生平行迹、家世背景、为人处世、为学求道、治学路径之大概。录之如下:

先生行己,内主于敬,而行之以恕。见善若出诸己,不欲弗施于人。居广居而行大道,言有物而动有常。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这里所说的“内主于敬,而行之以恕”,正是程颢对儒家道统的理解。程颢主张“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最终实现了“辨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代未明之惑”的人生理想。在为人处世方面,“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贤愚皆获其益,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先生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世之学者舍近而趋远,处下而窥高,所以轻自大而卒无得也”。从“致知”到“知止”,从“诚意”到“平天下”,从“洒扫应对”到“穷理尽性”,这些内容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境界,也反映出朱熹对这些现象的心理认同。

朱熹编纂整理的文化典籍非常丰富,其中多有影响深远之作。如果说《太极图说解》和《程氏外书》是朱熹对周敦颐和二程学说的深度解读,那么《伊洛渊源录》《近思录》等则反映出其对宋代理学家学术贡献的客观展示,两者相辅相成,成为解读中年朱熹初步构建理学体系时不可或缺的载体。

三、朱熹《伊洛渊源录》的学术影响

二是拉开了续修理学经典著作的序幕。朱熹在编纂典籍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原始文献的使用,还时时不忘考证材料的出处、真伪,不忘辨析材料的取舍、编排。如《伊洛渊源录》卷三《明道先生》“遗事二十七条”其七记载:

明道昔见上称介甫之学,对曰:“王安石之学不是。”上愕然问曰:“何?”对曰:“臣不敢远引,止以近事明之。臣尝读诗,言周公之德云:‘公孙硕虏,赤舃几几,周公盛德形容。’如是之盛。如王安石其身犹不能自治,何足以及此?”

从淳熙元年至淳熙六年,朱熹先后编订了《论语集注或问》《孟子集注或问》《大学章句或问》《中庸章句或问》《大学辑略》《诗集解》《易传》等,拉开了续修理学经典著作的序幕,在推动儒家著作“四书”经典化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中年朱熹虽然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但《伊洛渊源录》对后世的影响却从未中断。从后世仿照《伊洛渊源录》的编纂体例引发的续修热潮来看,单是《千顷堂书目》卷一一所著录的相关续作,就多达八种,反映出明清时期学界对这类理学著作的传播与接受。

猜你喜欢

程颢二程程颐
程门立雪
THE NUCLEAR OPTION
程颢辨诈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论程颢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
二程语录与宋代洛学传播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