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研究

2022-11-04刘加翠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3期
关键词:定向田径体育教师

刘加翠

(日照市金海岸小学,山东 日照 276800)

在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框架中,田径项目是主要构成且占较大比重。但由于受小学生个性化体育学习特征的影响,小学田径教学提供的内容已经无法与小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出现教学层面的“供需”矛盾。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模式,目的是革新小学田径教学模式,为广大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新思路。

1 小学田径课开展现状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田径课的开展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教学内容单一,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小学田径是支撑小学体育发展的要素,田径项目的跑、跳、投项目是小学体育课开展的主要内容。但由于项目本身的限制,导致小学田径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小学生对田径项目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不高,影响了小学田径教学的质量。(2)教学方法枯燥,缺乏对小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关注。教学方法是否具备创新性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参与体验,目前小学体育田径课堂上,体育教师通常是根据体育教学计划和整体目标,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实践,为保证教学质量,体育教师一般以“讲解示范”方法为主。虽然该方法的教学效果更直观,但由于长期采取该教学方法,小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参与度不足,无法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小学田径课堂的学习环境并不理想。(3)教学评价缺乏系统性。小学田径课堂的考核结果主要是以成绩考核为主,考核效果不理想,可用性不强,无法为小学田径教学创新提供基础依据。

2 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的价值

2.1 资源整合,补充教学资源不足

在小学田径教学的原有框架中,教学资源主要是依赖于传统教材和教师的指导,整个实践过程能够整合的资源明显不足。一旦教学资源缺失,势必会造成小学生的田径项目学习体验感明显下降,限制了小学田径教学的价值发挥。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将课内、课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不仅释放了课内田径项目的开展空间,也让课外资源成为助力小学田径教学创新的主要资源,让“学、练、赛”一体化得以有效搭建。

2.2 教训一体,拓展田径学训空间

小学生的认知度有限,针对小学生开展的田径教学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协调性并不理想,主要是以教学为主,缺乏将教学内容具体应用到训练实践中的情况,小学田径教学空间被严重压缩。为协调好这一问题,体育教师应尝试拓展田径学训空间,搭建教训一体的环境。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小学田径教学和训练环境在课内外得到有效整合,形成了学训渠道,对推动小学田径教学与训练的创新与发展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

2.3 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小学生运动精神与品质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该时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度如何会直接影响未来小学生的运动精神和品质的形成。相较于传统枯燥内容的呈现模式,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显著,更有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田径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让课内外的教学与训练空间被拓展,提升小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感兴趣程度,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运动精神与品质。

3 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的实践策略

3.1 转变观念,形成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方案

转变观念是保证小学田径“学、练、赛”一体化实践的基础,当前小学田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念革新不够及时,田径项目的呈现相对单一、枯燥,导致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受到影响。新的实践方案和模式的探索,观念革新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小学要转变观念。目前小学对田径项目的关注度较高,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小学田径项目的开展模式相对枯燥,小学生对田径内容的感知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前小学田径教学的现实情况,将关注焦点放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上,不断尝试探索新的学习空间,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实现对小学田径教学的有效延伸。其二,体育教师观念上的转变。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传统的田径教学多是以示范、讲解为主,对于新方案、新内容的关注不足。将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小学田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养,围绕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模式制定具体方案,协调好各个细节要素,为后续的实践过程打好基础。

3.2 革新内容,打造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实践体系

在传统的小学田径课堂上基础平台是课堂空间,以田径教学和训练为主,但两者的协调性一般。为进一步放大小学田径课内外的整合价值,让“学、练、赛”一体化得以实践,就需要对内容做出具体革新。

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的实践过程,在前期需要做好规划和资源的整合。例如,小学要发挥自身的主体功能,与课外的田径训练空间和提供训练服务的相关主体开展合作,如与周边学校开展合作,共同开展田径项目的竞赛活动,让小学生在学校场景中的田径学习和训练过程延伸到校外竞赛实践中。

学校作为小学生成长的基础性平台,田径项目在应用与实践过程,重点在于教学和训练环节的开发。在开展小学田径项目的教学实践中,要融入更多新的教学元素。例如,在开展中长跑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与训练模式很难发挥作用,小学生耐力素质的提升缓慢。体育教师可以尝试将定向运动融入中长跑的教学与训练实践中,让定向运动的价值凸显,释放新兴体育的独特魅力。

定向运动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的应用,具体流程如下:(1)选定定向运动的场地,根据学校现有场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校外的周边资源,选定定向运动的开展场地;(2)绘制等比例的地图,在确定场地后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场地的基本情况绘制等比例的地图,并确定目标点,保证地图的精准性和目标物的准确性,以支撑后续定向运动的展开;(3)明确定向运动的基本规则,将定向运动的实施全过程以动画的方式生动呈现,方便小学生对定向运动的理解,在完成基本规则的明确后,将事先制作好的地图资源和指北针发放给小学生,将小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参与到具体实践中,释放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实践过程;(4)小学生分好小组之后依次出发,间隔控制在1min,并做好到达终点时间的记录,确保小学生的体验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明确教学流程的支撑可以让小学田径教学与训练环境得到革新与优化,使课内外的资源整合度更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完成前期的田径教学与训练后,体育教师还需要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检验。校内外“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赛的过程要明确基本规则,开展围绕田径项目的各类友谊赛事,如校内的运动会、校际的友谊比赛等,释放田径项目的教学、训练以及竞赛空间,让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得到优化。

3.3 动态评价,优化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模式

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模式,体育教师在转变观念并做出流程优化后,就会进入到动态的评价结果。与传统小学田径教学的单一终结性评价模式不同,动态评价更强调对小学生在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实践全过程的评价,如表现行为态度、具体表现、最终成绩等指标要素的评价,挖掘和释放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的可操作空间,并根据动态评价的结果反作用于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实践中,不断优化实践空间和具体环境,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使其对田径项目的学习充满兴趣,达到强身健体和心理健康的目标。

4 结 语

小学田径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的实践价值已经得到肯定,资源的全面整合让田径的学训空间得到拓展,让田径运动在课内外场景中生动呈现,妥善解决当前小学田径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具体问题,在根本上为课内外“学、练、赛”一体化的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定向田径体育教师
定向运动的迁移价值研究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计数:田径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