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校体育课程变革实施的制度及其机制研究
2022-11-04舒安妮鲁春霞
舒安妮,鲁春霞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在全面推行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体育课程以往的教授模式已不能够满足体教融合的要求,因此,学校体育课程逐渐进入深度变革的重要时期。制度与政策是推进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重要动力,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同与不同阶段的学科衔接度则是学校体育变革成功进行的保障。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政策与制度,是国家和地方以及学校内部对学校教育的实施载体、路径、形式和行为等的行政决定、行为准则、规制和约束,是整个学校课程教学政策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快落实体育课程变革建设,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在2021年继续深入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活动,同时提出将“音、体、美”纳入中高考的范围中,众多高校将体育分数加入毕业考核中。在一系列制度的影响下,学校体育课程也在持续进行调试与革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课程改革的进度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非制度影响因素方面主要包含:家长对于体育学科的认同及重视程度、不同学段课程之间的衔接、主体行动等。基于此,本文将从制度与非制度2个主要方面,深入剖析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影响机制,为推进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变革贡献绵薄之力。
1 正式制度对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影响及其机制
1.1 宏观制度内容对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影响及其机制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决定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方向,即国家宏观教育目标,具体体现为党的教育方针。尽管在当前,我国体育体制尚不成熟,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便非常重视体育学科的发展,195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及师范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体育师资的培训。早期恽代英就在其著作《学校体育之研究》中论述了体育锻炼对于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并且具备一定的体育设施条件,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由于体育学科在升学中所占分数较低,学校体育课程仍是众多课程中薄弱的一门,同时体育教师队伍不专业,尤其是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即使是较为发达地区,许多学校也会经常出现“体育教师生病”的现象,导致学校体育课程无法正常进行。为解决学校体育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同时教育部也发文称,学校的中考体育要逐年增加分值并达到与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在国家对于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体育课程变得丰富多彩,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同时对于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大幅上升,体育器材设施更加完善,此外体育教师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学校体育课程能够与文化课程一样正常开展。在教育部颁发相关政策文件后,许多高校也将大学生每日的体育锻炼作为毕业达标的一项任务。以往,学校体育课程在升学中所占分数微乎其微,然而随着教育部一系列政策的下发,体育课程计入考核评分后,许多中小学开始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各省市学校逐步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的上课模式,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为目标,因材施教,科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授体育相关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拥有自觉独立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1.2 微观制度内容对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影响及其机制
在课程改革政策的号召下,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型知识人才,各省市在教育部颁发的文件规定下,通过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本土体育教育资源,出台了不同的规章制度,尝试对本地区的体育课程进行革新。2020年,云南省已成为首个将体育放置在与语数外同等地位的省份,而北京市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的顺利开展,建设了300多处足球篮球等多功能运动场馆以及社区运动场所。除省市颁布了体育课程的改革制度要求外,众多学校根据地方、学校及学生的个性特色,结合本校实际也颁布了不同的制度要求。例如,强基计划中的36所重点大学相继颁布了体育测试的要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甚至规定体育成绩未达标者,强基计划将不给予录取,北京大学则表示在同等条件的情况下,体育成绩优秀者会被优先录取,而清华大学更是提出了“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高校政策的颁布,会促使众多想进入名校的学生更加重视体育学科。同时在这些要求下发后,中学学校为提高本校的名校升学率,将会促使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同时学校对于体育器材设施的投入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体育教学将趋向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文化成绩而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的教育弊端,加快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与调整中,随着前期制度框架的确立,既有模式不断提高自我的优势地位,逐渐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固定轨迹,也由此为之后的制度创设和改革提供了模板。
2 非正式制度对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影响及其机制
2.1 主体行动意愿对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影响及其机制
从“强国强种”的体育救国,到“为国争光”的举国体制,学校体育在不断的改革,但其重点都放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上,通过运动员选材、训练、比赛,培养专业性体育人才,然而学校体育由于过于强调技术技能的专业性而忽视了普适性,普通学生花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极少。由于许多运动项目门槛过高,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指导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随着物质经济条件的改善,新一代学生逐渐变得娇气害怕吃苦受累。中国学生存在的“怕苦、怕累、怕冷、怕热、怕竞争、怕失败”现象是意志锤炼不足所致,而部分学生的“无气力、无感动、无关心、无敬畏、无规则”现象是健全人格不足的体现。参与体育锻炼需要学生身处较为艰苦的环境中,同时还需忍受生理与心理的不适感,这就需要学生离开原有安逸舒适的环境,走出空调房去室外阳光下感受体育的魅力。这些改变对少数学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则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外部引导才能适应。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中,必定离不开参与主体的支持,课程改革并不只是课程本身的改革,更是客体与主体共同的改革。主体行动意愿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度。
2.2 学科认同对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影响及其机制
教师的课程观是其课程主张与立场, 是教师个人思想的映射, 具有价值指引的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体育教师对课程本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形成全新的认识并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这就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各方面主体的支持,清楚地认识到体育学科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改变原有的学科偏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改善的同时,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从以往的唯分数至上到现在的全方面发展培养,体育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与家长的重视程度、观念形态、政策法规、教学评价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学生在关注文化成绩的同时也会注重身体锻炼,进而想要尝试体育运动并产生兴趣。家长以及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认可度越高,越有利于体育教师顺利开展体育实践活动,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除了家长与学生群体在课程改革中会产生影响外,学校对体育课程的态度也尤为重要,目前仍有许多的学校侧重关心体育竞赛,不太重视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程改革,从而制约了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制度的建设。
2.3 课程衔接方面对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影响及其机制
体育作为大中小学必修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现今体育课教学内容基础性不够重视、逻辑性不够突出。体育课程名称称谓上与大学的衔接不畅,课程目标过于全面而不够具体,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与不连贯性,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与可操作性不强等使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缺乏逻辑性与层次衔接性。每个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模糊同时目标差异较大,导致各学段在教学内容及培养方案上变得孤立。体育教学内容中的运动项目都各具特性,教师只有教会了学生运动技能并进行课内外的强化习练,并运用到实践中学生才能逐渐体会这项运动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这就是能够实现的明确目标。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程学段与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没有分出明确层次,从而导致学习内容的重复以及在接受上出现障碍。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整个体育教育体系中缺乏逻辑性、科学性及连贯性,从而阻碍了学校体育的一体化发展。在学校体育课程变革中,课程衔接的不连贯导致课程变革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实施者对变革效果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最终会阻碍体育课程变革的科学性、整体性发展。
2.4 文化认知对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影响及机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创造力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发展图景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体育文化不仅有健身、娱乐、探险等多种形态,同时还有健心、健美、经济等形态。体育文化深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与其他文化一起蓬勃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进步。然而“重文轻武”的思想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文化课程长久以来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的“实用”价值诉求并未随着历史赓续而淡化,“以体育人”的价值被选择性忽略与遮蔽既有文化观念的影响,又有其不能给民众带去直观实用性所得有关。体育文化的现有认知不足会导致人们对于学校体育课程变革内容接受度低,同时缺乏关注度。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变革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我国人民体育文化观念的重塑与理性认知。
3 结 语
学校体育课程变革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各种制度与非制度方面的影响。若要减轻这些因素对学校体育课程变革进程的影响,课程制度应从整体化设计出发,系统全面规划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同时做好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到体育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改变原有认知理念。这样才能让学校体育课程彰显原有的色彩,使学校体育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培养全面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