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2022-11-04文锟锋吴永海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3期
关键词:技战术体育教师运动

文锟锋,吴永海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运动训练场地、设施与器材,训练环境,大学生的训练情况等客观现实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影响。近年来,由于高校运动训练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运动训练中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功能和价值进行研究,旨在让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重视心理训练。

1 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现状

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和心理训练是高校运动训练的3大项内容。与技战术能力训练和体能训练不同,心理训练的影响因素较多、训练方法较特殊、训练难度较大。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在运动训练中开展了心理训练,但是心理训练的在整个运动训练体系中的地位大大低于技战术能力训练和体能训练。另外,受传统运动训练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中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技战术能力训练和体能训练上,在思想上忽视心理训练。除此之外,高校运动训练考核指标也大多集中在技战术能力和体能方面,较少涉及运动心理。有些高校体育教师虽然在运动训练中重视了心理训练,但碍于自己对运动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因此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训练,导致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实效不高。因此,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存在地位低、易被忽视、训练实效不高的问题。

2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功能

心理训练是高校运动训练中的重要内容,是体育教师依据运动心理学理论,灵活采用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帮助大学生形成满足运动训练和正式运动比赛所需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活动。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2.1 增强大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努力完成活动任务与目标的心理动因。动机越强,个体做出活动决策的时间越短,在活动中的目的性越强,努力完成活动任务与目标的意志力就越强。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增强大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动机。心理训练强调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大学生有追求快乐的需要、归属集体的需要、展示自我的需要、运动技能水平提高的需要等。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使其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从而增强参与运动训练的动机。伴随高校运动训练的快速发展,运动训练的强度日益提高,这给身体素质较弱、运动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高校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培养大学生完成活动任务与目标的自信心,让其充分肯定自己的运动潜能,从而增强其参与运动训练的动机。另外,心理训练强调培养个体的主观能力感。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训练让大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完成什么任务”,激发大学生对运动训练的兴趣,提升其参与运动训练的内部动机。

2.2 帮助大学生形成运动训练和正式运动比赛要求的心理过程

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大学生经常遇到很多刺激事件,如恶劣天气、教师批评、同学嘲笑、大运动强度、身体疾病、运动器械损坏、自己或同学出现运动损伤等。不同的大学生对刺激事件的应激反应不同。例如,在足球抢断球技术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后,有的大学生会出现害怕、畏惧心理,从此不敢进行足球抢断球技术训练,而部分大学生表现得淡定、从容,从此在进行足球抢断球技术动作之前,会在大脑中回忆该技术动作过程和动作要领,防止因技术不到位发生损伤,使自己的足球抢断球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导致大学生对刺激事件产生不同应激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对刺激事件的评价不同。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训练调节大学生的思维、记忆和判断等参与评价的复杂心理过程,从而让其对当前遇到的或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刺激事件做出正面、积极的评价。

2.3 帮助大学生更快掌握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由单个或多个复杂的动作连接而成。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大学生做动作(如跑、跳、投掷、翻滚等)的过程是一个协调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的过程。通俗来讲,动作技能不单单是个体身体的外显反应,还受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动作技能和知觉有紧密的关系,没有知觉的参与,大学生无法正确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以掌握运动技能。心理训练强调知觉的培养。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知觉能力,让其对客观事物产生更具体、清晰、整体的认识。例如,在篮球守门员技术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深度知觉能力,让大学生能对自身与球的空间距离、球的运行方位、球的力量、球的速度等做出准确判断。因此,在运动训练初期,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知觉培养,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运动技能。

2.4 帮助大学生对运动训练效果形成正确归因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指出其性质并推论其原因的一种心理活动。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存在归因偏差问题,具体表现为:当训练效果不理想时,一些大学生过分强调训练器材、体育教师、天气条件等外在因素对训练效果的影响,而忽视个人动机、记忆、思维、判断等内在因素对训练效果的影响。若大学生产生这样的归因,会极大地阻碍其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帮助大学生鉴别出哪些是可控因素(如个人动机、记忆、思维、判断等),哪些是不可控因素(如训练计划、天气、训练场地等),引导大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部、可控性大的因素上,从而进行更多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当大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内部、可控性大的因素上时,外部、可控性小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干扰就大大降低,这样大学生就不易产生较严重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若大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内部、可控性大的因素上,其也会更为现实地看待自己当前的现状,对完成训练任务与目标更有信心。

2.5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品德发展

人的品德由认知、情感、意志、行为4个要素形构成。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影响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过程,进而促进大学生品德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尊敬教师、团结同学、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

3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价值

3.1 功能价值——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

在高校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能对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使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适应运动训练和正式运动比赛的需要,这是心理训练显在的功能价值。同时,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会对个体的体质健康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训练会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这是心理训练隐在的功能价值。

3.2 教育价值——让大学生掌握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在高校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师依据运动心理学理论,采用各种心理训练方法,不仅能让大学生形成运动训练和正式运动比赛要求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且能让大学生掌握运动训练中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战术能力训练、体能训练等“外在”教育不同,心理训练是一种“内外”教育,它要求大学生在心理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深刻理解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并做到灵活应用。

3.3 社交价值——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校运动训练中的技战术能力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训练虽然都需要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但心理训练对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配合性要求更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类型和程度上千差万别。对于大学生的技战术问题和体能问题,体育教师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技术动作发现,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体育教师无法直接通过观察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技术动作发现,而更多地需要通过调查问卷、提问、面对面交流等社交属性强的方式发现。体育教师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后,在科学应用心理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各种社交属性强的心理干预。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社交过程,体育教师循循善诱,与大学生亲切沟通交流,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3.4 情感价值——提高大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将“情感”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在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构成和感情倾向。大学生在进行运动训练时会有意、无意地携带着某种情感成分,如高兴、忧伤、害怕、生气、惊讶、沮丧、厌恶等。不同情感有特定的大脑神经系统活动,对大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有不同的影响。通常,具有高兴情感的大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高;具有忧伤、害怕、生气、惊讶、沮丧、厌恶情感的大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低。心理训练的情感价值,就是体育教师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情感控制和管理能力,帮助大学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长期保持高兴情感,从而提高大学生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4 结 语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功能和价值显著,为此,高校应重视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提升心理训练在整个运动训练体系中的地位。同时,高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运动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力度,鼓励体育教师对大学生积极开展心理训练,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训练效果。

猜你喜欢

技战术体育教师运动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乒乓球削攻结合打法运动员三段技战术分析模型的建立*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