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南稻区不同类型早晚兼用型超级稻动态株型比较

2022-11-03周新桥陈达刚单泽林陈平丽刘传光陈友订

华北农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幼穗物质量杂交稻

周新桥,陈达刚,单泽林,郭 洁,陈平丽,陈 可,刘传光,陈友订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省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8)

我国华南双季稻区水稻生产过程中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丰沛的光温资源对其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但是,早春的低温阴雨天气常常导致烂秧死苗,而5—7月的“龙舟水”和台风暴雨又易引起倒伏、空秕粒大量增加而产量锐减;晚季9—10月水稻抽穗灌浆期间“持续3 d以上、23 ℃以下低温的寒露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严重减产[1]。试验场所与广州气象站(23°08′N,113°19′E,海拔11.3 m)空中直线距离小于1 km,本试验采用广州气象站的气象因素记录作为气象资料[2]。试验期间的气象资料显示:早晚两季供试材料生长发育期内,温、光、水基本满足超高产水稻的生长需要。就不同生长季节来说,水稻生长前期,早季生态条件下低温寡照、晚季生态条件下气温适宜且光照较好,日均降水量则早晚季差异达不到5%显著水平;日均气温(℃)、日均日照时数(h),早季生态条件下较晚季低(少),且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秧苗期:早季17.3 ℃、1.7 h,晚季28.2 ℃、7.0 h;插秧后14 d:早季22.1 ℃、1.5 h,晚季28.1 ℃、4.5 h;插秧后幼穗分化前:早季23.0 ℃、1.9 h,晚季27.8 ℃、4.7 h);灌浆结实期,日均日照时数早晚季间差异达不到5%显著水平,但是日均气温和日均降水量早季生态条件下较晚季生态条件下高(多),且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始穗后7 d:早季27.8 ℃、17.8 mm,晚季23.9 ℃、4.0 mm;始穗到成熟期间:早季28.0 ℃、14.7 mm,晚季23.0 ℃、3.2 mm)。

基于此,黄耀祥[3]根据华南稻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早长根深、丛生快长株型模式。近年来陈友订等[1,4-6]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及育种实践构建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体系”,并将该理论体系应用于育种实践,育成了40多个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审定的品种(组合),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体系”未针对早、晚兼用超级常规稻和超级杂交稻品种动态株型差异作具体分析,对稻米品质和抗性考虑也较少,而这对本稻区进行大面积生产的“翻秋”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强优组合至关重要。

为了使这个育种理论体系日趋完整,本试验应用华南稻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8个早晚兼用的品种(组合)为供试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在广州早、晚季生态条件下动态株型的差异及其动态株型特点,以期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与本稻区动态株型育种紧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实现水稻育种“高效”的主导目标[7]。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在华南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华南稻区4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五优308、天优华占、H两优991、深优1029)、2个超级常规稻品种(华航31号、合美占)以及2个优质超高产常规稻(南晶占、南桂占)为试验材料。其中华航31号、合美占、五优308、天优华占、H两优991、深优1029为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超级稻,南晶占于2017年早造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大岭镇小布村、南桂占于2017年晚造在广东省揭阳市云路镇进行百亩连片种植高产示范试验,经当地市农业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南桂占产量达10.85 t/hm2,南晶占产量达10.98 t/hm2,均达农业农村部超级稻认定的相关指标。

1.2 田间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于2015年晚季、2016年早晚两季和2017年早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大丰试验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进行:小区面积22.8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早季薄膜覆盖湿润育秧,早季播种日期3月2日,4月2日移栽;晚季7月22日播种,8月6日移栽。插秧规格早、晚季均为16.5 cm×19.8 cm,单本移植,30万株/hm2,按当地高产肥水管理措施进行田间管理。

1.3 供试土壤

试验田为砂壤土,机械组成:砂粒61%、粉粒22%、黏粒17%;pH值6.33,有机质含量2.20 mg/g,速效N 104 mg/kg,P2O5142.5 mg/kg,K2O 98.0 mg/kg,土壤全量N 14.1 mg/g,P2O51.95 mg/g,K2O 5.90 mg/g。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叶龄从第3行第3株开始,每小区定点10株,每隔3 d进行活体动态追踪调查。茎蘖动态、株高、叶片形态(叶长、叶宽、叶厚、叶片开张角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于秧苗期(早季秧龄30 d,晚季秧龄15 d)、分蘖盛期、幼穗第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以下简称幼穗分化期)、始穗期和成熟期,每小区梅花形5点各取5株,进行取样测定。叶面积采用Li-3100叶面积自动测定仪测定;干物质量测定:田间取样→110 ℃烘箱内杀青1 h→80 ℃烘至恒质量→称质量;叶片开张角采用量角器直接度量。成熟时每小区取样10株(梅花形5点取样,每点2株)、3个小区重复共计30株进行产量性状考查,包括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经济系数等,经济系数仅针对地上部分进行计算。

经济系数[8]=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100%

式中,生物学产量不包括地下部根的质量。

1.5 数据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 Excel和SPSS 16.0 软件中进行分析和处理。SPSS 1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Excel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蘖动态

分蘖是构成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分蘖数直接决定了水稻的单株穗数,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9]。试验考查了供试材料早、晚两季5个关键生育时期的单株平均茎蘖数。并对品种与季节互作进行了多重比较(表1)。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品种在不同季节生态条件下的单株平均茎糵数差异表现不同。进一步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秧苗期单株平均茎蘖数供试材料间的差异,早季生态条件下达不到5%显著水平,但晚季生态条件下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和成熟期,无论是早季还是晚季生态条件下,单株平均茎蘖数供试材料间的差异均达1%极显著水平。单株平均茎蘖数不同季节生态条件下的差异,秧苗期、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早晚季间差异达5%显著或1%极显著水平,始穗期和成熟期早晚季间差异达不到5%显著水平,秧苗期和分蘖盛期为晚季大于早季,幼穗分化期单株则是早季大于晚季。杂交稻(组合)较之常规稻(品种)、晚季较之早季,分蘖发生早、快。单株平均茎蘖数,5个关键生育时期,超级杂交稻的单株平均茎蘖数均较超级常规稻(品种)高,除秧苗期两者差异达不到5%显著水平外,其他主要生育期差异达1%极显著或5%显著水平。5个关键生育时期,超级常规稻单株平均茎蘖数动态变化表现为早季2.09,10.78,15.40,10.06,9.86个,晚季2.97,12.53,14.32,10.28,10.12个;超级杂交稻单株平均茎蘖数动态变化表现为早季2.11,14.26,17.23,11.03,10.80个,晚季3.06,13.76,16.13,10.85,10.32个。

表1 供试材料早、晚两季不同生育时期的单株平均茎蘖数(2015—2017年,广州)Tab.1 The average tillers per plant of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 both in the early and late season(2015—2017,Guangzhou)

2.2 株高动态

对供试材料早、晚季不同生态条件下各关键生育时期株高的动态变化及品种与季节互作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供试材料的株高不断增加;在不同生育时期,各供试品种的株高表现出不同的季节生态特点。进一步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早季还是晚季生态条件下,供试材料间的株高差异,秧苗期、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和成熟期差异达5%显著或1%极显著水平;不同季节生态条件下的株高差异,幼穗分化和成熟期,早晚季间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秧苗期、分蘖盛期和始穗期,供试材料在早、晚季生长条件下的株高差异达不到5%显著水平。杂交稻(组合)较之常规稻(品种):秧苗期、分蘖盛期株高,杂交稻(组合)大于常规稻(品种)、且差异达5%显著或1%极显著水平;幼穗分化期,杂交稻(组合)与常规稻(品种)的株高差异达不到5%显著水平;始穗期、成熟期株高,则是常规稻(品种)大于杂交稻(组合)、且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5个关键生育时期,超级常规稻株高动态变化表现为早季33.26,59.69,90.56,103.76,112.82 cm,晚季34.24,59.64,85.49,98.97,105.02 cm;超级杂交稻株高动态变化表现为早季34.87,64.08,90.47,92.88,107.46 cm,晚季35.59,64.11,89.36,97.62,102.82 cm。

SS.秧苗期;ATS.分蘖盛期;TSPBDS.幼穗分化期;IHS.始穗期;MS.成熟期。图中数据为2015—2017年平均值,柱子上字母表示品种与季节互作的5%水平显著性差异。图2—3同。

2.3 叶片形态

2.3.1 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 不同季节生态条件下各关键生育时期供试材料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品种与季节互作的多重比较结果列于图2,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表现出不同的季节生态特点;各供试材料叶面积指数,不同生育时期,除秧苗期为晚季大于早季外,其他生育时期均为早季大于晚季。进一步方差结果显示:不论是供试材料间,还是早、晚季季节间,其差异均达1%极显著水平。就季节而言,分蘖盛期供试材料平均叶面积指数晚季大于早季,幼穗分化期、始穗期和成熟期则是均为早季生态条件下供试材料的平均叶面积指数大于晚季生态条件下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但是,顶上3片功能叶的长度和宽度,无论是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还是成熟期,均为早季大于晚季。超级杂交稻较之超级常规稻:4个关键生育时期(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和成熟期)平均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为超级杂交稻大于超级常规稻、且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4个关键生育时期,超级常规稻平均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分别表现为早季2.10,5.75,7.10,2.55,晚季3.23,5.40,6.51,2.11;超级杂交稻平均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分别表现为早季2.54,6.69,8.06,3.13,晚季3.52,6.16,6.96,2.01。

图2 各品种(组合)早、晚季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2015—2017年,广州)Fig.2 The leaf index of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 both in the early and late season(2015—2017,Guangzhou)

2.3.2 叶片开张角度动态 供试材料顶上3片叶开张角度分蘖盛期早季大于晚季,且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幼穗分化期供试材料顶下1叶、顶下2叶的开张角度早晚季节间的差异同分蘖盛期,顶叶的开张角度早晚季节间差异达不到5%显著水平;始穗期供试材料顶上3叶的开张角度均为晚季大于早季、且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超级杂交稻较之超级常规稻:顶叶、顶下1叶的开张角度,生长前中期供试材料间的差异达不到5%显著水平,但始穗期杂交稻(组合)的顶叶、顶下1叶的开张角度较常规稻(品种)的大,且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顶下2叶开张角度,分蘖盛期超级杂交稻与超级常规稻的差异达不到5%显著水平,但幼穗分化期、始穗期,顶下2叶的开张角度则是超级杂交稻大于超级常规稻、且差异在幼穗分化期达5%显著水平、始穗期的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和成熟期4个关键生育时期,早季生态条件下超级常规稻顶叶开张角度动态变化为31.71°,13.53°,4.00°,6.12°,晚季生态条件下相应为15.39°,12.21°,11.94°,9.64°;超级杂交稻早季生态条件下顶叶开张角度动态变化为31.97°,15.11°,12.69°,21.25°,晚季生态条件下相应为11.99°,14.04°,11.33°,18.91°;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早季生态条件下超级常规稻顶下1叶、顶下2叶开张角度动态变化分别为45.11°,29.28°,10.25°和46.88°,53.54°,21.92°,晚季生态条件下相应为23.18°,26.47°,17.26°和29.46°,32.76°,31.17°;超级杂交稻早季生态条件下顶下1叶、顶下2叶开张角度动态变化分别为46.67°,38.99°,29.71°,53.99°,65.47°,42.25°,晚季生态条件下相应为22.61°,23.53°,42.17°和33.47°,31.63°,42.26°。无论是早季还是晚季生态条件下,相同生育时期供试材料顶上3片全展叶的开张角度均为:全展顶下2叶最大、全展顶下1叶次之、顶叶最小,冠层呈塔型结构,冠层光合作用的改善对提高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10-13]。

2.4 干物质积累动态

不同季节生态条件下各关键生育时期供试材料平均单位面积干物质量的动态变化及品种与季节互作的多重比较结果如图3。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供试材料的单位面积干物质量不断增加;移栽当天、分蘖盛期,供试材料的单位面积干物质量均为晚季大于早季,幼穗分化期则是早季大于晚季。进一步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移栽当天、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的平均单位面积干物质量,无论是供试材料间还是早晚季节间,其差异均达1%极显著水平、始穗期和成熟期,平均单位面积干物质量供试材料间差异达显著或1%极显著水平,但是早晚季节间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杂交稻(组合)较之常规稻(品种):秧苗期、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和成熟期的平均单位面积干物质量,超级常规稻和超级杂交稻间的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且均为超级杂交稻大于超级常规稻;始穗期平均单位面积干物质量,超级杂交稻和超级常规稻间的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5个关键生育时期,超级常规稻平均单位面积干物质量动态变化表现为早季26.90,1 437.24,5 828.92,10 632.31,18 271.33 kg/hm2,晚季53.73,1 957.45,4 215.71,10 712.33,18 309.61 kg/hm2;超级杂交稻平均单位面积干物质量动态变化表现为早季30.06,1 609.09,6 054.60,10 919.70,19 177.54 kg/hm2,晚季61.50,2 137.39,4 845.43,11 015.98,19 137.50 kg/hm2。

图3 各品种(组合)早、晚季干物质量动态变化(2015—2017年,广州,秧苗期干物质量×10-1)Fig.3 The dry matter per unit area of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 both in the early and late season(2015—2017,Guangzhou,the dry matter at the seedling stage×10-1 )

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动态

供试材料早、晚两季的经济性状及品种与季节互作的多重比较结果列于表2。由表2可知,平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平均单位面积产量除天优华占外,平均穗长除深优1029外,其他供试材料这3个指标不受早、晚季节生态条件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早季还是晚季生态条件下,这3个指标不同供试材料间的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平均千粒质量和经济系数,供试材料间、早晚季节间的差异均达1%极显著水平;平均穗粒数,供试材料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早晚季节间的差异则达1%极显著水平;平均结实率,供试材料间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早晚季节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本研究中,平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经济系数和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超级杂交稻大于超级常规稻,平均穗粒数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他4个指标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平均穗长和平均结实率,则是超级常规稻大于超级杂交稻,且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超级常规稻产量构成表现为早季穗长24.58 cm、有效穗数297.51万穗/hm2、穗粒数189.87粒、结实率83.20%、千粒质量21.50 g、经济系数0.54、产量10.03 t/hm2,晚季穗长24.72 cm、有效穗数305.78万穗/hm2、穗粒数183.66粒、结实率83.66%、千粒质量22.36 g、经济系数0.55、产量10.31 t/hm2;超级杂交稻产量构成表现为早季穗长23.10 cm、有效穗数323.97万穗/hm2、穗粒数207.17粒、结实率72.00%、千粒质量23.20 g、经济系数0.56、产量11.09 t/hm2,晚季穗长23.83 cm、有效穗数322.73万穗/hm2、穗粒数187.49粒、结实率76.21%、千粒质量25.42 g、经济系数0.60、产量11.59 t/hm2。

表2 供试材料早、晚两季的经济性状(2015—2017年,广州)Tab.2 The economic characters for grain yield of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both in the early and late season (2015—2017,Guangzhou)

表2(续)

3 结论与讨论

3.1 华南稻区早晚兼用超级常规稻和超级杂交稻动态株型特点

有关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前人已有诸多报道[3,14-18],但多针对水稻单一季节下的水稻成熟期的株型模式构建,对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两季的株型差异则研究甚少,对常规稻和杂交稻高产株型特点也未进行系统研究。陈友订等[1]对华南双季超级稻的株型模式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早、晚季超级稻品种选育具体指标,但未针对早、晚兼用品种早、晚季动态株型差异作具体分析,而这对本稻区进行大面积生产的“翻秋”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强优组合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材料的株高、单株平均茎蘖数、叶片形态、单位面积干物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等5个方面动态株型指标具有明显的季节生态特点。早季生态条件下,供试材料分蘖盛期叶面积指数晚季大于早季,幼穗分化期、始穗期和成熟期则是均为早季生态条件下供试材料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晚季生态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但是,顶上3片叶功能叶的长度和宽度,无论是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还是成熟期,均为早季大于晚季。晚季较之早季,供试品种(组合)分蘖发生早、快,生长前期,晚季生态条件下各供试品种(组合)的单株平均茎蘖数、单位面积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早季生态条件下的相应指标;分蘖盛期至幼穗分化期,早季生态条件下供试品种(组合)的生长速度较晚季生态条件下快,始穗期和成熟期的单株平均茎蘖数、单位面积干物质量,早晚季间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供试材料的千粒质量、结实率和经济系数晚季显著高于早季,穗粒数则是早季极显著高于晚季。千粒质量、结实率和经济系数均为早季小于晚季,因为灌浆结实期,日均气温和日均降水量早季生态条件下较晚季生态条件下的高(多)导致早季灌浆速度过快、灌浆期缩短而“高温逼熟”[19]。

虽然供试材料的动态株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生态特点,但是均有着良好的季节生态适应能力。分蘖盛期,虽然供试材料叶面积指数晚季大于早季,但是供试材料顶上3叶叶片长度、宽度、开张角度均表现为早季大于晚季,这是适应华南稻区早季苗期低温寡照的结果,在水稻生育前期,群体叶面积小,较大的叶片及开张角可增大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后期的籽粒灌浆及增产[20]。无论是早季还是晚季生态条件下,供试材料均表现为生长前期叶片开张角较大、生长中后期直立,具有“丛生快长”和“直立灌浆结实”这2个水稻高产超高产生长所必需的特性[21]。杂交稻较之常规稻,生长发育前、中期,杂交稻上部3片叶功能叶除开张角外,叶长、叶宽、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干物质量等其他各项指标均较常规稻显著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经济系数和单位面积产量,杂交稻组合显著高于常规稻品种,但是常规稻的穗长和结实率极显著高于杂交稻。

3.2 华南稻区早晚兼用超级常规稻和超级杂交稻动态株型育种选择指标差异

本研究中,生长前期(秧苗期和分蘖盛期),超级杂交稻的叶长、叶宽、单位面积干物质量等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规稻相应指标,表现出早生、快长优势,晚季较之早季,供试材料分蘖发生早、快,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多;无论是早季生态条件还是晚季生态条件下,杂交稻的单株平均茎糵数、单位面积干物质量在5个关键生育时期(秧苗期、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和成熟期)均较常规稻相应的指标高,只是不同时期达到的差异显著水平不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经济系数和单位面积产量,超级杂交稻组合显著高于超级常规稻品种,但是超级常规稻的穗长和结实率极显著高于超级杂交稻。因此,常规稻品种选育需注重苗期早生、快发特性的选择,提高生物产量、保持较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千粒质量和穗粒数;杂交稻组合选育则要进一步提高结实率。栽培管理上,科学肥水管理:稀播培育壮秧,适时移栽;施足基肥,早施回青肥,重施分蘖肥[22],促早分蘖;基肥和穗肥适量施用硅肥(有效硅施量 30~45 kg/hm2),以提高根系活力、延缓后期叶片衰老、协调茎叶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优化穗粒结构进而增产[23];前期浅水分蘖,中期适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止过早断水,以免影响灌浆结实。

陈友订等[1]针对华南稻区的特殊气候生态条件,以解决耐肥抗倒、生物产量大和收获指数高3个问题入手,构建了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模式,并提出了关键生育时期的早、晚不同生长季节生态条件下的理想动态株型量化指标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措施,但对稻米品质和抗性考虑也较少,如何兼顾提高水稻产量和改良稻米品质已成为水稻育种并重的研究课题[24],而且这对本稻区调整水稻产业结构、适应供给侧改革、现实水稻绿色生产非常重要。王志东等[25]研究发现,黄熟期剑叶 SPAD 值越高,稻米蛋白质含量越低,食味品质越好,通过黄熟期剑叶 SPAD 值可以预测籼稻食味值和蛋白质含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超级稻天优华占相比,应用华南双季超级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指导选育而成的常规稻新品种南桂占、南晶占生长前中期(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虽然较天优华占慢,单株茎蘖数、单位面积干物质量均低于天优华占、且差异达显著或1%极显著水平;但是,生长中后期(始穗期、成熟期)南桂占、南晶占的单株茎蘖数、单位面积干物质量与天优华占的差异不显著,单位面积产量南桂占、南晶占和天优华占的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不论是早季还是晚季生态条件下,南桂占、南晶占均表现出与高光效组合天优华占[26]相当的超高产潜力,南桂占和南晶占3 a 4造平均理论产量早、晚季分别为10.23,10.90 t/hm2和10.35,10.96 t/hm2,与对照超级稻天优华占产量相当,这显示了当前优质超高产常规稻品种与杂交稻组合之间的动态株型特点各有千秋,在育种选择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取长补短,常规稻和杂交稻均可培育出优质超高产品种或强优组合。南桂占和南晶占二者不仅产量与杂交稻(组合)相当,而且单位面积产量不受季节生态条件影响、早晚兼用特性好,国家区试(华南早籼组)结果显示,南桂占米质综合评级为部标优质 1级,抗稻瘟病,广东省区试结果显示南晶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1级,抗稻瘟病。因此,早晚兼用型优质超高产水稻育种的动态株型构建,可以从苗期开始,根据华南双季超级籼稻理想动态株型量化指标,对育种材料全生育期中的5个关键生育时期(秧苗期、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和成熟期)的株型进行严格筛选,达到苗期早生快发、中后期生物产量大、成熟期收获指数高,并结合抗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黄熟期进行剑叶SPAD值测定、后期的米质测定,提高选择压进行育种实践。

生长发育前期和中期,单株平均茎蘖数、株高、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干物质量,超级杂交稻组合均显著高于超级常规稻品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经济系数和单位面积产量,杂交稻组合显著高于常规稻品种;但是常规稻品种的穗长和结实率极显著高于杂交稻组合。因此,在光温资源丰沛、但灾害性天气较多的华南双季稻区,早晚兼用型优质超高产水稻育种的动态株型构建,要求苗期早生快发、中后期生物产量大、成熟期收获指数高。常规稻品种需要培育品种早生快发特性、提高生物产量、保持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千粒质量和穗粒数,杂交稻组合则要进一步提高结实率。

猜你喜欢

幼穗物质量杂交稻
多穗型与大穗型超级稻品种幼穗分化期碳氮代谢与产量构成
水稻不同穗型品种幼穗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水库工程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施肥量对谷子干物质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不同播期与品种对糯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四分体期低温胁迫对2个小麦品种幼穗结实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一种柱状金属物质量检测器的研究
高粱幼穗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