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时空演化特征与形成机理*
2022-11-03马慧强
● 王 清,马慧强,杨 超
(1.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2.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山西 太原 030000;3.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4.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石,对繁荣发展我国社会文化有重要意义[1-6]。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7]。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还存在城乡、区域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8-11]。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内涵界定[12-13]、政策研究[14-16]、发展模式[17-18]等内容。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受到国内外学界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均等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均等化两方面。在区域均等化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采用基尼指数[19]、泰尔指数[20]等方法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21-22],如王晓洁等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三大区域的差距在不断缩小[19]。另外一些学者在建立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测度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如陈旭佳从博物馆、图书馆、艺术表演团体等文化主体角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双变量泰尔指数测度了我国区域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23]。时涛等应用层次分析模型从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信息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省级区域的差异及空间分布格局[24]。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配置方面,国内外学者多从文化主体进行研究,以图书馆、博物馆为对象的研究占大多数[25-27],如Peter Kline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在资金与人员配置、互联网运用等方面的现状[28]。Christian对图书馆服务水平进行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北美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为研究知识社会典型城市图书馆服务能力提供了实例[29]。以李细归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对国内的图书馆、博物馆等的时空格局演变、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30-31]。
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已成为热点。但是该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公平和文化服务主体的配置两方面,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数量与质量的时空演化分析仍有待加强。在乡村振兴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背景下,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中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研究拟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驱动机理,以期为缩小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城乡差距,全面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以政府部门为供给主体,向公民提供包括文化设施、产品、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产品与制度[23]。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4-25,34-36],并基于《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从文化设施、文化人员、文化经费、文化产品、文化信息5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作为基础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研究中所使用数据主要是图书馆、文物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群众文化组织5个文化主体层面的,经求和计算得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县域,因此县域尺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乡村整体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也是当下大多数乡村研究的主要空间粒度单元之一。而多年来以城市为中心的规划与实践,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使得地(市)级区域的资源分布、财政供给与产业发展等的水平皆与县域有本质区别,将其视为城市尺度进行讨论具有一定合理性。因此,研究将县及县级市区域视为乡村尺度,将省级和地(市)级区域视为城市尺度进行讨论。
表1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
以我国省域空间为基本空间单元,研究对象是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说明的是,由于统计口径和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研究不包含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与西藏自治区。所有数据源自2009—2018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少量缺失数据通过加权平均法或趋势外推法做相关处理。
(三)研究方法
1.熵值法
数据标准化处理:
运用熵值法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计算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影响,同时由于熵值法可以避免重叠信息引起的结果偏差,因此选用该方法进行指标赋权计算。熵值法计算原理及过程在文献中[37]多有涉及,此处不再赘述。
2.信息熵与均等化指数
统计熵由Shannon于1948年推广并引入至信息论,并被命名为“信息熵”[37]。研究引入信息熵测度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信息熵函数为:
式(3)中Zc和Zr分别表示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信息熵越高信息分散程度越高,代表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相差更小、均等化程度更高。当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达到相同水平,即Zc=Zr时,熵为最大化状态:Emax=ln 2,代表该系统处于均等化程度最高的状态。实际熵值与最大熵值之比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当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越接近时,Rs值越大。
3.地理探测器分析法
地理探测器是以空间统计学为基础的一种地理研究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探测因子和目标值空间分布上的相似性来评测影响因子的关系和主要影响力,计算公式为:
式(5)中,qd,u代表d的作用力;u代表区域数量;nd,i为次级区数量;n为整体样本数;m为次级区样本量;代表整体方差;代表次级区方差。
二、具体测算与结果分析
运用熵值法计算出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发展指数,运用信息熵模型计算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数。为更好地分析我国城市和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以及城乡均等化水平,运用自然断点法将2008—2017年10年间的评价指数划分为高、中高、中低、低四个水平层次。
(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时空演化分析
1.时间序列分析
由图1可知,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呈起伏增长趋势。2008—2017年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由0.084上升为0.137,年平均增长0.59%,由中低水平进入中高水平。2008—201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年平均增长0.80%。2011—2015年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波动上升阶段,年平均增长率达0.62%。2015—2017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年均增长0.24%。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年递增,在2008—2011年年均增速最高,这一趋势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增长进程也是一致的。
图1 中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演变趋势图
三大区域①东部包括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份;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9个省份;西部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均保持增长,区域差距不断缩小。东部地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由0.097增长至0.144,西部地区由0.079增长至 0.126,中部地区由 0.072增长至0.121。从发展水平来看,在研究期内呈现沿“东—西—中”逐渐递减的发展格局:东部地区处于中高水平,中西部地区由中低水平发展进入中高水平。虽然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但在增长速度方面却相反,呈现“中部地区(0.544%)>西部地区(0.526%)>东部地区(0.522%)”的格局。相较于东部,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其文化及相关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之所以其增长率较东部地区更高,一是在我国中央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重要供给主体,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中西部地区是适度倾斜的;二是得益于数字经济崛起,中西部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带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三是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起点较低、基数较小,该状态下,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自身经济发展的支撑,一系列“利好”条件下增长率自然表现较好。
2.空间演化分析
由图2可知,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区域差异显著。2008—2017年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差从0.036扩大到0.047,绝对差异扩大;变异系数由0.424减小至0.366,相对差异缩小,整体上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较为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区域始终是北京市和上海市。中高水平区域的分布由东向西展开,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青海、辽宁进入该圈层,空间占比由10%上升至33.33%。中低水平为最主要空间分布类型,呈片状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空间占比由63.33%下降至50%。低水平类型区域2008年主要是四川、贵州、湖北、江西、黑龙江、河北等地,2013年四川、黑龙江脱离该圈层,2017年江西脱离该圈层,空间占比由20%下降至10%。
图2 中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格局演变图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时空演化分析
1.时间序列分析
由图3可知,在研究期内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呈稳步增长态势。2008—2017年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由0.051上升至0.121,年平均增长0.78%,由中低水平进入中高水平发展阶段。2008—2012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年均增长0.52%。2012—2017年为加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0.98%。
图3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演变趋势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均保持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由0.089增长至0.205,西部地区由0.030增长至0.069,中部地区由0.026增长至0.075。但是,区域差距则是不断增大。从发展水平来看,在研究期内始终呈“东—西—中”递减的发展格局:东部地区由中低水平发展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西部地区由中低水平发展进入中高水平发展阶段,中部地区由低水平发展进入中高水平阶段。从增长速度来看,东部地区(1.28%)>西部地区(0.49%)>中部地区(0.48%)。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皆处于劣势,差距是在不断增大,可见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任重道远,亟待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改变现状。
2.空间演化分析
由图4可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明显。2008—2017年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差从0.072扩大到0.129,绝对差异扩大;变异系数由1.415减小至1.070,相对差异缩小,总体上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高于城市地区,区域差异显著。从空间演化特征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不变。高水平类型区域集中在北京市和上海市,中高水平类型区域主要是天津和浙江。中低水平类型是我国最主要的分布类型,围绕东部沿海地区和陕西、重庆形成两大集聚区,空间占比43.33%。低水平类型区域呈“V”字形广泛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占比最大。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中低水平类型和低水平类型为主,两类型占比达到87%;高水平和中高水平类型占比低。
图4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格局演变图
(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时空演化分析
1.时间序列分析
由图5可知,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呈起伏态势。2008—2017年,均等化指数由0.299上升至0.307,年平均增长0.09%。2008—2012年的发展呈起伏状态,年均增长0.025%。2012—2015年为加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0.208%。2015—2017年为波动发展阶段,年均增长0.034%。
图5 中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演变趋势图
东部和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指数保持增长趋势,西部地区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均等化发展指数由0.350增长至0.364,中部地区由0.246增长至0.260,西部地区由0.286下降至0.284。从发展水平来看,研究期内呈现“东—西—中”逐渐递减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东部地区表现为中高水平发展,中部地区的发展由低水平进入中低水平发展,西部地区始终表现为中低水平发展。从发展速度来看,呈现“中部(0.16%)>东部(0.15%)>西部(0.03%)”的趋势,但它们之间的差距是在不断缩小。
可见,完全弹性碰撞下的碎片速度是完全非弹性碰撞下碎片速度的2倍。为此,引入碰撞系数λ来定量表征铅层与碎片之间的碰撞性质。λ取值为1~2,1代表完全非弹性碰撞,2代表完全弹性碰撞。实际情况下碎片瞬时速度为
2.空间演化分析
由图6可知,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区域差异明显。2008—2017年,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指数标准差由0.115降至0.107,变异系数由0.386降至0.348,均呈现缩小趋势。但总体上区域差距依然很明显,区域分布上以中低水平和低水平发展类型为主。高水平类型区域依然是北京和上海;中高水平类型区域2008年只有天津和福建,2013年浙江、江苏、陕西、青海进入该圈层,2017年福建脱离该圈层,空间占比由6.67%扩大至16.67%;中低水平是我国最主要的分布类型,占比达到46.67%,2008年呈片状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和环东部沿海地区,空间占比43.33%,2013年四川和重庆进入该圈层,2017年福建下滑至该圈层;低水平类型区域扎堆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和中部地区,但是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缩小趋势,空间占比从43.33%下降至30%,虽然有所改善,但均等化发展仍明显不足。
图6 中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空间格局演变图
3.均等化类型划分
为更好地探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差距,采用空间聚类的方法将城市、农村均等化指数区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两大类,并进行两两结合,以深化分析。在理论上,共存在着城市高农村高信息熵高(HHH)、城市高农村高信息熵低(HHL)、城市高农村低信息熵低(HLL)、城市高农村低信息熵高(HLH)、城市低农村高信息熵高(LHH)、城市低农村高信息熵低(LHL)、城市低农村低信息熵低(LLL)、城市低农村低信息熵高(LLH)等8种类型,但分析可发现,城市和农村都进入高水平类型,城乡发展进入理想的协调类型,这一状态(HHL类型)不会出现;城市进入高水平类型、农村处于低水平类型,城乡差距悬殊,这一状态也不符合实际,因此HLH类型也不会出现。通过计算发现,2008—2017年我国仅存在城市高农村高信息熵高(HHH)、城市高农村低信息熵低(HLL)、城市低农村低信息熵高(LLH)、城市低农村高信息熵高(LHH)、城市低农村低信息熵低(LLL)5种类型。LHL类型没有出现,说明我国目前并没有出现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远领先于城市地区的省域。
由图7可知,城市高农村高信息熵高(HHH)的省份,2008年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三个,2013年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五个,2017年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浙江、青海七个。整体来看,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该类型省份的空间占比逐渐增加,由10%上升至23.33%。该类型区域各项指标得分都较高,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优质区、创新示范区。城市高农村低信息熵低(HLL)的省份,2008年主要有陕西和江苏两个,2013年主要有广东、山西、吉林、内蒙古四个,2017年主要有广东、山西、吉林、内蒙古、重庆、辽宁、海南七个。整体来看,该类型区域的空间占比是逐渐增加,由6.67%上升至23.33%。该类型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指标得分高,但是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城市低农村低信息熵低(LLL)的省份,2008年主要有河北、山西、辽宁、湖南、贵州等共计24个,2013年青海、内蒙古、山西、吉林、浙江、广东脱离该圈层,2017年重庆、海南、辽宁脱离该圈层。整体来看,LLL类型是我国最主要分布类型,且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区,2008、2013、2017年其空间占比分别为80%、60%、50%,空间占比在逐渐下降,这一结果也说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是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低农村低信息熵高(LLH)的省份,2008年有福建,2013年有青海和福建两个,到2017年此类型区域消失。整体上来说,城市低农村低信息熵高(LLH)的区域,城市和农村发展均处于低值区,也很难达到均衡。城市低农村高信息熵高(LHH)的省份占比也很低,2013年仅有浙江,2017年仅有安徽,在未来发展中尤其是安徽省要切实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向HHH类型转化。
图7 中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类型空间格局演变图
三、形成机理分析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参考现有研究成果[5,25,29,33],研究将结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基于“经济-社会-政策-文化”的理论框架[28],进行探测因子选取。为保证所选取因子的有效性,首先利用SPSS20.0软件对相关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剔除相关系数r小于0.3的因子,具体结果见表2。经济因子选取人均 GDP(X1)、人均文化事业费(X2)、城乡居民收入比(X3);社会因子选取城镇化率(X4)和人口密度(X5);政策因子选取人均财政文化支出(X6)和财政文化支出占比(X7);文化因子选取中学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X8)和万人在校大学生数(X9)。将所选取的9项探测因子运用自然断点法进行离散化处理后录入地理探测器软件进行分析,即得出各因子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影响力,具体见表3。
表2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表3 文化公共服务水平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分析
(一)总体影响力分析
(二)不同类型区影响力分析
城市地区。2008年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主要受政策和经济类因子影响,包括人均财政文化支出(0.596)、人均文化事业费(0.495)、人均GDP(0.452)等;2013年主要受政策类、经济类和文化类因子影响,包括人均财政文化支出(0.512)、人均 GDP(0.496)、中学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0.435)等;2017年受经济、政策、文化、社会因子综合影响,包括人均GDP(0.457)、人均文化事业费(0.441)、万人在校大学生数(0.432)、城镇化率(0.431)、中学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0.431)、人均财政文化支出(0.426)等。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在由受政策和经济类因素影响,逐渐向受经济、政策、文化、社会综合影响转化。政策类因子影响力不断下降,经济类因子成为主要影响力,社会和文化类因子影响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农村地区。在研究期内,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受到政策和经济类因子的重大影响:人均财政文化支出、财政文化支出占比、人均文化事业费的影响力占据前三位;社会和文化类因子的影响力较小,但总体上是在增大。
城乡均等化发展区域。该类型区域2008年主要受经济和政策类因子影响,包括人均文化事业费(0.386)、人均财政文化支出(0.359)、人均GDP(0.356);2013 年主要受经济、文化、政策类因子的影响,包括人均GDP(0.422)、中学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0.409)、人均财政文化支出(0.406);2017年受经济、文化、政策类因子的综合影响,包括人均GDP(0.463)、中学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0.456)、财政文化支出占比(0.432)等。整体来看,该类型区域在由受经济和政策类因子的影响逐渐向受经济、文化、政策类因子的综合影响转化,但社会类因子在整体上的影响力较弱。
(三)形成机理分析
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格局是在经济、社会、政策、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政策和经济类因素起主导作用,文化和社会类因素起重要助力作用。
1.主导作用类因素分析
政策类因子是基础性主导因素。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倾斜等手段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宏观调控。图书馆、群众文化组织、艺术表演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在资源配备、资金来源、人员流动上主要受地方政府的管理。政策类因素决定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格局,在研究期内,政策因子平均影响力达到0.471,位居第一。尤其是在2008年,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主要受政策影响:人均财政文化支出(0.522)、财政文化支出占比(0.421)两因子的影响力占据第一和第三位。之后政策类因子在城市地区的影响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是关键推动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投入的多少,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水平可以为地方政府财政文化支出提供充裕资金,更好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同时,较高的经济水平有利于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而繁荣的文化市场又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推动力,因此要缩小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差距,首要的问题也是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研究期内,人均文化事业费(0.386)、人均GDP(0.422)、人均 GDP(0.463)分别为 2008 年、2013年、2017年首位影响因子。在城市层面,2017年人均GDP(0.457)超越人均财政文化支出,成为首要影响因子。
2.重要助力类因素分析
文化类因素。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在文化支出和消费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间接带动了文化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这种作用在当前相较于政策和经济类因素的作用较弱,但是对于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从趋势来看不可小觑。在研究期内,该指标的综合指数由0.347上升至0.382。2013和2017年中学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对城乡均等化发展的影响力仅次于人均GDP,分别达到0.409和 0.456。
社会类因素分析。城市化带动了人口的集聚,带来了人口素质的提升,与之相应,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也是不断攀升;同时,城市化带动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社会类因子对公共文化服务影响范围较广,与政策、经济等的关系较为密切。总体来看,其影响力相比于政策、经济、文化类型因子较弱,但其影响力在研究期内有一定的提升,尤其是在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值由0.388上升至0.432)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指数值由0.341上升至0.409)方面,其影响力是显著增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采用熵值法、信息熵、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中的差距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结论如下:
第一,各区域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数保持稳定增长,整体上区域差距不断减小。区域之间整体上呈现“东—西—中”发展水平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部和中部地区均等化指数始终保持着增长趋势,西部地区略有下降。以低水平和中低水平为主,两类型空间占比达到77%,发展水平有待提高。HHH类型(10%~23.33%)总体上占比较低,LLL类型(80%~50%)始终是最主要分布类型。
第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持起伏发展态势,区域差异显著,整体呈现“东—西—中”依次递减的格局。三大区域均保持增长趋势,区域差距在研究期内不断减小。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在空间上占据主导地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持稳定增长,但区域差异明显。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方面都远大于城市地区。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态势一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也呈现“东—西—中”依次递减的格局。三大区域均保持增长趋势,但区域差距不断增大。空间分布上以中低水平和低水平为主,两类型占比达到87%。
第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时空演化受人均财政文化支出、人均文化事业费、财政文化支出占比、人均GDP等的影响较大。城市地区在由受政策和经济类因素影响逐渐向受经济、政策、文化、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转化;在农村地区政策及经济类因素始终起主导作用,但存在向受经济、社会、政策类因素综合影响转化的趋势。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演化是在经济、社会、政策、文化等的综合互动作用下进行的,其中政策和经济类因素起主导作用,文化和社会类因素为重要助力。
(二)建议
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综合水平在区域间与省域间差异显著,影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在时空上其作用也存在差异,因此政府在制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政策时,应采取差异化策略。
第一,就城乡差异而言,建议我国三大区域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供给模式和手段,依靠政府扶持发展文化事业为主,由市场提供文化产业配套为辅。城市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由发展文化产业来带动,即逐步走向市场提供为主、政府提供为辅。
第二,就三大区域间而言,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要缩小东西差距,首先,由于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同其他公共服务一样目前主要是国家财政供给为主,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与资金要向中西部地区适度倾斜,增强供给质量、增加供给数量。构建优质、均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和供给模式,需要发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经济上的共同富裕和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努力。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地方政府要在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第三,要逐步提高中央财政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支出的统筹力度。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但由于各地财政能力差别较大,因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这就需要适度增加中央财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将财政支出责任上移;针对地方政府与官员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设计,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权重要适度加大;由于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依赖于经济、社会、政策、文化等的良性互动,因此地方政府要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注重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的多元化,供给主体由单一政府向“政府+企业+社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