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长春市牛家沟东山和牛家沟南山旧石器地点石器研究

2022-11-03万晨晨陈全家王义学

北方文物 2022年5期
关键词:石片台面毛坯

万晨晨 陈全家 王义学

(1.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3.长春博物馆)

〔内容提要〕 2018年4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长春博物馆联合对长春境内旧石器遗址进行调查时,发现牛家沟东山和牛家沟南山地点。在地表共获得石制品29件,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牛家沟东山地点发现石制品15件,原料种类有砂岩、流纹岩、石英岩、玄武岩、角岩、安山岩、板岩和花岗细晶岩等;牛家沟南山地点发现石制品14件,原料种类有玄武岩、流纹岩、石英岩和板岩等。两个地点的石制品均以工具为主,三类工具均采用锤击法修理或截断修理。两个地点工业类型均属石片工业,年代较晚,推测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2018年4月12日、4月17—19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长春博物馆组成旧石器考古队,对长春市境内进行了系统的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工作。主要调查区域为饮马河西岸、石头口门水库沿岸和长春市北部松花江南岸。此次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3处(其中二道区石头口门水库西岸7处,饮马河双阳段4处,长春德惠松花江南岸2处),采集到石制品180多件。牛家沟东山地点发现石制品15件,石制品类型较少,以工具为主,三类工具均采用锤击法修理或截断修理。牛家沟南山地点发现石制品14件,石制品类型有石核和工具。石制品均发现于该地Ⅱ级阶地的耕土层中。

一、地理位置、地貌与地层

(一)地理位置

牛家沟东山地点地理坐标为北纬43°53′02.38″,东经125°48′33.84″,面积约2.8万平方米,海拔205米。东距石头口门水库210米,南距石头口门水库150米,西北距牛家沟320米。

牛家沟南山地点地理坐标为北纬43°52′51.27″,东经125°48′21.48″,面积约2.7万平方米,海拔202米。东距石头口门水库100米,北距牛家沟550米(图一)。

图一 牛家沟东山、牛家沟南山地点地理位置示意图

(二)地貌

牛家沟东山和牛家沟南山地点所属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平原腹地松辽平原,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是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

牛家沟东山和牛家沟南山地点位于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杂木村牛家沟的石头口门水库西岸的Ⅱ级阶地上,地势较高,地面开阔平坦。牛家沟东山和牛家沟南山地点以半岛形式向石头口门水库伸出。石头口门水库位于饮马河中游,沿岸为台地和平原,地表呈波状,冲沟发育,河口附近有沼泽及风成沙丘。

(三)地层

牛家沟东山和牛家沟南山地点无文化层,石制品分布在石头口门水库西岸的Ⅱ级侵蚀阶地上(图二)。

图二 地点河谷剖面示意图

二、石制品分类与描述

本次调查获得石制品29件,其中牛家沟东山地点15件,牛家沟南山地点14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下面对石制品进行具体的分类描述。

(一)牛家沟东山地点

1.石核

共3件。均为锤击石核。根据台面数量分为单台面石核和双台面石核。

(1)单台面石核

1件。标本18CND∶15,长50.8、宽76.3、厚58毫米,重519.2克。原料为石英岩。台面为打制台面,长115.3、宽73.3毫米,台面角为86°。1个剥片面,2个剥片疤。最大疤长18.6、宽33.8毫米,延伸程度为近,片疤深入核体深度为中等。石核利用率低(图三,2)。

图三 牛家沟东山地点石核和石片

(2)双台面石核

2件。长47.7~68.1,平均57.9毫米;宽48.6~68.9,平均58.75毫米;厚30.2~31.5毫米,平均30.85毫米;重80.4~160.2克,平均120.3克。形状均不规则。原料为砂岩和流纹岩。均为打制台面。

标本18CND∶8,长68.1、宽68.9、厚31.5毫米,重160.2克。原料为砂岩。A、B台面相对,均为打制,台面角为82°~115°。A台面长60.2、宽68.3毫米,共2个剥片面,4个剥片疤。B台面,长67.5、宽65毫米,共2个剥片面,2个剥片疤。石核最大剥片疤长28.5、宽39毫米。片疤延伸程度多为远,片疤深入核体深度为中等,推测剥片可作为二类工具或三类工具毛坯(图三,3)。

2.石片

共3件。均为完整的锤击石片。长43.5~87.9毫米,平均约61毫米;宽32.7~51.9毫米,平均约41.3毫米;厚9.8~14毫米,平均约11.6毫米;重17~43克,平均约28.6克。原料为玄武岩、角岩和砂岩。均为打制台面。石片背面均为全疤。

标本18CND∶9,长43.5、宽51.9、厚9.8毫米,重17克。原料为玄武岩。石片形状不规则。台面呈四边形,长5.6、宽30.2毫米,石片角90°。劈裂面半锥体平坦,打击点集中,放射线隐约可见,同心波明显,有锥疤。背面5个石片疤,对向剥片。石片侧缘形态不规则,远端形态为尖灭(图三,1)。

3.工具

共8件,包括二类工具和三类工具①。

(1)二类工具

1件。标本18CND∶4,单凸刃刮削器。长66.4、宽45.8、厚8.3毫米,重20.9克。原料为闪长岩。毛坯为完整石片。劈裂面微凸,背面有7个明显的石片疤,同向剥片。直接使用石片薄锐的凸刃A,刃长46毫米,刃角35°。刃缘经使用只在背留有零星的微小疤痕,应是劈裂面接触加工对象②,推测其加工对象为中、软性物体(图四,1)。石制品制造者选择石片薄锐的边缘不经修理直接使用,体现了使用者的灵活性。

(2)三类工具

7件。以刮削器为主,凹缺器和端刮器少量。

1)刮削器 5件。分为单刃刮削器和双刃刮削器。

①单刃刮削器

3件,均为单直刃刮削器。长54~95.9毫米,平均约71.3毫米;宽43~63毫米,平均约52.9毫米;厚11.9~22.7毫米,平均约17.5毫米;重49.2~72.6克,平均约59.2克。原料以砂岩为主,流纹岩次之。片状毛坯为主,块状毛坯次之。均经硬锤修理,修理方式包括正向、反向和复向修理。有修形、修刃和修把手相结合的情况。刃长41.5~82毫米,平均约57.4毫米;刃角43°~56°,平均约51.7°。修疤层数为1~4层。

标本18CND∶13。长64、宽63、厚17.8毫米,重72.6克。毛坯为完整石片。原料为流纹岩。A处经复向修理,在刃缘两侧面留有1~2层鱼鳞状和阶梯状的修疤,修疤比较连续,应为修刃。刃长48.6毫米,刃角43°。刃缘长度与其所在有效边缘长度的比值约为0.8,说明在总体上对该有效边缘做了大部分的加工,修理比较充分。B处经正向修理钝化边缘,便于把握,为修把手,修疤较大。石片远端截断修形,断面平齐。标本刃缘仍较锋利,可继续使用(图四,4)。

②双刃刮削器

2件。根据刃缘形态,可以分为直凸刃和直凹刃刮削器。

直凸刃刮削器 1件。标本18CND∶1。长46.3、宽30.4、厚9.7毫米,重9.7克。原料为花岗细晶岩,毛坯为完整石片。直刃A长34毫米,刃角约37°;凸刃B长43.5毫米,刃角约37°。石片远端经人为截断,刃口平齐,为修形(图四,3)。

直凹刃刮削器1件。标本18CND∶3。长57.1、宽32.8、厚7.5毫米,重12.2克。原料为板岩,块状毛坯。直刃A长25.3毫米,刃角约27°;凹刃B长45.7毫米,刃角约36°。毛坯一端经人为截断,刃口平齐,为修形(图四,6)。

图四 牛家沟东山地点工具

2)凹缺器

1件。标本18CND∶12。长86.5、宽51.5、厚18.3毫米,重74.2克。原料为玄武岩,毛坯为完整石片。凹刃A经反向修理,刃长22.8毫米,刃角约56°。石片一侧边经修理形成直刃B,刃长66.1毫米,刃角约58°(图四,5)。

3)端刮器

1件。标本18CND∶10。长55、宽49.1、厚15.9毫米,重38.6克。原料为安山岩,毛坯为完整石片。石片远端A经复向修理形成端刃,刃长61.2毫米,刃角约44°。石片两侧边经硬锤修理(图四,2)。

4.断块

1件。标本18CND∶5。长71.2、宽50.4、厚26.1毫米,重75.6克。原料为流纹岩。

(二)牛家沟南山地点

1.石核

共2件。均为锤击石核。根据台面数量分为单台面石核和多台面石核。

(1)单台面石核

1件。标本18CNN∶6,长59.3、宽50.5、厚25.6毫米,重65克。原料为流纹岩。打制台面,长62.2、宽48.9毫米,台面角约为64°。1个剥片面,2个明显的剥片疤。片疤延伸程度为近,片疤深入核体深度为中等。石核利用率低(图五,1)。

(2)多台面石核

1件。标本18CNN∶7,长59.6、宽61.5、厚36.7毫米,重140克。原料为流纹岩。均为打制台面。A台面为主台面,长24.4、宽42.7毫米,台面角约97°~124°。石核共3个台面,8个明显的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23.3、宽38.8毫米。复向剥片。片疤延伸程度多为远,片疤深入核体深度为中等,推测剥片可作为二类工具或三类工具毛坯(图五,2)。

图五 牛家沟南山地点石制品

2.工具

共12件,包括一类工具和三类工具。

(1)一类工具

1件。标本18CNN∶10,两端修理石锤。长55.6、宽47.7、厚22.5毫米,重67.7克。原料为砂岩。砾石毛坯,体积和重量适中,便于把握(图五,4)。

(2)三类工具

11件。刮削器为主,尖状器次之,凹缺器少量。

1)刮削器 6件。均为单刃刮削器。根据刃缘形态,又分为单直刃、单凸刃和单凹刃刮削器。

①单直刃刮削器

2件。长47.5~63毫米,平均55.25毫米;宽23.8~74.5毫米,平均49.15毫米;厚6.3~22.5毫米,平均14.4毫米;重6.4~94.2克,平均50.3克。原料均为玄武岩。均为片状毛坯。均经硬锤修理。刃长32~37.7毫米,平均34.85毫米。刃角42°~53°,平均47.5°。修疤层数为1~2层。

标本18CNN∶9。长63、宽74.5、厚22.5毫米,重94.2克。毛坯为完整石片。A处经正向修理,在刃缘破裂面留有1层鱼鳞状修疤,修疤比较连续,应为修刃。刃长37.7毫米,刃角53°。刃缘仍较锋利,可继续使用(图五,6)。

②单凸刃刮削器

3件。长31.8~58.9毫米,平均约47.2毫米;宽33.2~41.6毫米,平均约37.5毫米;厚12.9~17.6毫米,平均约15.5毫米;重13.5~22.9克,平均约19.6克。原料为流纹岩和石英岩。毛坯以片状毛坯为主,块状毛坯少量。均经硬锤修理。

标本18CNN∶5。长58.8、宽33.2、厚15.9毫米,重22.2克。块状毛坯。A处经单向修理,在刃缘一面留有1层鱼鳞状修疤,修疤比较连续,应为修刃。刃长63.7毫米,刃角52°(图五,3)。

③单凹刃刮削器

1件。标本18CNN∶2。长110、宽66.5、厚27.2毫米,重186.8克。毛坯为完整石片。A处经复向修理,在刃缘两侧面留有1~2层鱼鳞状和阶梯状修疤,修疤比较连续,应为修刃。刃长54.7毫米,刃角63°。B处经反向修理,钝化边缘,便于把握,为修理把手(图五,7)。

2)尖状器

3件。长30.3~76.9毫米,平均约51.5毫米;宽26.2~52.7毫米,平均约43.1毫米;厚5.8~22.6毫米,平均约16.8毫米;重4.4~88.2克,平均约48.5克。原料为流纹岩和玄武岩。毛坯以片状毛坯为主,块状毛坯少量。均经硬锤修理。

标本18CNN∶11,直边尖状器。长47.2、宽50.5、厚22.6毫米,重52.8克。毛坯为石核。a直边长35.2毫米,b直边长24.3毫米。a、b两边交于一角形成尖刃,刃角107°(图五,8)。

3)凹缺器

2件。长41.6~58.3毫米,平均49.95毫米;宽32.8~35.3毫米,平均34.05毫米;厚8.5~15.3毫米,平均11.9毫米;重11.3~25.2克,平均18.25克。原料为石英岩和板岩。毛坯均为石片。均经硬锤修理。

标本18CNN∶14。长58.3、宽35.3毫米,厚15.3毫米,重25.2克。原料为石英岩,凹刃A经正向修理,刃长20毫米,刃角约50°。凹刃相对一侧边经复向修理形成凸刃B,刃长70.5毫米,刃角约59°(图五,5)。

三、结语与讨论

(一)石制品工业特征

1.石制品的数量与大小

牛家沟东山地点和牛家沟南山地点发现的石制品数量较少,共29件。依据石制品的最大直径(D),可以将石制品分为微型(D<20毫米)、小型(20毫米≤ D<50毫米)、中型(50毫米≤ D<100毫米)、大型(100毫米≤ D<200毫米)和巨型(D≥200毫米)5个级别③。石制品的分类统计表明,两个地点的石制品以中型为主(N=23),其次为小型(N=5),大型仅1件,不见微型和巨型标本(表一)。

表一 牛家沟东山地点和牛家沟南山地点石制品尺寸分类统计

2.原料

两个地点的石制品原料种类比较丰富,有流纹岩、石英、玄武岩、安山岩等,这些原料都属于较为优质的原料,因此,虽然原料种类分散,但说明两个地点的古人类在有效范围内,已经合理利用开发了优质石材制作石制品,对于石制品原料选择有一定的考虑。

3.类型

两个地点的石制品类型比较单一,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工具数量最多,石核次之,再次为石片和断块。工具包括一类、二类和三类工具,且三类工具在工具中比重最大。

4.石核剥片技术

两个地点仅出现锤击石核与锤击石片为毛坯的工具,未发现砸击石核和砸击石片,所以,从石片上(包括以石片为毛坯的工具)观察到的剥片方法和石核上辨认出的剥片方法一致,说明锤击法剥片为最主要的剥片方式,而且该石制品工业从原料开发到石制品生产存在连续性和一致性。其中,绝大多数以石片为毛坯的工具厚度较大,半锥体凸且其上修疤较深,因此,牛家沟东山地点和牛家沟南山地点石制品剥片和修理的主要方法为硬锤锤击法。

5.工具修理技术

从工具组合看,两个地点的工具类型比较丰富,包括一类、二类和三类工具,以刮削器为主,一类工具仅1件修理石锤,二类工具仅1件刮削器,三类工具包括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地点古人类活动较为丰富。从工具毛坯看,18件三类工具中,5件块状毛坯,其余为片状毛坯。从三类工具的刃缘数量看,单刃器所占比例极大,表明古人类倾向于生产新的工具,而不是在一件工具上加工多个刃口,可能是由于生产工具的原料较易获取而造成的。刃缘形态多样,以便加工不同质料和形状的物体。从工具的修理方式看,有反向、正向、复向三种。修理的部位主要为刃部,也有对工具形状和把手部位的修理,这是两个地点石制品工业的一大特点,另有修形、修刃和修理把手相结合者,反映了古人类灵活的应对策略。从工具的加工距离看,加工距离以中等和较远为主,较近的较少。加工疤痕面积与标本总面积的比值较小,说明精细加工的程度不高,该地点精修类工具较少,多为简单修理的权宜工具。

(二)与周边遗址的对比

有学者将我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分布在东部山区的大石器工业类型,以庙后山地点④、抚松仙人洞遗址为代表;第二类是分布在东北中部丘陵地带的小石器工业类型,以金牛山地点⑤、小孤山遗址为代表;第三类是分布在东北西部草原地带的细石器工业类型,以大布苏遗址、大坎子遗址为代表。

吉林地区的旧石器主要集中在吉林东部的长白山地区,主要有三种工业类型:第一种是大石片工业类型,以下白龙遗址⑥和安图立新遗址⑦为代表;第二种是小石片工业类型,以和龙西沟遗址⑧、辉南邵家店遗址⑨和岐新B、C⑩地点为代表;第三种是细石叶工业类型,在长白山地区分布广泛,代表遗址有沙金沟遗址、北山遗址、柳洞遗址、大洞遗址、石人沟遗址、青头遗址和枫林遗址等。除吉林东部地区外,20世纪80年代在吉林中部也有一些旧石器遗址被发现。如吉林榆树周家油坊遗址、榆树大桥屯遗址。

对比发现,牛家沟东山地点和牛家沟南山地点应属小石片工业类型。它的突出特点是将石片直接使用,或以此为毛坯进行加工工具。整个石制品面貌均以小型和中型为主,少见或者不见大型或巨型石制品,与周家油坊遗址和榆树大桥屯遗址非常相似,而与吉林东部地区以细石叶工业类型为主的遗址区别明显。与和龙西沟、邵家店及岐新B、C地点相比,虽同属于小石片工业类型,但整个石制品面貌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不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与吉林东部地区遗址相比,在石制品原料方面,牛家沟东山地点和牛家沟南山地点石制品数量较少,但原料种类较多,有砂岩、流纹岩、石英岩、玄武岩、角岩、安山岩、板岩、闪长岩和花岗细晶岩等,但显得更加分散,尤其与以黑曜岩为主要原料的典型细石叶工业类型遗址相比,差异明显。而与距离更近的周家油坊遗址和榆树大桥屯遗址相比,无论是原料类型,还是主要原料,都更为接近。

工具组合方面,牛家沟东山地点和牛家沟南山地点典型石制品为直接使用的石片或以此为毛坯加工的刮削器、凹缺器和尖状器。较少见块状毛坯制成的工具。与周家油坊和榆树大桥屯遗址相比非常相似,而与吉林东部地区遗址相比差异明显。既没有石叶或细石叶发现,也没有块状毛坯的大型工具。

(三)遗址性质

根据Binford的聚落组织论、Kuhn的技术装备论和Andrefsky的原料决定论,结合牛家沟东山地点和牛家沟南山地点的石制品工业特征,现对两个地点的性质做出推测:两个遗址原料种类分散,但品质较好,反映出该地古人类“择优取材”的原料利用方略;总观石制品类型,工具数量最多,石核、石片和断块的数量较少;石制品加工流程处于初级阶段,标本表面大都保留有大面积的砾石面,并没有对工具进行精细加工,推测当时的人们在此进行了短期的生产活动;从地点周围环境看,两个地点位于石头口门水库西岸的Ⅱ级阶地上,地势较高,地面开阔平坦,有一定的活动区域,较适合人类居住,但未发现其他居住遗迹和文化层。综上,推测两个地点应为当时人类狩猎、采集活动的临时性场所。

(四)遗址年代

牛家沟东山地点和牛家沟南山地点发现的石制品均采自地表耕土层或风化壳,无确切断代依据。通过与周边旧石器遗址对比发现,在石制品剥片方式、打制技术、工具类型组合及石制品风化程度等方面与庙后山遗址有一定相似性;部分石制品表面磨蚀和风化较为严重,多数石制品边缘仍显得比较新鲜和锋利,在石制品采集区未发现新石器时代以后的磨制石制品和陶片。由此推测,遗址的年代跨度较大,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最晚不会超过旧石器时代晚期。

(五)发现意义

此次对长春市境内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发现的黑曜岩、细石叶和细石叶石核等多种石制品类型皆为长春市首例,不仅填补了该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的空白,为长春市旧石器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而且结合以往东北地区的旧石器考古发现,为系统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文化面貌提供了可能,随着后续研究工作的深入,将逐步深化对该地区在东北亚石制品技术发展和传播扩散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对古人类的分布、迁徙、适应方式及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9YJC780004)研究成果;本文还得到“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XLW009)资助。

附记:在调查期间,得到长春博物馆资助,亦得到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和长春博物馆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注 释:

① 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② 高星、沈辰:《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学实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1—60页。

③ 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邓涛、王原编:《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209—218页。

④ 魏海波:《辽宁庙后山遗址研究的新进展》,《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⑤ 金牛山联合发掘队:《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第2期。

⑥ 陈全家、霍东峰、赵海龙:《图们下白龙发现的旧石器》,《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⑦ 陈全家、赵海龙、方启、程新民、王法岗、郑钟仁:《延边安图立新发现的砾石石器》,《人类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⑧ 陈全家、赵海龙、方启、程新民、贺存定:《吉林省和龙西沟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10年第2期。

⑨ 陈全家、李有骞、赵海龙、王春雪:《吉林辉南邵家店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06年第1期。

⑩ 陈全家、崔祚文:《吉林图们歧新B、C地点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1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石片台面毛坯
内向的小孩
内向的小孩
打水漂儿
毛坯表面数控铣削加工程序的编程设计
基于直角坐标系的木板最优切割方案研究
苏轼和他的超然台、乌台、啸台
高频电液振动台用台面的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台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打水漂
涡旋式汽车空调压缩机动盘毛坯加工用夹具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