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女真文化儒化述论
2022-12-27李继锋
李继锋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 金代女真民族的儒化过程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儒化进程有相似的一面,既是自身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其社会结构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儒家文化在金代政治生活中所起作用,揭示女真统治者通过积极学习、吸收传播、有效运用儒家文化,把儒学作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最终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女真文化的儒化,缩小了与其他民族的差距,使女真民族文化水平空前提高,中原汉文化与女真文化互动,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对金代女真文化儒化这一历史进程进行探究,对深化金代思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儒学作为统治者管理国家、治理天下的理论基础而备受推崇,无论是取得中原统治地位的汉族政权,还是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的态度都是十分积极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进行吸收、传播和转化,以助力其统治。
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建立起来的政权,在文化传统上与中原汉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女真族基于自身文化发展和入驻中原后统治的双重需要开始崇尚儒学,推广儒学,用儒学武装自己,使儒学在金朝一直处于显赫地位。金太祖、金太宗时期,女真族以军事武力灭辽和北宋,使金的统治范围扩大到黄河以北的中原大片土地,金朝统治者把大量的原宋王朝的汉人、辽政权的契丹人,以及渤海国的官僚吸纳到统治管理行列之中。金朝的统治者在与中原汉族长期的接触中逐渐发现,要想实现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就必须将女真民族的草原文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积淀的汉族农耕文化相结合。“女真民族的形成与其民族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有赖于民族文化的发展。”①女真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有机结合,对金代国家治理及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奉行儒学为治国指导思想
在金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儒学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金代女真人尊崇儒学、学习儒家伦理礼仪、规范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女真贵族为了加强政治统治,不断进行社会变革,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政策与措施,积极变革生活方式,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他们对儒学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智慧尤为重视,并把它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到政治生活中,以达到“致治”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治国理政上,强调以德为本。在国家的治理上,儒家政治思想主张以德治为主、严刑为辅。在儒家思想家看来,严刑峻法只能治标却非治本之策,要想使社会和谐、政治秩序稳固,只能运用道德对民众进行教化,劝导民众内心向善。金世宗完颜雍为此提出“天下大器归于有德”,“海陵失道,朕乃得之。但务修德,余何足虑”②。在朝廷各级官员的选拔方面,首先考察人的道德素养。金世宗完颜雍主张“德器为上,才美为下”③,他强调:“人之有干能,固不易得,然不若德行之士最优也”④。金章宗完颜璟对朝廷的“今之察举,皆先才而后德”的用人、选拔制度表现出强烈不满,他大力提倡“官吏有能务行德化者,擢而用之”⑤。金代统治阶级大力弘扬儒家的民本思想,金世宗完颜雍时常对大臣们讲:“昨夕苦暑,朕通宵不寐,因念小民比屋卑隘,何以安处。”⑥可见,金代统治阶级秉持德治为治国之本的理念。
其二,在人才的使用上,主张选贤举能。儒家思想不仅重视执政者的道德水准,更看重执政者执政水平的高低,强调“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在金朝初期,为了实现政权的平稳,统治阶级将原辽、宋的人才委以重用,以期实现更好的统治;在金朝中期,出于统治的需要,广泛选拔人才。金世宗完颜雍主张“好儒恶吏”。在他看来,“儒者操行清洁,非礼不行。以吏出身者,自幼为吏,习其贪墨,至于为官,习性不能迁改。政道兴废,实由于此”⑦。他指出:“天下至大,岂得无人,荐举人材,当今急务也。”⑧金章宗完颜璟主张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他对宰相和大臣们常说:“自今内外官有阙,有才能可任者,虽资历未及,亦具以闻。虽亲故,毋有所避。”⑨金世宗完颜雍更是倡导任用“实材”,他对海陵王的用人方式持有异议,认为:“海陵不辨人才优劣,惟徇己欲,多所升擢。朕即位以来,以此为戒,止取实才用之。”⑩在人员任用上,他主张“不以独见为是”,“众所与者用之”。
其三,在言论方面,统治者主张广开言路、敢于直谏。金世宗完颜雍明确表示作为帝王、作为统治者要有气度和胸襟,要反对佞言,敢于接受直谏,“促成这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金世宗注重吏治,强调整肃职官队伍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将是否敢于直谏看作是对官吏评价的一个标准,认为“唐、虞之圣,犹务兼览博照,乃能成治。正隆专任独见,故取败亡”。在得知右司郎中段珏卒时,他惋惜其为人甚明正直,是难得的可用之才。金世宗晚年经常对朝臣讲:“朕虽年老,闻善不厌。孔子云:‘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大哉言乎。”在金章宗统治时期,完颜阿鲁带奉旨出使宋国回朝,奏报韩侂胄厉兵秣马,欲图北侵,金章宗闻讯十分愤怒,给完颜阿鲁带笞杖五十,并把他降为彰州府判官,后来发生了战事,淮平被攻陷,完颜阿鲁带奏报的韩侂胄之举真实性得到了证实,金章宗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立即擢升完颜阿鲁带为安国军节度副使,并“喻尚书省,士庶陈言皆从所司以闻,自今可悉令诣阙,量与食直,仍给官舍居之。其言切直及系利害重者,并三日内奏闻”。金章宗鼓励广大群臣忠言直谏的这些举措为朝廷广开言路创造了条件。
二、金代女真文化儒化的路径
出于自身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儒家伦理仪范的倾慕,统治阶级通过一系列举措来推动儒家文化发展,使儒家礼仪规范深入人心,助力金朝百年统治。
(一)参与祭祀孔庙,尊奉孔子为圣人
在金熙宗执政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思想。金熙宗带领群臣亲自祭祀孔子庙,此举是对孔子作为儒学万圣之师地位的认同。金朝大定年间,国子监参照唐朝《开元礼》、宋代的《政和五礼》,以及中原王朝历代祭祀孔子的传统礼仪,制定了详细祭奠孔子的礼制,明确规定了祭奠的时间、祭品的种类、祭奠的规格以及祭奠过程中行礼次序、陪祀过程中儒生位次等。“承安二年春丁,章宗亲祀,以亲王摄亚、终献,皇族陪祀,文武群臣助奠。上亲为赞文……宣宗迁汴,建庙会朝门内,岁祀如仪,宣圣、颜、孟各羊一、豕一,余同小祀,共用羊八,无豕。其诸州释奠并遵唐仪。”金朝的历代统治者对孔子后裔的赏赉极多。金熙宗曾册封孔子第四十九代孔璠袭封为衍圣公,主管祀事。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诏兖州之曲阜修宣圣墓,赐其家子孙粟帛,仍给守视十人”。
(二)倡导儒家思想,将其视为治世之学
金朝历代统治者都大力倡导儒学,重视道德践履。女真人经过长时间的儒学学习,不断吸收儒家伦理中的积极向上、向善道德观念,并把这些道德观念融入到自身的民族生活中,转化到自身的具体行为中。通过持续的学习,金代女真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较之以前有了巨大的进步。女真文化也开始有较为明显的儒学化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倡导儒家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儒家文化把“孝”看作是仁爱之本,《论语·学而》中讲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金代女真人十分重视“孝”,金朝首批儒家经典中的《孝经》就是女真人用女真文翻译出版的。金朝的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孝道。金世宗不仅强调“人之行,莫大于孝弟。孝弟无不蒙天日之祐。汝等宜尽孝于父母,友于兄弟”,而且认为“惟忠惟孝,匡救辅益,期致太平”。金朝的历代统治者经常以孝道来作为官吏选拔重要标准。金章宗指出:“孝义之人素行已备,稍可用即当用之,后虽有希觊作伪者,然伪为孝义,犹不失为善。可检勘前后所申孝义之人,如有可用者,可具以闻。”在金代统治者大力倡导下,社会出现了崇孝的社会风气,并涌现出大量的孝子和孝行,对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二,弘扬忠义观念。为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金代统治者大力倡导儒家的孝道文化,之所以有这样的举措,就是看中了重孝道能起到“移孝作忠”的政治教化功能。金世宗完颜雍在执政时期曾亲自将千部用女真文字写成的《孝经》赐给侍卫们,其目的在于使侍卫们通过《孝经》的学习,先孝顺父母,进而能够忠诚于君王。他对忠义之士赞赏言道:“朕观前代人臣将谏于朝,与父母妻子诀,示以必死。同列目视其死,亦不顾身,又为之谏。此尽忠于国者,人所难能也。”金哀宗在执政时期,尽一切力量抗击蒙古侵略,当被蒙古兵围困城池时他对大臣说到,“纵死王事,不失为忠孝之鬼”,也在强调忠义观念。
其三,提倡贞节观念。在金朝建立初期,女真人对贞节观念并没有明显的认知。社会上流行寡妇内嫁制的收继婚原始遗俗。收继婚俗与汉民族儒家礼教相悖,但在女真人那里却是经常发生。经过长期的儒家伦理观念教育与熏陶,使得一定数量的女真族妇女具有了强烈贞节观念。金朝末期,国势日渐衰落,同蒙古和南宋战事十分频繁,不断征战导致大批贞节烈女出现。金哀宗年间,发生了“崔立之变”,完颜长乐的妻子蒲察明秀听闻丈夫自杀殉国,便把幼子托付给婢仆,与家人诀别说到,崔立不讲道义,强行霸占他人妻女,现在兵临城下,我没有地方可逃,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一死而不负我的丈夫,慷慨赴难、自缢而亡。而陀满胡土门的妻子乌古论氏对家人说:“‘吾夫不辱朝廷,我敢辱吾兄及吾夫乎。’即自缢,一婢从死。”正如《金史》所载:“女直旧风最为纯直,虽不知书,然其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信朋友,礼意款曲,皆出自然,其善与古书所载无异。”在这里可以看出,女真人所展现出来的孝道、忠义、贞节等观念及行为,离不开本民族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儒家文化重要的教化作用。
其四,倡导儒学教育。金朝专门为女真人开设学校,设立适合女真人的科举考试科目,以期为国家培养、选拔更多管理人才。大定十三年(1173年),金世宗“始设女直国子学,诸路设女直府学,以新进士为教授”。在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朝政府开始专门为金人子弟设立中央官学并确定了学生的人数。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金王朝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针对女真人的教育机构。女真官学教授的是以女真文字翻译过来的儒家经典典籍,主要有《易》《论语》《老子》《孟子》《列子》等。教师皆为朝廷所选派具为“宿儒高才者”。女真子弟所考核的内容与汉族考生并没有什么不同:“凡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季月私试如汉生制。”金朝开科取士为女真贫民子弟开辟了一条新的入仕途径。它“标志着女真族已经达到了一定汉化程度,它的出现提高了女真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汉文化在女真族内广泛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历史的视角看,金王朝的这些举措推进了女真文化儒化的历史进程,加速了金代女真社会封建化进程。
三、金代女真文化儒化评析
儒学作为金代的主流文化并上升到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及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金朝统治者特别强调儒家思想中天命、德治,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宣称有德者不分民族皆可为中原皇帝,有德性的人可以得到天下,无德无道者则会失去天下。以这个理论基点出发,金朝在实行统治中强调德治,主要讲求中道,实行王道、仁政。即重点将寻求如何在对立统一的社会中,以中道稳定其社会秩序进而以求得社会质的发展与进步,以期达到太平致治的社会。
把儒家思想运用于那个时代的社会,有其实现的依据。金朝选择儒学并发展它,形成金朝特有的天命、德治、仁政、中庸的政治思想体系,绝非偶然。儒学在金代的发展,体现出女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地位,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制社会秩序面前,欲突破夷夏之防的观念,就必须吸收儒学中的合理因素,为其所用。统治阶级考虑到自身国家政权及统治需求和不同民族文化上的碰撞,形成了金代儒家文化所独有的内涵,同时体现出金朝历代统治者对待儒家思想文化所持有的态度与意识。
但金代女真人对儒家文化认同停留在国家层面,而女真民族的社会风尚仍以本民族的传统为主,这就形成了金朝在对外的汉化认同过程中产生了与向内的本民族文化传统认同间的矛盾,且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金代,如何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便成为金朝统治阶层对待儒家思想文化的内在动因。金朝在创立初期,为了稳固国家政权,统治阶层将以儒学为表征的汉制文化作为稳定国家政权的手段。而随着儒家文化的普及推进,汉化进程的深入,为了成为所谓封建正统,金朝的统治阶级逐渐欲以中原汉王朝的立场来审视自身政权发展。
金熙宗在登基获得帝位以后,开始虚心接受当时儒者的劝诫,“禁卫之严,礼义之尊,府库之限,以尽中国为君之道”。随着儒家文化和汉化的深入,以及金朝统治者们对本民族文化本位意识的缺失,对女真政治体制及文化的汉制改革所持不同态度,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趋势,严重冲击了金王朝的统治。熙宗朝的内部变革,使女真族内部各统治集团间的矛盾斗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种矛盾斗争与女真族社会的新发展和变化,以及女真族与中原封建关系的接触和深刻的影响分不开的”。正如宋代宇文懋昭编著的《大金国志校证》中所记载的早期女真民族文化那样,“或国主复来臣下之家,君臣宴乐,携手握昭臂,咬颈扭耳,至于同歌共舞,无复尊卑,故情通而心一,无复觊觎意”。在这里可以看出,原始女真文化缺乏应有的尊卑意识,在与强调礼乐尊卑汉制秩序交融中,必然会导致统治阶层内部、君主和大臣之间、汉制的改革势力与女真文化的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与疏离。宋朝张汇在《金虏节要》一书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金朝在政治、文化领域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深受儒家汉制文化影响的金熙宗“徒失女真之本态”,从而“与旧大功臣君臣之道殊不相合”。金世宗、金章宗以儒学发扬女真文化,体现出金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统治利益,对女真族传统文化与汉化矛盾进行调和做出的选择,显露出金世宗一方面推行女真文化封建化等举措;而另一方面,在女真民族与其他民族发生利益冲突时,金世宗直言不讳地指出女真民族与汉民族的不同,本质上的差异。金朝的统治者在民众的儒家教化上,在与儒学为主导的汉制文化与女真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主要是在政治运作上进行考量,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女真传统在金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但社会秩序与统治运作的二元对立,使得儒学未能成为深入民众心理的文化秩序。金代刘祁评述:“大抵金国之政,杂辽宋非全用本国法,所以支持百年。然其分别蕃汉人,且不变家政,不得士大夫心,此所以不能良久。”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是伦理道德学说体系,更是社会政治学说,不仅具有学术功能,而且还有政治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在金朝的统治中,儒学长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而存在。它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被统治阶层充分运用和发挥到金朝的政治实践中。儒学在金朝统治阶级进行的较为全面的封建化改革、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制度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儒学同金朝的封建化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儒学全面渗透到金代政治制度中,确立了儒学作为金代统治思想的主体地位;其二,由于金朝统治者对儒学政治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有效运用,顺利地推进封建化改革。
可以说,金朝在政治上的兴衰、荣辱,与儒学在不同程度上亲近、疏离是分不开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着“金以儒亡”的观点,这种观点和说法到今天仍然存在,在多数专家和学者看来,将金朝的覆亡责任归结为儒学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与历史相违背的,恰恰相反的是,金晚期统治者恶儒而好吏,疏远儒臣,与儒家治国的基本理念相悖离,才导致了金朝的政治统治日渐腐朽,最终走向覆亡。
总体上说,金朝统治者奉行儒化政策,以儒治国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所做出的明智之举与必然选择,儒学在金王朝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历史进程中不容忽视和抹煞。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近现代伦理思想史研究”(20&ZD042)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 王孝华:《浅论完颜希尹》,《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③《金史》卷99《徒单镒传》,第2187页。
⑤《金史》卷10《章宗本纪二》,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