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汁外敷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钠治疗浅表静脉PICC相关性血栓的效果
2022-11-03孙爱莲陈蕾吴枫王蕾郇颜志
孙爱莲 陈蕾 吴枫 王蕾 郇颜志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3 1 儿童血液肿瘤科;2 医院感染管理部)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方便,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儿的化疗,PICC在为患儿提供便捷的静脉输液通路,减轻患儿痛苦的同时,也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栓被认为是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2]。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不仅会导致非计划性拔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肢体坏疽、休克、肺栓塞等[3]。研究显示,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8.8%~13.5%[4-6]。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全身抗凝治疗。研究发现马铃薯汁具有抗炎消肿、活血化瘀的作用,外敷治疗静脉炎具有较好的效果[7-10],但马铃薯汁外敷治疗浅表静脉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马铃薯汁局部外敷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钠治疗浅表静脉PICC相关性血栓患儿15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在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发生浅表静脉PICC相关性血栓的住院患儿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例,均为恶性肿瘤化疗患儿。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年龄1~14岁,平均(7.40±3.98)岁;血浆D-二聚体<500 μg/L 8例,血浆D-二聚体500~1 000 μg/L 7例;血栓发生的部位:贵要静脉4例,肘正中静脉6例,头静脉5例;按照置管静脉血栓栓塞程度[11]分为Ⅰ级7例,Ⅱ级5例,Ⅲ~Ⅳ级3例。试验组男8例,女7例;年龄1~13岁,平均(6.93±3.61)岁;血浆D-二聚体<500 μg/L 6例,血浆D-二聚体500~1 000 μg/L 9例;血栓发生部位:贵要静脉3例,肘正中静脉8例,头静脉4例;按照置管静脉血栓栓塞程度分为Ⅰ级6例,Ⅱ级5例,Ⅲ~Ⅳ级4例。两组患儿采用的PICC导管器材均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导管。患儿纳入标准:①患儿年龄1~14岁;②确诊为恶性血液系统肿瘤或者恶性实体瘤;③血浆D-二聚体≤1 000 μg/L;④行PICC置管术后,经B超检查确诊浅表静脉内血栓形成,符合PICC相关性血栓诊断标准[12]。患儿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部位血栓或深静脉血栓者;血栓并发感染者。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血栓发生部位及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不中断原发疾病的治疗。对照组患儿采取全身抗凝治疗,将低分子量肝素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1E0192C08)100 U/(kg· d)每12 h皮下注射1次,直至B超检查示静脉血栓完全吸收或机化。治疗期间每3 d对患肢血管行B超检查及血凝常规检测,密切关注患儿临床体征及局部症状,特别注意观察有无肺栓塞表现,如呼吸困难、胸痛、烦躁不安、咳嗽、咯血等症状及有无继发性出血等。
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铃薯汁局部外敷。新鲜马铃薯用榨汁机搅成糊状后,平铺于6层纱布上,待纱布浸渍马铃薯汁但不向下滴水时,沿血管方向贴敷于肿胀部位及血栓部位,避开PICC置管部位2~3 cm,纱布的边缘超出肿胀部位3~5 cm,外加保鲜膜包裹,每天6次,每次1 h,直至B超检查示静脉血栓完全吸收或机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测量两组患儿患肢肿胀、疼痛情况,记录患肢肿胀及疼痛消失时间;记录患肢血栓消失时间;观察并记录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应用马铃薯汁、低分子量肝素钠后相关不良反应,同时注意血常规及血凝常规的检查结果。
患儿患肢肿胀、疼痛情况的评估由研究组成员完成,每次至少两人参与评估,均按照本研究的试验规定及要求进行,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每3 d由专人B超检查1次,血常规及血凝常规每2~3 d检查一次。患儿自确诊后纳入本研究即开始观察、评估及记录,直至痊愈。临床疗效参照相关文献中的标准判定[1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两组患儿均达到痊愈标准,其中20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注射部位血肿,5例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状。试验组患儿患肢肿胀、疼痛以及血栓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t=2.074~3.473,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患肢肿胀、疼痛及血栓消失时间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the time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swelling, pain, and thromb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d, n=15,
3 讨 论
PICC相关性血栓主要临床表现为带管上肢肿胀、疼痛,同侧腋窝处有疼痛感,彩超显示导管走向静脉完全或不完全栓塞[14]。研究表明PICC置管时导管直径的选择、静脉的选择、置管技术、患儿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患儿是否存在血液瘀滞以及化疗药物的应用情况等等均与静脉血栓是否形成有关[15]。PICC置管后血栓若出现于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则被定义为浅表静脉血栓,血栓若出现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则定义为深静脉血栓。本研究即针对浅表静脉PICC相关性血栓进行的研究。低分子量肝素钠具有持久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溶栓抗栓的治疗。2016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相关指南推荐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合并肿瘤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6]。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19年肿瘤相关性栓塞疾病指南指出:对于使用PICC的患者,如抗凝治疗有效或症状缓解可不拔除PICC[17]。因此适宜的治疗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肢症状尽快改善及血栓消失,为患儿继续带管治疗提供条件。
虽然低分子量肝素具有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皮下注射吸收好、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使用无需进行抗凝监测等优点[18],但随着患儿用药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会相应增多,特别是化疗患儿出现PICC相关性血栓、出血的概率增加,所以应尽量缩短低分子量肝素的使用时间,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中有20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注射部位血肿,经积极处理及停用低分子量肝素钠皮下注射后逐渐好转;5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状,因与化疗同步进行,无法明确具体原因,但经积极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出血情况。
马铃薯作为茄科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活血散瘀等功效,马铃薯汁具有很强的促进水肿吸收的功能[19],可以减轻患儿肿胀、疼痛,使患儿不适感降低。马铃薯汁含有的多种成分有维持细胞的完整性及正常功能、降低组织的渗透性、修复损伤组织的作用,其中的瘀酶及生物碱成分(茄碱)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直接作用于血栓,使血栓溶解、吸收或机化加快,从而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一系列功效[20]。因此低分子量肝素钠与马铃薯汁局部外敷同时使用,加快了血栓的机化速度,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本研究30例患儿经治疗后患肢肿胀、疼痛症状消失,B超检查示血栓消失,均达到痊愈标准,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马铃薯汁局部外敷治疗,患肢肿胀、疼痛及血栓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由此也可以看出,马铃薯汁的应用缩短了低分子量肝素钠的使用时间。
马铃薯取材方便,使用方法简单、安全,无毒副作用,且经济实惠。应选择使用新鲜、表皮完好的马铃薯,因发芽及变绿的马铃薯中龙葵素含量增多,经皮肤吸收后可能会出现中毒;同时应告知患儿家长马铃薯应用时间较长时,局部皮肤会产生色素沉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据报道有对马铃薯过敏的患儿,所以临床应用时长应从10 min开始,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无不良反应发生者,逐次延长10 min,直至1 h[21]。
综上所述,马铃薯汁局部外敷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钠应用于浅表静脉PICC相关性血栓的治疗,可以明显缩短血栓消失时间,改善患儿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同时缩短低分子量肝素钠的使用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较小,今后将扩大样本量并进行多中心研究,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ConflictsofInterest: All authors disclose no relevant conflicts of interest.
作者贡献:陈蕾、孙爱莲参与了研究设计;孙爱莲、吴枫、王蕾、郇颜志参与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所有作者均阅读并同意发表最终稿件。
Contributions: The study was designed byCHENLeiandSUNAi-lian. The manuscript was drafted and revised bySUNAilian,WUFeng,WANGLei, andHUANYanzhi. All the authors have read the last version of the paper and consented sub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