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粒淋比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2022-11-03陈欣宋文慧秦川田代实潘邓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10期
关键词:脱髓鞘粒细胞炎性

陈欣,宋文慧,秦川,田代实,潘邓记

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s,IIDD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大类疾病,以脑和脊髓的炎性脱髓鞘改变为主要特征,包括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antibody associated diseases,MOGA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A-GFAP-A)及其他[1,2]。这类疾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在多次发作后可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简称粒淋比,是炎性系统激活的敏感指标之一,其反映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平衡状态,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可能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等指标相比,粒淋比能更好地反映有机体的炎性状态[4]。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粒淋比在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疗效判定及预后预测中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部分研究表明粒淋比在脑血管疾预后预测中有意义,但目前关于粒淋比在中枢神经系统IIDDs中的临床意义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明确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IIDDs患者的外周血粒淋比的相关研究,探究该指标在中枢神经系统IIDDs 中的临床意义,为疾病治疗与预防提供潜在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同时期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101 例,其中中枢神经系统IIDDs 患者81 例纳入病例组,非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20 纳入对照组。本研究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收集2组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及临床资料。采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总分0~10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状况越差;0分为功能正常,10分为因多发性硬化死亡[5]。

所有患者于入院次日晨起6~7时(免疫疗法治疗前)抽取第1管血样送检血常规,由同济医院检验科完成检测;血常规观察指标: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数比值(粒淋比)。入院72 h 内完成血清和(或)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NMO-IgG、MOG-IgG、GFAP-IgG)检测,由武汉康圣达公司通过CBA检测方法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GraphPad Prism 9 软件绘制图表。采用SPSS 26.0 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粒淋比与ED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例组81 例患者中,包括NMOSD 23 例,MOGAD 19 例,MS 25 例,A-GFAP-A 14 例;对照组20例患者中,包括周围神经病变4例,运动神经元病7例,焦虑抑郁状态7 例,多系统萎缩-小脑型1 例,2 型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

如表1 所示,所有对照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检测为阴性。NMOSD 及A-GFAP-A 患者的粒淋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0014);MOGAD 和MS 患者的粒淋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0.205),见表1、图1。各病例组患者的粒淋比与入院时EDSS 评分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见图2。

图1 对照组与病例组的粒淋比比较

图2 各病例组粒淋比与EDSS相关性分析

表1 各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例或(±s)或M(P25,P75)]

表1 各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例或(±s)或M(P25,P75)]

组别对照组NMOSD MOGAD MS A-GFAP-A例数20 23 19 25 14男/女11/9 6/17 13/6 7/18 10/4年龄/岁46.40±2.95 52.74±3.23 31.79±3.22 37.00±1.92 43.14±4.35 EDSS/分-3.5(3.0,6.0)2.5(2.0,3.5)2.0(1.0,2.5)2.0(1.4,3.6)粒淋比1.80(1.30,2.29)2.78(2.17,4.74)2.44(1.49,3.10)1.55(1.34,1.78)3.47(2.47,4.12)NMO-IgG(+)0 23 MOG-IgG(+)GFAP-IgG(+)000 001 900 00001 4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IIDD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大类与炎症反应有关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特发于脑(包括视神经)和(或)脊髓的炎性脱髓鞘病变,主要的病理表现是炎症细胞浸润,脱髓鞘改变及自身抗体的出现[6]。该类疾病的患者主要为青壮年,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阶梯病程,病情每况愈下,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此外,由于发病机制不明,为诊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3]。

粒淋比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绝对数之比,能够反映机体内的炎症状态,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可能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7]。中性粒细胞是常见的促炎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进一步促进泡沫细胞形成,这些因素可加剧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改变,淋巴细胞也在免疫系统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粒淋比可以反映机体炎症程度和免疫功能之间的平衡关系[8]。粒淋比作为预后指标,已被证实在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病、肿瘤、脑梗死等疾病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9-15]。此外,由于血常规在临床上广泛检测,相比IL-6、IL-10、TNF-γ等其他炎症因子,粒淋比容易获得[4]。

目前粒淋比在中枢神经系统IIDDs中的临床价值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对作为对照组的非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和中枢神经系统IIDDs患者外周血粒淋比的研究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IIDDs中,NMOSD和A-GFAP-A患者的粒淋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OGAD 和MS 患者的粒淋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提示粒淋比只在部分中枢神经系统IIDDs中升高,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IIDDs的鉴别价值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神经功能评分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IID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采用EDSS 进行评估[5]。通过EDSS评分可以粗略估计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本研究发现粒淋比与中枢神经系统IIDDs各组内的EDSS 评分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提示粒淋比与中枢神经系统IIDDs 的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可能无法通过粒淋比预测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既往有部分研究表明粒淋比在MS 和NMOSD 的疾病预测中具有提示意义[16-22],如Rasha M.Fahmi等研究发现NLR 与MS 的疾病严重程度及活动性有关,IC Hasselbalch 等研究也表明粒淋比在早期MS 中会升高,Xie H 等研究发现高NLR 可能与NMOSD 的高复发率和不良预后相关,但粒淋比在中枢神经系统IIDDs各亚类中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将常见的几种中枢神经系统IIDDs 纳入研究,比较了粒淋比在对照组及各亚类之间的区别,显示粒淋比只在NMOSD和A-GFAP-A中升高,与既往研究结果不甚相符。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设计、样本量、纳入标准、地域差异等导致的。但目前尚有部分研究认为粒淋比与MS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等无明显相关性[23]。Gelibter S等[23]研究未发现粒淋比与疾病活动性之间的关联。目前关于粒淋比在各类中枢神经系统IIDDs中的临床意义尚无统一定论,其在中枢神经系统IIDDs 中的临床价值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尽管本研究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但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因同期入院的健康人数极少,故未能将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可能会影响粒淋比的水平,同时由于单中心样本量少,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仍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明确粒淋比在中枢神经系统IIDDs中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脱髓鞘粒细胞炎性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中性粒细胞在稳态和病理状态下的免疫调节作用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激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疗效观察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有些疾病会“化妆”成脱髓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