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青铜兵器的修复工艺
——以一件青铜戈的修复为例

2022-11-03张雨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7期
关键词:青铜器青铜器物

张雨恒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0 引言

文字、城市、冶金术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三大要素,冶金术是从冶炼铜和原始铜合金开始的。青铜是人类有意识合金化的最早产物,人类自公元前4000年开始进入青铜时代,经历了2500多年,直到铁器大量使用,青铜时代才宣告结束。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同锡或铅等元素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在外界条件及内在因素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铜锈会呈现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青绿色,故名青铜。

在中国,青铜礼器曾是政治权力的首要象征,它显示了政治上的支配权,这些器物的所有者的改变代表着统治权的改变。青铜器在当时具有精神意义上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标志特殊政治权力,也象征政治权力本身,在文化上也留下了诸如“问鼎中原”“钟鸣鼎食”等这些象征着权势的成语。

青铜器分为食器(鼎、鬲、甗、簋)、酒器(爵、角、斝、觚)、水器(罍、壶、盘、匜)、兵器(戈、戟、矛、剑、箭镞)等。青铜器修复作为一门古已有之的传统技艺,在历史上是伴随着金石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传统的修复方法是利用锡焊法和“收抛活”(钣金法),将残破的青铜器复原,再用胶水调颜料涂抹,最后“烫蜡”(将特制的蜡涂在青铜器上)做封护和缓蚀,防止青铜器进一步锈蚀。著名的秦俑青铜车马、四羊方尊就是利用传统工艺修复成功的。到了现代,青铜器修复技术不断发展,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徐州九女墩春秋战国青铜编镈就采用了传统青铜文物修复工艺和AMT复合剂相结合处理的方法进行修复;在盘龙城商代大铜鼎的修复实践中摸索出了“加温矫形法”的新工艺,避免捶打、压模等传统工艺所造成的破裂损坏现象。

1 青铜器修复的历史与发展

青铜器修复是融修补复原、复制、仿制为一体的传统工艺,早在23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及《韩非子·说林》中便有以修复技术仿制青铜器的文字记载。

始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仿古,历经战国、汉唐,在北宋到达高峰。在宋代,统治者崇尚复古,追求先秦礼制,甚至“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①。如此,民间上行下效引起了尚古风潮,如此巨大的需求为造伪获利提供了前提条件,导致造伪的大量青铜器纷纷涌入市场,数量之多之精美反令世人不可分辨,以至于宋代的青铜器著录书中多见伪器。

宋代学者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古钟鼎彝器辨》详细介绍了当时作伪手段:“伪古铜器,其法以水银杂锡末,即磨镜药是也。先上在新铜器上令匀,然后以酽醋细硇砂末,笔蘸匀上,候如腊茶面色,急入新汲水满浸,即成腊茶色;候如漆色,急入新水浸,即成漆色,浸稍缓即变色矣。若不入水,即成纯翠色。三者并以新布擦令光莹,其铜腥为水银所匮,并不发露。”②

瞿汝文《忠惠集》亦记载了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仿制古代青铜礼器鼎、豆、簋、洗、尊等的大概情况。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进一步盛行复古,仿造铜器的活动受到官方支持,并有专人负责仿造铜器。例如,清宫造办处的太监于氏为清宫艺人“八大怪”之一,19世纪末出宫,住北京前门内前府胡同庙内,以给宫中及古玩商修古铜器为生。其弟子张泰恩也收了7人为弟子,他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各自教出部分徒弟,50年代初相继进入博物馆界,成为新中国文物修复技术的开拓者③。

除此之外,民间还形成了其他的三大派系:

乾庆时期的潍坊派,擅长真器雕刻或嵌补假铭,真器身、补盖组合,互刻铭文;拼凑焊补新器形;化学方法蚀铭文,小件整件翻铸。

西安派代表为苏亿年、苏兆年兄弟,其技法是在器物上刻伪铭。主要仿造度量衡器,如商鞅方升、秦权、秦诏版。作锈的方法为将伪器埋入地下多年。

苏州派名匠有周梅谷、刘俊卿、蒋圣宝、骆奇月、金满生等。

明清时期在理论上也多有创新。曹昭《格古要论》中记载了修复铜器的两条原则:①残器修复不算伪品,“三代秦汉时物,或落一足,或堕一耳,或伤器体,一孔一缺者”,修配后“此非伪造”。②真品的残件拼成一个新物,应属伪品,“屑凑旧器破败者,件件皆古,惟做手乃新,谓之改锹,其伪法以古壶盖作……以旧鼎耳作耳,造成一炉,谓非真正物也”④。这一时期,造假者从单一的整器仿造作伪阶段逐渐转向拼凑古器残件作成整器的阶段,并最终向青铜器工艺修补的方向发展。

总之,青铜器修复传统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时期单一的仿制技术阶段,宋代从仿制向作伪发展的阶段,明清时期的完善鼎盛阶段,最终形成了我国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

2 选题背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⑤纵观人类文明史,青铜器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其所承载的文化琳琅满目。遗留下来的青铜器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历史阶段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社会生活、思想意识以及政治经济等。⑥我国青铜器文化的鼎盛时期为商周时期,也正是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国上古史之中,“九鼎”被赋予了神圣地位,究其原因,其代表了至高无上、不可撼动的艺术水平,展现了王权的神圣感⑦。

当今存世量最大的青铜器并非在古代用作宗庙祭祀、被视作政治象征的礼乐器,而是用以争霸杀伐的兵器。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一件锡青铜刀,出土自甘肃省一处马家窑文化房基中⑧。

如果说“鼎”是“祀”的物质体现,那么“戈”就可以说是“戎”的物质载体,是先秦时期最主要的格斗兵器。不仅仅是发源地中原,南至西南夷,北至辽西都有戈的存在。直到西汉,虽然经历了战争和时间的消耗,但戈仍有使用,甚至派生出了戟,可见其流传度之广。

正因为铜戈在当时战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中凡与兵器或军事有关的字,多附以戈形,如戟、武、戍、戎、伐等⑨。“干戈”一词甚至成为战争、军事的代名词,还有金戈铁马、同室操戈、化干戈为玉帛等成语,就连反对战争与杀戮的孔子也曾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

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戈一类的兵器也配合着相关制度出现了礼用化和明器化的特点,逐渐拥有了更高的象征意义,在祭祀、丧葬或其他体现政治威严的礼乐场合出现得愈加频繁。甚至“(夏至春秋中期)如果墓葬中仅有一件兵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戈”“考察商代后期墓葬,从平民到王室成员的各个阶层都有大量以戈随葬的墓葬。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春秋晚期”⑩。

这些兵礼两用(包括专用于礼乐)的青铜兵器,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代表当时兵器制造工艺的先进水平,其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也更加丰富⑪。

从修复技术上讲,小而简单的器物反而比华丽的礼器难修。尤其是兵器,通常情况下,出土兵器虽然形制各异,但都有共同的病害:通体严重矿化,锋刃呈锯齿状缺损,还有许多因矿化导致的面积特别细小的脱落。缺口面积小且数量多,面积小,配补材料与原器物的接触面就小,这样既不利于粘连,打磨整形时还可能因震动导致树脂模型脱落,甚至引发本体破碎。这种职业性损害,在人类诸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破坏行为中往往被视为非有意的破坏行为,因而重视不够,故其后果更不堪设想。本文将以素面青铜戈的修复保护为例,详细介绍小型青铜器修复保护技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 青铜器修复工艺定位

3.1 文物基本信息(表1)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于2020年从社会征集一件青铜戈(表1、图1),目前存放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学院金属文物修复实验室内。该器物通体锈蚀致密,铜质较好,断裂成五块,援部缺失一块(图2)。成熟的戈由援、内、胡三部分组成,从形制上看,此戈为狭援胡式,前锋作弧形尖削,上下皆刃,援长于胡和内,与栏成钝角相交。胡有三穿,长方内,内有一穿,后下角有缺口。种种迹象表明此器物为啄击器,属战国早期器。战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科技和军事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兵器也代表了当时的生产水平。

表1 素面青铜戈基本信息

图1 素面青铜戈修复前

图2 素面青铜戈缺失部分(典型病害)

3.2 修复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对传统修复技艺进行不断地发掘、筛选、继承。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张将新技术引进文物修复领域,发展方向是传统与现代两者的结合和融合。现在众多的文物修复技术工作者正向这个目标努力,各取所长、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修复过程中,可用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要依据器物的具体实际来选择。每件文物残损程度和保存状况都不一样,同一种试剂,适合这件器物不一定适合那件,所以修复人员应多做实验,勤于思考,多总结,灵活应用,选择最适合的工艺和材料。从加固、缓蚀、封护到配补、全色,我们现阶段使用的修复材料都过于单一,在可逆性原则的基础上,其实有很多可选择性。

4 修复过程

青铜器修复主要有整形、补配、钣金、作锈等几个大步骤。清理器物后,先做好维修方案,再对变形的铜器进行矫正;接下来焊接相对应的缺口,若有缺少的地方以失蜡法铸造补配缺失配件;最后用颜料进行作锈上色。

4.1 前期调查

文物修复前,先要仔细观察,弄清文物是什么时代的,这个时代的器物铸造工艺是怎样的,从器物上能否找到铸造痕迹,同时查阅发掘报告,了解文物出土背景,准确评估文物价值,并根据以上信息建档及绘制病害图(图3)。这是我们全方位了解文物保存现状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更好保护修复文物的前提。有了这些认识,在清理和修复过程中,我们才有谱,才知道哪些是污染物该清掉,哪些历史信息该保留,哪些是残缺该修复,哪些是铸造缺陷不该修,真正做到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然后才能按照修复需求准备材料(锡丝、铜皮、环氧树脂、松香、土粉、国画颜料、纸胶带)和修复工具(电焊枪、吊磨机、台钳等)。

图3 素面青铜戈病害图

4.2 清洗

利用各种机械或化学方法对青铜器表面污染物、有害的锈蚀和其他结构层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清洗。通常用蒸馏水反复刷洗器物表面的污物和土垢,直至干净为止。水分的存在会使青铜器腐蚀加速,所以清洗完后需用风机将其吹干。对于一些外形保存完好又不脆弱的器物,在锈蚀等有害物剔干净后可以用软毛刷进行刷洗。

4.3 整形

出土的器物在地下久经埋藏,因受到地层变化、墓穴塌陷、挤压撞击等,常引起器物变形,甚至呈现破碎、断裂状。变形严重的青铜器要先进行整形,通常使用模具和台钳进行模压或用各种工具将变形的铜器碎块采用支撑、顶压、捆扎、撬扭及焊接方法进行矫正。

4.4 拼对

拼对是指铜器碎片经整形之后,依据表面纹饰、铜绿颜色或器物厚度、断裂处,找出相应的粘接位置,之后再用环氧树脂粘定。按照由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先拼对出器物的大形,再看是否有缺损或遗失的残片,如有缺失则要进行补配。

修复时要按照先上后下或者先左后右的顺序有序进行,用环氧胶粘好,静待24小时固化。选用环氧树脂的目的是保证粘接过程可逆,如果粘接效果不理想,我们可随时用化学试剂或吹风机将粘接处溶开,重新粘接。

4.5 补配

传统方法是在铜片上利用“收抛活”(抛、借、收、点、錾)捶打出器物所缺失部分的造型,之后再用特殊工具进行錾刻,但打制法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且费工,不如铸造补配精确,所以在小型器物修复时更多使用翻模焊接。除此之外,錾花还有一种“烂板”工艺,即使用化学药水腐蚀出夔纹的工艺,但因可控程度不高,较少采用。

古代铜器由于制作年代、埋藏环境、铸造工艺的不同,残破腐蚀的情况也不同。缺失处铜质较好者用中性助焊剂或松香焊接效果较好。而一些厚度在5毫米以上者,光依靠锡焊达不到原器物的强度,必须运用机械与黏结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器形、断裂的位置可采取不同的工艺。

①焊接。根据原器的完好部分,选择与残缺类似部位,用石膏翻模法翻下所需的形状,并浇制成石膏型。将石膏型的四边修整得与残缺部位基本一样大小,并嵌入残缺衔接牢固。将修整好的石膏型纹饰,再次进行石膏翻模。采用失蜡法铸得残缺的配件。铸件锉好焊口,配在原器上进行比对,焊口的位置应尽量避免有铭文、花纹。

将准备好的焊件,一边固定在工作台上用台式钳固定或用重物压,另一边临近桌边或略伸出桌外,使焊接时另一碎块可以上下左右自由地活动而无阻碍地对接。焊接后应立即将器物放入蒸馏水中洗刷焊口,除去残留的焊剂等物质。若焊接处距离粘接处较近,应先进行焊接,以免粘接处环氧树脂融化。

②机械与黏结。由于铜戈较厚,缺失部分较多,光依靠锡焊达不到原器物的强度,必须运用加固与黏结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以铜块作芯,表层为树脂补配的工艺,将德国环氧树脂、矿物颜料、填料搅拌均匀,待干湿度适中时,用手不断地揉捏均匀,涂抹在残缺处。

将器物缺失部分补配完整后,再用纸胶带包裹好定型以免歪斜。因铜戈壁厚,残缺面积较大,除纹饰外,修复过程并无十分精细的工夫,故相对容易修补。等材料彻底固化后用打磨机对表面多余的树脂进行打磨修型,接近器物表面时换用不同粗细的砂纸继续进行塑型及抛光处理。

4.6 作旧上色

作旧即青铜器修复技术的表面修饰工艺,也称着旧、作锈色和作假锈,它们是对焊缝、配补、复制过程中锈蚀色泽的加工。区别于工业品以及金属工艺品的着色工艺,它是一种独特的着色方法,可分为烧古法和冷古法两类,前者是化学着色法,后者则是用各种颜料上色的涂色法⑫。

戈一类兵器一般适用于冷古法。先使用锉刀及打磨机等工具,对补缺和填充部位进行打磨,直至与原器物的造型、壁厚等相一致,使其恢复原有形制,再用硝基清漆和各色瓷漆或矿物颜料,对照原件地子色调和配色,补配处要层层慢涂,使色彩与周边颜色协调一致,使其基本与原器物颜色一致,过渡自然,无突兀(图4)。

图4 素面青铜戈修复后

4.7 修复档案编写

详细记录整个修复过程,及时拍摄工作照,编写包括修复者、修复前后照片、修复中用材、工艺流程等在内的修复档案。这除了是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外,也是工作经验的总结,对于后来人是一种直接培训学习的教材,也是已修复器物今后重修的重要依据⑬。

4.8 入库保存

按照标准,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文物进行修复保护处理后,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以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保养,巩固保护修复的效果。

温湿度是青铜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两项重要质量指标,它们既有其独立的影响又有相互关联引起的复合影响。青铜器保存要求室内控制温湿度在20±2摄氏度,温度日波动范围小于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0%±5%,相对湿度日波动范围小于5%的稳定环境中。避免氧化性气体与文物的接触,控制达到无氯环境。在宏观环境难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人为的控制措施,制造一个小环境来保证文物的相对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因素对青铜器造成的伤害。修复人员要定期对修复完成的器物进行巡检查看,一次修复,终身负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 结语

青铜器修复是一项融合多学科的技艺,要求修复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工艺流程,还要根据器物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最佳的材料。修复工作者不能满足于自身技艺,还要多学习、多交流,掌握行业动态。在修复过程中,细致观察,用心思考,增强研究能力,做一个综合型的修复师。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套完整且成熟的体系,但新时代下要注入新鲜血液,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立足文物本身,探寻新途径,做到文物为体、科技为用。

注释

①脱脱.宋史:礼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②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钟鼎彝器辨[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③周宝中.文物修复和辨伪[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④曹昭.格古要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⑤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M].赵捷,赵英丽,注.武汉:崇文书局,2016.

⑥罗胜.青铜器修复和保护方案的初探[J].祖国,2019(20):135-136.

⑦李明芳.浅谈青铜器的保护[J].文物世界,2018(6):51-54.

⑧韩汝玢,柯俊.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⑨井中伟.铜戈起源考[J].考古与文物,2009(3):28-30.

⑩石晓霆.商周戈之使用略谈[J].中原文物,2013(1):63-67,87.

⑪郑中天.山西周代青铜兵器的礼用化特征[J].文物世界,2020(5):14-18.

⑫南京博物院.万俐文集:科技保护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⑬袁东珏.古籍修复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4):78-81.

猜你喜欢

青铜器青铜器物
生僻字里识青铜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