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岱庙内昭示爱情与亲情的碑刻欣赏

2022-11-03段国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7期
关键词:望岳碑刻武则天

段国妍

(泰安市博物馆,山东 泰安 271000)

其一是形制、内容均震惊世人的唐“双束碑”,又叫《岱岳观造像记碑》(图1)。

图1 唐“双束碑”

“双束碑”的造型非常奇特,它的碑身是由两块大小相同的长形条石并立而成的,双石紧密并肩排列,共同嵌在同一个碑首和碑座之间,碑首设计成建筑般的九脊歇山顶,正脊、垂脊等均有精美的雕刻图案,经考证,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碑座为方形座。此碑通高323厘米,碑身每块单石高238厘米、宽50厘米、侧宽22厘米;碑首高45厘米,宽132厘米,侧宽40厘米;碑座高40厘米,宽144厘米,侧宽85.5厘米。因为两块石碑双束而立,所以被称作“双束碑”;又因碑刻与唐高宗、皇后武则天有关,碑首象征着天,碑座象征着地,二石代表着乾天坤地相依并存,所以又俗称“鸳鸯碑”。仔细研读碑文,你会发现,这简直就是一个唐代标新立异的“爱情”和权力的物证啊。

说到这通碑的来历,就必须先说一下泰山的封禅文化。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就是说,皇帝四海一统,江山太平,且有祥瑞出现时,便要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借此向上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古代帝王用以达到“君权神授”的政治目的。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帝王有6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历史的车轮在唐高宗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出现。武则天原来是唐太宗的才人,贞观二十三年五月(649),太宗死后,她入感业寺削发为尼。唐高宗李治即位,第二年(650)改元永徽,迎武则天进宫,召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废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正式开始了李治与武则天的爱情神话。可见,武则天是个与众不同、颇有手腕的人。进宫后,她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史料显示,高宗患风疾,时时发病,便从显庆五年(660)开始让武后分担处理部分朝政,聪慧的武则天用女人少有的果敢和铁血手腕,在恰当处理了几件事情后,逐渐取得高宗的信任。随着武后处理政务的娴熟及手中权力的增大,其政治势力也日趋强大,政治野心也慢慢显露出来。如《资治通鉴》卷二百中所述:“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由此,形成了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携手共治天下的局面,武则天也顺势参与唐王朝的宗教政治活动,为稳固此后的政治地位奠定基础。

彼时,道教盛行,行道活动的东岳先生郭行真是当时著名的道教徒,深得武则天赏识,可以“出入禁中,尝为(武则天)厌胜之术”(《资治通鉴》卷二百一)。为达到昭告天下之目的,显庆六年(661)二月廿二日,在武则天的授意下,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带领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等人在泰山的岱岳观建醮造像,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刻立造型奇特的“双束碑”。同碑首暗喻高宗与武后共顶一片天;同碑座则喻指两人同踩一片地;双条石并立,则指帝后二人并驾齐驱,共治天下。自此,代表二人共进退的爱情、权势的物证——“鸳鸯碑”借由道士郭行真行道之机,展现在世人面前。

立碑3年后,麟德元年(664),随着唐高宗病情加重,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呈现她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之势,武则天的朝野地位更加牢固。立碑5年后的乾封元年(666),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共同登临泰山,在男尊女卑的唐代,彻底打破女性不能参加封禅大典的旧例,不仅参加了,还亲自充当了封禅大典中“亚献”的角色,自此皇后武则天在唐王朝中的政治地位无人小觑。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双束碑”是泰山上下仅存的一通唐碑。欣赏“双束碑”,就要细细品读它的铭文内容。碑文环刻于碑身四周及顶盖,共3978字,不可识读的120余字,均为正书。为唐七帝(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及武则天)自高宗显庆六年(661)至德宗贞元十四年(798)137年间的19则泰山行道题记。其中分别于显庆六年(661)和仪凤三年(678)刻制高宗题记2则;武则天做皇帝后题记7则。文字资料显示,武则天极为看重在泰山的行道,达9次之多。有别于其他泰山碑刻的是,“双束碑”非名家所书。“双束碑”为研究唐高宗时期到唐德宗时期的唐代泰山行道史留下了丰富翔实的一手资料。

登上帝位的武则天,俨然如“易姓受命”的君王般,以向泰山告天地的伎俩,多次开展行道活动。“双束碑”上的纪事7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几乎每更换一个年号就有一次建醮造像记载。

称帝的第二年,即天授二年(691),武则天就派员在泰山大兴醮典。这在“双束碑”碑文上有记载:“大周天授二年岁次辛卯二月癸卯朔十日壬子,金台观主中岳先生马元贞,将弟子杨景初、郭希玄、内品官杨君尚、欧阳智琮,奉圣神皇帝敕,缘大周革命,令元贞往五岳四渎投龙作功德。元贞于此东岳行道章醮投龙,作功德一十二日夜。又奉敕敬造石元始天尊像一铺,并二真人夹侍,永此岱岳观中供养。”

武周易唐,实现了武则天的政治抱负。她在用人、治吏、科举上大胆施政。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任用娄师德、狄仁杰、姚崇和宋璟等贤臣治理天下;她改革科举,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为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武则天另一个惊人之举,就是“武周革命”中除旧布新、树权立威的造字行为。在“双束碑”中,共出现武周新字11个,其中“月”字有前后两种版本(为方便对照,如表1所示)。

表1 武周新字对比表

分析武则天所造之字不难发现,它多是以繁代简,新字基本由几个带有可解读意义的简字构成。如“地”由“山”“水”“土”三个字组成;“年”由“千”“千”“万”“万”组成;年号天授的“授”字,是由“禾”“久”“天”“王”组成等。

资料显示,这些新字在武周时期被官方强制推行,民间也大量使用。久视二年(701),刻在“双束碑”上的诗歌中便有多次使用(括号内为新字):

我皇盛文物,造化(天)(地)先。

鞭挞走神鬼,玉帛礼山川。

忽下玄洲使,来游紫洞前。

青羊得处所,白鹤怪时(年)。

虔恳飞龙记,昭彰化鸟篇。

晨风半山中,垆气总云烟。

光抱升中(日),霞明五色(天)。

山横翠微外,宇在绿潭边。

缇幕灰(初)暖,焚林火欲燃。

(年)光著草树,春色换山泉。

伊水来何(日),崇岩去几千。

山疑小(天)下,(人)是会神仙。

叶令乘凫入,浮丘驾鹤旋。

麻姑几(年)岁,三见海成田。

该诗被收入《全唐诗》第887卷,同期碑中的题字可见均使用了新字。

神龙元年(705)二月,武则天病危,中宗复国号为唐,恢复唐高宗前的旧制。三月,唐中宗李显敕使在泰山斋醮并题刻于“双束碑”,铭文中已不再有武周新字,女皇武则天和她苦心经营的“武周革命”至此退出历史舞台,文字所寄托的政治抱负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碑文上的刻字成为历史的见证。

“双束碑”原立在岱岳观(遗址在王母池西)内。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云:“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中庙在唐代改作道观,名日“岱岳观”,是唐代敕道士祭祀泰山的重要场所,故该碑又称《岱岳观造像记碑》。1960年,文物管理部门在老君堂东侧建亭,将碑移入亭内保护,名曰“双束碑亭”。1968年,老一辈文物工作者为使“双束碑”免遭浩劫,趁黑夜将其埋入岱庙炳灵门外地下,并掩盖以细沙保护刻字。1982年底,在当时参与保护的老同志指导下,该碑得以重见天日,于1983年移至岱庙历代碑刻陈列馆,越千年沧桑,弥足珍贵。

其二就是见证何人麟、何人鹤兄弟情深的泰山杜甫《望岳》诗碑(图2)。

图2 清何人麟草书《望岳》诗碑

岱庙碑刻有300余通,书体真、草、隶、篆、行皆具。上至秦李斯小篆、徽宗瘦金体、乾隆满汉双文字的“满汉碑”、名家题撰,下至地方名流、文人墨客的记事抒怀之作,可谓名家笔墨荟萃的书法盛宴。其中,刻有清乾隆年间泰安知府何人麟与其弟何人鹤诗文的杜甫《望岳》诗碑备受关注,其因草书洋洋洒洒、奔放流畅,深受书法爱好者推崇,被誉为泰山草书之冠。兄弟二人的诗作刻在同一块碑上,泰山亦仅此一例,可谓兄弟情深的见证。

何人麟(1732—1792),字玉书,四川绵州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任泰安知府。善草书,喜书杜甫的诗,岱庙内存有其书写的《秋兴八首》(现嵌于岱庙汉柏亭下台基南壁)以及收藏在历代碑刻陈列厅的《望岳》。

观《秋兴八首》碑刻,碑0.48米×5.74米,为长条形状,何人麟书并跋。共计100行,满行6字,字径6厘米,均为草书。通篇一气呵成,虽书写快速,但不狂怪,中规中矩,无出格之字。书法轻逸圆转,笔笔见筋,显得强劲有力姿态多变,上下映带,大小错落,表现出了轻重、快慢、顿挫、提按、方圆、中侧锋、翻转等各种用笔的变化。

在《秋兴八首》碑刻上,刻有何人麟亲撰跋文:

乾隆四十九年,余调泰安已数月矣,适恭逢圣驾南巡,骧首皇路,未敢宁处,暨季夏始得旋署。至秋日公余,偕亲友,携数小儿辈,游环咏亭,登临岱顶,摩抚无字碑,见其崖上有“一览众山小”石勒,不禁兴诗圣之感,爰书《秋兴》并《望岳》句于浴日养云亭中,以志仰止之意云。蜀绵州何人麟。

题跋对撰写杜甫《秋兴八首》的原因做了解释。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南巡到泰安,何人麟在迎驾政事之后的秋天,利用歇沐时间,携亲朋好友及身边小辈,先是游览观赏了碑刻众多的环咏亭(可见乾隆年间环咏亭尚存),而后携手登上山顶,畅然开朗之际,见到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摩崖题刻,带着对诗圣的敬仰之情,书写了杜甫的《秋兴八首》和《望岳》。

与《秋兴八首》同时书成的杜甫《望岳》诗碑,高220厘米,宽88厘未,厚27厘米,内容也深为大家所熟知。诗人以询问的语气发起诗句,以确定加惊叹的态度自己做了回答。描写了泰山雄伟厚重、磅礴万千的气象,借以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带给人们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力量。

同样,《望岳》诗碑的题跋对当时的背景做了详细的解读,跋语云:

观海、登岱,古今大快事。惟宦途人每难兼到。余自乾隆辛丑莅蓬莱,登方壶,作仙吏。癸卯夏五,量移奉符,依青帝作香案吏,可云兼到矣。公余,偕啸台陈君、鸣九三弟攀藤蹑险,驾壑登云。披览历来题詠,名作甚多。惟工部望岳诗碑刻无存,自愧非才,未敢捉笔。爰录其句,命工镌石,以补其阙云。时乾隆甲辰仲夏月书。蜀绵州何人麟。工匠孙衍瑞、孙相同镌。

在古代舟车缓慢的情况下,观海、登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生的追求和渴慕。作为四川人的何人麟,肯定也曾经非常向往。但他是很幸运的,乾隆辛丑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他任职蓬莱,来到仙山蓬莱,可观海;乾隆四十八年(1783),他又调任泰安,来到古代帝王、名士顶礼膜拜的泰山任职,也可登泰山了,所以才有了“兼到矣”的感叹。碑刻跋语对我们了解当时作者心境及为何选择杜诗题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第二年,乾隆甲辰年,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命工匠制碑。

两首跋文向我们展现出一个特别温馨的亲人他乡相聚的画面。资料显示,跋文中提到的“鸣九三弟”就是何人麟的胞弟何人鹤,字鸣九。不难想象,异地为仕,家人少见,书信交往亦不解思念之情,家人兄弟及十余年不见的友人来到身边,相携登山,兴趣相投,谈笑相和,一路尽览泰岱风景及名家碑刻,饱吸诗书灵气,置身云气环绕的泰山极顶,知心知己亲友在侧,恰事业顺畅,可谓豪情满溢,顿觉诗性渐起,即挥毫洒墨,书写了杜诗。

这些在随其登山的孙文骅的跋语中得到印证:

瑞菴姻大兄由蓬莱调任泰安之翌年,余解官将归剑南。菊月朔,顺道就别于衙斋。君与余幼时同学,长随肩□,各通籍后不见于兹盖十六年矣。相见道故,感叹久之。遂题登岱,命余壻(婿)里斋相随,且出其草书杜少陵之诗碑刻以示。字挟龙翔凤,舞之若君怀素工。怀素,余少所服膺。而杜公岱宗一首脍炙人口,碑板独缺。此举诚足补前人之未备……

孙跋除道明原委之外,其“字挟龙翔凤,舞之若君怀素工”句,对何氏腕底生风、挥洒自如、笔走龙蛇、一派生机的潇洒书风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定是兄长的情绪影响了弟弟,所以何人鹤也题诗一首。其曰:

必续泰山游,平生愿始了。

贤宰况姻娅,邀登戒初晓。

风生万壑松,云上一声鸟。

北海竟可超,下视尘寰小。

该诗刻在了《望岳》诗碑的背面。这不仅兄弟诗文、书法同刻于一碑,殊为难得,且弟之诗才,亦可称道,兄弟和睦自不必说。

《童山文集·卷十七》中何人麟《墓志铭》中载:何人麟(1732—1792),字玉书,四川绵州人。曰:“瑞蓭生而慷慨,有智略,不屑生产,读书略通大意,善作文,工楷书兼草篆,然志不在科举……大吏以为能,遂令代办剑州事,时乾隆三十六年也。三十八年十月十六日,总督文公绶奏,调赴南路明将军大营,办写奏折,登记册当……四十三年二月,山东请员,奉上谕发往,历署惠民、定陶、平原等县,遇事敢为,每有建白,辄为大吏器重。是年承办德州皇差,于上驷院更换马疋不误,补授蓬莱县知县。四十八年,调繁泰安县。次年恭逢皇上南巡,办理泰山岳庙钦工,并白鹤泉及魏家蓭两行宫,俱不悞。次年二月初六,于新庄道旁迎驾,上命军机处记名,并恩赏贡缎二疋、荷包一对,并加一级……”

于此可见,何人麟确属有才,也有遇伯乐的运气。早在他有幸观海之前,乾隆三十六年(1771)已经在属地代办朝事了。他虽非科举之途的清代官员,但因“遇事敢为”,受重用调任泰安县。在泰安任上,办事干练,不负重托,当属能吏也。

欣赏碑刻,像是翻开厚厚的历史书籍,我们通过碑文这无声的介质,与历史对话,在浩瀚的文字中,发现彼时的事情和故事,就像这篇文章,我们能在唐碑、清碑中读到别样的蕴含在碑文中的感情。

猜你喜欢

望岳碑刻武则天
望岳
《“望岳”香台文创设计》
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从碑刻看清水江流域民间生态行为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望岳
悠悠千载无字碑
雕塑《武则天》的一点体会
关于武则天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