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龙戏珠纹瓷器小考

2022-11-03郑雅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宝珠龙纹纹饰

郑雅洁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龙戏珠纹一般是指绘有龙纹与宝珠纹或火珠纹的组合纹饰,是中国瓷器传统纹样,历史悠久。但是对于龙戏珠纹瓷器的研究更多只是作为龙纹辅助纹饰进行简单介绍,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这一组合纹饰的时代变化及背后的文化因素。本文从介绍龙戏珠纹瓷器数量最多的明清两朝器物入手,梳理其发展脉络,结合相关文献,探究龙戏珠纹背后的文化因素。因明清瓷器龙纹研究众多,因此本文主要探究龙戏珠纹中“珠”的变化和寓意。

1 明清以前的龙戏珠纹瓷器

现存最早的龙戏珠纹瓷器是杭州玉皇山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瓷龙纹罂①,器表浮雕双龙抢珠,辅以云纹,与刻画精细生动的二龙相比,其宝珠仅在肩部用几个内旋圆圈表示,稍显潦草。宋代瓷器审美更注重意境与自然,龙戏珠纹瓷器并不多,精品当属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定窑印花云龙纹盘,盘心印有一条四爪行龙,其头前飘着一颗燃烧的宝珠,火焰熊熊,中间火焰高钩状向上卷曲,两边火焰较小,整体呈“山”字形。龙身矫健,盘周印一圈云纹,配以火珠,整体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的龙行云间图。除了定窑,宋代其他窑口也有类似瓷器,因其装饰手法不同,龙与宝珠形态也各有不同。但宝珠大多呈简单的球状装饰在龙身前,燃烧状的火珠形象很少。这套组合纹饰多出现在器物盘心,偶有出现在瓶身之上。

金代龙戏珠纹在铜镜上出现频繁,相关瓷器却较少,比较典型的器物是磁县观台窑遗址出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划龙纹盆,盆底装饰一条盘龙,龙身将一颗火珠围在中间,火珠描绘近似涡纹,火焰较长,绘制生动。磁州窑的白地黑绘花技法比传统的刻、印花更灵活,在其上表现的龙戏珠纹较前代也更生动,为元代龙戏珠青花瓷器奠定了基础。

北方战乱后,元代瓷器在南方重新焕发光彩,龙戏珠瓷器数量较宋金时期略有增加,这一组合纹饰出现在龙泉窑、景德镇等烧造的瓷器上。龙泉窑贴花龙戏珠瓷器多为单龙戏珠,盘心宝珠蹿有簇状火焰。景德镇窑各种色釉装饰的龙戏珠纹瓷器,其龙身细长飘荡,有腾云驾雾之感,辅以或浓或淡的青花着色,龙的“神”性更强,相对应的宝珠变小,其上的火焰呈飘带状,与龙身的火焰相似。受民族审美影响,元瓷多大器,作为主题纹饰龙戏珠中龙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多为二龙戏珠,也有多龙情况,龙与宝珠的交流更多、更密切。但元代龙纹瓷器仍以传统云龙纹和海水龙纹为主,龙戏珠纹刻画远不如前者精细。

2 明清龙戏珠纹瓷器

2.1 分期

根据诸多瓷器图录和各博物馆馆藏,现搜集到明代龙戏珠纹瓷器42件,清代龙戏珠纹瓷器70件,龙纹均未跳出本朝龙纹的特点,珠上都带有火焰,即火珠。火珠纹由宝珠与火焰两部分组成,明清龙戏珠瓷器中的火珠纹按火焰与宝珠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五种(表1)。根据各种火珠纹流行时间的不同,可以把明清龙戏珠纹瓷器分为五期。

表1 明清龙戏珠纹瓷器上的火珠纹

明早期龙戏珠纹瓷器以A型火珠纹为主。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龙戏珠纹盖罐(图1∶1)②,器物腹部以戏珠龙纹为主题纹饰,并辅以飘动的云纹,绘A型火珠纹,火焰为单独的“山”字形。龙嘴微张,怒发向上,有肘毛,龙身冒出火焰,身躯矫健。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宣德青花龙戏珠纹鼓腹钵(图1∶2)③,绘A型火珠纹,火焰一端从旋转着的火珠中伸出,然后扩散呈现连续“山”字形,一高两低,动感强烈。腹部的五爪龙嘴巴紧闭,圆目怒睁,毛发均向上飘荡,整体描绘细腻,神采飞扬。

明代中期龙戏珠纹瓷器仍以A型火珠纹为主,正统一朝多为E型。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正统青花赶珠龙纹缸(图1∶3)④,绘有E型火珠纹,火焰与前朝不同,火焰一端从火珠探出后多组火焰喷射呈半包围状裹住宝珠,龙嘴上翻,龙须前飘,五爪似风车状,气势恢宏。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成化黄地赶珠绿龙纹碗(图1∶4)⑤,碗外壁绘有A型火珠纹,火焰直接在宝珠外绘制,呈单独的“山”字形,与简约清秀的绿龙十分协调。

明后期龙戏珠纹瓷器以C、D型火珠纹为主,偶有出现E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嘉靖青花加矾红彩云龙纹碗(图1∶5)⑥,碗心及外壁均以红彩绘龙戏珠纹,龙纹各处细节模糊,绘制略显潦草。装饰有C型火珠纹,火焰呈“品”字形燃烧。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隆庆黄地青花龙纹洗(图1∶6)⑦,器物外壁黄釉为底,上以青花绘制龙戏珠纹,该E型火珠纹呈花叶状,火焰像叶子将火珠托举包围,本朝特色鲜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万历五彩龙凤纹盘(图1∶7)⑧,盘心是一对龙凤,色彩艳丽。盘心中装饰有D型火珠纹,火珠中空呈环状,火焰伸入珠内似勾,四面飘开。

图1 明清龙戏珠纹瓷器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龙戏珠纹瓷器上A、B、C三型火珠纹均有出现,以A、C两型为主。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康熙黄地三彩龙纹盘(图1∶8),盘心绘有紫、绿双龙,一升一降,在祥云中戏耍。盘心中间为一A型火珠纹,火珠较小,与龙身上火焰同色的火焰从宝珠中间冒出,呈连续“山”字形。外圈辅以四季花卉,盘口是六条行龙追逐火珠,火珠简单,火焰呈单独“山”字形。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上的雍正矾红云龙赶珠纹盘(图1∶9),盘心以矾红彩绘龙戏珠纹,龙身粗壮,五爪有力,神态威严。龙爪前面为一B型火珠纹,火焰较长,从火珠两端向外冒出呈树杈状,火珠旋转感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乾隆青花粉彩九龙瓶(图1∶10)⑨,器表是九条颜色神态各异的五爪龙,瓶身正中绘C型火珠纹,火珠较大,火焰围绕宝珠呈“品”字形向外燃烧,火焰描绘较长层次多,周围围绕如意祥云,器底装饰海水波涛纹。

清中后期的龙戏珠纹瓷器上A、B、C、D型火珠纹均有出现,以A、B型为主。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嘉庆黄地粉彩云龙帽筒(图1∶11),器表绘有在云间穿行的六条行龙,中间的火珠较大,为了强调旋转感而肆意加粗火珠中间的线条,而深处的火焰线条较细,整体不协调。

2.2 时代特征

根据明清龙戏珠纹瓷器中火珠纹的分期,可以看出火珠纹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不同,与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统治者作风有较大关系。总体趋势是形式越来越多,后期多种火珠纹并存,细节更丰富。

明代前期和中期龙戏珠纹瓷器中的火珠纹均以A型为主,火焰一端从火珠中伸出,呈“山”字形燃烧。这一时期的龙戏珠纹常与云纹、海水纹组合,多出现在青花或青花与其他彩釉组合的瓷器上,构图分层较少,注重留白,绘制规范。火珠描绘简单,重点描绘火焰,为单个或连续“山”字形。

永乐、宣德年间龙戏珠纹瓷器中的火珠纹飘逸,具有简约美,似受到元代青花瓷器审美影响,绘制凶猛的龙纹与规范的火珠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明初统治者的治国雄心和设立御窑厂后瓷器生产的进步与发展。明代中期,社会经历了明初大刀阔斧的改革和高速发展后,逐渐变得繁荣稳定,瓷器上的龙纹也由明初的凶猛逐渐变为俊美。这一时期的龙戏珠纹瓷器大多继承上一时期特征,但细节又有所不同,即火珠纹更加简单,火焰绘制不再拘泥“山”字形,尝试新的形式。正统朝龙戏珠纹瓷器特色鲜明,多组火焰呈半包围状,与明代历朝不同,可见明中期在继承明初各项的同时,也根据本朝特点变化,探索新的发展。

明后期龙戏珠纹瓷器中的火珠纹形式多样,C、D、E型均有出现,火焰从火珠各个方向伸出向外燃烧,基本没有规律。这一时期龙戏珠纹出现在各种彩绘瓷上,釉色缤纷,构图分层多,纹饰密布。火珠纹虽不似前中期规范,但形式多样,特色明显。

明后期国力衰退,龙纹限制松动,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民间也有烧造龙纹瓷器的。皇室贪图享乐,瓷器风格华丽浮躁。龙戏珠纹瓷器上的火珠纹也与前两个时期有较大差别,隆庆朝为花叶状火珠纹,嘉靖朝的火珠纹有三面火焰,万历朝的火珠纹四面飘开,各朝特色鲜明,显示出这一时期统治者突出的个性。然而个性虽独特,但他们却没有治国之心,反映在这一时期火珠龙纹瓷器有散漫之意,宝珠无旋转感,呆板,火焰没有方向,龙纹态度暧昧,身体扭曲。

清康、雍、乾三代龙戏珠纹瓷器中以A、C两种火珠纹为主,火焰或一端从火珠中探出,或呈“品”字形向外燃烧。这一时期龙戏珠纹频繁出现在各种彩瓷上,清代独创的珐琅彩瓷和粉彩瓷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构图成熟,形式多样,辅助纹饰除了最常见的云纹、海水纹还有牡丹、凤鸟等各种寓意吉祥的纹饰。这一时期A、C两型火珠纹与明代不同,火珠描绘精细,中间以旋涡表示火珠的旋转,动感更强。火焰虽仍以明前中期的“山”字形为主,但火焰更长,分支更多,整体飘动感强与这一时期细长体龙纹协调,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树杈状火焰,更加细长飘逸。

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康、雍、乾三代政治安宁,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繁荣,统治者均对瓷器喜爱非常,特设督陶官监督官窑瓷器生产,创造出艳丽的珐琅彩和柔美的粉彩。这一时期龙戏珠纹瓷器上的火珠纹吸收西方油画填绘技巧,加之发展到顶峰的工艺美术,整体层次多,细节突出,体现了清代瓷器装饰由龙戏珠“纹样”向龙戏珠“图案”的过渡。这一时期龙戏珠纹瓷器在吸收明代同种纹样优点的同时发展出本时期特色,康熙朝的凶猛,雍正朝的内敛,乾隆朝的恣意,各型细长飘逸的火焰,配以体型细长却不失凶猛的龙纹展现出一片盛世之景。清代中后期瓷器纹饰图案化趋势增强,模式固定,龙戏珠纹瓷器在这一时期变化不大,多模仿上一时期,各种火珠纹均有出现,火珠较大而火焰细,比例失调。

3 龙戏珠纹文化寓意

龙戏珠纹是明清最为典型的瓷器装饰图案之一,多与云纹、海水纹、凤纹一起组合装饰在器物底部或内外壁之上,随着明清后期封建统治松动,市民经济的兴起,既出现在庙堂上,又深入民间小巷。明清的纹样为寓意型,这一时期纹样不只是一种符号,而是具有情节叙述的功能⑩,因此想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瓷器上的龙戏珠纹,需要探究龙戏珠纹起源与发展过程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寓意。

龙戏珠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绘有二十八星宿图,图上有一长龙,其对面白虎腹下是一似珠的圜状“火”字,“这大概是迄今可见的最早一幅标准的龙戏珠图”⑪。商周时期青铜器上也有早期龙纹和圜状火纹的组合纹样⑫。可以看出早期龙戏珠纹的“珠”更多以圜状火纹的形象存在,因此这一时期的龙戏珠纹的“火珠”代表的是与先秦民众耕作有关的星宿,称为“大火”⑬。目前发现最早的龙戏珠纹瓷器——五代越窑青瓷龙纹罂中的“珠”绘制为向内旋转的圆圈,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划龙纹盆中的“珠”也是向内旋转的圆圈,均与早期的火纹相似。

明清瓷器上龙戏珠纹中的龙所戏均是火珠,且火焰纹突出。最早的火焰宝珠纹出现在隋代的敦煌壁画中,是佛教和拜火教融合的产物,代表佛教圣物摩尼宝珠⑭。唐代将龙纹与火焰宝珠纹结合,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火龙珠”⑮。隋唐之后,大家熟悉的龙戏火珠纹才开始出现在各种建筑、器物之上,其中就包括瓷器。可以说龙戏珠纹是我国古代符号崇拜和外来宗教融合的产物。明清时期龙戏珠纹背后的寓意,我们可以从同时期的文献中窥得一些。明代志怪小说《述异记》中有载:“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⑯龙珠是龙吐出来的,而且龙珠非常宝贵。清代笔记《广东新语》:“合浦人向有得一龙珠者,不知其为宝也……误吞之……未几,遍体龙鳞,遂化为龙。”⑰可见,龙珠可能是龙的精华所化。明末神魔鬼怪小说《七曜平妖全传》中也有提到火珠对龙的吸引力。传说畲族的祖先盘瓠可化身为龙,清畲族族谱描述其“龙鳞火珠”⑱。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清雍正龙戏珠香炉上有题记,该器物为供奉器,以保佑供奉者生意大顺。这一时期龙与火珠组合意像代表的是吉祥福瑞,与明清时期吉祥图案的广为流行相符,代表了那一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注释

①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41.

②③④⑤⑦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凤纹饰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73-78.

⑥王莉英.中国陶瓷全集12[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00.

⑧王莉英.中国陶瓷全集12[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14.

⑨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凤纹饰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85.

⑩田自秉.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82.

⑪庞朴.“火历”三探[J].文史哲,1984(1):28.

⑫李朝远.青铜器火纹象征意义的原型及其转换[J].文艺理论研究,1991(5):75.

⑬庞朴.“火历”三探[J].文史哲,1984(1):22-29.

⑭王海峪.敦煌壁画中的火形纹图案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6-7.

⑮李楠.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88-89.

⑯程荣.汉魏丛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22:697.

⑰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415.

⑱马欢.清光绪福建闽侯《畲族祖图》探析[J].福建文博,2021(4):46.

猜你喜欢

宝珠龙纹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瓷器上的龙纹
浅谈中国古代龙纹的演变历程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你爱吃回锅肉,却要我做牛排
买椟还珠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爸就是你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