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特色文化主题导游词创新研究
——以漓江为例

2022-11-03玛秋莎

当代旅游 2022年6期
关键词:导游词漓江景观

玛秋莎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1

引言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提升游客旅游过程的文化体验是旅游业提质培优的重要途径之一。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导游词的创作如何彰显文化特色,与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学、艺术、民族等元素有机结合,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文旅融合的背景及对导游词创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和旅游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思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很多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更多地开始精神上的追求。而旅游活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正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因此,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即使在受到新冠疫情重创的情况下,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仍有28.7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

在以精神文化追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中,很多旅游者的旅游取向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以前单纯的游山玩水转向了对文化的探求和消费。为了满足游客的这一转变和需要,旅游业发展中亟需重视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开发,文化建设是提升旅游的内涵建设途径之一。游客们通常希望通过导游形象生动的讲解与眼前呈现的景观相结合,更深层次地体会旅游资源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二 传统导游词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但是纵观行业中使用的导游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不能与时俱进,也没有能彰显文化旅游的内涵。

(一)模式单一

目前行业中所使用的导游词大部分都千篇一律,模式单一,在描述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时,描述的手法和内容都基本一致。比如说游览山,大部分情况下就是从形象上简单地描述它的形状,常用的手法就是用比喻,就说这块石头像老人,那块石头像猴子。再比如说讲瀑布,就说瀑布的长、宽、高、水流量等,简单地罗列数字,讲历史就说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多景区就只有一个模板的导游词,可以说是“千人一词”,无论是什么样的游客群体都是一样的格式和内容,没有针对性。很多不同景区导游词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突出各自的特色。

(二)缺乏文化内涵

在我国,很多导游词都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简单描述景点,缺乏导游个人对景区中相关文化元素的讲解。究其原因是导游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很多时候就是“拿来主义”,只是简单背诵企业岗前培训已经写好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加入个人的观点、理念,讲解旅游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讲博物馆,总是会说这个馆的面积有多大,里面陈列了什么东西,有多少数量,然后每个展品前说一下这是什么东西,没有进一步更深入的从文化、历史、民族特点等层面来讲解它的价值、特色和意义等。还有很多时候,就是简单讲个与景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这样的导游词并不能帮助游客在欣赏眼前景观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旅游景观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一位出色的导游,应该对其讲解的景点景观的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对其中的人文历史更是饱读经史,让游客通过讲解接受文化的熏陶。

(三)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旅游景区也进行了升级改造,许多景观、设施设备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但很多导游词都停留在之前泛泛的描述上,如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等,太一般化。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总有其特定时期下的主流思想文化,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鲜明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导游作为“文化使者”的角色,在所讲解的导游词中,必须紧跟时代热点,并以此为突破口,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剖析,融入特有的时代主题和内容。但是,纵观行业中的大部分导游词,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新文化的内容。

三 文化主题创新导游词的创作思路

(一)挖掘特色文化主题

要创作出有文化特色的导游词,首先需要深挖景区文化特色。每一个景点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一篇好的导游词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找到这个景点最独具特色的点,也就是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开展导游词的创新就可以了。因为主题可以说是导游词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一篇导游词的价值,也可以说是决定一个景观价值的重要因素。以特色文化主题来创新导游词,主题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这是创新的第一步。每一个景区都有很多的特色,所以一个景区是可以用不同的主题创作出不同的导游词的,但是如果想突出景区中最核心的文化元素,还是要对各个点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需要创作的主题。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庐山,能写的主题很多,如宗教文化、自然风光、电影作品等,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曾有3500多位文人登上庐山之后留下了超过16000首关于庐山的诗词。可以说,庐山是我国最受古代文人偏爱的一座山了,因此庐山又被称为“诗经庐山”,关于古诗与庐山,这就是一个可以选取的主题。能结合景区文化特色,准确地选取主题来创作新的导游词,是创作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导游讲解的基本原则要求有针对性、灵活性等原则,也就是要在讲解时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灵活地运用导游知识来切合实际地讲解。导游词创作也一样,不同的主题可能适用于不同的游客群体。比如讲苏州园林选造园手法这个主题,比较适合中学生,并且与其语文课程内容相对应,讲居住特色、康养主题可能更适合老人,所以一个景区的导游词创作,可以选取多个不同主题,内容针对不同的群体,从各个方面来提升导游词的文化主题性。

以桂林漓江景区为例,传统的漓江导游词都是描述漓江的山水青秀碧绿、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知道从桂林到阳朔这一段除了被称为“黄金水道”之外,还被称为“百里画廊”。可以说漓江处处是美景,每一处看起来都像是一幅绝好的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典型代表。那么,我们就可以选取中华绘画这个文化主题结合漓江景观来创作新的导游词。

根据这样的主题,我们创新的导游词从开始就可以地向客人这样讲解: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被誉为“百里画廊”的漓江参观游览。我是大家的九号导游,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来一场关于漓江与中国山水画的文化之旅。现在,我们的游船缓缓地启动,即将开始今天的游程,下面我将引导大家从中国山水画的美学角度来欣赏漓江的百里画廊。友情提示:漓江处处是美景,请大家拿出相机任意拍照,幅幅都是绝好的中国水墨画。

这样,这篇导游词的讲解就是围绕中国山水画这个主题来展开的,从一开始,就给了客人一个明确的主题,让客人知道我们将怎样去欣赏漓江的美景,也将中国绘画的与漓江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有机契合文化主题与景观

在具体景观导游词创作时,如何能找到与主题契合的创作点,是这一创作方法的难点。每个景区都有很多不同的景观,我们可以选择景区中与文化主题契合的各个具体的景观来创作新的导游词。这需要在创作时,对主题所承载的文化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所讲解景观也要有同样的特色,这样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讲黄山,它一大特色就是迎客松,一般的讲解都会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去介绍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是弯曲的。但是如果选择文化主题,我们可以利用迎客松弯曲的形态与明末清初曾经想拿起武器抗击满清入侵渐江,最终隐居黄山重拾画笔,用独特的绘画风格表现其内心世界这个点来结合,那就把迎客松导游词的文化内涵提升到历史知识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层面。

例如漓江著名的景点就有黄牛峡、半边渡、杨堤、浪石风光、九马画山、黄布倒影、兴坪佳境等。中国绘画有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以墨线为造型,绘画中常用留白的手法,注重色彩的运用等各种特点。这些绘画的特点和手法都可以和漓江的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选取漓江几个代表性的景点用这样的方法来创作出独具文化特色的导游词。

1 杨堤烟雨与中国绘画烟云的结合

例如漓江著名的景点杨堤风光,传统导游词一般会介绍这个村名的由来是因为村后有一座山,它的山峰像一对倒挂的羊蹄,取名“杨堤”。还会说杨堤是欣赏漓江烟雨最好的地方,然后会描述烟雨中的杨堤山、水、云雾组合在一起所看到的景观。

杨堤烟雨之所以能称为漓江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是因为每年的四五月,桂林的气候经常雨水连绵,这使得漓江上有山有水有烟有雾,如同仙境。在中国绘画中,云雾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以山水为主题的画作中,都会在山水中添加云雾,这样可以使山水看起来更加朦胧、更显悠远,让人感觉画中的山水灵动鲜活,大大地提升了整幅画作的意境。这是中国山水画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果我们的导游词从中国绘画这个主题,选取中国山水画中注重使用云雾这样的绘画手法与杨堤烟雨这个景观因为烟雾而著名的特点结合起来,新创的导游词就能这样描述杨堤烟雨:现在,我们来到一个风光秀丽的村庄—杨堤。今天的阴雨天气,让各位有幸目睹漓江著名的水墨画—“杨堤烟雨”。中国山水画讲究以水为血脉,以烟云为神采。有了烟云,山才显得神采飞扬,活泼而秀媚。你们看,烟雨中的杨堤,云绕千峰,雨浪如烟,周围的一切全都变得朦朦胧胧,好一幅如幻似影的中国山水画。

2 九马画山与中国绘画写意的结合

漓江中,各种各样的山形态各异,其中最经典的山就是“九马画山”。传统导游词一般先介绍山的高度,然后从为什么叫“九马画山”这个角度来讲解,说这座山上因为有天然的纹路,看起来像很多的马匹,这些马匹的形态有的在奔跑,有的在仰天咆哮,有的在卧倒休息,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还会用到“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能见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这样一首民谣让客人数一下自己能看出多少匹马。同时还会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当年来到这地方,陈毅副总理只数出有七匹马,而周总理却数出了九匹马的故事。

这座山叫“九马画山”,“画”字就是它的一个点睛之笔。中国绘画注重写意,主要展现画家赋予绘画对象的主观意识、审美观和情感。在画面中,写意画一般运用粗放、简练的笔墨,大致画出形状,体现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如果我们从中国绘画中注重写意的特点来与九马画山这个景观结合,就可以在创新导游词时介绍中国绘画注重写意这个特点,与西方绘画写实这个点作为比较,指出九马画山无论从观赏还是命名,都充分体现中国绘画写意这个特点。

围绕这个点创新的导游词就可以这样描述: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漓江中最经典的篇幅之一“九马画山”。眼前的这座布满白色纹路的山为什么叫“九马画山”呢?我们知道,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最主要的不同点就在于,西方绘画注重写实,而中国绘画则注重“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我们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画虾时仅用寥寥几笔勾勒出虾的轮廓,用墨的深浅表现出虾的动感,而不需要按真实比例画出虾的原貌。九马画山正是利用中国绘画“形神兼备”的特点而命名的。现在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看山壁上的石纹,是不是可以看出有很多马儿呢?看着这座形神毕肖的九马画山,大家是否有听到万马奔腾的马蹄声呢?

3 黄布倒影与中国绘画色彩运用的结合

黄布倒影被称为漓江最美的景,传统的导游词会说黄布倒影的由来是因为有一块黄色的石板平铺江底而得名,然后会介绍水平如镜,岸边的山峦、翠竹,还有蓝天白云倒影江中。在碧水之中,山水一体,水天一色。同时还会引用清代袁枚著名的诗句“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诗句和“七仙下凡”的神话故事,也会强调这里是第五套人民币中20元纸币背面图案的出处。

在中国画中,色彩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画家通过各种色彩的搭配和协调,构成浓墨重彩的画作,从而传达出一种意境。我们看很多的中国画都会发现,中国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不会有一些突兀现象,明明就是人工所作但就是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不会出现那种刺激性的视觉冲击。整个画面看起来特别讲究平稳沉和,注重整体的协调。如果我们结合中国绘画的主题,就可以将黄布倒影这一景与中国绘画色彩美的创作特点结合来创作导游词,可以这样描述:欣赏中国的山水画,不仅要欣赏形式美,还要注重色彩美。眼前的“黄布倒影”一景就是中国山水画注重色彩美的典范。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主导中庸之道,追求做事须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中国绘画也不例外,在色彩处理上尤其注重色彩间的和谐。请大家放眼望去,在这一景中,江底有一块黄色的石板平铺江底,山上的树木,雨雾中像一朵朵绿色的云彩在漂浮,而烟云就似画中的空白处理,放眼望去,整个画面色彩对比强烈却又相得益彰。所以人们常说:漓江山色之美,美在黄布倒影。

(三)文化主题贯穿全文

一篇好的导游词,一定要围绕主题去精巧构思,收集素材,然后再组织语言。因此选择特色文化主题创新的导游词全篇都应该围绕这个点来展开,导游词从开篇到具体讲解,再到导游词的结尾,我们都要紧扣主题来进行,使得导游词核心的思想和内容从都到尾都一致,让游客在观赏眼前景观的同时对某一方面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系统的了解。而不能同时讲很多不同方面的内容,给人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感觉。

以漓江为例,导游词从始至终,欢迎词部分、具体内容讲解和结尾,都以中国绘画为主题,结束时需要再次点明主题。创新后的导游词可以这样结尾:不知不觉中船已经行驶到画廊的另一端,希望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也希望此次漓江之旅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 结语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体验,游客在欣赏目的地景观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这种通过找到景区文化主题作为创新点,围绕某一主体来创作导游词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得导游词更有针对性,同时使得导游词与中国特有的某项文化融合在一起,凸显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向游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通过旅游,使得文化得以有效的传播,也充分体现了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的要求。希望这样的创作手法能在不同景区中得到使用,创作出更多不同主题,面向不同游客群体的、独具文化特色的新时代导游词。

猜你喜欢

导游词漓江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漓江真美
教材作文手拉手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基于导游讲解大赛背景的导游词创作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导游词创作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