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哈达嘎查草原旅游发展与牧民家庭收入结构关系研究
2022-11-03曹家源
曹家源
1.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100;2.内蒙古阿拉善盟交通运输局,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750306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草原特色旅游逐渐发展成为居民生活中一种新的生态休闲方式,逐渐显现出特有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家畜牧区,也是蒙古族同胞聚居生活的地区,这里既有雄伟壮丽的特色草原风光,还有悠久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改变了内蒙古牧民传统的单一收入来源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牧民家庭的年收入。
一 内蒙古特色草原旅游经济
(一)特色草原旅游经济的发展脉络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内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特色草原经济,这也是我国游牧民族根据适时环境生存条件、生态草原承载能力和地理因素影响变迁等外部条件做出的自然选择。
一般来说,草原旅游经济是一种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浪费和造成污染的绿色生产方式。正由于这个优点,满足了当代人既重视环境保护又要着力发展经济的环保理念,能够符合人类、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关系,是符合当前生态发展规律的科学合理的生态经济发展形势。也正是由于内蒙古独具特色的草原生态景色和千百年来形成的游牧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至。内蒙古很多地方景点都形成了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蒙古包住宿、民俗文化展示和游牧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景观项目,以其独特的古代生态环境、精神文化氛围和丰富的旅游项目吸引着游客,让许多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能够体验和感受异域风情和民俗文化。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骑马、篝火晚会等蒙古族草原特色文化也因为有群众参与而得以延续和传承。
(二)内蒙古草原旅游经济的特点
特色草原旅游是一种原生态、绿色的旅游出行方式,同时也是传统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和浏览流传千百年的文化遗产,还可以置身于原始、纯粹、天然的广阔空间,观赏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尽情享受当地美丽的风景,体验特色民俗文化。
特色草原生态旅游是一种依托自然草原生态景观、草原动植物特色和当地游牧文化习俗的高层次保护性旅游活动,做到了既不破坏当地生态人文环境,又能使当地居民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然环境舒适宜居。草原具有视野辽阔,水草丰富的特点,让人置身于环境之中,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可以让现代都市人享受到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乐趣。第二,生物物种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独特的自然美景,还可以深入了解生命的价值和体验草原生物的生活习性。第三,长期积淀的文化资源。草原文化作为延绵数千年的特色文化,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即草原特色文化和游牧文化。草原特色文化和游牧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发生印迹,它有别于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 牧民家庭收入变化及影响
(一)牧民家庭收入结构影响变迁
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就以饲养牲畜为生,草原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都深刻影响着牲畜数量和质量,草原畜牧业就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行业。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以后,社会分工和专业程度有了显著变化,各种新型职业和就业机会不断涌现,其稳定的工作状态、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和不菲的工资收入吸引着牧民,引导着部分牧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分流部分牧民外出务工,拓展牧民家庭收入增收渠道。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退化。2011年开始,国家在全国牧区和各省实施禁牧奖励、草畜平衡奖励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鼓励牧民降低草原牲畜承载能力,保护草原生态。禁牧致使传统牧民家庭收入减少,也解放了部分生产力,迫使以传统畜牧业为生的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引导以传统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牧民家庭转向寻找新的收入来源。
(二)牧民家庭收入结构
1 传统牧民家庭收入结构
乌兰哈达嘎查地区传统牧民家庭的生产生活收入主要依赖于生产资料的积累和发展,畜牧养殖和政府转移性收入是传统牧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呈现出技术含量不高、受环境变化和影响较大的特点。家庭收入几乎全部来自第一产业的经营收入,除了少许国家政策补贴资金外,几乎再没有其他来源渠道。在养殖、初加工、成品包装、仓储运输、批发零售链条中,牧民只能接触到初始环节,利益分配机制中,处于产业链的最底部,较难实现家庭收入的结构性变化。
传统畜牧业为主的牧民收入积累缓慢,且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够稳定、持续性较差的特点。这导致广大牧民经过长期积累,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牧民要增长家庭收入,必须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实现经济转型,促进收入增加。充分立足当地,利用牧区优美自然的资源风光和独特的草原民族风情,以牧民生产生活地作为依托发展草原特色旅游,这无疑是有效带动牧民致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凭借人员流量带来的规模效应,营销附加值较高的农畜产品加工和特色手工制造,转变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模式。
2 近年来牧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近年来,乌兰哈达嘎查牧民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形势,通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不断创新和改变经营模式,传统畜牧养殖为主要收入方式的家庭经营模式比重逐年下降,特色旅游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外包等新的经营模式开始出现。新的经营模式的出现,加快了经济和文化的流通,将乌兰哈达嘎查作为一个内蒙古草原风光特色的旅游地推广了出去,形成了通湖草原、东湖草原等一系列知名旅游景点,牧民通过旅游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牧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推广和应用,给予当地牧民多重社会身份,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和特色,逐渐构建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运营产业链,在很大程度上调节了产业结构,增加了牧民的收入,当地牧民家庭收入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乌兰哈达嘎查已经从单纯的畜牧业养殖收入逐渐转变为以旅游服务收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营收入。
收入模式由传统单一的畜牧养殖向现代多元的“旅游+”模式转变,充分说明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牧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实际,重点发展草原旅游经济已经是牧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这也在近些年乌兰哈达嘎查实践发展中得到了印证,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另外,国家持续实施的牧区补助政策落实和牧区社会保障保险制度也是构成当地牧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三)传统行业生产方式改变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规定,在既以划定和保护基本草原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测算,明确放牧量和草原承载量,按照“对象明确、补助合理、分配准确、符合实际”的原则给予奖励。通过实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奖励等系列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草原既有生态环境,缓解过度畜牧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恢复草原生态,缓解畜牧业对草原的过度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办旅游专业合作社,吃“旅游饭”
2009年电影《刺陵》一播出,腾格里乌兰哈达嘎查通湖草原景区便因电影这一媒介的传播而一鸣惊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沙漠草原景观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独特的地域风情,慕名而来的游客人数呈现爆发性增长,不仅为当地景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当地酒店营业额的飙升,促进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推动了乌兰哈达嘎查及周边的旅游业发展。在这股“旅游热”引起的热潮中,当地牧民敏锐认识到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这条路子的可行性。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草原文化背景优势,适时组建了专业旅游合作社,旅游经营收入成为牧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且变得越来越重要。
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能实现为其他行业“锦上添花”的绿色朝阳产业。旅游的高速发展能有效提升当地知名度,同时带来形色各异的八方游客,形成规模庞大的客流,在这个“流量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带动了当地的人员、物品、信息和资金的规模性流动,创造了丰富多样和为数众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能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充分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不难看出,通过发展当地草原特色旅游,既可以促进牧区经济新增长,还能延伸以草原特色旅游为中心的产业链条,带动众多行业共同高效发展。
三 乌兰哈达嘎查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乌兰哈达嘎查旅游资源
乌兰哈达嘎查境内有两家旅游景区,分别是通湖草原旅游区和额里森达来景区,嘎查积极鼓励农牧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形成了“通湖草原”旅游品牌。目前,通湖草原景区已经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2019年乌兰哈达嘎查合作社总收入1510万元,其中项目经营性收入1170.61万元,嘎查股民分红236.15万元,全民分红77.69万元,嘎查集体收入25.55万元。
乌兰哈达嘎查在坚持牧户自愿自主入股的前提下,引领212户460人全民参股,实现了景区经营项目与合作社旅游项目对等经营全覆盖。2012年至2018年,合作社参股人数由99户上升至212户,分红收入由66万元上升至327万元;在各景区参与和从事旅游经营项目的牧户由30余户上升至135户,牧户每年收入总额由100余万元上升至1000余万元。
(二)旅游经营存在些许问题
乌兰哈达嘎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软实力发掘不足,服务从业者在服务质量和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这些都是该地区旅游市场现阶段出现的较为明显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落实党中央绿色发展理念,对深化和推动内蒙古特色草原旅游发展提档升级,改善当地牧民家庭收入结构模式、增加可持续收入作用明显。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也有利于将草原文化建设成富有特色的优质名片。
1 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草原旅游是一个淡旺季非常明显的旅游市场,旺季会出现游客数量激增,导致草原接待过度,各方承载压力巨大的现象;旅游淡季又会出现无人问津、旅游资源闲置的情况,闲置时的风沙侵蚀,淡旺季持续稳定的服务品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旅游发展口碑。如何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源质量,充分发掘旅游资源潜力,优化旅游资源配置,这都是进一步提高旅游专业合作社收入效率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乌兰哈达嘎查实现了景区数量的增加,但几乎所有景区、牧家游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内容同质化严重,旅游发展仍停留在基础的“吃、用、玩”水平上,旅游服务没有实现高标准、高水平,草原文化软实力发掘不足。未来的草原旅游景点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中体现草原文化的精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这口“旅游饭”常吃常在。
2 保护资源需保持同步
乌兰哈达嘎查境内景区的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草原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有部分游客不遵守规定,抱着“放飞自我”的心态,随意驾车碾压草原、随意采摘,这些行为给草原植被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此外,游客在观光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未能及时处理和收纳,不但会污染当地地下水资源,有些还会被放养的牲畜误食,从而进一步污染畜产品肉类品质。在这方面,将每个景区服务点的垃圾按照区域进行收集,并集中处理是解决这一环保问题的有效办法。
四 结语
乌兰哈达嘎查近几年依托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气候环境条件和人文环境变化,充分发掘旅游资源,深耕草原旅游发展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了一个区域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当地的牧民家庭收入结构由传统的畜牧业养殖为主转变为以草原文化旅游为主、游牧经济为辅的成熟模式,并且形成了一个示范引领的标杆,为周边农牧民发展绿色、低碳新产业,带动经济良性循环增长,优化和调整家庭收入结构,为农牧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的智力选择和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