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长制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2022-11-02姚荣伟

决策 2022年10期
关键词:链长产业链企业

文/姚荣伟

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大力吸引上下游企业,打造地标性产业集群,是实施链长制的根本目的。

目前,链长+链主制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链长制”已成为地方推进经济产业治理机制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展链,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国内各地掀起大规模实施链长制的热潮,也产生了诸多认知误区、操作误区。要防止链长制被神话,再次踏入产业重复同构的“陷阱”。

不能“拉郎配”

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环节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关联的实质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就说,只有链主企业和链条企业形成市场性质的供需关系或共生关系,产业链才是具备运维动能的实体。

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地方推进链长制,实际上并没有对本地产业底账进行查实核清。统计数据往往不能对产业底数进行精准展现,无法对本区域企业上下游关系网络进行定位。

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同类企业或不怎么相关的企业强行“拉郎配”、强力撮合对接,构建所谓的产业联盟、产学研联盟或产业链。

事实证明,由同一行业巨头企业构筑的产业链联盟,基本上都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不可能真正实现长期性运作。一些地方的产业链平台会议,企业往往是早期来董事长、中期来总裁、后期来部门经理,最后索性不了了之。

小范围难言全产业链

一般来说,同类企业扎堆构成产业集群,异类企业扎堆构成产业链群。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必须追求自身的最优区位,产业链分布必然呈现一定的地理区域要求。

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大时,比如说是大经济地带、大经济区、省域或者流域经济区,或者说大到几乎囊括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地域空间,产业链就表现出明显的完整性。

这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服装制造、成套设备等领域表现比较明显,往往是全球性的研发-制造、贴牌-生产分工模式。

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小时,比如说市县或者产业集中发展区时,其地域范围一般难以包括产业链的各环节,可能形成特色产业,但产业链却表现出明显的断续性。

对此,有专家研究表明:产业链尽管可以大到全球、全国,但产业细链或特色产业链的最小范围,必须要有70到150公里的半径圈层。

这就是说,县域范围是产业链布局的微小极限,地级市范围只能布局若干中小产业链条,真正的链长制应当在全国、省级、设区市的范围内组织产业循环,不宜在较小区域组织产业循环。

特别是在产业生态欠发达的地区,如县、乡镇、园区组织产业循环,由于受产业规模经济制约、非市场化指挥,布置产业链的效率低、风险高。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不仅各省都在搭建10条、20条产业链,连一些县区、园区都在搭建若干条产业链,这些到底是产业链,还是特色产业群?

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10]。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11],可通过广播、宣传栏、宣传牌、会议、报刊杂志和电视网络等途径传播形式多样、科学实用,符合现代健康需求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向农民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另外,充分认识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高效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信息交流共享,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准确把握中药材价格走势、中药材销售情况,了解国内外相关新闻报导、国家政策环境等产业动向。

全产业链布局违背规律

根据产业梯度布局规律,欠发达地区一般拥有原材料制造、劳动密集型制造、零部件配套制造等中低端链环,发达地区一般拥有基础研究、研发制造、服务型制造、总部平台配置等高端链环。

这在国际化分工格局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实证。雁型模式的产业链配置是大尺度区域常态。长期以来,“欧美研发-东亚制造”的全球供应链圈和“日本-韩国研发-中国-东南亚制造”的东亚供应链圈,始终是高效率的全球价值分工模式。

同样,国内产业链布局也呈现“中心城市资源配置-研发中试”和“中小城市加工制造-物流运输”的产业链梯度分布规律。

从长三角看,高端制造业集群也可以有多个主中心-次中心,如集成电路产业上海最强,但在无锡、合肥也形成了核心优势;生物医药产业上海最强,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也基本与上海等量齐观。

从产业链的高端服务环节看,基本上高度集聚在上海大都会区,连苏州、杭州、南京等次一级城市都难以比肩。

目前,长三角地区许多城市都将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作为打造“全产业链”的聚焦领域。

这其实是在重复前些年产业同构重复的老路。真正的产业链分布应当至少在长三角大尺度地区进行统一配置,才能获取最优区位和最高效能。

防止人为“产业分割”

新一轮科技革命最大特色,就是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化。当前,以数字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这是颠覆式的技术,极大消除了很多传统的行业壁垒,掌握先进技术的竞争者得以快速占据主导地位。

但从目前各地公布的产业链强链补链方案看,大多数都局限在产业链的上下游纵向整合领域,构筑的基本都是垂直产业链。

例如,部分地方“十四五”先进制造业规划提出,要“实施产业链协同计划,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和攻关;对海外关键零部件、不可替代原材料等,建立与配套企业的对接机制,支持产业急需、影响重大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快速通关”。

但对链主企业开展同类企业的横向整合、混合整合,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整合,还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聚焦。特别是“链长制”通常要选择一些特色产业、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很可能会人为造成“产业分割”,反而给产业自然融合构成了新的行政壁垒。

链长不是“全能”

链主企业是产业链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基本掌握着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收割价值链上的大部分利润,这种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是在市场上多年经营积累形成的。

而链长作为地方政府或园区主要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本地资源和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通过对区域各类资源的盘活与整合,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产业链群发展缺少负责人、领头羊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链长虽然知道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但没有下意识摁住“自己的手”,往往越过边界强势对区域企业的资源配置、补贴政策、要素供给作出行政安排,用“强政府”的手去直接打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产业链,或者用政府的手去扭曲市场发展的规律,代替企业做决策。

由此形成的“产业链”往往是国企平台单方面推进的结果,并不具备真正的核心链接和竞争优势。

不走拼资源政策“老路”

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大力吸引上下游企业,打造地标性产业集群,是实施链长制的根本目的。

许多地方都强调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端要素资源,但实际上,各地营商环境竞争优势在渐渐拉平。在政绩的“诱惑”或硬考核指标下,政府的无形之手很容易用硬手段取代软实力,忍不住越界进行强烈干预。

比如,为了留住本地产业链上的重要企业,个别地方采取过度的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以行政手段限制企业的异地扩张、孵化等行为。这等于在构筑自身产业链的同时,却又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的跨区域布局。

为确保链长制落地见效,针对大项目招商竞争更加激烈,很多地方走上拼资源和政策的“老路”。采取的办法,除了传统的压低土地价格或免费送地、减免地方税收所得、给予政策补贴等方式外,还盲目动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入股目标招商企业,甚至用地方财力补贴朝思暮想的链主企业,最终导致地方债务风险加剧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不良企业正在大肆利用地方产业链构筑饥渴,四处开展商务谈判进行政策套利,提出苛刻的落地条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不应有损失。

猜你喜欢

链长产业链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中泰纺织集团:做最强“链长”,引领新疆纺织迈向新高度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休哈特控制图的改进
烷基链长及肽链电荷分布对脂肽双亲分子自组装及水凝胶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