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海外发表中的立场构建
2022-11-02刘烨
刘 烨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一、引言
目前,英语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公认的国际通用语言。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学者迫切需要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并拥有话语权。学者们发现,非母语语言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时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语言能力、写作策略、写作风格、英语写作耗时长、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1][2]。因此,要克服这些挑战并增强国际影响力,中国学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中国学者如何在海外发表中合适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并构建自身学术身份是一项重要议题。
二、文献综述
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个人声音表达具有重要影响。Mastuda研究了受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日本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可能遇到的文化障碍[3]。事实证明,受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人很难在写作中突出自己独特的声音[4]。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也存在差异,这些在他们的写作中也得到反映。因此,部分学者探索了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写作,特别是在学术写作的影响。KIAP项目对9种身份进行了比较研究,这9种身份分别是英语、法语、挪威语和语言学、药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组合。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确定了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因素,如学科、语言和性别[5]。Molino比较了第一人称和被动语态中英语和意大利语之间的差异,探讨了两种语言使用者的学术写作文化[6]。
除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外,在语篇中作者也会依据语境的变化做出调整,因此作者与其他声音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7]。从声音角度切入的作者身份建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语言资源来探索其在文本中所建构的不同身份。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作者的立场或角色进行了分类。例如,Ivanicˇ和Camps吸取了Halliday元功能的分类,并将角色分为三个类别,即“概念”“人际”和“语篇”[8]。Bondi对“作者”“研究者”“辩论者”和“评估者”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分类,依据学术语篇特点,将作者的角色定义为“叙述者”“解释者”和“学术争论者”[9]。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大多数比较研究仅限于英语、法语或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鲜少将中国作为语言背景。另外,多数研究仅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声音频次进行统计,忽略了语言特征在语篇中的实际应用策略。因此,本研究将探索中国学者在海外发表中的声音构建方式,具体分为以下两个问题:①中国学者在海外发表中使用了哪些作者声音资源?呈现何种分布特征?②中国学者如何在海外发表中实现作者立场构建?
三、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建语料库,对声音资源进行标注和统计。语料库包含了2010年至2019年5种语言学领域的国际期刊中国学者发表的50篇研究论文。为保证所选论文的规范性,文章均出自SSCI期刊,包括《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Journal of Pragmatics》《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和《System》。
为便于标注,所有研究论文在下载后均转换为TXT文本格式。由于发表论文的格式已经经过了编辑校对和修正,并以期刊要求的统一格式呈现,没有过多研究价值。因此,语料库排除了部分语言和非语言资源,包括标题、图表、图形和参考文献。语料标注参考Hyland的互动模型中的立场模型[10]。该模型是学术话语实证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声音模型之一,将声音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的产物。该框架包含模糊限制语、强化标记、态度标记和自我提及四种语言资源。模糊限制语暗示话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出了空间,使其能够讨论有关声明的观点。强化标记与模糊限制语相反,显示陈述的确定性和可靠性。强化标记的主要功能包括强调信息、增强作者的权威和加强与读者的联合。情感含义直接由态度标记表达。自我提及则是对自己印象以及与他人之间人际关系的投射,是表达命题、情感和人际意义的语言资源[11]。同时,在选取语言资源时,参考了Martin和White对评价资源中态度系统的分类[12]。参照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态度标记可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维度。由于情感标记很少出现在学术论文中,分析将重点放在判断和鉴赏维度。
为保证语料标注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语料库标注由两人完成,一致性达到90%以上。若存在不一致,则在辨别和协商后确定分类。
四、结果
表1展示了作者声音的四种语言资源在语料库中的分布情况。其中,模糊限制语占比最高,达40.69%,态度标记次之,占25.58%,其次是强化标记,占20.07%。在四类作者声音中,自我提及是最不常用的语言资源,仅占13.67%。这说明中国学者倾向于使用模糊限制语和态度标记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不习惯在文章中直接出现自己的显性名称。
表1 作者声音语言资源分布
数据表明,中国学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倾向于使用模糊限制语,这表明他们很少将观点强加于读者。同样,自我提及的低频使用表明他们在表达意见时倾向于保持中立态度,或从第三方的角度表达思想,而非直接以作者的名义表达。下述例句将阐明中国学者如何在海外论文发表中使用语言资源。
例1 (模糊限制语)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mayhav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A knowledge of the matters we have discussedmaybe useful for...
例1中,论文结尾处“may”一词揭示了作者对自身论文研究意义的评价。首先,这是作者对本人研究结果影响力的保守估计,这与中国人谦逊的性格是一致的。同时,该例句是对研究实践意义和未来影响的预期而非现实。这是模糊限制语的一种常见用法,表明了对命题的不确定性。
例2 (模糊限制语)
Some terms employed in these categorizations,though different,mayoverlap with each other to convey the same semantic relationship,while others,same in names,refer to different categories.
该段摘自文献综述部分。这里的“may”一词并不表示作者对该论点的不确定性,而是一种保守的表达。通过文献梳理,前人提出的研究框架的确有一定的重叠之处。例2的模糊限制语是为基于当前框架无法比较分析这一结论的合理性铺垫。
例3 (强化标记)
If the theme of a thesis is to compare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learners'use of cognitive strategy,it will be natural to expect a high frequency of the words successful,unsuccessful.Coding these as attitudinal wouldsurelytwist the real picture of evaluation in the texts.
强化标记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气并确认作者观点。以例3中的“surely”一词为例,旨在强调该结论的正确性。第一句是用例证的方式解释研究主题对论文撰写的影响,而这种解读方式势必会歪曲评价。与模糊限制语不同,当作者使用强化标记时,证明作者对自己的话语充满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可以挑战的空间相应减少,换句话说,读者可能会被作者说服。在论文中使用强化标记可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例4 (态度标记-判断)
Such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contribute to the opacity of causality in the social sciences,making itdifficultfor researchers to backtrack causes or identify the detailed dynamic workings of causal relations(Cohen et al.,2011).
例4中的姿态标记是对难度的评估,属于判断类别。在所有面向作者的语言资源中,态度标记是反映作者意见的最佳方法,因其可以直接表达作者对陈述或目标的主观感受。同样,作者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判断对象,如能力、正确性、真实性等。
例5 (态度标记-鉴赏)
Since APA's Publication Manual has been a mostimportantstandardizing influence on“the language of psychology”(Madigan et al.,1995,p.428),it is no surprise that the psychology RAs used more self-mentions than the applied linguistics RAs.
数据表明,在态度标记中,“important”一词的频率高居一位。这源于以下事实:“重要”一词是相对中性的,可以被广泛使用。作者可以用它来强调重点,也可以强化读者意识。在例5中,“important”表明了这本手册的重要影响力。此外,“necessary”一词也是作者常用的态度标志。作者使用态度标记分析可以达到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正面或负面地评价命题以支持论点,二是证明作者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相信他们的论文有意义。
例6 (自我提及)
The present studyinvestigated,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the role of vague language in a corpus of legislative texts.
在大多数研究中,自我提及的定义通常仅限于第一人称代词“I”。但是,作者的存在不局限于第一人称代词。由于担心会给读者带来主观和不专业的印象,作者通常不愿在论文中直接提及自身。因此,作者经常以“研究”的名义表达观点。在本研究的统计分析中,自我提及包含许多可以指向作者的语 言 资 源,例 如the researcher,the present research等。在例6中,由于找不到作者自身的显性存在,因此避免了读者质疑作者的权威。
五、讨论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中国学者使用强化标记的频率低于模糊限制语。这种趋势表明,中国学者不想建立高权威,而是希望以平等的方式与读者对话。模糊限制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了对话的空间,使读者有更多加入对话的机会。
例7
Such differencesmaygive rise to the assumption that tone language speakers will outperform non-tone language speakers in perceptual learning of L2 tone contrasts(Wayland&Guion,2004).
在示例中,文章解释了上述矛盾可能会导致的假设。在这里,“may”一词表示结果的倾向性,但作者并未将假设的原因全部归于这些矛盾,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来找出答案。但如果替换为强化标记,那么这句话的含义和功能就会完全改变,即该假设一定由上述差异造成,可能会有失偏颇。
例8
This contrast suggests that each type of legal textindeedhas its own peculiarities in its linguistic or discourse features,in this case perhaps the preference of certain vague items for vague use(cf.Li,2017).
强化标记语用于强调命题的确定性和重要性。如果将“indeed”一词改为模糊限制语(如“perhaps”),读者则有更多机会和理由质疑结论的真实性。示例中清楚地表明了不同类型的法律文本有其独特的行文特点。当使用强化标记语来描述时,读者可能会同意此论点。
通过对频率分布和示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者不想在论文中建立高权威,而是希望以平等的方式与读者对话。由于模糊限制语的含糊性和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了对话的空间,使读者有更多参与和挑战的机会。另外,中国学者并不擅长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他们倾向于在论点中隐藏自己的观点,并让论点说话,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他们很少愿意以自己的名义表达,经常使用各种手段使自己的陈述客观,例如,以研究的名义写作,引用其他学者的话以及使用被动句来掩盖主语等。
例9
In the first class lecture,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course instructor,Iexplained my research purpose and procedures to the whole class.
例10
By examining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subsystems,wecould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some common issues in L2 learning could be reinterpreted from a DST perspective.
例11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re was not necessarily a dichotomy between“good vocabulary”and“clear expression”or“sound argumentation”in academic writing.
上述三个示例展示了中国学者不同作者定位的选择。在前两个示例中,可以看到,中国学者使用了不同种类的自我提及方式,但是在示例11中没有直接出现施动者,作者使用被动句掩盖了作者的存在。在例9中,“I”作为一种自我提及,仅指作者本人,作者对自己的观点和言论负责。相反,例10中的“we”不仅指作者,还指代读者。这种习惯说明中国学者依旧受集体主义影响,习惯于使用集体指代。结论由作者提出,但通过与读者保持一致,作者希望读者可以接受并同意这种观点。作者希望通过采用这种自我提及来说服读者。在例11中,由于作者的缺席,可以不对意见承担任何责任,保持了中立和客观的形象。
通过比较模糊限制语、强化标记和不同程度的自我提及的使用,可以从分析中基本得出结论:中国学者具有东方人含蓄和保守的特征,在表达意见方面留有一定的余地,很少在论文中使用权威语气。
中国学者在表达自己的态度时常选择正面表达。在表达否定评价时,他们更喜欢使用带有否定性质的形容词,而不是直接使用否定词。这种语言策略体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与追求和谐的民族特色。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学者常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原因之一是试图避免冲突。在写作中为读者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进行谈判。总之,尽管运用作者声音资源的初衷是建立作者权威,但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塑造开放的、平等的、交流的学术形象。
六、结语
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学者发表的海外英语学术论文中作者声音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作者的开放性是通过高频的模糊限制语、低频的强化标记、积极的态度标记和以研究为名的自我提及而建立的。首先,与加强语气相比,中国学者倾向于使用模糊的表述。其次,中国学者很少直接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来指代自己。第三,中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积极的态度标记,作者通过展示自身态度和评价来显示权威。
本研究旨在为学术写作课程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建议,并对中国学者和研究生论文写作提供指导。文章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文章仅选取了语言学单一学科的论文。不同学科在学术写作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征,未来研究可以从学科对比的角度进行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