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2-11-02董洋萍
董洋萍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300)
一、《基础英语》与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师能够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进而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基础英语》系列课程是开设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入校初期重要的一门综合课程,师生对此门课程的教学都极其重视。长期以来,《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应用水平,课程的全方位育人功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建设适合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和实践路径,构建从宏观到微观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实践路径,在教学大纲设置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品德塑造,一方面可以从宏观层面上指导“课程思政”在该门课程整个学年教学过程中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可以从微观层面上,制定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案方法,将思政元素渗透语言文化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二、《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教师在实现外语课程知识目标的同时,应将内隐的价值理念加工外化为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从细微处入手,创新话语体系,避免说教,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3]。据此,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不能靠单一的说教模式,思政教育应该渗透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从教学大纲的设置、教学方案的制定到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结合“课程思政”的总要求,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入思政育人元素
外语课程思政不能脱离课程,思政教育必须基于外语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尊重课程自身的特征和规律,分解知识要点,挖掘课程知识内隐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学生德行的养成。《基础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要在OBE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调研,了解市场上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各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途径,修改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制定本科四年教学计划表,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中基础课、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相关比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促进人才培养各层级目标的达成。
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后,以该方案为指导,修改并完善《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依据此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承担的教学任务,探索实现此门课程的语言、能力和素质目标的有效途径。随后研读各类教材,选择内容丰富、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满足课程思政内涵需求的优质教材以及线上线下相关教学资源。分析学生特点,基于教学大纲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依据实际教学任务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补,挖掘出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进行分类整理,合理融入渗透相应的教学模块当中,为开展教学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
《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单元相关主题通常划分为听说、阅读理解及相关翻译写作基本技能训练、文化知识三大模块,每部分内容当中都承载着特定的思政元素。要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就要着手对此类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进行挖掘,并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4]。
根据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选定《综合英语教程》系列教程(邹为诚主编)作为课用教材,每册教材包含15个教学单元,依据课程思政要求和教材特点,每学期选择八个教学单元进行课堂教学,其余单元提供学习资料供学生进行课下自学。《基础英语》第一学年课堂教学单元主题及其相关思政育人元素如下表:
续表
(二)创建全方位育人模式,全面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强化课内课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德育元素的渗透,实施“网络平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全方位教学模式,实现德育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全方位互助协同,“不露痕迹”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材料中,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随时监控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学生通过教学平台提交作业,观看学习其他学生上传到平台上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作业,并在平台讨论区对相关话题进行自由讨论,相互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自身的“言行思政”,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适当的课外实践也可以从多方面渗透德育元素,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领略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了解中国伟大历史人物的牺牲与奉献,体验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魅力,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优秀的个人品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将文秋芳教授提出的 产 出 导 向 法(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5]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相结合,将POA中的“全人教育”理念以及所具化的“关键能力”相结合,增强培养目标的可测性,使得专业教师可以聚焦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产出导向教学理念倡导以学习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贯穿思政教育,实施“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循环链,各层级循环链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依存,既各自达成子产出目标,又在整体上共同促进总产出目标的达成。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其隐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亦可采用任务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化素养和德育素质。
(三)强化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评价过程本身包含隐性的育人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在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打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总产出任务评分由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iWrite写作系统评分三部分组成,基于教学目标,从语言、篇章结构、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以及思政教育四个维度全面评价学生的产出任务,检验知识、能力和素养各层面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分项须包含对学生的语言学习、篇章逻辑结构组织、文献综述能力以及任务中相关德育素养的体现等各项能力的评价。
线上评价可用于音、视频作业的考核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要求评语要指出优缺点,旨在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教师评价尽量在客观评价学生作业的同时,考虑到教师质性评价潜在的德育功能。线下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以及课堂活动效果的评价,可采用量化评分或者质性评语的方式进行,量化评分应考虑过程性评分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语表达要有技巧,从多方位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将隐性德育教育融入渗透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学生之间的互评模式采用湖南大学成矫林教师提出的“3CQ”(Compliment+Comment+Connect+Question)评价模式[6],评价过程本身包含潜在的德育功能。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学会赞美(compliment)同伴,看到同伴的优点和长处,养成友善、包容的品质;对同伴的课堂任务或课后作业进行评论(comment),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然后联系(connect)同伴的发言或作业,补充新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提出问题(questions),以便对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求学意识。(如表2)
表2 学生互评“3CQ”评价模式
教师评价采用“C+c”的评价模式,以赞美(Compliment)鼓励为主,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时常赞美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对英语学习始终抱有希望和信心,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勇敢自信的性格。以批判(critique)指瑕为辅,明确指出可以完善的方法与途径,激励学生精益求精,学会反思,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如表3)
表3 教师评价“C+c”评价模式
(四)教学效果测评方式
该课程思政路径融入《基础英语》教学实施一定时期后,可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路径进行调整。测评方式可包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对英语学习效果进行量化测试等方式。学生问卷重点关注《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够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关注及思考,是否对学生的人际沟通及合作能力有帮助等方面。教师问卷重点关注教师对待学生和教学的态度是否有变化,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渗透对课堂教学是否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价值养成是否有影响等方面。量化测试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效果的量化考核,考核学生对所学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个人及小组作业的整体完成情况是否有进步等。从教师和学生双方、用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方式验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将思政教学内容和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基础英语》课程当中,创建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方法,是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对《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需求,依据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将知识导向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