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空间的隐性德育功能
2022-11-02李清薇
文/李清薇
高校公共空间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对于人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环境的熏陶与塑造,可以给予个体带来思想、观念与行为上的影响与改变。高校公共空间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使学校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也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与空间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改变,达到日用而不知的教育效果。
一、人性化校园环境塑造完满人格
生活世界既是学校教育的背景,也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现实场域。各类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传递不仅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活动之中,还潜隐于现实的日常生活与环境之中。环境可以塑造人,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价值与作用。高校需要重视挖掘现实生活环境之中的德育资源,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要创设合乎个体人性发展的环境。通过符合人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优良生活环境的培育,和谐美好校园的创设,让学生在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之中,不断感知与体验身边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与影响,进而实现以境化人的育人效果。
学校作为文化知识传递与培养人的重要部门,整个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是积极引导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学校的环境具有组织化的特性,它的环境依据培养目的进行建构。学校组织环境与环境建构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组织的育人效果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校园文化环境,不但影响学生的人格成长,还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于社会而言,学校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与重塑,在改造与重塑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致性与连贯性。高校在加强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需要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相互结合,依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构建系统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园公共空间的人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校园文化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学生良好人格与德性的培育需要有开放的育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启发、诱导与激励的方式,实现学生自主自觉的成长、修炼与磨砺,而不是按照指定的规则或是目标进行改造与塑造。教育者需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开放、平等、协商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通过对话、交流与沟通,不断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价值困惑与冲突。在合乎人性发展的环境氛围中,尊重学生作为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主体,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共识,最终能够引导学生与他人形成生活成长的共同体,与他人一起构建对自己负责与有价值的生活。学校构建符合人性发展的校园环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与主体性,作为学校生活的主人,需要不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个体与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之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多维而复杂,人与环境的互动与相互促进,需要在符合人性发展的环境中进行。通过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在个体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不断促进人格的完善。学校通过创设合理、开放、公正的育人环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自主能力的当事人与责任人,以此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德性的养成。
二、人文化校园环境塑造高尚情操
一种价值观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学生现实生活场域的关注。学校需要创设关心人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关怀中成长,才有可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学生。
校园文化环境,以隐性的方式影响个体的社会化成长与价值观的学习。高校可以运用以文砺人,在文化自信中将价值观自信作为根本,通过挖掘学校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爱国的奉献精神,将学校精神作为载体,以此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可以将校史馆、博物馆、文化长廊、红色资源展馆等作为育人阵地,通过对学校奋斗历史的回顾,增强对于学校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在学校的公共空间,通过对优秀校友、学校办学历史等进行图片、视频的展示,让作品感染学生,将老一辈严谨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进行直观化的传递。学校还可以将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校区资源作为育人实践基地,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塑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地标与文化群。高校应注重对于文化标识的开发与保护,对于校徽、校训、校旗、校歌等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符号,需要在学校的公共空间进行大力的宣传与弘扬,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给予学生营造文化氛围与体现。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之中,获得心灵的愉悦与审美体验,在深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美好校园的创建,需要好的制度做保障,同时还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做支撑,制度的作用在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改造,而文化则是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需要两者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影响力。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以一种潜隐式的学习方式,获得校园文化所赋予的价值观念。人在接受特定的文化价值时,对这种影响与结构所做出的反应,是一种内隐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内隐性的学习过程,揭示了文化与个体的思想、观念与品德发展之间形成的内在联结。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通过一种无形的侵染与濡染,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受到所传播的价值观念的暗示与影响,同时还通过他人的示范与感召,逐步的认知、接受与内化这一价值观念。学校需要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多个层面形成自己学校所特有的文化,还要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受到核心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一致的生活体验。
学校需要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情景交融,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同化。美好校园需要浓厚的人文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朝气蓬勃又赋予诗意的生活,使学生既能够脚踏实地的学习,又能够仰望星空,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统一。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合理,创建人文校园、道德校园与生活校园,创设高尚的生活氛围与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环境的浸润与熏陶中,受到高尚思想价值指引,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行为、价值观念与环境相适应,并在环境的影响中不断获得塑造与提升。
三、人情味校园环境塑造良好德性
人情味的校园,是一种生活化的校园,更强调生活中的实践原则。生活作为个体认知的背景,表达于经验之中,“理解总是在经验中汲取生活的意义”。个体在对生活意义的追寻过程中,尝试着理解生活,从而获得个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人情味的美好校园,就是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找到生活有何意义的可理解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将全新的生活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能够感悟生命的完整性,从而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与完美的生活。斯宾诺沙曾说,自我存在的保持是德性的基础,德性即人格的表征,人格是人整体存在的精神体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改造与塑造自己的经验,同时领悟生活的意义与真谛,将知识传授与学生情操的陶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相结合,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考核相结合,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将学生生活实践观念的引导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相结合。
与此同时,还赋予学生完整的自主性,让学生做自己生活与成长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校园中感悟与体会生活的美好,让学生能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在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三者相互交叉、包含,彼此发生作用,但始终包含着一个向上的合力。在这个合力之中,促使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不断追求人类的善,不断追寻幸福的生活,最终能够自由地选择生活,为可能的生活提供一种联结和路径,最终实现完满的人格与完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