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杭州式美学,注解一流历史文化名城
2022-11-02韩一丹
文|韩一丹
▲ 杭州西湖曲院风荷
亚运之火,点燃在即,要让世界认识怎样的杭州?近期,杭州市政协一份面向杭州市民和外籍人士的专题调查显示,在“杭州最具备国际吸引力的特征”选项中,74.1%的受访者认为是“历史文化”。同时,受访者认为“加大宣传杭州历史文化元素”“大力宣传推广宋韵文化”等方面,能持续放大亚运效应,进一步提高杭州国际影响力。历史文化名城,是时间和地理对杭州的馈赠,历经40 载沉淀,杭州如何赋予新的内涵与生命力?
▲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在建)
历史文化名城,历经风雨承使命
194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家住北平清华园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收到了一位解放军军官送来的布包。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份北平军事地图。这位军官同时带来了毛泽东同志的委托:“北平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万一强行攻城,要避免破坏古建筑。请梁先生在这张地图上标出北平古建筑的位置,画出禁止炮击的地区。如果可以,还请梁先生尽快编写一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这样我们在解放各地时,能参考着保护文物。”
几十年来,梁思成耳闻目睹无数文物古迹毁于战火。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夫人林徽因先后踏遍中国15 省200 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了2000 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存。此前,军阀头子和国民党军官视北平古迹如敝屣,让他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如今,共产党人冒着危险前来,竟然是为了守护民族的文化血脉,这让梁思成深为感动。他立刻答应下来并日夜赶工,仅在两天后,夫妻二人就画图圈出了重点保护地区,整理成册后送到了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
1949年3月,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由梁思成夫妇编写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手刻油印本发到了各地军部。在这本《简目》中,详细罗列了22 个省、市的重要古建筑和石窟、雕塑等文物465 处,并将文物建筑按重要性分为4 级,为后来我国制定文物分级管理办法提供了先例。尤其是在这本《简目》中,梁思成首次提出将北平这座千年古都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如今,这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陈列在香山革命纪念馆,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要见证。
可惜此后,历经十年动乱,全国许多历史古城遭到了破坏。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当时许多人对古城价值缺乏认识,将文化古迹和历史街区当作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致使又一批古老城区遭到了破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等专家提出,需要从城市整体上采取保护措施。由此,1982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正式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指的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并公布了第一批24 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是其中之一。
创造文化,新时代面临的新机遇
历史文化名城,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杭州的三大城市定位之一,是刻在杭州骨子里的印记。
2002年,西湖成为国内第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5A 级景区,西湖、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在保留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实现了文脉传承、保护与发展;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挖掘西溪历史文化;2005年,实施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形成了以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的“杭州模式”;2011年以来,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三世遗城市;2020年,杭州设立“良渚日”和“西湖日”,在后申遗时代让文明活化传承……40年来,从抢救性保护到有机更新,再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在杭州被一步步激活点燃!
城市人文精神的提炼,升华了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内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催生了高附加值的新兴业态;公共文化品位的提升,释放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活力;精神文化品牌的塑造,引领了向善向美的社会风尚;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打造了“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40年来,杭州的城市文化建设也在承继传统、面向未来中不断超越和创新,有力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推动了杭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历史再塑造。
中国旅游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当下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时长增长明显,且呈日常化趋势。而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在本地休闲和近程出游模式主导下,国内居民更多关注身边的文化消费场景,对于文化消费的内容认同感、趣味性、互动体验感等需求不断升级。新兴商业综合体、城市会客厅、文博场馆、社区文化生活圈等成为国内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景。沉浸式演艺剧目、民俗文化游、实景游戏等体验式产品成为消费热门。
▲ 城隍阁夜景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著名城市理论研究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文化发展有三个阶段,即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创造文化。如今,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已走过了储存文化和流传文化阶段。随着消费主体年轻化、高新科技迭代升级、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在创造文化阶段,如何找到新突破口,几乎是所有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难题。
世界文化遗产5 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3 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 个,中国八大古都占其四……河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多年来,河南一直给人以地下多、地上少,静态多、动态少,碎片多、故事少的文化印象。这几年,从河南卫视打造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节目被《人民日报》屡屡点赞,到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成为现象级博物馆文创,再到中国最大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华丽开城……一系列创新表达,让河南文化爆红“出圈”。古老的历史遗存,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激起奇妙的回响——河南许多历史文化景区实现了从“网红”到“长红”、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河南文化产业从资源时代进入了品牌时代。
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认为:“‘河南模式’可以总结为20 个字,即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河南的文化“破圈”,为杭州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向一流进阶,用“宋韵”标识杭州美学
▲上城区五柳巷宋韵国风集市
“高水平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高质量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8月18日,杭州市委文化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征程的号角。
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向“一流”进阶?国家一级作家李杭育认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杭州的使命,但杭州不能满足于此。杭州要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在美学教育、美学提升方面,应当走在全国前列。“必须大胆创新,引入活水,去赢得年轻人的心,让他们进来并爱上,直到愿意为文化买单。”
“江南一枕钱塘水,宋韵千年入梦来。”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是打造杭州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形成杭州式美学理念的重要载体。2月,省市区三级共建的宋韵文化研究传承中心成立,7月,杭州宋韵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并发布“启航计划”,杭州正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系统性研究宋韵文化,提炼宋韵核心特征,构建宋韵文化语言体系和解释体系;8月,杭州国家版本馆落成开放,站在这座具有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上远眺,仿佛遇见北宋范宽的传世名作《溪山行旅图》;9月,南宋博物院(一期)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一座依照宋代《营造法式》复刻的南宋宫殿,即将在宋韵文化节精彩亮相……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逐渐解码杭州宋韵文化基因,让“风雅处处是平常”的千年宋韵为城市铺上底色。
▲ 原创宋韵舞蹈《华灯夜宴》
▲ “宋韵品茗 茶香满城”茶文化主题活动
“江南处处有宋迹,宋韵在意不在形”。鼓楼城墙下,“岳飞”排兵布阵、操练兵士;河坊街上,“苏轼”手不释卷、吟诗作对;酒馆中,“李清照”与人把酒言欢、举杯共饮;茶馆里,“赵盼儿”舞弄茶百戏、奉上点茶……在上城区“宋韵大秀场”,各类沉浸式表演让宋式生活不期而遇。在大运河,登上“拱宸邀月号”乐舫游船,由宋韵文化爱好者带来的音乐表演和宋韵四雅展示,再配上宋式茶歇,一场视听与味觉的盛宴让人难忘。在西溪湿地,夏划龙舟,秋当“柿民”,还有边游边看的江南美学大戏《今夕共西溪》点亮奇妙夜晚……一幕幕时尚鲜活的场景,让“琴棋书画诗酒茶”的千年宋韵在城市中“流动”起来。
2023年,杭州将赴亚运之约,一座文化兴盛、精神共富、古今交融、别样精彩的历史文化名城,将展现在世界面前。未来几年,杭州博物馆新馆、杭州美术馆、中国印学博物馆新馆、杭州音乐厅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将成为新时代杭州文化新地标。随着“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建设,杭州将实现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4400 平方米。拥有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动漫之都、世界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金名片,典籍中的杭州、文物中的杭州、遗迹中的杭州、创意中的杭州,将全方位展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的东方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