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基础课跨校修读学分模式
2022-11-01李丽萍
赵 莉,孙 娜,李丽萍,崔 杰
软件基础课跨校修读学分模式
赵 莉,孙 娜,李丽萍,崔 杰
(辽宁工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为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优质教学资源发挥最大作用,本文采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的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实现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同时,结合辽宁工业大学软件基础课的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对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相关探讨。
跨校修读;软件基础;教学
一、概述
高校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教育的质量和公平近来也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升学与教育的水平密切相关,普通高校的学生受良好教育的愿望迫切,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出台面向省内高校实现跨校修读学分教育模式。跨校修读学分模式是学生在本校利用互联网的便利特性,选择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进行在线学习,成绩合格并取得学分,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此模式突破地域限制,减少学习成本,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满足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各高校踊跃尝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第三方网络优质课程资源,实现校际间的学分互认。
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观摩学习精湛的讲课技术,学生可以享受到名师名校的课堂教育、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模式,虽然教学有所成就,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随着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软件基础的教学可以突破局限在本校的现状,突破跨地域限制,实现教育公平、资源共享。
(一)软件基础课课程特点
计算机软件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理论与实验学时共64学时,并各占比1:1。本课程作为相关计算机课程的基础,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基本计算机语言设计算法,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模式,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并能按照需求编写出功能软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最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远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完成考试,对于具有实践意义的算法及编程没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
软件基础课程面向新生,并且辽宁省学生占绝大多数。辽宁与南方及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义务教育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在历届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会议中都会探讨南方及发达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北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差别。北京的一位教授讲道,北京的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时已经掌握计算机编程的算法,能独立编写基于实际需求的软件。南方的一些教师也谈道,南方孩子小学时已经开始学习Python等高级语言。辽宁及东北地区虽然也重视义务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但是与发达城市相差甚远,导致我们的学生到大学课堂上课时接受计算机知识缓慢。
(三)课程内容与课时矛盾
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应包含数据类型、输入输出、三大基本结构、数组等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个学期64学时。但由于在机房授课,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上机实践,因此基本理论讲授分配32学时。而以C语言为例的软件基础语法复杂,知识点繁多,32学时远远达不到理论课时的需求。并且C语言理论知识抽象,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逻辑思维方法,32学时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造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跨校修读学分可行性
辽宁省于2014年出台了面向省内的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也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学校相关部门做支撑,任课教师积极与建课方教师建立沟通渠道并探讨,鼓励学生跨校修读学分,并将跨校修读学分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一)模块化网络教学资源丰富
慕课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软件基础课程经过梳理与合并后,参照模块内容可以在平台找到对应的优质课程,如表1所示。
表1 C语言课程模块
(二)跨校修读学分优势
1.课程资源优势。计算机软件基础课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已开课30余年。30余年来,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数位教师主持校级及省级教改项目,拥有独立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及作业系统,具有完善的在线考试及模拟练习系统。具备在泛雅教学平台实施教学任务的软硬件环境,曾获校级精品课程及多个奖项。
2.学生优势。跨校修读学分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不受教室的约束,学生可以在草坪、食堂、咖啡厅、运动场等各种场所进行学习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他们可以重复某些没听懂的内容,并将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来线下课堂开展讨论。线下教育作为在线内容的补充,可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3.促进校际合作氛围。跨校修读学分将会促进校际间交流合作,提高合作双方的师资水平,改良教学方法。双方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共同维护线上教学资料,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对教学模块进行科学化的归纳整理。
三、跨校修读学分模式实施
在跨校修读学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已有资源及经验,我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跨校采用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如表2所示。
(一)我校授课模式实施
由于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升入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面向的是编程经验不多甚至编程经验为0的学生,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后续的相关计算机课程提供支撑。线下教学过程采用项目驱动、碎片化教学、启发探究、案例教学、项目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表2 授课形式
启发探究教学是将知识点隐含在每个项目中,以具体的项目为线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思维、扩展知识结构。
项目驱动法调动学生学会思考,选择合适、恰当、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热点的案例,融合在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例如,结合校园贷的真相,讲解循环结构的问题,既教育了学生,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项目训练作为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重要一环,结合理论知识、思维能力的构建,使学生应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编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当学生完成自己的项目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将自己的编程思想展现给大家,在互相学习中改进与拓展思维。
教师在计算机软件基础成熟的课程教学平台上,结合泛雅平台构成MOOC+SPOC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学参考资料,例如,教学视频、教案PPT、作业、演示实例、教学大纲等。学生可以在此平台观看录播视频,完成相应的任务点数。教师提前将任务发布到平台,督促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起到导学的作用。
在教师视频记录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和提炼,将大型知识系统分解为小型的、精确的知识点,避免了知识的拖沓,实现知识点的“碎片化”效果。减少知识点的内容,实现知识点的最精细化和课堂的轻量化。用最少的时间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观看有关知识点视频后提交作业,查看教师的评价及批阅结果,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全部学生可以参与学生线上讨论组,教师根据学生行为轨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智能评价,给出线上的成绩。
(二)跨校修读模式实施
软件基础课包括三门语言课程如表3所示。跨校修读学分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每所学校线上教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及模式。大连理工大学C语言线上课程打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喜欢上编程,并逐步递进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进而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重视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内容的提炼,实现知识碎片化与系统性的有机结合。采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大量实例做说明,以画面操作的形式描述程序设计思想、动态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的过程。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启发式介绍,对一般问题进行提问式分析,使学生将碎片化的内容有机结合。课程中的测试模块与作业模块内容有难有易、合理配比,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沈阳师范大学Visua L Basic在线课程,通过大量的实例达到熟练掌握VB编程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算法,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跨校修读模式教学实施时,建课方教师按章节上传课程教学视频,泛雅平台支撑、提供网上教学资料。平台设置讨论模块、作业模块、考试模块及题库、知识点模块,任课教师根据需要在作业库中选择作业,在题库中选择考试题等提供给本校学生。泛雅平台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并给出成绩。
表3 计算机软件基础三个课程模块
(三)考核
计算机软件基础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紧密结合,考核方式采取多角度、多侧面、多元化的考核,注重线下考核,兼顾线上考核。期末成绩中,期末无纸化考试系统测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中的10%用于修读跨校成绩,由学生完成第三方平台作业、考试等生成成绩,我校线上平时成绩占10%,线下占平时成绩的另外10%。如表4所示。
表4 考核方式
四、阶段性实施结果
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不但要求掌握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实践训练,在实践训练中又需要理论知识做支撑。跨校修读模式的实施对于学生程序设计的理解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阶段性对比考查如表5所示。
表5 跨校修读学分实施前后知识点掌握程度对比
五、结束语
跨校修读学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冲突,同时,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利用,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上课堂的学习,学生与教师可以享受网上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并缓解了我校师资及师力的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综合提高6%左右,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模式。
[1] 金莉, 徐静, 罗海艳, 等.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程序设计基础:Visual Basic”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4): 76-77.
[2] 祝尚臻.《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跨校修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科技视界, 2020(30): 43-45.
[3] 许晓政, 关涛, 林松,等.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跨校修读创新路径与策略研究[J]. 陶瓷研究,2021(141): 89-91.
[4] 于海雁, 李晓游, 李新,等. 基于《模拟电子技术》跨校修读学分的相关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20(52): 135-137.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5.034
G642.1
B
1674-327X (2022)05-0121-03
2021-10-06
赵莉(1966-),女,辽宁锦州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