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素异序词“朋友”—“友朋”的词义与词用的发展演变研究

2022-11-01左朝仪

关键词:友朋频率

左朝仪

同素异序词“朋友”—“友朋”的词义与词用的发展演变研究

左朝仪

(陕西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同素异序词是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从微观着眼,通过对《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一组同素异序词“朋友”和“友朋”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总结两词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之处:成词时代上,“朋友”最早出现在西周,“友朋”则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频率上,“朋友”在各个时代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友朋”,且受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友朋”一词最终被淘汰;意义分工上,与“友朋”相比,“朋友”的意义较为丰富,两者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同时,分析了两词产生差异的原因,包括使用频率、意义分担、发音便利等。

同素异序词;朋友;友朋

同素异序词,或称“同素逆序词”“同素反序词”等,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在词汇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外的同素异序词研究主要侧重宏观层面,运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或进行断代研究,或进行专书研究,对同素异序词进行整体上的系列考察,如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黄建宁《〈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刘志生的《东汉碑刻同素异序形容词考察》(《惠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张传真的《〈列子〉同素异序词探析》(《语文建设》2016年第29期)等。这类研究系统性强,但一般不研究具体的同素异序词的语义发展演变过程。而只有溯源寻流,才能明晰一组同素异序词是如何演变而来的,AB和BA是同时产生的还是先后产生的,两者有何差异等等一系列问题。

下面以《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1]的一组同素异序词“朋友”和“友朋”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历时与共时的研究方法,逐一从词的产生、发展等方面比较分析“朋友”和“友朋”的演变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者在演变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

一、“朋”“友”的词义发展过程

(一)“朋”的词义发展

1. “朋”,本义是古代货币单位,名量词。《说文解字》无“朋”字;《汉语大字典》解释为:“货币单位,一说两贝为一朋。又说五贝为一系,二系为一朋。”[2]例如:

(1)既见君子,锡我百。(《诗·小雅·菁菁者莪》)//(2)十之龟,弗克违,元吉。(《易·损》)

“锡我百朋”即(胜过)赐我贝币百朋;“十朋之龟”即价值为十朋的宝龟。这里的“朋”皆是货币单位义。

2. 后来“朋”字逐渐发展出“同学”义。例如:

(3)君子以友讲习。(《易·兑》)孔颖达疏:“同门曰,同志曰。”

此处“朋”例是“同学”义;孔颖达首次将“朋”和“友”区别,认为“一同学习的人为朋,志同道合的人是友。”

3. 在“同学”义的基础上,“朋”又引申出“朋友”义,此义至迟在周代产生。前两义不再常用,而“朋友”的引申义则相存至今。例如:

(4)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况也永叹。(《诗·小雅·棠棣》)//(5)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6)酒斯飨,曰杀羔羊。(《诗·国风·豳风·七月》)//(7)贤良蔽而不群兮,曹比而党誉。(《楚辞·七谏》)

以上例句中“朋”皆为“朋友”之义,其中“朋曹”即朋友们,“曹”相当于古汉语名词复数的标记。

4. 除“朋友”等名词义,“朋”又引申出勾结、群聚等动词义。例如:

(8)以党为友,以蔽恶为仁……圣王之禁也。(管仲《管子·法禁第十四》)//(9)世并举而好兮,壹斗斛而相量。(庄忌《哀时命》)//(10)贤者蔽而不见兮,谗谀进而相。(《楚辞·七谏》)//(11)淫于家,用殄厥世。(《尚书·益稷》)//(12)谨身从政,状义不,佐理多方,讴歌满路。(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上述中,例(8)(9)(10)“朋”皆为“勾结”之义;例(11)为“群聚”义;例(12)“朋”通“崩”,崩坏义,都含有贬义。

总之,与“朋”的本义和其他引申义相比,“朋友”这一引申义从上古一直并存到现代,使用频率高,且词义和词性都较为稳定。

(二)“友”的词义发展

1. “友”,甲骨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相助即是朋友。所以本义为朋友,名词。《说文解字》:“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3]例如:

(13)虽有兄弟,不如生。(《诗·小雅·常棣》)//(14)嘤其鸣矣,求其声。(《诗·小雅·伐木》)//(15)嗟我兄弟,邦人诸。(《诗·小雅·沔水》)//(16)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吕不韦《吕氏春秋》)

例(13)“不如友生”即不如朋友之间的感情;例(14)“求其友声”即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例(15)“邦人诸友”即乡人和朋友等。以上皆是“朋友”义。

2. 在“朋友”这一本义的基础上,“友”又引申出其他名词义,包括友谊、职官名、借指兄弟、同伴等。例如:

(17)愿岁并谢,与长兮。(屈原《楚辞·九章·橘颂》)//(18)一人,从五品下。掌侍游处,规讽道义。(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四下》)//(19)善兄弟为。(《尔雅·释训》)

其中,例(17)“与长友兮”即与你长结朋友之谊,不离不弃,“友”是友谊的意思;例(18)“友”即职官名,此句是对这个官职的解释;例(19)“友”即相亲相爱,兄弟之间手足情深,就要相亲相爱。

3. 此外,“友”在本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结交、与……为友等动词义。例如:

(20)吾不臣天子,不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21),有也,相保有也。(刘熙《释名·释言语》)

上述两例中,前者“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不与诸侯结交;后者是互相帮助、合作的意思。

综上所述,“友”的朋友本义一直保留到现在,其意义和用法基本没有变化,其他引申义都需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二、“朋友”“友朋”的成词与发展

董秀芳认为:并列式复合词,起初可能是由于节律的需要而把两个同义和近义的成分放在一起,作为与单音节在节律上互补的同义形式来使用。那时这种并列结构是自由的组配,其先后顺序不固定[4]。“朋”和“友”正是如此,它们在某些语义上具有相同的义项,最初可能为满足词汇扩展、表达及节律等的需要而组成“朋友”和“友朋”并列式结构,共同表示交谊深厚或志同道合的人,这时还处于词组阶段;随着人们长期交流使用,这种组合的使用频率升高,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凝固成词。

使用频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些并列自由组合词汇化的重要标准[5]。我们从CCL语料库、语料库在线等多个语料库搜索出“朋友”和“友朋”在各个时代的使用频率和分布状况。如表1:

表1 “朋友”与“友朋”在各个时代的使用频率

由表1得知,“朋友”和“友朋”分别最早出现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且“朋友”的整体使用频率比“友朋”高。下面就“朋友”和“友朋”的成词与发展分别进行梳理。

(一)“朋友”的成词与发展

1. 经搜集分析语料来看,“朋”和“友”连用成词,至迟出现在西周时期,用作名词,多见于《诗经》,这时的“朋友”比现代汉语中“朋友”的意义更丰富些。例如:

(22)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诗·小雅·雨无正》)//(23)攸摄,摄以威仪。(《诗·大雅·既醉》)//(24)惠于,庶民小子。(《诗·大雅·抑》)//(25)已谮,不胥以谷。(《诗·大雅·桑柔》)//(26)嗟尔,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27)之纪之纲,燕及。百辟卿士,媚于天子。(《诗·大雅·假乐》)//(28)君子以讲习。(《易·兑》)

其中例(22)(27)(28)“朋友”是“同学或志同道合的人”的意思;例(23)中“朋友”除了指志同道合的人,还包括亲人的意思;例(24)(25)(26)的“朋友”类似偏义副词,词的意义偏向“友”,以职官名代人,这里泛指做官的人。

2. 春秋战国时期,“朋友”的使用频率有所增加,其词义和用法也相当稳定,即作名词,多表示志同道合的、交谊深厚的人。例如:

(29)事君数,斯辱矣;数,斯疏矣。(《论语》)//(30)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有信。(《孟子·滕文公上》)//(31)相卫,而不相迿,古之道也。(《公羊传·定公四年》)//(32)故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戴圣《礼记·坊记》)

3. “朋友”在汉代、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的使用频率相对稳定。从宋代开始,其使用频率才有所提高,尤其是北宋时期,“朋友”一词在《朱子语类》中就有216个用例。例如:

(33)父子兄弟,皆是分义相亲。(黎靖德《朱子语类》)//(34)人交,须求有益。(黎靖德《朱子语类》)//(35)交而不信,传而未习,日加省察,求欲以尽乎人也。(黎靖德《朱子语类》)//(36)外有君臣之义,内有之道。(司马光《资治通鉴》)

上述四例“朋友”或作主语,或作宾语,或作定语,皆表示志同道合、交谊深厚的人。

4. 值得注意的是,元明时期,“朋友”出现了新的含义,即明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之称。例如:

(37)那时新得进身,这几个,好不高兴,带了五六个家人上路。(冯梦龙《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38)开蒙的时候,他父亲央及集上新进梅替他起名。(吴敬梓《儒林外史》)//(39)今早有个柬帖来,说邹要相访,不免启扉等候呀。(王世贞《鸣凤记·邹林游学》)

5. 清代往后,“朋友”一词的使用就更加普遍,用法和词性相当稳定,主要表示交谊深厚的人。例如:

(40)我索性把话说明,或者与我作个知心,也是好的。(曹雪芹《红楼梦》下)//(41)他却又要辟佛、老,倒又与和尚做。(刘鹗《老残游记》)//(42)贾曰:“君自仙人,岂不知贾某宁失信于者乎?”(蒲松龄《聊斋志异》)//(43)牛布衣日间出去寻访,晚间点了一盏灯,吟哦些甚么诗词之类。(吴敬梓《儒林外史》上)

后来,在一定场合下,“朋友”也可指恋人,例如在四川方言中,谈恋爱称为“耍朋友”。

(二)“友朋”的成词与发展

1. “友”和“朋”连用成词,至迟发生在春秋战国,作名词。与“朋友”相比,“友朋”只含有一个义项,即表示交谊深厚的人,且由表1可知,“友朋”一词在各个时代的使用数量上始终处于绝对劣势。例如:

(44)四戚:一内姓,二外婚,三,四同里。(《逸周书·大武》)//(45)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2. 直至隋唐五代之前,“友朋”的使用频率并未明显增加。隋唐五代开始,其使用频率缓慢增高,大多见于唐诗中。例如:

(46)东西兄弟远,存没稀。(卢纶《春江夕望》)//(47)南阳葛亮为,东山谢安作邻里。(任华《寄杜拾遗》)//(48)惆怅尽,洋洋漫好音。(罗隐《思故人》)//(49)病后倦吟啸,贫来疏。(李中《闲居言怀》)//(50)置酒高堂上,集光辉。(阮瑀《诗·我行自凛秋》)

3. 由于“友朋”一词处在这种使用频率上的绝对劣势,以及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元明清时期,只有个别几个“友朋”出现在小说中,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搁置,不再使用。例如:

(51)任生道:“何颜复与见?”(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52)贾笑曰:“仆生平不敢欺,诚如所卜。”(蒲松龄《聊斋志异》)

三、“朋友”与“友朋”演变的差异性及原因

(一)“朋友”与“友朋”演变的差异性

由上述的对比分析,“朋友”和“友朋”的差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差异,从两者出现的时代来看,“朋友”最早见于西周,“友朋”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二是使用频率的差异,从CCL语料库、语料库在线等多个语料库对比分析“朋友”和“友朋”在各个时代的分布状况,发现“朋友”的使用频率始终比“友朋”高,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友朋”一词逐渐被搁置,不再使用;三是意义的差异,“朋友”所包含的义项数多于“友朋”,其中“朋友”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三种释义:①同学,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②明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之称;③特指恋人。而“友朋”则只包含一种释义,即朋友[6]。

(二)“朋友”与“友朋”演变差异性的原因

同素异序词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且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会出现三种情况:其一,AB和BA两词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如“来往—往来”“接连—连接”“相互—互相”等;其二,AB和BA两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都被搁置,停止使用,如“劳劬—劬劳”“灵曜—曜灵”等;其三,AB和BA两词之中,AB留存至今,而BA则被搁置,如“睡眠—眠睡”“介绍—绍介”等。很显然,“朋友”与“友朋”属于第三种情况,“友朋”成词于春秋战国时期,隋唐五代达到巅峰,而后至今,“友朋”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彻底消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频率。使用频率的高低是影响一个词消亡的重要因素。由表一得知,“友朋”的使用频率远低于“朋友”。处在这种使用数量上的绝对劣势,使得“友朋”无法被人们充分使用,甚至遗忘,且随着语言的发展,“友朋”一词没有接触到语言的实质,无法根据语言的发展变化做出实时调整,所以就出现了优胜劣汰的局面,“友朋”被淘汰,而“朋友”则留存至今,频繁被使用。

2. 意义分工。“朋友”和“友朋”在用法上没有差别,都为名词,或作主语,或作宾语,或作定语等。而两词在意义方面,早期的“朋友”和“友朋”就稍有不同,“朋友”一词专指同学或志同道合的人,而“友朋”专指朋友(志同道合的人);且在后期发展中,“朋友”还引申出其他的义项,如明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之称、特指恋人等,这是“友朋”所没有的。所以,与“朋友”相比,“友朋”停滞不前,完全可以被淘汰。

3. 发音便利。赵小刚先生认为:“并列式复合词中,二词素若同调,则清音词素在前,浊音词素在后;二词素异调,则不论清浊,均是平声在前,仄声在后。”[7]由于“朋”和“友”二词素异调,所以不论“朋”属于浊母还是“友”属于清母,为求发音顺口便利,保留了“朋友”平仄式,成为现代汉语中的高频词。

综上所述,通过对“朋友”和“友朋”成词与发展过程的梳理,可以发现:两者词性相对稳定,皆是名词,或作主语,或作宾语,或作定语等;不同的是,与“友朋”相比,“朋友”成词早,意义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且保留到现代汉语中,成为高频词。这种差异的形成,有使用频率、意义分工以及发音便利等诸方面的动因。

[1] 罗新, 叶炜.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98.

[2] 汉语大字典编委会. 汉语大字典[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3: 2050.

[3] 许慎.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M]. 徐铉, 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59.

[4] 董秀芳. 动词性并列式复合词的历时发展特点与词化程度的等级[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 62.

[5] 董秀芳. 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41.

[6] 罗竹凤. 汉语大词典[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1994: 9163.

[7] 赵小刚.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别解[J]. 中国语文, 1966(1): 67.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5.017

H12

A

1674-327X (2022)05-0063-04

2022-03-15

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LGYCX2205)

左朝仪(1996-),女,陕西洋县人,硕士生。

(责任编辑:叶景林)

猜你喜欢

友朋频率
考虑频率二次跌落抑制的风火联合一次调频控制
处理器频率天梯
“友朋小吃”里的故事
振动与频率
秋日访友
道谊日相求:王阳明友朋观探析
《花乱开》
友朋 提供一体化的软硬件服务
智能零售终端运营商友朋智能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
无线电频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