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营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运动营养》评述
2022-11-01张光芬,李英
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祖国的希望与人民的重托,不仅需要增强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文化素养,更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健康的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迎接生活学习中的挑战。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体能与运动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忽视运动营养的教育引导,使得学生养成不良的运动习惯,制约着青年人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将运动营养教育及时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他们正确的体育运动理念。由Ronald J. Maughan等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动营养》一书,围绕运动训练的各种问题,分析如何通过饮食营养方式让运动员迅速恢复身体能量,以达到最佳状态,包括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3个阶段;同时,该书还根据比赛期间的运动情况,详细介绍饮食营养对于缓解体育比赛疲劳、增强身体体能的重要作用。最后,该书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常用的运动营养知识以及可行的饮食策略,可为研究运动营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运动营养》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12个章节。第1部分包括第1~6章,主要阐述训练过程中人体的营养需求。该部分首先从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出发,介绍糖、脂肪等物质的功能作用,然后分别阐述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对运动员身体能量补充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液体物质中的电解质以及如何应用于运动训练的营养补充中。第2部分包括第7~9章,聚焦体育比赛的运动营养需求,按照赛前、赛中以及赛后的顺序,系统阐述运动员如何储备营养并提出科学的饮食方式。第3部分包括第10~16章,基于实践视角,分析膳食营养对于运动体形、营养需求补充等的促进作用,并结合外出旅行等特殊情境介绍科学的饮食策略,同时还针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补充方式进行叙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从该书来看,运动与营养是增强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的两大重要因素。如果仅注重体育运动而忽视营养补充,将造成身体疲劳、能量消耗过度,从而削弱运动成效,甚至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虽然普遍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运动锻炼,但对于运动营养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在选择食物时随心所欲,完全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高热量、高油高盐的食物,或者为了达到减肥目的,刻意减少糖分、脂肪等物质的摄入,导致身体营养缺失、代谢紊乱。对此,高校体育教学需充分重视上述问题,加强运动营养教育力度,将相关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运动观念,保持运动与饮食营养的内在平衡。由此可见,将运动营养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宗旨,并开始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对象之一,也逐步关注到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始探索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追求学习成绩与升学率。运动营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以往体育教学重运动、轻营养以及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让教学重点回归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上,真正关注学生的运动健康与身体素质,帮助其形成健康的运动理念,提升饮食营养认知。这有效贴合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使得体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素养,而不是单一的运动技能,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促进大学生个性的长远发展。当前,青年学生承担着升学就业等多重压力,面临着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巨大考验,在融入社会与保持自我中陷入迷茫困惑。将运动营养融入体育教学,可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人体运动锻炼的内在机理,掌握饮食与运动平衡的有效方式,从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开始,建立身体管理的科学机制,增强身体免疫力与体能,同时逐步养成自我管理与营养保健的意识,培养热爱生活的能力与意识,滋养个性的长远发展。
(3) 增强高校体育教学实效性。大学阶段,体育课程教学有更加充裕的时间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运动生理、体育保健等专业知识,但体育技能与运动项目仍然是重点内容,占据的课程时间较长。这就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出现偏差,仅关注体育能力与动作技巧,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运动训练,从而忽视营养物质的及时补充。重运动、轻营养的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运动能量供给,降低身体代谢水平,导致运动效果受到削弱,长此以往还会对身体素质产生严重影响,使得学生的体能下降,出现营养不良等现象。对此,高校有必要将运动营养纳入体育教学中,着重讲解运动营养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膳食营养认知,并且在生活中予以践行,养成科学的运动营养习惯,掌握良好的膳食搭配方式,以巩固运动效果,保障身体机能高效运转,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但在教育实践中,营养学主要隶属于医学相关专业,为医疗护理等活动提供辅助。这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对于营养学的重视度不足,缺乏详细的课程规划,制约着运动营养知识的呈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 课程安排不合理。运动营养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需依托于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按照科学完善的课程安排,有规律、有计划地融入各类体育课程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包含必修与选修两种形式,如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太极等,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性大、交叉融合度小,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加大了营养学融入体育教学的难度。此外,体育营养教学需要专业性的跨学科人才,而现有的体育教师对于营养学知识了解较少,无法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开展运动营养知识的渗透,使得相关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的占比较低。
(2) 教学重实践轻理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主要依托实践活动开展,通过运动项目的实操训练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与体育能力。但运动营养知识主要围绕理论课堂开展,需系统性讲解营养基础理论、运动与营养的内在关系、提升运动营养的策略等内容。因此,二者的融合教学存在教育内容与教学空间的阻隔,还需进一步规划设计与合理安排。另外,在学生方面,大学期间课程时间安排较为宽松自由,许多学生养成了睡懒觉、不吃早饭的习惯,由此形成饮食不规律问题。这充分反映出学生对于运动营养、膳食营养的重视性不足,也成为制约运动营养教学实效提升的重要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体育营养教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持续努力,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积极借鉴发达地区或国外教育经验,尽快将运动营养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运动营养教育的重视度。高校体育教学需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认识到现阶段学生身体体能素质提升的迫切需求,重视运动营养教学的内在价值,发展健康体育教育。为此,高校管理者应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督促体育教研部门及其成员,共同制定完善的运动营养教学计划,重新调整体育课程安排,有效衔接不同课程,为运动营养的有效融入提供良好路径。同时,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定期开展营养知识与运动营养教学的培训,提高其理论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以推动运动营养教育的高效落实。
(2) 优化教学内容。运动营养学是一门专业学科,有着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且涵盖的知识范围较广。为此,在将运动营养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动营养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讲解。① 教师应结合体育运动的能量消耗,选择实用性强的知识,讲解营养元素的实际应用,例如运动的供能物质、人体八大营养素、膳食补充的有效策略等。② 教师应根据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相匹配的营养学内容,如力量训练的膳食补充策略、体育运动的能量代谢原理以及营养补充。
(3) 创新教学模式。体育运动营养教学需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并能灵活应用,指导个人的体育锻炼。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可采取以下方式:① 整合式教学,即在体育课程内容中渗透营养学知识,让学生掌握各类体育运动的营养平衡机理。例如,在讲解耐力运动时,教师可穿插讲解耐力运动的能量消耗和营养需求,并提供运动前后的膳食补充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营养认知。② 专题式教学。体育教学可以分模块讲解运动营养知识,设置不同的教学专题,系统讲解运动营养理论知识,并且配合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运动营养食谱的制作方式,促进运动营养与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