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图形世界 感受归纳思想
——以苏科版七(下)“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复习课教学为例

2022-11-01丁叶谦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0期
关键词:平分线线段三角形

■丁叶谦

一、设计理念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这一章的知识要点有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判断条件、三角形角的大小的求解及面积问题、多边形内外角和的求解及实际问题的解决。由于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的基础上,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结合“夯实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强化复杂题型的演练”这一教学目标,本节复习课,可以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垂线和中线这三条特殊的线段入手,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层层递进,注重研究方法的引领以及数学思想的渗透。

二、激学导思,回顾旧知

课前,笔者提前布置了作业,让学生画出本章的“思维导图”,目的是让学生提前回顾、梳理、总结、归纳本章的知识要点及重要的图形。对本章的知识点、内容以及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这有助于学生对本章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

课堂上,笔者对学生们的“思维导图”进行了展示(图略)。观察他人作品对学生的启发比教师的“满堂灌”效果要好很多,因为七年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种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状态,周围优秀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他们追逐的目标,这样也有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他人的作品之后,再请学生谈谈“观后感”,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同时也可以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从而让学生的知识系统更加完善。

三、乐学求思,美美与共

笔者抛出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你了解到三角形中有哪些特殊的线段?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

对照所给的三幅图(如图1、2、3),笔者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潜移默化地开启了学生的知识库,让学生有条理地梳理基本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随后,小组之间的短暂交流与沟通,使得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查漏补缺,弥补知识上的漏洞,以至于所有学生都能把本章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体系,从而让记忆变得更加清晰、深刻,也为后续的学习、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图1

图2

图3

笔者根据三角形中三条特殊的线段,将本环节分成三大块。每块内容对应着一种线段,并搭配一个独立的专题。针对每个专题,笔者均设置了“活动探究→图形提炼→变式训练”教学模式,目的是给学生搭好“脚手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比如,对于角平分线的教学,笔者遵循“从一等分到n等分,从一条角平分线到两条角平分线,从内角角平分线到外角角平分线”的原则,让学生从一个点的思维计算,发展到一片、一类的思维计算(如图4)。

图4

对于高线的教学,笔者遵循“从一条到两条,从单一高线到复合角平分线”的原则,让学生体会从单一到复合的思维训练(如图5)。

图5

对于中线的教学,笔者同样遵循“从一条到两条,从基础到外延”的原则,让学生灵活多变地去思考和解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如图6)。

图6

在此过程中,笔者注重“教、学、评”流程,细化了教学过程,强化了怎么教,增强了教学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同时,在计算过程中,笔者先给出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再将数转变成字母,用代数式表示结果的一般形式,从有形到无形,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思想有机结合;通过研究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

四、拓学创思,各美其美

本环节中,笔者设置了一道拓展题(题目略),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自信心。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向、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大胆表达。

学生能否顺利解决这道题并不是重点,克服畏难心理、勇于挑战自我才是关键。教师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错误,巧妙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面对学生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教师未必要立即指出,可以顺势诱导学生将错题再次解答,发现矛盾后,再让学生交流、探讨,从不同角度探索出错的原因,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后,笔者和学生一起从具体的问题中概括出一般结论,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形成数学的方法和策略,用数学语言归纳出图形的性质,这样也帮助学生生成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观念,建立了数与形的联系。

专家点评

本节课,丁老师以目标、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索图形世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及方法的引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绘制知识树,生成知识网络。单元复习课的起点是知识回顾。丁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梳理本章的知识要点,绘制知识树有助于唤醒学生对内容的回忆。知识树触动了学生学习的灵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都能从平行线、三角形、多边形等角度比较全面地呈现本章知识要点,同时也训练了发散性思维。

教师随后的补充启发也是很有必要的,从图形、文字、符号等方面来完善知识树,体现三种几何语言转化的重要性。教师的点评引导恰到好处。

控制变量法,凸显思维进阶。数学中有些问题涉及多个可变因素,带来了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合理运用控制变量法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常常控制变量从少到多,使得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丁老师通过控制三角形中的线段、角度等条件,把问题一个个串联起来,如从给定两个角度数到一个角度数,从形内到形外,再到探究一般性的规律,呈现出思维的连续性和拓展性。

探究过程中,丁老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认识到几何图形学习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精选一道题,促进深度学习。借助于知识的条件化、情景化可以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和深度学习。丁老师以三角形为基本图形,结合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衍生出各种变化,不仅复习了本章内容的主要知识点,更强化了模型思想。本节课通过一道题的变化,呈现一个整体的结构化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更有序、更自然,从而体现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平分线线段三角形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角平分线巧构全等三角形
怎样画线段图
数线段
一个三角形角平分线不等式的上界估计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折叠莫忘角平分线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