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对早产儿体重增长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2-11-01肖苏琴钟艳晖石绍南
刘 芬,肖苏琴,钟艳晖,周 露,石绍南*
(1.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湖南长沙410000;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邵阳市中心医院;4.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
袋鼠式护理(KMC)通常指母亲和新生儿之间早期并持续的皮肤接触、母乳喂养,从卫生保健机构尽早出院以及支持性护理等一系列措施。KMC作为WHO所推荐的改善早产儿结局的干预措施之一,其能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程度,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是由医生、护士、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制订并实施的详细计划,它将关键性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标准化,以确保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保障患者的健康[1-2]。体重增长及并发症的发生对早产儿长期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临床中需加强对早产儿体重及并发症的管理,避免不良结局,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本研究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探讨其对早产儿体重增长量及并发症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5月1日~7月31日在新生儿科住院的6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胎龄为28~36+6周,出生后4 h内即被转运至NICU;②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3];③家长具备正常交流能力;④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早产儿有先天畸形、患遗传性疾病或严重合并症;②早产儿家长不能积极配合护理。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过程中两组各流失2例,最终两组各30例。对照组早产儿男20例、女10例,胎龄(31.9±2.42)周;体重(1.73±0.40)kg;Apgar评分:0~3分0例,4~7分4例,8~10分26例;医疗保障形式:城乡居民医保11例,省市医保3例,农村合作医疗1例,自费15例。干预组早产儿男19例、女11例,胎龄(32.73±2.74)周;体重(1.88±0.59)kg;Apgar评分:0~3分0例,4~7分9例,8~10分21例;医疗保障形式:城乡居民医保6例,省市医保4例,农村合作医疗6例,自费14例。对照组家长男18名、女12名,年龄(33.23±5.39)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名,高中/中专9名,大专8名,本科及以上12名;婚姻状况:未婚1名,已婚29名;职业:公务员8名,工人10名,农民3名,自由职业9名;居住地:农村7名,城市23名;人均月收入:2000~3000元1名,3001~5000元13名,>5000元16名。干预组家长男15名、女15名,年龄(30.87±4.58)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名,高中/中专12名,大专10名,本科及以上5名;婚姻状况:已婚30名;职业:公务员5名,工人8名,农民2名,自由职业15名;居住地:农村13名,城市17名;人均月收入:2000~3000元2名,3001~5000元18名,>5000元10名。两组早产儿及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入院时向早产儿家长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房管理制度和其他相关注意事项等。指导早产儿家长KMC前准备工作、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并在护理过程中做好巡视及答疑。
1.2.2 干预组 采用KMC联合临床护理路径。
1.2.2.1 成立KMC临床护理路径小组 取得相关部门支持及早产儿家长知情同意后,确定小组成员共14名。包括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医师3名;其中硕士3名,本科11名。根据研究设计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将小组成员按职责划分为资料组、培训组和支持组3个小组。资料组负责入院时知情同意书的填写、入院时一般资料的调查、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表单填写、出院时项目评价指标的收集;培训组负责科室医护人员及早产儿家长等的培训,包括培训课程制订和培训质量评价,以PDCA循环为理论基础不断改进[4];支持组负责科室硬件设施配置、课题相关知识宣传及科室舒适氛围的营造;护士长负责质量控制。
1.2.2.2 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通过PPT讲解及集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每次培训时间为1~2 h,培训次数为2次,培训地点为医生办公室。第1次培训主要内容包括KMC的相关知识、理念及注意事项,本次课题开展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预期达到的成果,加深组员理解以取得合作。第2次培训主要是临床护理路径相关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意义、目的和实施流程方法及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填写的基本要求等,分析可能出现的变异及处理。在两次培训后,由小组长对成员进行相关理论提问及操作考核,确认实施小组成员能掌握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操作中的基本过程,对干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变异能够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1.2.2.3 KMC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 ①入院当天。对患儿实施入院常规护理和入院评估。向家长介绍病区环境、入院须知及探视制度、主管医生及护士,说明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及必要的检查项目,告知患儿家长KMC的优点及路径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评估家长的意愿、身体状况及心理素质,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对患儿的病情、生命体征、胎龄及出生体质量进行评估,确定KMC的启动时间。②KMC前1 d。告知家长入院前需做的准备及KMC期间注意事项,确定第1次进行KMC的时间。③KMC第1天。评估患儿的病情、核明家长身份,评估家长准备是否齐全、进行KMC所需环境及设备是否准备妥当;指导家长做好KMC前的准备工作及结束后的处置,向家长介绍心电监护仪所示参数的意义,指导家长掌握KMC开始及结束时的体位与姿势、喂养方法与技巧等;引导家长到达指定位置进行KMC。④KMC第2天至出院前1~2 d。按照KMC第1天的步骤进行KMC,并可逐渐增加单次实施时长。⑤出院当天。核明家长身份,评估家中进行KMC的用物和家庭合作是否已经安排妥当;对家长进行出院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进行KMC,告知家长随访的重要性,建立随访档案。⑥出院后。每周通过电话进行随访,并在线答疑。
1.2.2.4 KMC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应用 干预组早产儿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文献查阅及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所构建的KMC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实施护理,依照临床护理路径中具体护理项目进行干预。路径实施过程中,课题小组相关成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上的文本内容完成当日项目,并在相应的栏目处打“√”、签名、记录日期。对没有完成的项目打“×”并记录在变异记录表(见表1),同时记录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应用期间,责任组长对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情况每周统计1次,护士长进行检查,并组织小组成员对变异记录表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早产儿出院时,由课题小组成员收集并整理相关指标,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表1 KMC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变异表
1.3 观察指标 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早产儿指妊娠37周前出生的新生儿。据WHO统计,每年约有1500万婴儿早产,且早产儿发生率正在不断上升,大多数早产儿出生后被送到NICU治疗,同时面临着一系列不良刺激。KMC是WHO所推荐并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围推广的措施之一[5]。有研究发现,不同背景下KMC的实施有较大的差异,且不同医院环境下开展KMC的时机不同,早产儿不能及时同父母接触[6]。因此建立KMC临床护理路径,促进KMC的推广实施十分必要。
建立KMC临床护理路径,可使KMC相关内容的实施更加及时和规范[7]。本研究将KMC与临床护理路径相结合,结果显示干预组患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将KMC的开展时机提前至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时,使符合开展条件的早产儿得到及时照护,有利于开展早期喂养,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8]。同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使家长尽早熟悉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加深对KMC的理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喂养。此外,临床护理路径的规范化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早产儿的预后更为有利,可改善早产儿生长速度,促进其体重增长[9]。
对早产儿而言,早产作为病理性黄疸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较差,除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者将引起死亡。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早产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临床护理路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早产儿某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预后,与黎亦和等[10]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使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得到及时有效的照护,促进早期喂养与肠道蠕动,使胆红素及早转化为尿胆原排出体外,减少肠壁重吸收量,降低胆红素水平及病理性黄疸发生率[11]。
综上所述,KMC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早产儿,能有效促进其体重增长量的提高,降低病理性黄疸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