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研究的新进展
——《劳特利奇批评话语研究手册》评介*
2022-11-0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袁红梅南京师范大学汪少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袁红梅 南京师范大学 汪少华
提 要: 适逢批评视角的话语研究诞生四十周年之际,劳特利奇出版社2018年出版John Flowerdew & John E. Richardson编著的《劳特利奇批评话语研究手册》。本文概述《手册》的内容,评价其学术贡献与特色。《手册》全面综述批评话语研究的主要理论、关键概念及其应用,反映批评话语研究主要理论路径、分析方法、关注问题和理论应用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手册》是批评话语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作,体现批评话语研究理论视野的拓新与融合、研究方法的丰富与更新,具有批判性、引领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对国内的批评话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引言
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话语研究的批评视角依次经历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即CDA)和批评话语研究(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即CDS)三个发展阶段。Fowler.(1979) 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尝试构建文本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直接联系。CDA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认为话语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必须以媒介为中介作用,对语言和社会关系中介体的研究是CDA的主要内容。van Dijk(2009: 63) 提出“CDS”的术语,并指出CDS不是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的话语研究中的一种批评的视角和态度。与CDA相比,CDS是新的、更宽广的研究领域,更注重理论建构(田海龙 2016: 8)。
适逢批评视角的话语研究诞生四十周年之际,劳特利奇出版社2018年出版《劳特利奇批评话语研究手册》(,下称《手册》)。《手册》由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教授Flowerdew和拉夫堡大学副教授Richardson主编,汇聚了国际知名和顶尖学者有关CDS的主要理论、概念、应用及其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该书共41章,除引言外分为研究路径(approaches)、分析方法、跨学科性、社会分化和权力(social divisions and power)、域和传媒(domains and media)五个部分。
2. 内容简介
引言中,Flowerdew & Richardson指出: CDS是一种有关语言使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话语在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中的作用;CDS是问题驱动式(problem-driven)的,采用批评的语境化视角考察意识形态、权力和不平等,揭露语言使用中隐藏的特征。
第一部分(第1—9章)介绍CDS的主要研究路径。第1章“辩证推理批评话语分析”(CDA as dialectical reasoning)将CDA视为一种凸显批评、解释和行动之间关联的辩证推理: 对话语进行规范性批评、联系当前社会现实的特征解释话语、对当前现实进行解释性批评和倡导改良当前现实的行动。第2章“社会-认知话语研究”认为话语结构和社会结构通过认知接口相关联,认知包括个体生成和理解话语方式的个体认知和社团共享的社会文化知识、意识形态、规则和价值观的社会认知。第3章“话语-历史法”关注特定话语的历史锚定、变化和反响,包括基于系列历时话语片段重构某时段内话语间的历史联系、对政治家和史学家如何看待过去进行批评性分析等内容。第4章“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介绍多模态研究的起源和面临的批评,并以瑞士一所大学的绩效管理文档为例,探讨话语如何综合使用不同的符号资源在社会实践的再语境化过程中为其意识形态服务。第5章“认知语言学的批评话语研究”(Cognitive Linguistic CDS)概述CL-CDS的目标、基本承诺和研究路径,并以伦敦百万人带面具游行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对政治抗议话语进行意象图式分析。第6章“空间认知”分析话语空间理论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定位的作用和不足,考察趋近化理论对基于空间的合法化和压制策略的阐释力及其在反恐和反移民话语中的应用。第7章“基于语料库的CDS”分析语料库对文本特征估算和方法论描述的积极意义,指出语料分析工具对分析者意识形态主观性问题作用有限,并使用语料库方法对美国两党财政谈判话语进行批评性研究。第8章“文化批评话语分析”将社会客体话语-文化建构的话语策略——正常化和疏远化(normalization and estrangement)与批评叙事分析相结合,考察以色列政治话语中战争正常化叙事和和平疏远化叙事的具体策略。第9章“积极话语分析”探究人们如何通过分析话语让世界变得更好,并提出积极话语分析融入CDA主流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第10—16章)介绍CDS的主要分析方法。第10章“系统功能语言学”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工具——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在CDA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第11章“CDS和语境”回顾会话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语境理论,评述其对CDS的利弊并考察不同语境理论在2014年占领香港事件话语中的应用。第12章“民族志学和CDS”基于欧盟机构中的身份建构阐释话语-民族志学法的研究过程: 界定研究问题、确定理论框架和前语境化;田野调查和语境化;话语历史分析。第13章“语用学和CDS”以媒体文本为例从社会认知视角考察语用预设,解释话语中与性别相关的意识形态推论和想当然的假设。第14章“隐喻分析”概述隐喻视角的批评话语研究,并以品牌创建和营销话语为例阐释隐喻分析在多模态文本中的应用。第15章“修辞和论证”(rhetoric and argumentation)提出对论证文本进行描述和批评性评价的分析工具,并以甘地的政治演讲为例探讨修辞和论证理论在论证文本批评性分析中的应用。第16章“审议话语”(deliberative discourse)指出审议本质上是一种论证活动,从论证的辩证视角提出分析和评估审议话语的框架,并以英国议会关于增加高校学费提议的辩论为例阐明论点评估的辩证视角。
第三部分(第17—22章)介绍CDS的跨学科性。第17章“CDS和社会理论”综述了CDS主要理论视角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成分和后结构主义因素,并对CDS框架内社会理论之间潜在的协同作用和矛盾作了详细的探讨。第18章“话语-理论分析”(Discourse-Theoretical Analysis)评述话语理论(Discourse Theory)的优势(对话语争斗及话语在确定性和偶然性之间波动的深入分析)和缺陷(话语分析实践中物质成分的缺失),并对如何运用DTA理解特定社会现实作了案例分析。第19章“CDA和传媒研究”(media studies)考察CDA在传媒研究中的应用,为传媒话语研究如何超越规约性的CDA范式提供建议,并通过实证探讨如何重构媒体话语的意识形态批评。第20章“CDA和历史”提出历史编纂学CDA(Historiographical CDA)应当遵循的原则,探讨CDA对历史编纂学的贡献并辅以案例分析过去事件的建构过程。第21章“CDA和政治”概述政治话语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视角,介绍政治话语分析的方法——文本特征分析、话语表征分析和话语互动分析,并基于此方法分析了奥巴马的总统竞选演讲。第22章“应用场景下的CDS”总结CDS的应用性原则以及CDS与应用语言学的重叠,审视职场和机构话语的CDS未曾涉及的领域和局限性,并简述职场话语研究的未来趋势。
第四部分(第23—30章)有关社会分化和权力,考察体系化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第23章“阶级和阶级冲突”提出包括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等范畴的阶级模型,并以西班牙右翼政党对平民阶层的妖魔化为例考察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的不平等现象。第24章“种族”以欧盟关于欧洲白人和移民融合的话语为例,基于种族化概念从批评文化话语研究视角考察话语实践如何导致社会不平等。第25章“女权主义批评话语分析”(Feminist CDA)概述FCDA的原则,基于“德里强奸案”解构性别和性意识形态的文化特性、阐明责怪受害者和犯罪者减刑的跨文化话语逻辑,并指出FCDA的未来方向。第26章“CDS中的性(sexuality)研究”综述CDS视角的性骚扰和性暴力的话语建构,简介基于正统(normativity-based)的语言和性的批评话语研究框架,并详述正统的性话语建构的基本模式。第27章“民族主义话语”简述民族主义、后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等概念,提出身份政治的整合性批评分析框架,并对匈牙利和澳大利亚右翼平民政党的竞选文本进行案例分析。第28章“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CDS”考察已成为常识性信念的霸权话语以及挑战这些信念的反霸权话语,并以《纽约时报》读者评论为例考察公众参与主流经济表征的过程及其反霸权反应。第29章“恐怖主义和暴力的话语建构”提出恐怖主义和暴力话语建构的理论框架——话语幻象(discursive illusions)及其词汇-句法和语义-语用分析工具,并对布什“War on Terror”的演讲进行了话语幻象分析。第30章“法西斯主义话语”介绍从早期哲学到CDS视角的法西斯主义的话语分析,并以2010年英国国家党领袖的演讲为例运用话语-历史法的话语策略分析了法西斯话语。
第五部分(第31—41章)有关域和传媒,探讨CDS的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在人文社科领域及传媒话语中的应用。第31章“CDA和教育话语”指出,过去十年教育话语的CDA研究主要是重构性的,并介绍深入学校的有关种族公正的重构性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第32章“法律话语”综述法律、语言和权力间密切联系及合法性(legitimacy)话语的批评性研究,并对新加坡立法和合法性话语进行了批评话语研究。第33章“CDA和生态”提出整合生态学、CDA、认知语言学、社会心理学、身份理论和评价理论的生态话语的综合分析框架,并基于该框架对美国土著人有关生态和环境的格言进行了积极话语分析。第34章“新闻业和CDS”阐释CDA视角的定性新闻研究的三个阶段,并对Mail Online中一则新闻进行多模态批评话语研究。第35章“教科书”指出教材的批评性研究强调教育和知识生产的文化政治,并介绍社会研究型教材批评话语研究的案例。第36章“CDS和品牌创建”综述批评话语视角的品牌创建研究,并考察这些视角在分析John Lewis零售店影响受众对其品牌认知的措施中的运用。第37章“音乐话语的批评话语分析”将音乐学家对音乐话语的研究应用于澳大利亚某广播公司信号曲的批评性分析,使音乐意义的分析超越印象性描述。第38章“符号软件的多模态批评分析”提出符号软件多模态批评研究的三个维度,并以PowerPoint为例阐释CDS如何体现这些维度以揭示软件在公共话语市场化中的作用。第39章“社交媒体的批评话语研究”探讨CDS在基于社交媒体交际范式的内容分析中面临的问题,呼吁CDS在理论和数码参与空间的未来应用中出现新的跨学科研究。第40章“真人秀的批评话语分析”提出融合多模态CDA和再语境化理论的真人秀批评分析框架,并以瑞典真人秀为例考察工人阶级的社会阶层建构。第41章“CDA和电影”探讨CDA对批评电影分析研究的贡献,并以案例阐释话语研究的方法在批评电影分析中的应用。
3. 简评
《手册》是迄今最新、最全面的介绍批评话语研究的著作,其结构合理、语言通俗,反映了CDS的主要路径、分析方法、关注问题及其应用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该书的主要贡献与特色如下:
1) 理论视野的拓新与融合
2) 研究方法的丰富与更新
CDS不是话语研究的一种方法,而是一系列研究路径,包括相互区别但又互相重叠的方法(Wodak & Meyer 2015a)。近年来CDA吸收、融合了各种理论,使得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武建国、林金容 2015: 558)。与Wodak & Meyer(2015b)相比,《手册》进一步丰富了CDS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体现了前者探讨的话语-历史法、辩证-关系法(dialectical-relational approach)、社会-认知法等主要方法,还增加了话语-民族志学法、话语-语用分析法、论证文本的批评分析工具、审议话语的辩证分析法、政治话语的批评分析法、文化视角的批评话语分析法、话语幻象分析等方法。此外,《手册》还对已有研究方法进行了更新。老一代批评话语分析学者中,Fairclough的研究方法更新最为明显(田海龙 2019: 859)。Fairclough(1992: 62)提出“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三维分析框架,Chouliaraki & Fairclough(1999: 60)提出CDA的五步分析框架,Fairclough(2009: 167)将其简化为辩证-关系法的四步分析框架。《手册》中,Fairclough更新了辩证-关系法,提出“辩证推理CDA”的分析框架,体现了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Fairclough认为,更确切地说,CDA是一种辩证推理和实践论证,包括四个步骤: (1) 对话语进行规范性批评(2) 联系当前社会现实的特征解释被规范性批评的话语(即当前社会的何种特征导致了被规范性批评的话语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社会现实产生何种影响)(3) 对当前现实进行解释性批评(即确认当前现实存在的问题)(4) 倡导改良当前现实的行动。“辩证推理CDA”将批评、解释和行动经由CDA的“论证转向”(argumentative turn)整合起来,拓展了“辩证-关系法”关于话语和其他社会成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话语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的论述,也为社会现实的“问题化”(problematisation)提供了独特的视角。CDA的论证转向可以帮助CDA回应其分析带有政治偏见的批评,同时避免产生如何评估CDA的困惑——CDA应该既包括基于规范和价值观的规范性批评,也包括基于因果和辩证关系的解释性批评。
3) 具有批判性和引领性
《手册》对CDS相关研究领域的评述彰显了批判性。譬如,第4章Ledin & Machin 批判性地指出,多模态研究过多依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观来分析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模态。他们认为,不同的符号资源在具体语境中承担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并非所有的符号模态都适合使用语言的三种交际元功能进行描述。据此,Ledin & Machin从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社会视角出发,基于“社会实践的再语境化”概念考察话语中各符号模态相互结合和影响的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拓展了多模态研究的理论概念。不宜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些概念和模式生搬硬套到其他符号系统的分析、研究者应充分考虑每个符号体系的独有特点,Ledin & Machin的上述观点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张坤坤2020: 285)。又如,第7章Cap在肯定话语空间理论令CDA在政治话语空间的实体表征上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指出了该理论的缺陷: 未能阐释受众如何建立符合话语发出者意图的心理表征;没有关注话语空间外围实体向指示中心的概念转移。针对上述缺陷,Cap创立了趋近化理论,提出一套可量化的词汇和语法条目来表征话语空间外实体向指示中心的动态转移,受众在话语中词汇和语法选择的引导下被迫建立发话者期待的心理表征。趋近化是将时空上遥远的实体及敌对意识形态表征为逐渐向指示中心逼近并引起负面后果、使得防范措施合法化的话语策略(Cap 2017: 21),已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张辉、杨艳琴 2019: 4)。同时,《手册》为CDS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建议,具有很强的引领性。譬如,第19章Phelan对未来传媒话语研究如何超越规约性的CDA范式提出如下建议: (1) CDS应全面考察媒体话语生成、表征、传播和接受的四个层面,并将其分析拓展到娱乐传媒和流行文化中去;(2) 媒体话语研究可对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区分和将话语分析界定为定性研究提出质疑,CDS与语料库等方法的结合可缓解CDA面临的样本不具代表性的批评;(3) 传媒话语研究应重温传媒研究中意识形态的概念和CDS中批评的地位以便坚守意识形态批评的承诺。上述建议有助于改变传媒话语的批评性研究注重媒体文本分析、忽视媒体话语生成过程和受众理解的现状,从研究方法上增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并把握意识形态批评的总体方针,对传媒研究和CDS的进一步融合和未来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引作用。
4) 具有系统性和指导性
《手册》的系统性体现在对CDS的总体概述和特定领域的综述两个方面。从对CDS的总体概述来看,《手册》的整体布局比Gee & Handford(2012)和Hart & Cap(2014)更为合理。本书从研究路径、分析方法、跨学科性、社会分化和权力、应用五方面对CDS的概述更为清晰、直观,更能彰显CDS的跨学科性质和问题驱动意识,便于初学者对CDS形成更系统化的认识。从特定领域的CDS来看,《手册》的综述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譬如,研究路径这一部分,Fairclough对其30年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生涯及其研究路径的三次转变和最新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反思,Reisigl详尽介绍了话语-历史法30年的发展历史、基本特征、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便于读者系统地了解CDS的主要研究路径。此外,《手册》还具备很强的实践指导性。该书几乎每章都通过案例阐明本章探讨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结尾还列出延伸阅读的书单,为入门阶段的学生和学者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实践指导,也为感兴趣的研究者从事相关深入研究指引方向。
然而,作为一部鸿篇巨制的编著,《手册》难免存在瑕疵。首先,作者的地区分布不够均衡。该书作者主要来自英国、瑞典、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占总体作者构成的76%,使得“CDS的国际性特征”打了折扣。其次,部分章节顺序有待优化。第五部分中,第36章若置于第33章之后,连同第31和32章则能形成一系列主题连贯的CDS在教育、法律、生态和商业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研究,更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最后,CDS与个别领域结合的综述需要深化。关于多模态话语研究和CDS的跨学科融合,《手册》只在第4章介绍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缺乏对批评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概述,后者“强调多模态分析要采用批评的视角和方法以增加多模态研究的深度”(张坤坤2020: 284)。
4. 结语
《手册》是批评话语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体现了批评话语研究理论视野的拓新与融合、研究方法的丰富与更新,具有批判性、引领性、系统性和指导性,代表了该领域的新进展。该书虽然存在一定的缺憾,但瑕不掩瑜,其对批评话语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不可否认。书中CDS与生态语言学的合流、CDS与社会理论之间的融合以及辩证推理法、话语-民族志法、论证文本的批评分析工具、文化视角的批评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内的批评话语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值得国内学界认真研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