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关系研究
2022-11-01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张帆
文/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 张帆
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看待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时,必须要注意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二者的统一发展可以通过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来实现。军民融合,是把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相融汇,在科技、经济、人才、教育等各个领域实行融合发展,确保各个领域的持续发展,使得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够通过融合的方式不断调整资源配置、进一步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中、更深的程度上,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提供发展动力。
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
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军民融合发展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国家战略。”2017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与与会代表再次热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他表示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决贯彻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7年1月22日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是中央层面就军民融合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作为顶层设计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年关注国防现代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在不同场合多次做出专门论述,军民融合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出台多项政策文件。这些,都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反映的正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探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统筹协调发展规律的认知飞跃。
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从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的全局去考察研究,不难归结出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等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重视人才和人才培养历来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体系架构的重要基础,普通高校在推进国家战略落地实施、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
(一)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有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政治自觉。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普通高校,应有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政治自觉。普通高校在践行自身基本职能的过程中,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和提供智慧支撑。就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职能来看,普通高校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服务,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服务。即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普通高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想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自觉。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这种政治自觉,正赋予教育“三个面向”新的时代内涵。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要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教育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未来教育,是超前发展、超前准备的教育,正是基于这种超前,才能发挥强国、利民、兴军的战略作用。在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过程中,教育的“三个面向”具体表现为面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面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军队的建设;面向包括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内的国家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在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地服务于学校自身各方面建设需要。
(二)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有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需要的行动自觉。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需要的政治自觉,可以作为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转化为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需要的行动自觉。结合具体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需做好如下几步:首先,应抓住课程教学的主要途径。课程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离不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一批通识课程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来介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建设成就、重点领域等基本内容,还需要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更有针对性地做重点专业领域的深入教学引导。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特别是信息获取更便捷、信息来源更多样,使得大学生对国内国际时政新闻、社会热点话题、重大新闻事件等关心较多,在长期关注中,大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教师要利用好国家发展过程中军民深度融合的典型事例和丰硕成果内容进行教学,教会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意识地思考自身所学专业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的连接点和贡献度,有意识地将个人发展、职业追求与军民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对于学校专业设置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属于重点领域的,专业课教师特别需要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实践应用的指导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方向领域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挖掘专业课程教育中所蕴含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增强课程的育人效果。其次,是用好科研的成长模式。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学育人,科研同样育人。尤其是涉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关键专业的科学研究,普通高校在参与其中时,可以利用好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为人才培养搭建服务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桥梁。在相关研究攻关的项目中锻炼人、培养人、检验人,真正使得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再次,打造校园文化氛围的浸润效果。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离不开主旋律的贯穿始终,力求实现育人无痕的效果。可以从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意识,传承红色基因、关注重大科技进步成果、宣传杰出国防科技人物事迹等方面入手,结合重要纪念日、主题活动开展,常做常新地打造耳濡目染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打造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正能量。
(三)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有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服务的创新自觉。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时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需要超前发展、超前准备。人才培养既需要着眼当前国家需要、社会需求,也需要着眼未来国家发展规划需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能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有机融合于一体的普通高校,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新发展、新形势和新格局。作为知识传播、研究、生产、制造的重点领域,普通高校一直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位处尖端的科学前沿、拥有创新的发展理念,在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同时,理应抓住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通过不断尝试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创新,以此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目标能不能实现,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现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奋进目标引领下,二者是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又各有侧重的互动关系。人才是一切的关键,普通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人才,更应有意识地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契机,重新整合教育教学各类资源,实现自身的发展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的本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