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探究

2022-11-01南京审计大学陈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朱逸凡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5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支部高校学生

文/南京审计大学 陈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朱逸凡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8年10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为《条例》),为提高新时代党支部建设质量提供了制度支持和明确的道路方向。《条例》的制定有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进一步提高党支部建设的政治性、全面性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支部担负着许多重要职责。在党员管理上,支部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在联系群众上,支部承担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重要的基层党组织,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同辈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年强则国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我国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推动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有利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扩大覆盖面,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切实在大学生中延伸覆盖,并打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强化学生支部建设是保障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学生党支部建设内涵分析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概念。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人提出的,他们提出,应通过多中心秩序来构成公共服务体制。主张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多元化,通过平等协商、沟通对话的方式,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达到“共赢”的效果。多中心治理理论是西方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它以“自主治理”为基础,允许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并存,通过竞争和协作的方式,形成自发秩序,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好的服务品质。多中心治理理论打破了唯一管理主体和单一权力中心的传统权力机制,它所揭示的权力流动机制并非线性单向中心的,而是双向、多中心流动的,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来构建高校学生党支部管理模式,确立学校、院系、教师、学生作为治理格局中的多中心主体,有利于促进高校党建科学化、民主化建设。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内涵。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高校中发挥着鲜明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团结向上、健康发展的主阵地。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党的工作下沉到支部的意识,坚持用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政治引领,并且不断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创新支部活动内容,开拓新的党员实践教育载体,让学生党员在支部党建工作中唱主角,打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使学生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基地、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内涵包括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加强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融入党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中是提升学生党员素养的第一步;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是高校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党建能力的根本性要求;党的组织建设是重点,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要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发展思想觉悟高、能力强、为群众服务的学生干部;党的制度建设是保障,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学生党员的纪律教育,强化监督机制。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多中心治理主体。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含学校、院系、党员教师、学生等。学校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提供积极的引导和资源的支持;院系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管理者,抓落实,重监督;党员教师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指导者,直接指导学生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学生党员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核心,学生是党支部的主体,发挥学生自治功能是提升党支部活力的重要途径。

(四)多中心治理理论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管理模式。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模式下,学校或院系不再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唯一中心,而是每个主体都是中心,都想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管理者转变管理思维,做到“以人为本”,在该理论模式下高校党建工作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发挥出各主体的作用,且各主体之间又存在着合作伙伴关系。运用该理论转变学生党建模式,旨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自治功能,使得学生主体参与到支部建设中来,创新管理形式,探索学生需求,形成以学生自治为核心,多个主体合作并存的学生党支部建设模式,最终达到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党支部管理存在本位主义倾向。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模式中,学生党支部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将发展和服务学生作为工作重点,并为学生营造人性化、民主化的校园氛围。而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管理存在明显的管理者本位主义现象,制约作用较为明显,服务、引导学生的功能不突出,导致学生党员被动接受管理,很少参与到支部建设中来。同时,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更多地强调学生党员的服从意识,管理的民主性被弱化和忽视。由于部分学生党员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有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偏向于“书生气”的感性,缺少理性的思考。如果高校采取强制的硬性约束措施来限制学生思想和行为,可能会造成学生党员产生抵触情绪,有损支部建设的成效。

(二)发展党员质量参差不齐。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的规定,发展党员时应当保证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吸收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分子入党。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高校发展党员数量有相对固定的计划指标,通过团组织推优、党组织系列考察后确定发展人选,有时为了完成指标可能会放宽考察标准,导致党员质量有所差异。在考察中,基于公平角度,大多考查学生所列的各项数据或直观的可量化证明,对于内在入党动机的考察确有难度。因此会出现发展对象入党动机不明确、不纯正、功利化等问题,部分学生认为入党可以为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等方面带来便利,从进校伊始就对照党员发展的各项指标去行动,过度功利化。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入党的神圣以及成为一名党员肩上应承担的职责和使命,这是党员发展时考察的难点,也是今后党员教育中的重点。

(三)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但是个别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后,没有严格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没有很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带头违反组织纪律,不参与组织生活和党日活动,不团结集体,搞个人主义,自身优越感爆棚。另外,个别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管理不够严格,助长了个别党员的懈怠心理,加之个别学生党员自身的综合素养、政治觉悟等因素,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敷衍了事,导致党员作用发挥不充分、不及时、不深入。

(四)党支部活动形式较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当前,很多学生党支部的学习形式主要以集中学习文件、讨论为主,党日活动形式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为主。学习和实践的氛围偏向严肃,缺乏创新性。新时代,使他们对于墨守成规的活动形式,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使得活动内容难以真正入脑、入心。因此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形式应该应时而变、因势而发。在坚持政治的前提下,创新开发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青年党员的学习热情,提高活动成效。

(五)党支部缺少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精的干部队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由学生辅导员担任。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学生与辅导员的配比不平衡。辅导员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已经消耗掉大部分精力,党建工作对于精力和时间的要求又非常高,辅导员分身乏术,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党建工作中。同时,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多,党员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高校缺少对党支部书记的专业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学生党员干部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党员干部实际业务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四、多中心理论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探析

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力,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及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配合,共同参与到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中来,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并加强沟通协作,构建平等对话平台,统筹优化资源,建立多中心治理的党建模式,有力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学校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高校在学生党建中起着思想引领、行动指挥、制度建设、物资保障、成效监督等作用。第一,学校应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发挥统筹作用,争取达到“1+1>2”的效果,推动学生党建工作。同时学校应建设有益的支部学习环境,宣传党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等,营造人人学理论、人人懂理论的教育氛围,切实提高学生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第二,高校应该加大资源的投入力度,为党支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善的基础设备等,同时应注重充分挖掘旧资源,开发新资源,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将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极致,促进学生党支部的发展。第三,高校应该具备完善的党建相关制度及监督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党支部要想建设好,必须有章可依,有制可循,保障党支部能够规范化、标准化地顺畅运行,同时应加强监督,重落实、重成效、重反馈,才能使学生支部建设工作不断进步。第四,高校要积极开发党建文化资源,并制定相关制度措施保障运行,通过党建文化力量提升党支部凝聚力,激发学生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党性行动,提升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院系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管理者。院系作为学生党支部的直接管理者,应以质量攻坚为动力、以组织带动为重点、以主题活动为抓手,促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第一,以质量攻坚为动力。要严把发展环节,坚守党员管理阵地,严格执行党员发展标准,把好党员“入口关”是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的关键。第二,以组织带动为重点。要完善党员监督机制,加强组织保障,确保监督党员有力。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里中的先进分子,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榜样示范力量。第三,以主题活动为抓手。应加大对支部党员的思想教育,坚定其理想信念。坚持组织开展集中专题学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党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习形式,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激发青年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使学习教育活动真正入脑入心,发挥实效。

(三)党员教师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指导者。教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目前高校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参与学生管理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另一类是教授专业课的党员教师。大部分高校都是由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的书记,直接负责学生党员的培养与管理,在这种模式下,辅导员的个人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支部建设的效果。因此,辅导员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理论水平、优化管理方针、创新培养思路、落实党员培育计划,形成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党员发挥榜样力量,帮助学生党员成长成才。专业授课的党员教师应明确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目标,发挥带头作用,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学生党员的培养当中来。在课堂上,应帮助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堂之外,应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指导,了解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动态,及时提醒、纠正学生党员的错误思想。还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四)学生党员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主体。学生党员是学生党支部的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主体部分。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学生党支部在高校中应发挥自身作用,比如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建带团建、服务师生等。目前,个别学生党员存在着入党动机不清、党员身份认知模糊、参与组织生活较被动等问题。高校要激发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是提升学生党支部活力的关键因素。在“00后”党员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应转换角色,将部分决策权交予学生党员,激励党员自己制定管理培养计划、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党员的兴趣,使党员教育贴合学生实际,深入学生群体,从而提升学生支部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学生党支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等目标。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支部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支部联建润“甘泉”
瑶山党支部
民进吉林省直联合四支部的“支部经”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众人拾柴火焰高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