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路径探析
2022-11-01大连海洋大学王君
文/大连海洋大学 王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关键意义,多次强调社会安全与稳定是各项发展工作的前提,从全局角度对国家安全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新形势下出现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对社会安全与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载体,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安全不容忽视。高校安全涵盖学生安全、教师安全、思想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多重内涵,关系国之根本、国之未来,加强高校安全管理是国家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多重意义
(一)国家方面。外部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安全稳定会议中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的重要载体,关系着社会安全与稳定大局。2019年1月,全国高校第二十六次党的建设会议召开,要求高校及领导班子要加强对高校安全环境建设的研究和部署,加大意识形态管理研判,提高政治敏锐度,加强舆论引导,将国家安全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安全治理工作中。
(二)高等教育方面。教育是民生之基,国之根本。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之际,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归是在教育的大旗下才能全面实现,因此高等教育对于我国人才教育培养意义重大,不可疏忽。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没有安全稳定的教育环境,奋进之笔、栋梁之材无从谈起,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宏伟目标和人才发展战略难以切实保证。
(三)政策方面。2020年4月,为营造安全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教育是国之根本,必须巩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强化安全教育主体责任,打造优质、安全、稳定、可靠的校园环境。7月,中央党校和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对高校校园舆论和意识形态管理做出明确指示,提出风险防范、安全维稳等多项重要措施。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经过国务院审议正式下发,将安全维稳作为高校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校园安全和稳定纳入高校评价体系。
(四)高校自身方面。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高校主张“内涵式发展”“双一流争创”,而高校的安全和稳定是高校谋求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履行“立德树人”教育职能的基本前提。对于高校来说,安全和发展如同双翼,两者缺一不可,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摇篮、培养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对于政治大局稳定、社会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我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外部挑战和自身短板
(一)外部挑战。在新的发展阶段,高校的安全环境更加复杂,“三个传导”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增强变化。第一个趋势,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打压思想向其他国家渗透;第二个趋势,民生经济领域问题向政治安全领域传导;第三个趋势,境外风险向境内转移。受上述三个传导趋势的影响,高校校园安全治理难度较大,舆论管控和意识形态风险日益严峻。首先,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聚集地,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意识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次,各种敌对势力通过高校这一传播渠道向国内渗透,高校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最后,互联网时代各种教育热点和社会问题的快速传播和发酵,学风、师德、意外伤亡等事件被西方国家恶意炒作,造成不良影响,给高校治理带来很多难题。
(二)自身短板。面对错综复杂的安全治理环境,高校自身也暴露出很多短板,在安全与稳定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第一,高校管理者对校园安全的认识不到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重教育轻管理的问题,思想意识上没有高度重视,校园安全主体责任缺位。第二,高校安全与稳定协同机制缺失,未能形成齐抓共管、协调促进的工作合力,重点问题、疑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责任分工不明确,安全工作未能常态化;第三,高校对于复杂的舆论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建立专业的舆论研判、预警和应急管控机制,对于突发性的舆论问题措手不及;第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不健全,对安全与稳定工作造成不利影响,高校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工作流程、责任分配等事项不够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震慑力,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第五,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安全教育课程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在应对网络诈骗、校园暴力、就业压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引,缺少安全风险防治和管控的能力。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
(一)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安全与稳定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教育培训工作强化安全稳定工作的认识,提高党员干部的安全风险意识,将安全稳定工作放在党建工作的首位,积极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问题;第二,提前预防。针对高校管理中暴露出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要做到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提早预防,做到风险隐患常态化摸排,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不让小隐患演变成大风险;第三,责任压实。针对当前高校安全工作中出现的责任缺位问题,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认识到安全稳定工作的艰巨性、急迫性和重要性,建立校方、院方、系方密切结合、层层传导的责任体系,倡导安全环境人人有责、安全管理全员参与;第四,联动响应。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要紧随社会治安管理最新形势,以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为主要方向,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安全防控体系,加强校内、校外的安全防治合作,形成群防群治、通力协作、条块结合的安全工作格局,确保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第五,专业防治。面对错综复杂的安全治理环境,高校要加强分析与研判,认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对安全稳定工作的新要求、新期望,不断强化自身安全防治能力,利用好政策条件和各方面力量,组建安全专家顾问团队,对高校安全治理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问询判断,切实增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二)安全稳定工作举措。第一,建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高校安全与稳定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及时处置。按照“早发现、早控制、早预防”的基本原则,高校应运用信息化系统和手段建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对工作运行中发现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及时预警,做好应对准备。高校要提前制定好安全风险预警管理办法,明确风险预警流程;还要根据预警分类标准对各类风险隐患进行分级分类,确定预警状态和处置方案,防止突发性的重大安全风险问题;第二,加强安全应急处置能力。高校应结合最新的安全风险要求,建立专项安全应急处置、综合应急处置以及重大问题应急处置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风险处置流程,动态调整应急处置方案,主动适应安全风险处置要求。同时,要加强安全作战管理,形成实战思维,抓好应急队伍建设,由专业人员负责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实战模拟活动,运用安全应急处置系统实施应急、卫生、宣传、医疗、舆论管理的一体化作战,形成联动响应形态,协同高效作战;第三,实施清单式安全管理机制。按照安全工作量化管理要求对高校安全责任、工作进行细分,形成领导责任、主体责任、监管责任“三份清单”的安全管理机制,实施台账式管理。坚持狠抓落实、按章办事,对科研、教学、校园等区域建立安全网格,运用网格安全治理平台,动态传输网格安全管理信息,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岗。重点研究高校安全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新变化,组织开展节点研判、专题研判、年终研判,针对意识形态、就业招生、疫情管理等重大问题,列出安全问题清单,主动应对未知风险,积极化解隐患苗头,做好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第四,精准掌握高校校园动态。在倡导个性化、多元化和自由化的校园环境中,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防不胜防,高校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学生信息安全管理,对学生的交友情况、家庭状况、身体状况、性格特点、个体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定期了解,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为学生安全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每年入学之际,高校辅导员负责开展信息搜集和建档工作,通过学年鉴定表、诚信分析数据、体检报告、心理健康报告等材料,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并建立电子档案,及时开展安全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精准识别安全风险。除此之外,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引导作用,借助心理辅导、日常交流以及校园活动等机会,精准掌握师生的思想状态,及时扼杀错误的思想苗头、风险隐患以及不安定因素,保持良好的校园风气;第五,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社会安全风险逐渐向高校渗透,网络诈骗、网络借贷、信息泄露、传销组织、恐怖组织无孔不入,成为高校安全防治的重点隐患。高校安全培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对高校安全问题展开透彻的展现,让高校的学生切身体会。高校要坚持安全学习教育常态化,针对高校管理者、教师、干部组织开展专项安全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走进安全教育课堂,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课程进入教学大纲。通过安全生产日、安全健康月等时期,组织安全思想宣贯,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安全教育入心入脑。此外,安全培训教育者可以组建专业的志愿咨询队伍,为在校师生提供专业咨询活动,对网络诈骗、黑客入侵、网络借贷等问题,从技术角度和安全角度提出防治意见,主动应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安全问题,切实增强高校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第六,加强安全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安全工作必须依靠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同时还要加强安全监督员、安全信息员、应急处置员的培养工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组织安全工作者参加理论学习、模拟实践、岗位练兵、外部交流、培训考核等多种活动,增强高校在安全分析、预警、处置、监督、应急管理的专业力量,为高校开展安全工作提供人才保障。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形态、舆论思潮的变化,高校安全管理形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安全管理人员要追踪安全风险变化,洞察最新的安全问题,主动学习其他高校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典型案例以及成熟的风险处置方法,对突发问题和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总结经验教训,形成风险预案,建立数据库,保留优秀的处理方法,以便相同事件发生时可以从容应对。除此之外,安全管理团队要形成定期交流、定期反馈的工作机制,开展常态化学习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逐渐掌握高校安全治理的新方法、新手段,有效防治新型高校安全治理难题;第七,畅通高校安全沟通渠道。高校安全与稳定的工作体系的有效运转离不开高效的沟通机制。高校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加强信息管理,保持畅通的交流,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传导,通过内网、OA系统、公告栏等官方平台,及时发布安全信息,将校园安全管理政策制度第一时间告知全校师生,增强高校师生对安全信息的敏锐度和求知欲;通过运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展开及时的安全交流,鼓励大家将安全管理问题及时反馈给工作小组,主动上报校园安全风险,协助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处置工作。除此之外,结合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安全监督员、检查员以及应急处置人员配备专业的对讲系统、安全信息管理智能终端,保证及时传递重大安全信息,确保高校全体师生的身心安全。
教育是民生之基,国之根本,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是保障社会安全与稳定、落实国家安全观的应有之义。高校开展安全与稳定工作,必须以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最新的教育形势,创新安全管理模式,牢固树立安全思维底线,打造灵活高效、协同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安全工作体系,积极化解高校安全风险,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改革深化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