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猎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2022-11-01◎高

今古文创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花儿

◎高 慧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西北作家雪漠的小说《猎原》作为甘肃地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生动刻画了西部农民与自然生态紧张却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小说内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独具西部地方风采。对于译者来说,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地方文化的再现,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下对小说《猎原》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来进一步探究译者如何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研究背景

(一)生态翻译学以及“三维转换”理论

生态翻译学的提出者是胡庚申教授,它是基于达尔文的适应性选择理论的翻译理念,是研究翻译的新途径、新视角。它将翻译活动置于更加宽广的生态系统中,注重翻译的生态环境,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并对翻译的本质、原则、过程、方法和译评标准等做出了新的描述与解释。其核心思想是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即“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过程”。

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提出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在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原则之下,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三者的适应与转换决定了翻译的水准。其中语言维要求把握语言差异以及语言风格等,在此基础上将源语的语言风格更好的映射在译文中;文化维主要关注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读者对于文化的误解,从而体现源语文化内涵;交际维则强调的是实现源文本的交际意图,因此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认知。

(二)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分类

包惠南和包昂认为文化负载词,又称词义空缺,指源语词汇所承再现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廖七一认为文化负载词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总之,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地区特有文化的映射,是一个地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区域内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于其他区域人们的特有的实践和生活方式,所以准确传达文化负载词背后所赋予的含义对于反映区域文化至关重要。

关于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有很多种,最著名的是奈达的五类文化分法,将文化负载词分为社会、语言、物质、宗教和生态。汪榕培则将文化负载词根据政治层面、社会层面、颜色、传说典故、人体、动植物、食物和其他分为八类。

二、“三维”转换视角下《猎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语言维的适应与转换

语言是翻译的基础,是译者在翻译时优先考虑的因素。《猎原》作为西部地方文学作品,内含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表达,例如,凉州方言、民间俗语等。在进行语言维转换时,译者在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义差异以及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选择了便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充分适应原文与译文共同构建的翻译生态环境。

1.适当的词义转换

例1:瘸阿卡的夹脑下在丫豁里。所谓“丫豁”,就是两山相接处。丫豁里高高的草疙瘩,多是狼的尿墩。

译文:Aku's traps were set in a Y-crack, where two hills met. Clumps of tall grass there were where the wolves relieved themselves.

地方方言承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与文明,是区域地方文化的显著特征。例1中“夹脑”“丫豁”“尿墩”是典型的甘肃方言。其中“夹脑”是一种特定的狩猎工具,主要用来夹老鼠或者夹狼,这一词汇概念仅存在于源语言中。译者将其意译为“trap”,最大限度地考虑了目的语文化背景,将源语中“夹脑”的隐性内涵转化为“trap”这一显性语义,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难度,同时也使目的语读者达到了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另外,就方位而言“丫豁”是指两座山之间相连之处凹下去的部分,形似丫豁状,所以称为“丫豁”,译者如果选择音译,务必造成目的语读者的困惑,意译为“Y-crack”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降低阅读难度。

2.保留源语语言风格

例2:老顺道:“牛吃菠菠菜,猪香狗不爱。这事儿,可强求不得,捆绑不成夫妻……是不是丫头长得丑?”

译文:“Cows eat spinach and a dog shuns what the pigs love,”Lao Shun said.“You can't force something like this. You can tie a man and woman together, but you'll never make them husband and wife. Is she ugly?”

民间俗语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语言形式,凝结了老百姓的价值观念,是老百姓对于人情世故观察和思考的智慧结晶,表达通常短小精炼,朗朗上口。“牛吃菠菠菜,猪香狗不爱”是典型的地方俗语,意思是动物吃食各有喜好,牛喜欢吃菠菠菜;猪觉得很美味的食物,狗却嗤之以鼻。现在人们将这句话引申为因喜好不同,追求也不同。原文描述的是黑羔子爹让猛子给黑羔子带信,让黑羔子赶紧和瘸阿卡的女儿拉姆订婚,别每天心比天高,老顺听后调侃道儿女之情就是“牛吃菠菠菜,猪香狗不爱”,强求不来。译者将其译为“Cows eat spinach and a dog shuns what the pigs love”,在尽量传达原文句子中心语义的基础上保留了源文本朴实的语言风格和地方俗语幽默的语言特点,也刻画出了老顺调侃黑羔子爹的愉悦心情。

(二)文化维的适应与转换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反映了一个地区特有的风俗文化,相反文化的内涵也映射在语言表达中。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维的适应与转换,也应该聚焦文化维度的适应与转换。关于《猎原》中特有的狩猎文化以及民间音符“花儿”,译者在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的基础上,传达了地方文化内涵,完成了文化维的适应与转换。

1.创造宽容可读的生态环境

例3:屈指数数,方圆几百里内的老猎人中,会辨踪的,不过“三个半”,“三个”是孟八、张五、瘸阿卡。那“半个”,是道尔吉,虽也会辨踪,但不精,对夜踪、亮踪、五更踪分不太清,只能弄来药,见踪就撒,虽“闹”的动物不少,但只能算“半个”猎人。

译文:Meng could count the seasoned hunters within a radius of a hundred miles who could read tracks; there were three and half of them. Meng Baye, Zhang Wu, and Gimpy Aku made three; the half was Dorje , who knew how to track foxes, but wasn't good enough to distinguish between nighttime, daytime, and early morning tracks. He relied on poison, which he spread when he saw fox tracks.He nabbed quite a few animals, but could only count as half of an expert hunter.

甘肃凉州地区地处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受地理位置局限,凉州地区的文化也呈现出传统、封闭的特点。凉州风俗种类繁多,其中狩猎文化是小说《猎原》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关于狩猎文化的负载词也值得引起关注。例3中“辨踪”“夜踪”“亮踪”“五更踪”是具有地方狩猎文化特色的词语。其中“辨踪”是指通过识别狐狸遗留踪迹追踪狐狸的一种技巧;“夜踪”“亮踪”“五更踪”则是指狐狸在不同时间段留下的踪迹名称,时间段分别是半夜之前,天亮之后,五更之后,由于遗留踪迹的时间点不同,追踪的难度也有所差异。译者针对“辨踪”“夜踪”“亮踪”“五更踪”这一类文化负载词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进行文化维的转换,例如其中的“五更”是指古代中国民间夜晚的时间段,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而五更也是指黎明时刻,为了避免读者的阅读障碍,译者译为“early morning”,关照到了读者接受程度,虽然不能够完整传达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但在意义传达准确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维的适应与转换。

关照读者是译者创作的驱动力。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不同,译者对于狩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文化维的思维关照,提高了《猎原》译本的可读性,创造了易读宽容的生态环境。

2.加强文化互鉴

例4:墙头上蹲着个鹦哥儿,鹦哥儿没有个尾巴,你给我先做个烟包儿,我给你买一块手帕。

译文:On the top of the wall perches a parrot,The parrot does not have a tail,You make me a tobacco pouch first,I’ll buy you a handy without fail.

杜丽萍认为西北民歌“花儿”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极具地域色彩和文化气息,丰富了民族文化色彩。然而,“花儿”民歌的对外交流绝不仅仅只是将一种艺术进行简单、技术性的语言转换,它所反映的是漫长的历史时期下民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修辞是英汉两种语言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其中《猎原》中的“花儿”民歌体现了显著的语音修辞之美。在这首“花儿”音符中译者使用了隔行韵,第一句中的“鹦哥儿”和第三句中的“烟包儿”押“er”尾韵;第二句的尾巴和第四句中的手帕押“a”尾韵。尾韵的语音修辞手段使得“花儿”歌词朗朗上口,独具美感。为了实现押韵的对等,译者考虑到英汉诗歌语言的共同特征,即都具有丰富的尾韵,因此对第三句“你给我先做个烟包儿”进行了结构的调整,将“先”放置句子末尾作副词修饰“做个烟巴儿”,使得译文“parrot”与“first”压“t”尾韵,第四句“我给你买一块手帕”增译“without fail”与第二句“tail”压“ail”尾韵。译者通过句子结构的调整以及增译来实现英汉诗歌在韵律上的一致,实现了甘肃“花儿”的韵律之美,呈现了与原文一样的平仄平仄韵律,完成了文化维的适应与转换。

例5:尕老汉哩吗哟——哟——

七十七哩吗哟——哟——

再加上四岁夷尔呀尔哟——

八十一哩吗哟——呦——

译文:There’s this old man—limayo—yo—

Seventy plus seven—limayo—yo—

When adding four years—yieryaeryo—

He'll be eighty-one-limayo—yo—

颜霏认为花儿语言还具有极为独特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与当地方言的深度结合上,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因此译者不能一概地完全忠实于原文,还要考虑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表达时适当做调整。“尕老汉”是西北方言中普遍使用的词,通常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人,如果译者选择音译的确可以保持地方语言特色,但同时也会造成读者的困惑,“this old man”准确传达了尕老汉的年迈人物形象。其次“呦”“哟”“夷尔呀尔哟”“哩吗哟”是“花儿”音符中经常出现的语气词。语气词在民歌中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和表达歌唱者心情,与他们的字面意义并没有关联。译者针对“花儿”中的语气词采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保留了“花儿”音符的特色,向听者传达了歌唱者愉悦的心情。总之,关于“花儿”音符的翻译,译者通过英汉诗歌的相似性进行文化借鉴,让地区特有文化在译本语境中可以大放异彩。

(三)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

1.灵活呈现交际意图

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要求译者把重点放在交际层面。译者在做到语言和文化适应与转换的基础上,进行交际维的转换有效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关于《猎原》中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通过灵活呈现交际目的和阐述交际背景实现了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

例6:土地爷的狗来了,就打发人的狗去招呼吧。

“狗烧!狗烧!”娃儿叫。

“狗烧!狗烧!”大人也叫。

译文:The wolves were the Earth God’s dogs, to be greeted by the villagers own dogs.

“Go get it!”the children shouted at their dogs.

“Go get it!” the adults echoed.

例6中“狗烧”在方言中指狗,译者在此语境中省略了“狗烧”的翻译,而是译为动词“Go get it”成功表明了娃儿叫“狗烧”的目的是让狗们去追狼,也提供给读者动态的阅读体验。显然,如果译者直译为“dog”难以传达“狗烧”方言特色,也难以传达作者想要实现的交际目的。其次,原文中“土地爷”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这种独具中国色彩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有较高的难度,译者将其翻译为“the Earth God”,利用“God”在西方代表神这一相似文化内涵,即考虑到了文化维度的适应与转换,也最大程度了原文的交际目的。

2.详细阐述交际背景

例7:“瞧那架口,活似千里送京娘的赵匡胤呢。

译文: It looked like Emperor Taizu of the Song Dynasty, who rescued Zhao Jingniang, a kidnapped woman, and then accompanied her all the way to the capital.

《千里送京娘》是关于赵匡胤和京娘爱情故事的历史典故。译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对这类文化负载词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对该典故选择了解释性翻译。“Emperor Taizu of the Song Dynasty”表明赵匡胤宋太祖皇帝的历史身份,定语从句阐述了赵匡胤和京娘的人物关系,既保留了典故的历史背景,又映射了小说中儿驼在“寻羔季节”规规矩矩就如同千里送京娘的赵匡胤。译者在语言维和文化维适应性转换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交际背景,消除了译者对于历史典故的陌生感,实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

三、 结论

《猎原》作为西部文学作品,为弘扬西部地区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对作品《猎原》中文化负载词进行阐释充分证明了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到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异和语言风格,实现了语言维的转换,传达了文本信息的准确性;为了传达地方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译者对目的语读者进行了文化维的关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提供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体验;译者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呈现交际目的以及阐述交际背景,成功达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总之,译者通过三维转换构建了平衡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充分展示了西部文学独有的魅力。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花儿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