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2-11-01李紫娟

高教学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工匠校企培育

李紫娟,和 生

(1.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8;2.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近年来,“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高频词。提起工匠精神,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制造、日本的管理等。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工匠精神”早已有之,比如,鲁班、庖丁、李春、蔡伦早已成为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言人,曾侯乙的编钟、唐代的三彩以及北宋的汝瓷等都体现着“中国特色”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素养并非仅仅适用于技术人才,而是普遍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在高职教育视域下研究工匠精神则是因高职教育不但是普通高等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侧重于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要培养的是一批具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

一、高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今世界,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中国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只能算是制造大国,还不能算制造强国。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制造业仍处于世界价值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他人控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加快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有效弥补这样的差距和不足,助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文化成绩薄弱考不上本科学校而被人诟病为文化缺失、素养偏低、精神虚无的差生。他们在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缺失,部分学生做事虎头蛇尾,缺乏恒心和毅力,遇事得过且过,心性懒散且心理承受能力差。从而导致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感到不乐观甚至困惑,上课玩手机,下课玩电脑,对专业学习不够投入。在现实社会竞相追求“短平快”的直接利益的背景下,学生反复权衡自己的得失,站在这山望那山高,很难静心对某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无法做到工匠精神的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另外在综合能力素质上也有很大的缺失。而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精神“补钙”,文化提升,素养训育,有助于化解这一问题,使学生不仅可以实现精神和文化创新,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并将职业素养和职业个性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凭着劳动力的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同时也出现产品质量水平不够高,制造不够精美,甚至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问题。许多国人对本国生产的产品质量不满意,不放心,不惜到日本、澳大利亚等海外国家抢购奶粉、马桶盖、电饭煲。这些“扫货热”“海淘热”和“代购热”现象折射出来的问题是:中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随着美国启动“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国家战略、英国颁布《英国工业2050 战略》、法国颁布“新工业法国”战略,智能制造成为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中国在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仍有很多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由“将就”转变为“讲究”。人们购买产品,价格不再是人们首要考虑的因素,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品质、创意、品牌参与感等方面的体验。因而,在现阶段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对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有积极作用。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我国自1999 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改革,大学开始扩招,高等教育正在逐渐的从精英化趋于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有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几百万人,在激烈的竞争下,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毕业即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解决家庭最大的民生”。同时,这样的现状仍然存在,我国的劳动力普遍过剩,但是专业技术人才仍然短缺。加快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补足人才短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助力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相比较于本科院校,高职学校的学生更多的是来自于农村家庭,农村大学生往往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和寄托,他们更渴望毕业后找到工作实现经济独立,从而减轻家庭负担。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在较大程度上帮助这个家庭脱离贫困。农村籍大学生群体作为农村人口的一部分,研究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落实,更是顺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要求。

二、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我国第一线劳动者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生产技术创新和专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关键期,如何在高职院校培养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目前已成为重要问题。因而,认清当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不仅是认清问题的依据,更是解决当前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与职业教育、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生存密切相关的发力点。近几年随着国家主流媒体的宣传,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良好,但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师资素质、“校企合作”模式尚未形成。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依然是阻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

(一)“低人一等”思想的存在导致职业化教育出现缺失

工匠精神是一切创新的基石。随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越发重要。即使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多少年来,人们简单地把工匠精神和工匠联系在一起,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无私奉献、安贫乐道的傻子、呆子精神,是只有读书不行的人才会去做的劳动。而读书是提高社会地位的唯一方式,只有接受“精英教育”的人才有可能做“大事”,才有可能会成功。所以在许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普遍观念里,依然是能去“985”不上“211”,能读本科就不去专科。每年毕业季,许多大学生扎堆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专升本、研究生考试。而成为一名优秀工匠并不是多数人的职业首选,因为工匠们仅仅是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很多高职学院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进入了职业学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职业学院学出无用,自己没能上本科院校低人一等,因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听讲,沉迷于手机或电脑游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忽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自己自暴自弃。

(二)师资素质与日常教学融合不足

当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大批积极进取和创新的人才以及可以引导思想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工匠。职业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工匠精神对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试图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最明显的是未能将工匠精神与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不具有职业院校学习经历或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深,对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理解不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岗位实践,导致知识的职业性不强,学校实训实验环境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存在较大差距,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秉持着专业技术教学为上的思想,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主导,在许多情况下,只讲解书本概念,输出理论知识,实际操作部分和精神养成部分的投入较少,对于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结果,在某些学校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逐渐沦为“空洞”的口号,没有形成专门的培训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模块,并且在实践中难以真正实施。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学生具备操作技能,但缺乏勤奋而专注的工作态度经验。这将导致许多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即无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三)校企合作模式教育与目标偏离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而是要在培养的过程中从学生出发,把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对“校企合作”模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通过校企合作、师徒结对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校企合作模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政府对校企合作办学支持力度不够,当前,支持校企合作的中央和地方政策性文件较多,但大多是粗线条的规定,而相应的支持措施却严重缺乏,使得当前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和低水准上。不难发现,当前,职业院校表现出较高的校企合作意愿,但多数企业注重自己的利益需求,主动提出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却很少,仅局限在捐赠教学设备与提供实习地点层面上的合作或只是企业技术专家定期到学校开报告会。目前,一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教学内容和培训规范与企业的生产和实践需求脱节,使得技能人才的培训目标和规范没有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职业院校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许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实际的人力资源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以至于很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出来也将由于工作能力差,动手能力弱和缺乏创新意识而受到阻碍,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偏差所浪费的社会资源仍然可以弥补。对于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个人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的影响将没有办法去修复了。

三、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业被贴上廉价、伪造和劣等标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缺少的不仅是尖端的技术和先进的创造力,还有认真负责、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支持,离不开整个社会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更离不开学校这个主要的培育平台。如今工匠精神被提升至国家战略,我们要破除文化之困,破除认知之困,破除实践之困,通过制度顶层设计,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让工匠精神培育紧跟时代脉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动力。

(一)破除认知之困,培育工匠情怀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今中国,很多领域不缺技术,不缺设备,不缺人才,缺的是一个潜心训练自己技艺的情怀和态度。目前,尽管高技能人才短缺非常严重,但高技能人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技能劳动者不被认为是人才的观念仍然很普遍。强调学历教育胜过职业培训,重视理论胜于技能的社会观念尚未根本改变。狭隘的人才观以及一些浮躁和功利的因素,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让大学生意识到工匠精神不是过时的和老旧的,是改变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一项重大工程,是我们发展建设的有力精神支持和信念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当前,从课程设计上看,没有哪一门课程是专门研究工匠精神的,但很多课程都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课等,我们要以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为切入点,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先进楷模事迹,《大国工匠》《非凡匠心》等纪录片,学习榜样的事迹和他们的成功经验,厚植爱国奉献情怀,恪尽职业操守,坚定职业信仰,切实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在他们明白这场大国创新的竞争中,我们必须肩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在学校,学生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在企业中,学生要学会坚守和忍耐,放下遥不可及的追求和心浮气躁的心态,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执着于技术的磨练,要以具有“一技之长”为追求,以“大国工匠”作为奋斗的目标,转变“低一等”观念,重拾自己的信心,给自己正确定位,以工匠精神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到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二)破除文化之困,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会自发地发挥作用,必须将其完全整合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要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在招聘教师时,学校优先考虑在企业前线工作的师傅,看重技术而非学历,提升教师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保证在教学中能以身示范,将工匠精神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同时,高校是孕育大国工匠的重要场所,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室走廊、校园橱窗、宿舍文化宣传栏中张贴展示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当然,工匠精神的事迹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显示屏、微信公众号进行播放和推送。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聘请典型人物来学校做主题讲座,或通过课程思政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营造有利于培养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来看,工匠身份低微是自上古历史就留存下来的。纵观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制造强国的形成与其整个国民所形成的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新时代是各方面都取得大发展的时代,国家的建设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我们应当打破传统文化中关于工匠文化的局限,营造全社会普遍尊重匠人的社会氛围。

(三)破除实践之困,紧跟时代步伐

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真正体验。学生的第一个身份是学生,学校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深化课程改革,学校必须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和接受。

当前,一些学校由于实践平台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理论知识无法得到证实,时间长了,工匠精神的指导作用就会不断减弱甚至消退。实践不足造成的另一个不利影响是,学生会将实践课程视为一种轻松的消遣,使实践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弘扬和发展培养工匠精神,不能建立在设置目标、喊口号、教授概念的阶段,必须在实践教学中设立工匠精神的体验和培训环节,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对实践的兴趣。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政策措施,发挥企业培训行为的风向标作用,依托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园区,在重点行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大型公司和关键项目创业孵化器,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在创新和创业活动中的作用。落实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设施和设备、师资队伍、项目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政策,进行各个行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领域技能培训,让学生感受到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成就感,要不断提升树立工匠精神的动力。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培育
90后大工匠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光影视界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工匠神形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