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角下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2-11-01

中国德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学段理想信念育人

■ 李 颂

理想信念是人最深层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是人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根本依据,是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作为一个多序列、多层次的价值观系统,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也是一个动态培育的过程,涉及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四大体系的联动、协同和相互配合。构建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育人体系,要发挥系统合力,使四大体系在深度耦合中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联动,最终达到育人的总体目标,这是提升新时代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选择。

一、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体系构建是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创新之举

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当今,国际上形势风云诡谲,国内正经历一系列深度变革,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传播格局调整等,在思想文化领域日益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等特点,这些都对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唯物史观,价值体系必定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条件的改变而变化,观念多元、多变之下更要求理想信念作为精神内核保持统一。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要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从教育的本体价值出发,通过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实现由多点突破到体系创新的发展,统筹育人资源,整合育人力量,优化育人结构。

(二)体系构建的实质是打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共同体

教育的本质是开发人的潜能,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作为它的内在指向。理想信念教育肩负着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而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同向同行。当前,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存在着合力育人不济的情况,诸如将育人渠道窄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体系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等现象。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内核就是“协同育人,凝聚合力”,协同实质上是事务内外部各类要素通过反复排列组合、集聚融合在事物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推动事物进步发展的聚合力。因此,体系构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为指向,坚持教育主体内在的统一性,促进系统内外各要素逻辑自洽、贯通契合、衔接有序,充分释放协同教育的整体效能。

(三)体系构建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关键抓手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长周期、慢变量的过程,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是由一个学段接续一个学段完成的。在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其心理活动、道德判断力、认知能力的发展阶位是不同的。因此新时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成长的客观规律。从现实情况看,忽视学段性的现象时有发生,表现为缺少对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深入分析,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成人化倾向,在教育内容上存在脱离实际、简单重复,抑或是难度“倒置”,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将成为学生对理想信念认同、接受和内化的障碍。体系构建,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殊性的基础上,尊重观念的多维性和发展的全面性,根据纵向贯穿、横向联动的原则,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系统架构和实施流程,建构内外统一、逐层递进、一脉贯通、知行合一的教育体系。

二、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把握的几对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体化与全方位的关系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系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体系,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体化与全方位的关系。所谓一体化,是指抓住人这一能动主体,把整体性德育目标的要求贯穿于大中小幼各学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如北京市聚焦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良好习惯四个关键育人目标,在《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整体优化全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队伍、评价体系,打造德育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衔接一体、各方协同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的体系,教育内容多、时限长、范围广,有着鲜明的“全方位”特征。因此,体系构建要围绕立德树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独特优势,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发挥系统合力,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精准化、特色化。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程贯通和学段差异的关系

理想信念教育是连续性、阶段性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可能囿于眼前、一蹴而就。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程贯通和学段差异的内在关系,避免教育过程中出现分散、割裂乃至对冲现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深刻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学段差异,指的是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要有合适的展现形式。人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的社会关系不断拓展而逐步发展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政核心素养是不同的。因此,体系建设要遵循人的发展内在规律性,在设计教育目标时,各学段应关注相邻学段教育目标的纵向衔接。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培养人是思政课的第一属性、第一任务。当前,在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现象。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育人,目的在于克服人的片面性,塑造完整的人而非片面的人。体系化教育能将个体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克服个人自身发展的片面性,避免个体异化,实现人的真正发展。知是教育的逻辑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全面系统地将“四史”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学生“有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还要以价值观培育为内核,创造实践空间和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三、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

(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构建的施工蓝图。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在目标确定上要凸显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将“德”的系统内涵和内在要求分散在各门课程中,不同类型的课程围绕育人总目标,彼此协同、有机衔接,不断彰显年段适应性和学段连续性。在垂直衔接上,要遵循学习进阶的基本规律,开发阶梯式、主题式、融合式系列课程。“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课程内容供给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圈层互动中增进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运行目标的耦合度。在水平衔接上,要杜绝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理论课程和活动课程相互割裂的“两张皮”现象。比如,《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合育人的功能,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相互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思政课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的有效贯通。

(二)教材体系

教材体系是开展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建设的结构框架。针对目前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教材体系设计“未能很好地彰显不同学段教学规律的特殊性和整体性,应有的价值链条尚不清晰”等问题,要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整体推进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教材建设,推动不同学段教材有机衔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教材编审队伍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小学阶段重在开展理想信念启蒙性和普及性学习,注重趣味性课程的设置,增强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中学阶段重在开展理想信念体验性学习和常识性学习,以有效传达学科知识为侧重点,打牢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基础和政治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开展理想信念的理论性学习和探究性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知识体系,增强理想信念的使命担当。与此同时,在教材载体上,推进教材建设学理和实践相结合、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相结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线下教材深入融合、创新结合,形成类别互通、横向关联、纵向衔接的一体化教材体系。

(三)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推进大中小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建设的载体,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各学段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指引下,应根据知情意行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共建。一方面,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启发性教学,可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形式,积极开展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融媒体教学、自主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度。另一方面,搭建资源共享的教育平台,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依托社会大课堂资源,将地方红色资源、国防资源和体育资源等与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融合,创设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资源库,组织实地研学,在构建校内外德育资源一体化体系中实现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在笃学力行、知行合一中树立理想,砥砺品格。

(四)评价体系

评价考核是推进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价值观形成和行为选择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机制。在评价主体上,要建立“地方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分层、分类设置衡量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重点突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教师队伍的配比等维度,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教学研究等的权重,并进行动态调整优化,以可比较、可操作、可量化的科学评价提升教育效果。在评价结果上,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比如,北京市在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中建立了以正反馈为主的评价体系,评价工作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既有评语式定性评价,也有成果展示和定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高中生综合档案、大学生毕业综合评价成绩,以此完善激励制度,提升德育评价的科学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持续、合作、整体的过程,四大体系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在融合发展中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工作机制和大思政育人格局,持续凝聚育人合力,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共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学段理想信念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