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领导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百年历程与审思

2022-11-01

中国德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化少先队辅导员

■ 谭 畅

少年儿童组织自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一切力量建设新中国的正确决策,也是政治与儿童双向选择的合法结果,反映出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历史进程与现实诉求。“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得其对政治世界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代人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传播给下一代的方式,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逐渐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对国家稳定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党领导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百年历程进行梳理,归结不同历史时期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概况,并对其进行经验与挑战的审思,以期为当代少先队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实现政治社会化提供有益借鉴。

一、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百年历程

根据“生命周期律”和“党史话语”相结合的历史分期研究范式,本文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历史划分为形成发展、探索发展、成熟发展和新发展四个时期。

(一)形成发展时期(1921—1949)

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形成发展时期是指开始并初步形成对少年儿童有目的有计划的政治社会化时期。“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少年儿童组织的数量初具规模。党在成立之初便着手于少年儿童组织的建设,从最初的7个小矿工,到在各革命区建立少年儿童组织,覆盖面从校内到校外、从生产组到乡村,少年儿童组织的数量增多,规模逐渐扩大,为党开展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教育引导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初步形成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稳定工作格局。党领导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路径方法抓住了“实践”“理论”“宣传”三大法宝,具体来说,一是参加革命斗争的实践活动;二是学校开展正面引导教育;三是创办儿童刊物作为思想宣传阵地,为党开展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教育引导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

1949年至1978年,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经历了一段极为波折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年儿童组织名称由“少年儿童队”变为“少年先锋队”,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逐渐由1949年以前“激烈”的革命斗争转向1949年以后“温和”的正面教育,这一转向意味着采取适应时代性的引导方式带领少年儿童走向新的阶段。然而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文革”将少先队卷入了一个迷茫的“旋涡”,用一种激进的、强制性的方式企图“促进”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这极大地违背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文革”结束后两年的恢复时间给了少先队反思的机会,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对未来的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有一个全新的探索规划。

(三)成熟发展时期(1978—2012)

经过上一个阶段的恢复和探索,少先队组织在这一时期全面活跃起来,主要着手五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水平。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党的重要会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贯穿始终的内容主线,引导少年儿童爱国爱党。二是以活动育人为具体途径,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例如:“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作为少先队的品牌活动之一,有力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三是以基础建设为主要抓手,推动少先队事业稳步发展和全面活跃。少先队的基础建设包括政策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用品建设等。四是重视少先队专业化建设,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少先队学科、理论研究由专门化逐渐走向专业化。五是以校外阵地为重要依托,通过开拓社区少先队、博物馆、少年宫等校外阵地,拓展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空间,形成教育合力。

(四)新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少先队作为新时代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织,责无旁贷地扛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在新发展时期,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伴随少先队的改革发生了一系列转变。一是少先队教育方式由“灌输培养”向“教育引导”转变,主要表现为少先队工作话语体系中的“灌输培养”逐渐被“教育引导”所替代。这说明儿童工作始终要以儿童为本,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体验式教育,从而提高少年儿童的政治认知。二是少先队教育媒介由“传统媒介”向“信息化媒介”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少先队已经建成并大力发挥网上少先队新媒体平台的教育作用,同时,重视推动队报队刊队网融合,努力实现少先队活动线上参与、展示和线下实践相结合,构建起新时代少先队信息化工作矩阵。三是少先队教育理论研究由“经验性”向“理论性”转变。自2013年起,以少先队学科为生长点,国内多所高校开设“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并招收研究生,为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二、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成就与经验

党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组织历经百年沧桑,在带领少年儿童参与革命斗争、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形成了丰富的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工作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路线方针为根本遵循

百年来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根本上离不开党的领导。从历史逻辑来说,党自成立以来便高度关心和重视少年儿童,带领他们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深化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认识与理解、热爱与认同。从理论逻辑来说,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们的“童”情。从价值逻辑来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中国的,最终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服务,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将其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符合个人社会化的内在需要。

(二)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基本前提

百年来党领导的少年儿童组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管理体制而言,当前我国少先队已经形成了组织内部层级分明、等级严明的行政管理制度,少先队组织的建立、章程的制定与修改、少先队品牌活动设计等都是由党中央委托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作出顶层设计,这一完整的领导体系对少先队开展具体教育工作发挥了保障性作用。就运行机制而言,少先队发展的重大决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精神,通过联席会议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再由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讨论修改并投票通过,最后由全国少工委组织领导各级少工委具体贯彻执行。由此可见,少先队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良性运作是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教育引导活动常态化的制度支撑和重要保障。

(三)构建与时俱进的科学育人体系为核心要义

百年来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建立起了一个“组织育人—实践育人—体验育人—文化育人”的科学育人体系,彰显出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教育遵循着“以童为本”的育人原则。在成立初期,党着重扩大组织规范,建立儿童团的规章制度,形成组织育人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以“五爱”教育为内容基础,以活动为方法根基,将校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打造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接着,少先队以基础教育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体验教育”强调少年儿童的主体性和内心的真实体验,使其在体验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21世纪进入自觉改革期,开始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少先队独特的组织形式、组织观念以及光荣的组织历史是少先队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例如少先队的呼号、旗帜、红领巾以及各种仪式都是组织文化的物化载体,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政治性意义,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

(四)聚焦少先队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内在要求

百年来少年儿童组织呈现出由专门性走向专业化的发展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高度重视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先后出台多份政策文件,为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例如:《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办法(试行)》对辅导员的任职条件、配备与管理、职责、培训、业绩考核、奖励作了具体的规定。二是少先队学科建设专业化。目前,全国多所高校设有“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为少先队开展政治社会化教育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三是少先队理论研究专业化。少先队理论研究专业化有助于透过现象把握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本质规律,提升少先队理论研究水平,为用更适切的内容和方法开展政治社会化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五)始终坚持全团带队和团教协作为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共青团始终将少先队事业纳入团的整体发展格局,例如:把少先队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团建的目标任务;将团带队工作纳入团的工作考核体系;建立以团委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的责任制;保证少工委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大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的支持力度等。与此同时,团委和教育部门形成了团教协作的工作格局。各地的教育部门与共青团、少工委建立工作联络协商机制,共同谋划、部署和推动少先队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学校为少先队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场所和设备保障,注重将少先队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深度融合。这两项制度有效形成了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教育合力,有力保障了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支持体系的强大与稳固。

三、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问题与挑战

(一)社会缺乏对政治社会化的思想认识

当前,社会尚未形成对少先队开展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本质认识。从领导层面来说,尽管共青团在思想上对“全团带队”的职责足够重视,但由于工作多、任务重,在行动上难免出现对少先队工作的避重就轻。从大众层面来说,部分人尚未意识到政治素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当前社会中存在一种论调,即对儿童讲政治是不适合的,这种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众对政治概念的误解,使民众不自觉形成对政治回避和排斥的集体默契,甚至激起了“去政治化”的思想涟漪,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力量。

(二)少先队教育的独特性没有得到凸显

在实际工作中,少先队教育常常与德育活动混淆,使少先队工作扩大化。例如: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环保教育,少先队工作与学校德育的其他工作含混不清、没有界限;又或者一些学校在面对德育工作检查时,把少先队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全部成果进行汇报,这种做法大大窄化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从两者关系来看,《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团队工作”置于德育工作之中,德育工作本来与少先队工作就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能用少先队教育的繁荣代表德育的成就,少先队教育应以培养儿童政治素质为价值取向,当越来越多的其他价值取向向内涌入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度”必然会被“稀释”,对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引导就会相应弱化。

(三)少先队的理论研究后劲不足

少先队的理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首先,少先队的理论研究缺乏历史基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引导集中在实践层面,几乎没有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只有工作总结一类的文本材料。改革开放以后,少先队的理论研究起步,先后产生了一批理论成果,但这些成果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少先队的理论体系,总体上也缺乏持续的理论研究。其次,理论研究队伍呈碎片化,即少先队理论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1979年成立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至今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少先队学科于2013年成立以来,各个高校的研究队伍机构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一个具有共识的学术共同体对其进行整合。作为基层实践者的少先队辅导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对理论研究不太擅长,形成的研究成果多是对工作成果的总结和经验的提炼,更适用于校内指导、区域内指导,却缺乏普遍意义上的指导作用。最后,从理论研究的内容来看,我们做了很多与少先队相关的工作,但对少先队工作的反思却不够深刻,以至于在少先队理论研究领域有许多应该也值得被关注的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四)少先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第一,从选拔任命来讲,就目前情形来看,专职少先队辅导员人数较少,大部分都是由学科教师兼职担任,辅导员同时接受团委和教育部门的管理,需要完成团委和教育部门下达的双重任务,精力有限。另外,一些学校在选拔少先队辅导员时更重注教师的才艺而忽视对其政治素质的考察,直接导致政治社会化教育实效性不足。

第二,从专业认同来讲,有学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做过研究,发现第三代(2001年至今)少先队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本质身份应该是一名教育者,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是辅导员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他们不太关注辅导员的政治身份,更多考虑职业的教育性和专业性,表达了对工作任务繁重、职责定位不清、缺少实质权力等问题的不满。

第三,从职后培训来讲,针对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对政治素养的培训较为忽视。当前的培训大多以具体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案例、先进经验分享等关于少先队工作方法的内容为主,少有涉及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培训。缺乏政治素质的强化,会淡化少先队辅导员对于少先队政治社会化任务的认识与把握,阻碍少先队政治功能的实现。

(五)互联网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造成巨大冲击

新媒体的开放性、及时性、隐匿性、互动性等特点为少年儿童的政治社会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生活阅历的缺失和猎奇心理的推动容易使少年儿童被网络非主流甚至是反党反社会的观念吸引,从而解构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成效。例如:第三方媒介在传递历史信息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对历史描述“失真”的现象,此时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企图通过剪接和拼凑历史片段的方式篡改少年儿童对历史的记忆,使少年儿童难以认识历史的真实、完整图景,从而对党史队史的认知有误,逐渐远离真实的政治生活。因此,如何引导少年儿童合理使用网络,绿色上网,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猜你喜欢

社会化少先队辅导员
锻造少先队品牌特色 谱写少先队工作新篇
近期各地少先队活动集锦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近期各地少先队活动集锦
加入少先队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第三方高考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