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的地理影响因素探索

2022-11-01王德耀郭玲霞刘宇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9期
关键词:帝陵咸阳帝王

王德耀 郭玲霞 刘宇峰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黄河中游地理环境独特的关中地区是华夏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此,有大量帝王、先贤陵园分布,这些陵园的选址、分布、设计与建造是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是时代标志性建筑,它们的建成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关于这一问题前人研究也比较多,大部分是运用风水经典理论来阐述解释。本文侧重于从地理科学角度来探讨关中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地理因素对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其丰富的历史价值及科学内涵。

1 关中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关中从地形地貌上看是中国三级梯级地形中第二级梯级地形的前缘部分,处于黄河的中游,南侧是秦岭山地,北侧是黄土高原南缘,俗称“北山”,西侧为秦岭、陇山封闭,东侧以黄河与中条山、崤山相接,形成以三门峡“漏水”的“破盆地”,从西向东顺渭河流向地势越来越开阔。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温度12~13.6摄氏度,年降雨量500~800毫米,7—9月降水相对集中。一年四季分明,春秋气温升降急骤,秋多连阴雨,夏有伏旱,水系发育,南北两侧山地支流汇入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干流,在潼关汇入黄河。

2 关中古代帝王陵寝的空间地理分布

关中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早期的华夏文明,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但因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政治、文化的差异,陵寝的空间分布相差较大。

华夏始祖陵寝呈分散状分布在关中盆地北部地区与陕北黄土高原南部边缘的黄土峁、梁之上。

先秦王(公)在关中主要有周王陵和秦公陵,呈片状分布在芷阳陵区、毕陌陵区、栎阳陵区、雍城陵区。

关中地区统一王朝的帝陵主要是西汉帝陵和唐十八陵。西汉帝陵分别沿咸阳北塬和长安东南黄土塬呈两条带状围绕汉长安城,在空间布局上呈勺柄形。唐代帝王陵墓大多分布在渭北高原的山梁上,采用依山为陵之制,空间上以长安为基点,东连最东的泰陵,西连最西的乾陵,构成一个120度的扇面样式,唐十八帝陵基本沿着扇形面的边缘,即“北山”的众多山峰南坡或山前黄土台塬分布,在空间上表现为弧线状分布。

关中地区的分裂割据政权的帝王陵墓呈点状散布在彬县、高陵、富平县境内,主要是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陵墓。

3 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的地理影响因素

3.1 自然地理影响因素

关中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孕育古代文明的最佳场所,也是冷兵器时代最安全、最佳的生存场所,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因而分布有大量的古代帝王陵寝。

3.1.1 关中古代气候条件优越,为古代建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发现有水獐和竹鼠动物骨骼遗迹,水獐和竹鼠是亚热带动物,现在西安地区已经不存在这类动物了。关中生长竹子、梅树这样的亚热带植物,在《左传》和《诗经》中常有记载。汉武帝刘彻时,司马迁作《史记》,其中《货殖传》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橘、漆、竹皆为亚热带植物,可见关中一带有竹广泛分布。隋唐统一时期,长安可种柑、桔并能结果实,隋唐之后梅树在西安生长不好,因为温度降低,更不用说橘和柑了。从上可见隋唐之前,关中有亚热带气候特征,水热条件较之后相对优越,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为古代建都奠定了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

3.1.2 华夏始祖陵寝是呈散点状分布在关中北部地区,是生产力低下,被动适应当时自然环境的一种表现

从华夏始祖陵寝的分布位置上可以发现,早期文明多分布于偏关中盆地北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到周秦时期文明已完全推移到关中腹地及盆地南缘。早期文明时期,关中亚热带的环境既有充足的热量,也有足够适量的降水,为早期文明的孕育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其最主要的危害来自洪水,所以早期部落社会主要生活在地形起伏较大且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关中盆地北缘地区,如黄陵、合阳、白水山地丘陵,这主要是利于自然防洪。到周秦时期,生产力已大幅提高,工程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人工抗洪能力大大提高,已从被动适应进入主动适应自然灾害阶段,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关中盆地北缘走向平坦而且降水量增多的盆地中部。所以说,关中地区华夏始祖陵寝呈散点状分布在关中北部地区,是一种生产力低下,被动适应当时自然环境的一种表现。

3.1.3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冷兵器时代最佳生存场所

关中的自然条件优越,风调雨顺,不仅十分适宜旱作农作物生长,而且是冷兵器时代最佳生存场所。关中东为黄河天险,北、西、南均为陡峻山地,山地中大大小小的沟谷水流均流向关中盆地中部低凹地带,进而沉积形成相对平坦、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关中平原。山地中小沟及各类分水岭由于地形陡峻无法通行,形成交通上的天然屏障;大沟河流由于水量大,河谷下切作用强,沟谷相对开阔、平坦,形成了天然的交通通道,在剖面上多呈“V”字形峡谷地貌,人的通行能力相对较好,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要道,故形成道路的“关”。关中平原周围均为这种地形,故称为“关中”,其中最著名的是东、西、南、北四个交通关隘,即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样一个易守难攻,面积又大,水热条件好,适宜农作物生长,物产丰富之地,自然形成了中国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的风水宝地。从历史上来看,在关中盆地发生的大规模战争较少,战争主要发生在盆地外围及几个主要的战略要地——关口。如西周、秦、汉、隋、唐统一全国的主要战场都在关中盆地以外,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关中封闭的、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日军也未曾踏上这片土地,仅被轰炸过,作为大后方,关中为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而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战争,至今仍以戏曲、小说、故事形式被人们传诵。关中这种地理位置居中、封闭、易守难攻、面积大、水热条件好、物产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全国是十分独特的,是冷兵器时代封建王朝难得的最佳生存场所,故历史上多次建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一个王朝长治久安的天然栖息地,这也是关中古代帝王陵寝分布多的根本原因。

3.2 政治地理变迁的影响

帝王陵寝是古代政治中心——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风水多么理想之地,没有在王权的势力范围之内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政治地理中心迁移对帝王陵寝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秦王(公)大堡子山西垂陵园、雍城陵区、芷阳陵区、秦始皇陵的空间布局很好地反映秦人的政治中心是从其发祥地甘肃礼县即周时期周王朝西垂的中心区域向宝鸡风翔雍城、临潼栎阳城、咸阳城东迁移的历史痕迹。

3.3 经济地理影响因素

秦汉统一后,曾有大规模的移民,对关中人口分布影响较大,移民主要添置在都城咸阳与长安附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结果出现咸阳及其周边人口激增,造成秦始皇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进行人口疏散。西汉早期就实行陵邑之制。《汉书地理志》日:“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这种徙陵邑的方式使咸阳与长安附近成为关中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秦汉定都关中时期,关中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区域,治水活动强度大、频次高。秦代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实现了“自淠、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西汉开凿白渠、龙首渠、六辅渠、成国渠、灵轵渠、滓渠等灌溉渠系,同时有漕运输、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关中与京城邻近得到重点施行。

秦汉定都关中时期的咸阳、长安陵邑区是移民的集中分布地区,人口密度相对全国而言是最高的,对土地开发强度大,最为彻底,但因这一地区地处渭水两岸和泾渭交会处的狭长地带,范围相对狭窄,可满足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相对有限,出现大量的非农业人口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所以这一带也成为全国工商业而非农业的发达之区。

从上可见,人口增加加速了荒地开垦,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及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设增加了粮食产量,形成商业的繁荣,对都城及陵邑的建设及繁荣有着重大的影响。

帝王陵寝建筑规模与分布设计用心讲究程度最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的强盛程度。从关中古代陵寝分布与规模可以看出,统一王朝王陵寝较分裂割据政权王陵规模大得多,王朝早中期较初期与中晚期要大得多。唐代帝陵群较秦、汉帝陵群从规模、距京城远近、陪葬各方面来看要大得多。唐代帝陵选址最为讲究,充分利用了关中盆地北缘即北山山前石灰岩丘陵地形,形成依山傍势、气势恢宏各个唐王帝陵,以唐长安城为中心形成120度角的沿扇形形成绵延几十千米的唐代十八帝陵群,帝陵群距离皇城相对较远,每个陵园设计又十分讲究,分内外城廓,迁移大量的人口繁荣陵区周围人气,在以牲畜为动力的生产方式与交通工具背景下,唐陵建造的工作量与花费是十分巨大的,说明唐代经济情况整体上最好。从单个帝陵来看,昭陵、乾陵最为壮观,选址、设计最为用心讲究,陵园规模极其宏伟,乾陵神道700余米,是唐朝经济繁荣的一种表现,若与成都汉昭烈皇帝刘备的陵寝规模及区区十来米长的神道相比较,顿感陵园规模建设状况是当时社会经济现状最好的反映。王朝早中期较初期与晚期王陵规模要大,反映了王朝初期百废待兴,经济相对弱小,财力有限,王陵相对小,经发展与积累,中期财富激增,王陵相对大,晚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王陵相对又变小,同时也反映在其他方面,如帝陵石刻的艺术变化,这在唐帝陵上反映最生动。唐陵石刻通常分为三期:第一期(初唐献陵、昭陵),形制特大,风格雄健,组合尚未形成定制,石刻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但对其后影响甚巨。如:献陵四神门外置石虎,到乾陵之后易为石狮;昭陵六骏,嬗演为北神门外仗马三对。第二期(盛唐桥陵、乾陵、定陵),承袭前期形制大的特点,且种类和数量俱增,雕刻精湛,造型生动,组合基本形成定制。如神道上一般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兽、鸵鸟、仗马、翁仲及蕃酋像等。第三期(中、晚唐诸陵),形制趋于卑小,雕刻走向粗简,反映了唐王朝政治、经济窘困,显露了唐王朝江河日下之势。这些陵寝中的变化都是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生动表现。

3.4 文化地理影响

3.4.1 风水因素

“南方才子北方的将,咸阳塬上埋皇上”,渭河以北到北山山前是公认的风水宝地。其地势总体是向南倾斜,渭河横于南,北部总体上是东西走向的北山山体突兀在关中盆地北缘,挡住了冬季寒冷的西北风,黄土高原又是一个水汽源,向南吹的风在北山山前形成“离岸风”,在北山山前形成相对秦岭山前降雨少、气候干燥、地下水位低的环境。这种山之南、水之北皆为阳,并有深厚的黄土,从北山流出的河流萦绕其间,近则浅沟深壑,前望一带平川,黍苗离离,广原寂寂,衬出陵山主峰的高显,被后人视作选择最成功的风水宝地。在局部环境中,汉陵处在渭河以北,泾河以南狭长的分水岭——咸阳塬上,两河夹一塬,黄土深厚、地下水位低,土地肥沃、平坦,聚风聚气,人烟稠密。唐陵分布在北山山前丘陵地带,有的凿丘陵石灰岩而建墓穴,陵墓依山傍势,气势恢宏,自然破坏及土石方工作量少,节约钱财,也利用了石灰岩坚固不易开凿从而达到防盗目的,实际效应巨佳,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3.4.2 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在关中帝陵建筑中表现十分明显,它是封建思想和皇权最好的体现,具有威慑和巩固皇权的作用。如秦王(公)陵区大堡子山的陵墓、雍城陵区、芷阳陵区和始皇陵区都显示出秦人陵墓建设巨大,尤其是始皇陵规模极大,布局有序,陪葬甚丰,气势非凡,尽显皇家威严;汉阳陵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3.4.3 天人合一思想

乾陵开创并完善唐太宗发明的“依山为陵”建陵模式。乾陵陵区由一处黄土裙带地貌合围的三座石灰岩山峰组成,其最高峰为主峰梁山,山势雄伟挺拔。梁山南侧有两相对较低的次高峰,东西相对峙,其顶部各有土阙,形状如女子的乳房,当地人称为“乳峰山”,乾陵的修建就是利用了梁山这种独一无二的地形地貌特征及适当的人工垫高平毁补充,充分利用梁山的自然资源,将陵区雕塑成一副“女皇安卧图”立体景观。游者站在咸阳塬上远观,尤其是在乾陵东西两侧观望,乾陵就像一位仰天而卧的睡美人,其头微微抬起,胸部隆起,双乳突兀,长发向北像瀑布一样飘逸,安卧于苍穹之下,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也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最生动的表现。

4 结语

关中古代帝王陵寝的选址与分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自然地理环境是根本,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的形成。而关中古代帝王陵寝的分布、特征、礼制文化思想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的记录与反映。本文主要从地理科学角度对关中古代帝王陵寝的选址与分布进行分析探索,以期从不同维度挖掘和整理关中古代绚烂丰富的帝王陵寝文化及其遗产资源,有关观点和认识可能存在偏差与谬误,敬请批评指正!

①李世忠,杜忠潮.关中地区古代陵墓的类型、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51-58.

②王双怀.关中唐陵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1):63-66.

③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④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1.

⑤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0.

⑥王小茹,樊英峰.乾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⑦王德耀,郭玲霞,刘宇峰.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的文化因素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6):8-11.

猜你喜欢

帝陵咸阳帝王
水乡用“仙方”做了一道“帝王菜”
走,去抓帝王蟹
帝王计划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沐猴而冠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咸阳值雨
浅论西汉帝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