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骈文的发展与影响

2022-11-01沙显彤

今古文创 2022年32期
关键词:时期文体文学

◎沙显彤

(长春光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一、骈文的起源

(一)骈文的名称

“骈”字即“马并”有两马并架之意,引申为“从马,并声”,“二物并则为骈”等。骈文这一名称显然是结合了这种文体要求严格对偶,句式整齐的特点应运而生。然而“骈文”这一名称是在清朝才得以统一确立的,在此之前它先后被称为“今体”“时文”“四六文”“四六体”“俪体”“俪文”“骈偶”“骈俪”“骈体”等,它名称的转变过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观念以及对骈文的认识和态度。

(二)骈文的定义

尽管骈文发展时间长,内涵丰富,但对于骈文的概念和定义至今依然悬而未决。一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篇成熟的骈文作品是西晋陆机所做的《文赋》,在此之前对于骈文与辞赋、散文的界定非常模糊。在莫道才先生主编的《骈文观止》中对骈文进行了这样的概述“我们所称的骈文就是基本由对偶的修辞句子组成的文章。”而曹道衡先生则称骈文为“一般来说,骈文的特点是讲究对仗,句子的字数整齐,又要讲究平仄”。对于这一点,文体界定本身就具有大致与模糊的特点,我国古代的文体具有交互性。因此,并不能将《文赋》称为第一篇骈文,骈文的形成也并非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汉朝时期就出现了一种名叫“连珠”的文学样式,《史书》《汉书》论赞也多有骈俪化,在更早的先秦时期,一些文人表达思想的著作也已然开始刻意将句式骈化。在荀子的《劝学》中有“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等句,而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则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等句,二者都能充分说明骈文的诞生来自深厚的历史积淀。故骈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先秦时期,而所谓的用典、排比、藻饰、声律这些特征,都是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积累的审美选择,我们有理由把这些特征归为阶段性特征和附加特征,而最本质的特征则只是其文章本身的句式骈化。综上所述,可以把骈文定义为句式骈化的文章。

(三)骈文形成的原因

骈文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关,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在丽辞篇中提到:“支体必双,事不孤立”,他把骈文的形成归结于造化自然,自然中有了相对的事物,人在创作文章时就形成了骈化对偶的句式。其后,刘勰又举出了《尚书》中的句子,进一步说明了文辞是自然相对的。骈文的形成与我们民族的原始思维方式有直接联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着以己度物,万物共情的思想,这把文章中的意向赋予了生命,也就直接促进了主观表达。其次,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水平欠发达,这也赋予了原始思维大量的想象性,这些想象在骈文中顺利的幻化成了辞藻和意象。最后,在我国的原始思维中尤其注重和谐美与对称美,这些特点从我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与器具上便可略窥一二,骈文的产生与我国古代有这样的文化审美理念自然相通,这种文体恰好满足音律句式的和谐,也更加便于宣读。加之思想上的辩证观点以及儒释道等多种文化理念交相辉映,更是为骈文提供了可言之物。

二、骈文的发展

(一)骈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根据前文所述,骈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汉末继续酝酿,在西晋得以成熟,在南北朝时期备受推崇,在入宋后开始呈现衰势直至200年后的清朝才得以复兴。骈文之所以在西晋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西晋时期先进的文学观念和追新逐丽的社会风尚。在魏晋时期,文学开始脱离儒家的束缚,摒弃经史子集,注重无为精神和独立思想。许多著名的文人都热衷于骈文创作,使骈文蔚为大观,成就斐然。到了南北朝时期,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书信短扎,无一不以骈为主。再后来唐朝时期,骈文依然作为当时的公文出现,但由于日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兴起,骈文开始走向没落。在此之前,文学中一直强调的是“文”与“笔”相对应,文即辞藻语句,笔即所陈述的内容,而骈文一直被人们诟病为注重形式与唯美主义而不注重文章的表达和内容,自古文运动后骈文也就正式成为了与散文对应的文学样式。在经历第二次古文运动后,骈文彻底没落于文学舞台,被注重言之有物的策论所代替在日后元明二朝两百多年中鲜有出现。在后来骈文以明朝末年四六表繁盛为契机,在清代迎来了复兴,取得了杰出成就。

(二)骈文发展的两大高峰

骈文发展的两大高峰是魏晋六朝与清朝。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曾把六朝之骈文称为一代文学之代表,也正是在此时,文人门开始区分文学文章创作和非文学文章创作,他们把经史子集划分在文学创作之外,又在文学范围内区分出文与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骈文在当时成了纯粹的文学作品,强调艺术性,注重抒情,而排除其实用价值。这是骈文给后世留下重学尚才、绮丽华美,印象的直接原因,为日后骈文的审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时骈文创作极其繁荣,最有代表性的有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瘐信的《哀江南赋》等。在魏晋六朝的不同时期骈文审美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建安时期的骈文大都悲凉慷慨,两晋时期纵情山水,再到齐梁时期开始探讨爱情和两性关系,这些审美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但无论审美发生何种变化,在魏晋六朝时期,骈文的影响力有目共睹,是当时最受追捧的文学样式。骈文在当时备受追捧与社会动乱,士大夫阶级需要作品来抒发个性与精神自由有关,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他们开始产生消极避世的无为思想。这种无为思想促进了当时玄学的发展,而玄学的发展又进一步改变了社会价值取向和对文学形式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可以说汉魏六朝时期骈文迎来了第一次高峰。

在清朝正式统一全境,入主中原之后,各类创作者无法自主的生产和形成文学文体,这种尴尬的局面决定了清朝早期对于华夏历代文化以及文学样式的继承和攀附。从骈文来说,其极具汉语言特色注重用典和辞藻,因此极受推崇。而当时也有务实派效法唐宋文章同样在文坛激起浪花。总之,清朝早期由于民族文化大融合趋势,很多文学样式得以复兴,主要表现为六朝骈文和唐宋古文间的论争。骈文在清代真正迎来顶峰,是乾隆和嘉庆时期。在此前,骈文虽然能延续晚明时期的复兴态势,但依旧被许多士人所讥讽。在嘉庆乾隆时期,骈文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骈散交融成为普遍倾向,主要体现在文体独立意识增强和广为流传的校本和集本增多。例如当时皮锡瑞所编著的《师伏堂骈文二种》、王友亮所编著的《双佩斋骈体文集》等。骈文在当时得以复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体本身自足性和兼容性强,当时的各种文体都可以用骈文来创作,一些骈文创作者甚至有意与先前的古文创作者争席,唐宋古文开拓的理论领域和写法他们也用骈文来写。在后来的光绪至道光年间,骈文的影响力同样如日中天,骈文创作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以当时的江浙地区为代表,出现了一大批骈文创作者和骈文批评家,他们将骈文正式结束了有实无名的状态,“骈文”这一名称也正是此时诞生的。综上所述,可以说骈文在清代迎来了第二次高峰。

(三)近现代骈文发展

在清末民初,这个中国文言小说发展的最后阶段,骈文小说一时兴起。纵观整个文学发展史,用骈文创作小说的少之又少,民国之前仅仅有《游仙窟》《燕山外史》两部,但在民国时期,《玉梨魂》《枕亚启事》《兰闺恨》等知名骈文小说作品陆续刊登于《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等报刊。这些报刊也一步步成为骈文小说的发展阵地。骈体小说在当时蔚为大观,甚至一些其他文体的小说也深受骈文影响,出现骈俪化倾向,在行文叙事时也不时使用骈偶句式。

骈文小说在民初兴盛,与复兴古学,发扬国粹的文化主张有直接联系,虽然这种主张在日后被批评为“助长了复古主义逆流,放松了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但却为骈文的发展提供了土壤。骈文小说的发展与社会环境造成的文人心性有关,因废除科举、社会动荡等诸多原因,当时的文人大有一种报国无门,流离失所的惆怅,也就形成了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气质,骈文讲究辞藻用典,在表情达意上极尽纡徐曲折,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更能抒发苦闷和牢骚,自然就成了他们宣泄感情,表达自我的最佳选择。在庄逸云的专著《收官:中国文言小说的最后五十年》中特别指出了骈体小说在当时的受追捧的原因“之所以在民初突然复兴,除去大行其道的复古思潮之外,骈文小说的兴盛又与民初的社会心理、文人心性及骈文的文体特质有密切的关联,又与清代的骈文中兴有关,也与汉学的复兴不无关系。”

在现当代,骈文研究已然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出现了蒋祖怡、刘麟生、莫道才等一众名家,开始树立起科学的骈文史观。然而,由于日常使用的语言已经从文言文变成了现代汉语,不仅语法字词变化大,就连在韵节上也与平水韵差异极大。这就造成了在一段时间内骈文创作开始走向低迷。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区别于以往的骈文创作的流派——现代骈文派。现代骈文派在文章里融入了大量的现代词汇,以白话文为基础创作骈文作品。多年来,学界对现代骈文派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现代骈文派的作品不符合骈文的基本特点,也有人认为,现代骈文派激活了这种古老的文体。在今天,骈文创作者有网络论坛和专业网站两大阵地,作品层出不穷,比较知名的有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光明日报》所开辟的百城赋专栏、受到学界广泛推崇的大型文学期刊《中华辞赋》等。这些报刊都为现代骈文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与此同时,各地举办的骈文创作大赛也延伸和拓展了骈文创作的形式与格局。

三、骈文的影响以及存在的意义

(一)骈文的影响

后世的很多文章都有骈文的影子,其写作技巧经常被其他各类文学体裁所借用,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李商隐的《上河东公启》等。就连倡导古文运动,讥讽骈文因词害意的韩愈、柳宗元两人同样在艺术层面肯定骈文,作文时也时常借鉴其长处。除去散文外,骈文对诗歌和小说也多有影响,骈文的对偶和声韵等特征在唐初期被正式推广到七言歌行体中,成为风靡一时的“初唐体”,为格律诗的诞生奠定基础。在小说方面,骈文对其最大的影响就是促成了骈体小说的出现,如唐代张文成的小说《游仙窟》、清代小说《燕山外史》等。骈文对当代的歌词、散文等也多有影响,例子如张学友的《情人》中唱到“是缘是情是童真还是意外,有泪有汉有付出还有忍耐。”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等。这些作品在不知不觉的追求对仗和排比,这是骈文无形却有力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骈文作品也入选了中学教材,足见学习骈文作品对学生文学涵养的提升与帮助。

(二)骈文存在的意义

1.骈文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前文中已论述过时代背景对于骈文审美选择的影响,然而,大家同样可以通过骈文去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内涵,探究社会风尚以及形成原因。

骈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作为公文出现,尤其是“启、表”一类由下呈上的文书,书写的内容大都关于国家政务,因此骈文成了抒发文人抱负,记录国家重要理政内容的文体,被创作者极为珍视。

2.骈文能带来极高的创作成就感

在我国古代文体中,骈文因其崇雅尚丽,迁就句式,注重声律,讲究用典等特点最难修饰,因此,创作出优秀骈文作品能让创作者获得极高的文学成就感。具有代表性的骈文作品《滕王阁序》《北山移文》等,无不是极具美感的名篇。

3.骈文的价值

骈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最能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意义重大,影响到了诸如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的语言表述方式。可以说,骈文重构了中国文化的文体模式,并辐射到后来的文体模式中,对世界语言产生了影响。如碑、颂、序、赋等讲究声势铺排的文体,用骈文创作或者有骈俪倾向明显更具有优势和美感。

文学作品在注重实用的同时应该更注重艺术性,是否具有美感是作品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从古至今,在一切关于骈文的批评声中不难发现,所有的抨击无一例外都是针对骈文的实用性,却忽略了骈文本身是作为一种文学文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就连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只是批评骈文不便实用,却没有认识到骈文把美感赋予了本该只是 “应用”和载体的文字。

从质朴到文藻璀璨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诞生了骈文这种在形式美上取得重大成功的文体。有理由认为,骈文抽象的目的是为了在文学上更加直观,优秀的骈文作品只是有阅读门槛,却称不上因词害意。相反,大量的留白以及艺术修辞手法反而表达出了一般语言难以表达出的兴味。令阅读者更加直观的接触作者的灵魂深处,洞察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内涵。骈文超乎寻常的文字风格,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令更多种、更多元的文化形态、意识形态出现在各个时代,并不断丰富着民族文化的内涵,这是一味徒讲实用的文字永远无法做到的。

四、结语

在文学的范畴中,判断一篇作品、一类风格、一种文体的优劣要注重分析艺术性,结合内容与形式,更要结合内容与形式。骈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汉末继续酝酿,在西晋得以成熟,在南北朝时期备受推崇,在入宋后开始呈现衰势直至200年后的清朝才得以复兴。骈文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质是当时社会文化所产生的不同审美选择的反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得以发展,把只是 “应用”和载体的文字赋予了美感,并不断丰富着民族文化的内涵。

猜你喜欢

时期文体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另类文体巧谋篇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文学小说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