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管理理念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2022-11-01索罗丹
●索罗丹
学风是学生的治学之本、成才之基,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高校学风,是一所高校在治学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全体学生会自觉遵守并产生群体认同,是高校的隐形财富。高校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关系高校未来的发展速度、发展高度、发展规模及社会影响力。学生是学风建设的目标群体,高校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是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对象。而“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提出也为高校学风建设的推动方式和创新形式提供了根本遵循及管理方向。
一、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山东某理工大学为例,在持续推进学风建设,落实“三升三降”(提升深造率、就业率、出国率,降低作弊率、违纪率、挂科率),提升“五有”(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多个学院的考研率再创新高,集体考研成功的宿舍层出不穷。其中,体育学院2021年进行研究生深造的学生有27名,而在考研分数线不断刷新创高的2022年依然有35名学生考入理想学府,增长率达28.6%。这正是学院、学校重视学风建设,多措并举“狠抓学风”下取得的突出成绩。在优良学风的推动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学生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加大了学生的就业优势。随之而来,就业率稳步提升,彰显学校对学风建设的重视,对就业是最大民生的重视。当然,不可否认,学风建设任重道远,漫漫征途中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到位,学习态度不端正
“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思想使部分学生不愿在学习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且很多学生被灌输的思想是“考上大学就会有个光明的未来,大学很轻松,玩就行了”。结果进入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不一样,产生了心理落差,出现了对抗行为,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屡见不鲜,“三无”(无课本、无笔、无笔记)学生比例不低。有的学生因为入学前基础较差,家长包办专业,出现了听不懂、学不会、不愿学的恶性循环。甚至部分学生深陷自媒体平台不能自拔,只能保证出勤率,不能保证听课效果。
(二)全员育人理念贯彻执行不到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而大学的课堂出现了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个别任课老师“课程思政”理念淡漠,甚至缺失,往往局限于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不参与课堂管理,对不听讲的学生不教育、不批评、不理会。学生听与不听、学与不学、会与不会,与他们无关。有的老师脱离岗位需求,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没有针对当下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及时更新授课内容、转换授课方式;没有对标社会需求去传授知识,培训学生的上岗能力;只管课程“门前雪”,不管学生“岗上霜”。
(三)寝室管理不到位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体现学风、校风的重要阵地。公寓中有的学生刷新媒体等短视频,直至凌晨一两点钟;有的学生彻夜打游戏,白天逃课补觉;有的学生在宿舍进行网络直播,影响舍友学习及休息;更有甚者,极个别学生在宿舍内聚众打牌、喝酒。大学生公寓管理上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和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是难以落实。
(四)优良学风传承不到位
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突出表现在任课老师考试前划重点、提供考试提纲;学生期末考试考前突击背诵、靠瞬时记忆取得高分,甚至通宵赶工补作业;本科生综合测评的指标大部分是采用结果导向的量化指标;研究生仅仅依据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等,这都对学术研究和知识储备有很大的影响,对正常的学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当前大学生群体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冲击,各大企业发展低迷,就业岗位减少,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也影响了大学生看待社会的思维。一是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批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及滞留的往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市场饱和度高,对应聘人员的技能和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加之“0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安逸,眼高手低,技不如人又不愿从基层做起,只凭一纸文凭难以在社会立足;部分学生被“读书无用论”的消极思想充斥着头脑,不愿俯下身找工作。二是大学扩招后,招生比例较高,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跟上大学课程十分困难,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学校管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一是学校各部门间沟通衔接工作不到位。学校部门多,各司其职,在统筹协调上存在不足,“三全育人”理念贯彻不彻底,致使一些工作存在管理漏洞,学生钻空子。二是部分授课教师缺乏责任心,只教书、不育人。有些高校教师以完成授课为主,对于学生在干什么、想什么完全不知道,能够叫上学生名字的教师为数不多。三是辅导员人数较少。辅导员有大量的日常事务性的工作需要处理,缺少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疏于对学生进行培养、引导、教育、管理。
(三)家庭原因影响学生的学习作风
一是教育观念有偏差。许多家长认为大学不是一个教育阶段,而是教育的结束。学生考上大学后,家长完全放任了学生的学习,认为经历了紧张的高中生活,结束了残酷的考试排名,就应该在大学尽情放松,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传导给学生。二是教育方法有偏差。大部分家长在学生上大学之前是“事事管、时时管、处处管”,但在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就变成了“大撒把”,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三是教育管理手段过于单一,不能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一般的家庭教育在学生上大学前以高压为主,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目标。当学生实现这个目标之后,家长便失去了教育管理方向,严压变为了懈怠。
(四)自身原因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
一是大学生对“在大学学习不是唯一,但是最重要的”认识不够,没有确立明确且能长期坚持的目标。二是学习压力大,自我加压却仅限于胡思乱想,并未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进取行动。三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随波逐流,不懂辨别,从众思想严重。四是缺乏诚信意识,弄虚作假,考试作弊。
三、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全员发力参与管理,助推学风建设
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是学风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两支队伍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身体力行带动本班学习风气,增强集体凝聚力,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模范带动同学、帮助同学搞好班级建设。
辅导员要通过入学教育、升级教育、毕业教育等环环相扣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坚持一线工作法,经常进公寓、进课堂。辅导员(班级导师)早晨应进公寓检查有无睡懒觉旷课的学生;不定期抽查学生上课情况,严格手机入袋,制度约束全员到课认真听讲。同时,要下大功夫严肃考试纪律,考前要对学生进行诚信考试教育及违纪警示教育,组织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在考场张贴有关诚信考试的警示条幅,考试结束后严禁各种形式的跑分情况。加大杜绝作弊的宣传力度和对作弊学生的处分力度,以端正的考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建立。考试作弊者一经发现,须立刻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从严从快处理,决不姑息。
班级导师立足学生个体实际情况,为学有余力的优秀生提供拔高的平台,鼓励他们在科研、技能、“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等领域再进一步,增强自己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学风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学困生,班级要秉持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理念进行帮扶,做到“一生一策”。组建“学习提升双打组”,由学优生对学困生进行朋辈帮扶,过程管理,对面临降级、延毕、甚至退学的学困生实行“一生+一师一生”帮扶,即一名学困生配备一名教工党员以及一名优秀学生。
家校共育。辅导员要及时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交流,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现实表现如实告知学生家长,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期间的表现情况,与学生家长共同探讨分析学生成绩落后及表现消极的原因,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向学习优秀的学生家长发放喜报;对于一学期有两门及两门以上不及格的学生,发放《学业预警通知单》并电话告知家长。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邀请相关家长来校,面对面的交流研究学生下步的教育方式及培养方向。
(二)制订全过程学习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
一是在学生中开展目标教育。以目标为导向,用目标来督促,组织学生开展“两涯一规”“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大赛,号召学生分时间节点、分年级制定成长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之大的特点,认识专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规划“大学生涯”,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动态调整。二是推行党、团干部“成长之路”。选拔学习优秀、表现积极、责任心强,有上进心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并为其加入党、团组织创造条件。对学生干部不仅要重使用,更要重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成才意识、感恩意识、反哺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辐射带动作用,在学生学习的帮扶、转变上多下功夫,以点带面,优化班级学风。三是选树“学风建设”优秀典型。学院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制定严密的学风评比考核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位置,认清不足,找准方向。定期召开学风建设大会,加大对优秀学生和班级的表彰力度。以评奖评优为契机,选出一批学风建设的“先进班集体”“优秀寝室”和“先进个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比、赶、超”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群体共同进步。四是全程宣传,辐射带动。在相关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媒体平台开设“学风建设”专栏,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创新创业优秀个人、保研学生、各专业第一等成长事迹以推文或者小视频的形式进行宣传展示,或是开展线下交流分享会、沙龙等,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染学生,将先进典型的经验传授给更多学生,促使他们树立目标,掌握方法,真正学有所得。
(三)拓宽工作服务体系,全方位营造学习氛围
全方位育人指从多层维度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全覆盖,即强调教育应该通过高校内外、课上与课下、理论和实践、网络和线下等多方位、多维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多维同步、融会贯通、全面发展的育人大格局。学校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依托十大育人体系,全方位为学生发展营造积极氛围、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多听取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并整合采纳。
(四)严抓教风,教学联动促学风
教风与学风紧密相连,教学质量是学风建设最直观的反映。任课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和全员育人理念,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针对课堂学生的不良表现行为,任课教师要主动出击,加强上课秩序的管理,比如制止学生玩手机,上课期间手机必须入袋;同时,任课老师应精心备课、认真讲授,通过搜集整合各类相关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主动关注关心学习相对落后生和弱势群体。学校提供更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为学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打造“智慧课堂”,包括课堂考勤的智能化、学生抬头率的精准计算、启用更加客观有效的课程评价软件等,并将实时数据反馈给当堂课的老师和学生。
强化教学联动,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深入推进教考分离(即不同的老师负责教授课程和考试赋分),从而保证检验学习效果的真实性。让“水课”少起来,让“金课”多起来。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形成“课上学,课下练,考试验,持续改”的教学闭环,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他寄语青年学生“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学风建设是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优良学风应该成为长久之风而非一时之气,学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抓常抓长,常态化建设,久久为功,确保取得实效。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成才,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写下勇担责任使命的生动注脚;学校向社会输送更多人才,强化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从根本上促进学校更高更快更远发展。弘扬优良学风是高校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实现学校与学生双赢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