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宣怀前期仕途变迁因素研究

2022-11-01◎高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盛宣怀北洋人才

◎高 鑫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1)

盛宣怀于1870 年入李鸿章幕府,这是他一生有所作为的开始,在显露出才干后得到了李鸿章的信任,李鸿章也按照“办大事”“做高官”的路线培养他,盛宣怀也确实是按照这条路线发展的。1879 年暂署天津河间兵备道,当时只是为了救灾方便,1884 年任天津海关道,但是只有四个月的时间,这两次的职位都是署理,时间也比较短,无法看出明显的作为,对他取得中央官衔也没有什么帮助。真正成为正任官位并且有所作为,则是1886—1892 年任登莱青海关道兼烟台海关监督和1892—1896 年任天津海关道,任职地方官员的这十年里,盛宣怀政绩显著,为他官场上的大发迹奠定了基础,通过“办大事”而实现了“做高官”。

一、发展山东的内河航运

早在1885 年盛宣怀就倡议过设立小火轮航运公司,小火轮可以航行于内河,他这一设想是从收回中国之利权从而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出发的。他列举了小火轮的“五利”,说:“内地果设轮船,其船坚利,足以御盗,周流荒僻,足以弭盗,一利也;往还迅速,足以便行旅,二利也;征调灵捷,足以便军旅,三利也;练习海疆屿澳支流叉港,足以备水师之选,四利也;运载归总,不至走漏税厘,五利也。”

以上“五利”说明盛宣怀要设立小火轮航运公司的目的很明确,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而实现国家富强。自1886 年任登莱青海关道之初,他就开始了设立内河小火轮航运的实践,他禀请了李鸿章的支持希望顺利发展这一事业,他向李鸿章慷慨陈词,向他说明了在山东发展内河小火轮的有利条件,分析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说:“查东海各口,南与江苏盐城毗连,北与直隶盐沧毗连,所辖一千三百余里,大小海口一百余处,而水深七八尺可驶浅水大小轮者约有十余处。如掖县出草帽缏,岁约三四万包,皆由陆路盘山驼运,每包需运费京钱四千,间有民船海运,常虞倾覆,商民畏之。而距掖县三四十里,即有太平湾、虎头岸两口,可驶浅轮,若水脚每包一两,即可收银三四万两,其枣子、粉丝等物出口,洋布等物进口,每年水脚亦有数万两。”

盛宣怀对山东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天然优越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而且商品流通多,发展内河航运会更加方便货物流通,可使人民富裕起来。他举了草帽缏的例子,通过驼运进行运输,运费很高,如果使用内河运输可以减少运费,还可以便利其他商品的进出口。在李鸿章的帮助下,再加上盛宣怀周密的计划,内河小轮航运业很快在山东产生并发展起来。

内河小轮航运在山东发展起来之后,确实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便利了土货的出口,多出口一些土货便能多有一些银元流入国内,还可以方便土货抢占国外的市场,土货在国内的流通成本降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洋货的侵略。其次可以增加税收,内河航运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节省了流通时间,自然能运输更多的货物,税收也会随之增加,既利国又利民。同时也能利民便商,登莱青很多农民靠草帽缏维持生计,驼运运费过高,农民生活贫苦,发展内河航运便利了农民,也方便了商人。这些好处归于一点,也就是促进了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也得到了发展,经济发展起来也利于山东地区的民生。

盛宣怀在山东任职时,不仅发展起来了内河小火轮航运,也治理了山东的小清河。早在任登莱青海关道之前,盛宣怀就经常带着矿师来往烟台,也多次到山东省赈灾,对山东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小清河几乎年年成灾,他在山东办义赈时深受其危害,一上任他就开始计划疏浚小清河,从1889 年开始动员民工一起疏浚小清河,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耗费三年的时间,效果十分显著,从历城县开始到寿光县羊角沟入海口处结束,“成河道四百里”,积水从河道流入了海里,“使两岸田亩年受泛滥之灾者,悉变为膏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沿河地区的收成,农民深受其益,农民们富裕起来生活也得到改善,而河道疏浚之后,也促进了内河航运的发展。

二、总管华盛纺织总厂

在洋务企业中,轮船、电报、煤铁矿务、纺织算是四大支柱性民用工业,在19 世纪80 年代,盛宣怀已经基本上控制了轮船和电报,也掌握了部分煤铁矿务,唯独纺织业没有控制,纺织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行业,因此盛宣怀寻找机会控制纺织业。

1893 年10 月19 日,上海机器织布局突然失火了,织布局损失惨重,李鸿章不想放弃织布局,因为很重视与洋货的竞争,希望加紧恢复织布局,只有发展好中国的纺织业才能“华工有生机,华商亦沾余利”。李鸿章认为盛宣怀最适合进行恢复织布局的工作,盛宣怀尽管是受命于危难之间,却是很可能完成这一艰巨工作的,再加上当时纺织业的利润很可观,他办纺织厂的积极性很高。光绪十九年十月十九日,盛宣怀接奉恢复织布局的委札,前赴上海去处理工作,首先解决布局的前账,以往的官吏先顾官后顾商,盛宣怀一改惯例,不止归还官款,关于商款“酌量提还股本,虽不能完璧,想以五六成为度”摊派,他这种为商人考虑的做法十分有远见,在筹备新厂时,方便了招股工作,筹集资金效率很高。

处理完前账问题,便着手办新厂,盛宣怀命上海、宁波、苏州三处的绅商认购股份60 万两,也命其他洋行认购,他所控制的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挪补不足之数,不到两个月便有了两百万资金,仍然还有认购者前来,甚至到了限购股的程度。资金就绪之后,便开始具体建厂,为了体现商资商办,他提议改“局”为“厂”,称为“华盛纺织总厂”,另外在上海、宁波等地设立十个分厂。盛宣怀为总管,其余负责管银钱、管工作、管买卖的严作霖、沈廷栋、许春荣等人均称董事,股票由盛宣怀签字。纺织厂恢复速度很快,1894 年9 月16 日便投产,盛宣怀信心十足,说:“集股百万,第一年官利六厘,第二年起官利一分,余利先拨还正本。如镑价不落,三四年可拨本,则股票皆余利矣!”

盛宣怀接办恢复纺织厂的工作,从商民的利益出发,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因此成效显著。纺织厂不仅满足了民生日用所需,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洋商,中国自办纱厂保护了自身利权,与外国侵略者竞争维护了民族利益。在经营中,对于洋技术人员,他坚持只用技术绝不接受侵权。总管华盛纺织总厂使盛宣怀控制了纺织业,也就直接控制和经营了洋务运动中的四大民用企业,“办大事”的完成为“做高官”奠定了基础,为官场的大发迹也提供了条件。

三、创办北洋大学堂

1895 年秋,任天津海关道已有三年之久,在权力和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直隶总督王文韶批准之后,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大学堂,即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设立了头等四班、二等四班,“每班三十名,递年功夫长进,升至头班头等”。二等算是大学预科性质,头等才算是大学,学生主要学习理工科的知识,比如“天算、舆地、格致、制造、汽机、化矿诸学”,同时还要学习语言文字,这些相当于现在的公共必修课,除了公共课之外,将头等的30 名又分为“律例、矿务、制造”三个课科目,为了培养专门的人才。在头等学堂里还有五门专业科目,不仅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工程学要学习测绘测量、开洞挖地、桥梁房顶等实践课程; 电学要学习电房演试、电报电话等实践性课程; 矿务学则学习矿务房演试、电报等实践课程;机器学学绘机器图、机器房演试课程等。这也展现了盛宣怀独特的教育思想,不只是系统的进行理论学习,也很注重学员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的过程中,制订了两条规则,一是不许躐等,躐等就是越级,在北洋大学堂之前中国也有学生接触并学习西学,但学习效果并不显著,他认为之前学西学的学生成绩并不显著的缘由之一,便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只是粗略的学习了一些皮毛知识,所以北洋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容紊乱”,必须坚持到完成学业计划,而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语言文字只是工具,必须学习专门的科学技术,盛宣怀之所以有这个观点,是吸取了京师同文馆只注重语言文字学习的教训,在实践中发现只学语言文字并没有什么用途。在他调离天津海关道之后,继任者李少东请将60 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三国文字时,盛宣怀直接阻止,他认为李少东“殆误会此堂仅学文字,不知内有分类专门工夫”,李少东并没有真正理解北洋大学堂的宗旨,学校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仅学文字,如果按照李少东说的那样做,将“为小失大,弊莫甚焉”,说明盛宣怀还是更加注重学习专门技术,而不只是学语言文字。

1897 年,北洋铁路学堂合并于北洋大学堂,又增加了铁路科目,派“王道修植兼管”。盛宣怀指出,北洋大学堂所培养的专门的人才,“以后每年每类仅得数名,正恐不敷派用,时势需才如此需急,讵可一误再误!铁路学生同是英文,宣尚不肯假借,以损大学,况改习他国文字便须另聘他国教习。此堂隳废,即在目前,为天下笑!”这些话并没有夸张,人才“躐等”或“他骛”,确实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甚至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损害,盛宣怀正是在实业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对培养人才有自身独特的认识,在培养人才的教育实践中走上了正规道路。

盛宣怀的办学思想,是超出时代的。在北洋大学堂之前,中国的学校教育长期以大一统为设学方式,与近代教育学中的分级分班教学几乎是不沾边,但是盛宣怀从中外人才的差异中,意识到了西方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也就萌发出了分级分班的办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北洋大学堂中呈现出来了。北洋大学堂是中国分级分班教学的开端,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中国教育的革新,也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不得不说北洋大学堂的创办有非凡的意义。

四、接办汉阳铁厂

盛宣怀于1896 年5 月接办汉阳铁厂,当时他已经掌握了轮船、电报、矿务和纺织等重要企业,但没有掌握钢铁工业,经济基础并不是完全牢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钢铁工业又至关重要,是发展其他工业的基础,没有它就没法发展机器制造业、军火工业、运输业等等,所以必须要掌握住钢铁工业。19 世纪90 年代初,清政府建成汉阳钢铁联合工业,负责采煤、采铁和冶炼,并且号称东亚第一,1896 年交给盛宣怀接办,一方面展现了清政府对盛宣怀极大的信任,另一方面又为盛宣怀的官场升迁创造了条件。

从19 世纪70 年代后期,盛宣怀就很注重钢铁工业,他是洋务派中第一个创建铁厂发展钢铁工业的人,虽然他所创办的湖北煤铁矿务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依然念念不忘煤铁矿务工业,在张之洞准备创办汉阳铁厂的前一年,也就是1888 年,盛宣怀已经进行了准备工作希望发展钢铁工业。从1889 年宣怀听说张之洞要办汉阳铁厂时,就十分关心这一事情,他还拟定了一个章程。这个章程分别上给李鸿章、张之洞,分责成、择地、筹本、储料四部分,重点在于希望商股商办,这一想法与张之洞意见相左,张之洞希望官本官办。除了官办还是商办的问题,两人在选址上也有分歧,张之洞主张将铁厂设于大别山下的汉阳,盛宣怀认为汉阳距离原料、燃料产地太远,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且“必不能敌洋料”。两人意见不同之处很多,盛宣怀退出了铁厂的筹建工作,这更加促使他处心积虑地想要谋得汉阳铁厂并负责经营了。1896 年,张之洞“心力交困”无法再办下去,只能交商承办,盛宣怀极力争取自己接办汉阳铁厂,并且反对招洋商,经历很多周折之后,张之洞做出了交由盛宣怀承办的决定。

盛宣怀确实是接办汉阳铁厂的最佳人选,他在接到札委之后十天,1896 年5 月23 日正式接办。他已经看出铁厂中的关键问题,首先是煤炭资源短缺,上任之后他不断去往江西、湖南等地去寻找煤矿,希望做到不购洋煤,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他认为如果不解决煤源,便“必致厂购洋焦,路购洋轨”,这就违背了办厂的初衷。第二个便是市场销路问题,把与洋商竞争放在首位,要与洋商争利,铁厂的市场销路主要是靠铁路钢轨归厂制造,他在接手之前就告诉张之洞钢轨必须归厂制造,也多次向上级和社会呼吁,造路轨与汉阳铁厂的成败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是人才问题,从选购原料、燃料到生产再到销售,每个环节都需要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盛宣怀在经办洋务中早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没有可靠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谈,之前汉阳铁厂的高级技工都是洋人,洋人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其中也有滥竽充数之人,他把人才问题看为整顿铁厂最难的问题。于是,他派自己最得力的帮手—郑观应为汉阳铁厂总办,郑观应很多见地与盛宣怀一致,他也抓紧寻煤炭、拓销路、找人才,这些都是铁厂的要害问题,所以整顿颇有成效。

经过努力之后,汉阳铁厂的发展有了成效。煤炭来源问题解决了,平时煤炭供应不断,销路问题也解决了,盛宣怀担任铁路督办,郑观应兼粤汉铁路董事,产销便不再是问题,关于人才问题,盛宣怀一方面自己培养人才一方面甄别洋匠之后进行淘汰,只留下必不可少的洋技术人员。自从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之前的难题都被解决,铁厂真正做到了从原料、燃料、生产、销售等过程都达到了现代企业的标准。

五、结语

盛宣怀的通过“做大事”步入仕途,从而实现“做高官”,在做上大官之后,再去做更大的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之人在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他既实现了个人的志向,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陈夔龙评价他说:“所治皆未有故事非素习者。”他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和发展工矿产业,创办教育事业,发展工商业,做出了很多实绩,从“做事”走向“做官”之路,最终实现了在官场上的大发迹。

①原名中西学堂,盛宣怀一直称其为北洋大学堂,有时也称北洋公学。

猜你喜欢

盛宣怀北洋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走错了路,起步即是末路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新北洋打印未来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债务关系之双向考察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