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鉴赏判断看《判断力批判》的联结作用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研究

2022-11-01路静逸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知性判断力艺术美

◎路静逸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一、《判断力批判》真的是“桥梁”吗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的批判哲学的最后一本,标志着批判哲学得到完成。大家经常认为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是为了弥合知性和理性之间的鸿沟。难以否认这是康德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但是在这个难题之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康德在给来因霍尔德的信中写到他找到了一种新的先天原则,这是在此之前他认为不能发现的。因为人的心灵具有三种能力,分别是认识能力、快乐与不快乐的感觉和欲望能力,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找到了认识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找到了欲望能力的先天原则,快乐和不快乐的感觉的先天原则也在《判断力批判》中被指出了。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的另一层意图也在1790 年出版的第一版序言中提到了,即判断力的正确运用十分必要,当时流行的“健全知性”一词所指的就是判断力的正确运用。判断力本身是一种认识能力,因此在运用知性和理性之时,都涉及了判断力,如果对判断力没有一个批判,那么康德的哲学体系也将是不完整的。一方面是人的心灵的三种能力的发现,另一方面是认识能力的秩序的要求,这两点构成了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的动机和基础。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1790 年发表。在此之前,他已经写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但是他发现在“作为感官之物的自然概念领地和作为超感官之物的自由概念领地之间固定下来一道不可估量的鸿沟”。《判断力批判》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李泽厚先生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中认为:“《判断力批判》作为认识论与伦理学的桥梁,是康德哲学的终结点”。不少学者对《判断力批判》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但是“桥梁”的比喻真的恰当吗?“桥梁”的比喻暗含着《判断力批判》所包含的内容与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处于同一层面同一高度。康德本人也从未用“桥梁”来比喻《判断力批判》所起到的作用。他反倒是说过“就此而言,从一个领地向另一个领地架起一座桥梁是不可能的。”在他随后提出的另一条解决思路中也从未提到过“桥梁”的比喻。

或许从这一句里人们能更清晰得看出判断力所起到的作用:“判断力通过其按照自然界可能的特殊规律评判自然界的先天原则,而使自然的超感性基底(不论是我们之中的还是我们之外的)获得了以智性能力来规定的可能性。”智性能力是包括知性和理性的。所以说到底《判断力批判》是找到了使前两个批判成立的可能性,或者说为他们奠定了基础。康德也曾写道:“审美判断力却对其对象的认识毫无贡献……这样的批判是一切哲学的入门。”因此“桥梁”的比喻可能不合适。但是这里并不是否认了判断力联结知性和理性的作用,而是认为大家需要重新理解这个联结是如何实现的。康德将审美判断分成了对美的判断和对崇高的判断,本文只讨论对美的判断。本文通过理清《判断力批判》中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来阐明审美判断是如何完成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的。

二、纯粹鉴赏判断的结构: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

在《判断力批判》中,鉴赏判断特指对美的判断。鉴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康德将它作为共通感的一种。在第一章中,康德对鉴赏做出了两个定义:一是,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二是,鉴赏是与想象力的自由合规律性相关的对一个对象的评判能力。第一个定义仅仅划定了鉴赏判断的范围,而第二个定义对大家分析鉴赏判断的内部结构更有帮助。

在解释鉴赏判断之前,有必要对《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判断力的阐释进行回顾。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关于判断力的阐释都是关于规定性判断力的,他在这里所建立的有关判断力的先验学说是为了指出纯粹知性概念如何能够应用于现象之上,因为在现象中大家不能直接直观出例如因果性一类的概念。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先验的图型表象。德勒兹对“图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括:“图型是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本身与范畴相一致的时空规定性”“是一种时空关系”“体现了或实现了概念关系”“是知性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条件。”正是因为时间作为一种先天直观的能力,一方面是和纯粹知性概念同质的,另一方面一切经验性的杂多表象中都包含有时间概念,因而又是和现象同质的。所以图型本身既是感性的,又是智性的,因此通过图型,才能将纯粹知性概念应用于现象之上。图型是想象力的综合的产物。可以看出在规定性判断力中,知性概念是被给出的,概念的图型是确定的,想象力的综合产生现象的图型,从而做出判断。做出一个规定性判断所使用的规则是被纯粹知性概念给定的。

从康德的阐释来看,鉴赏判断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协调一致。鉴赏判断同逻辑判断一样拥有普遍必然性,但是鉴赏判断不能将表象归摄到一个概念之下,因此它所拥有的普遍必然性只是一种主观的普遍必然性,鉴赏判断也仅仅是建立在判断的主观形式的条件上。一个判断的成立要求了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知性会给出概念,想象力进行图型化。在鉴赏判断中知性的概念是未规定的,想象力“没有概念而图型化”因而是自由的。因此鉴赏判断只能建立在一种感觉之上,这种感觉是在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和知性的合规律性相互激活之下而产生的,是一种愉悦。这种愉悦同时也表明了感性对象的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鉴赏判断的主观的普遍必然性所要求的感觉的可传达性也是建立在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鉴赏力可以作为一种共通感。

在鉴赏判断中,想象力是自由的,从形式的角度反思某个独特的客体,是“作为可能直观的任意形式的创造者”。因此想象力变成了自发性的和生产性的。这也就成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起源。

三、对自然美的兴趣是善良灵魂的特征

在做出一个纯粹的鉴赏判断之后,判断被允许与兴趣结合在一起。这个兴趣可以是经验性的,也可以是智性的。美的经验性的兴趣是与在社会中的人类本性所固有的爱好即社交性相关的。美的智性的兴趣指的是与道德的兴趣相关的。自然美和艺术美都属于第二种。

自然美是观赏者在观赏自然时对自然美怀有的一种直接的兴趣,他所喜欢的不仅仅是某物的形式,也包括某物的存有。相比于艺术美,自然美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性,这也是自然美比艺术美更优越的表现。对自然美的观赏应该是怎样一个过程?首先应该存在的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质料比如颜色、声音,在他们的诱发下,想象力对其形式进行反思,进而与未规定的知性概念相协调,两者进入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完成一个纯粹的鉴赏判断。在完成了纯粹的鉴赏判断之后,大家感到了一种愉悦。但是对自然美的观赏还未结束,在纯粹的鉴赏判断之后还进行了一种智性的判断,即一种道德判断,这种判断的能力“即为实践准则的单纯形式(就其由自己具有为自己普遍立法的资格而言)规定某种先天的愉悦的能力”,这种判断产生的愉快叫作道德情感的愉快和不愉快。这两种判断十分相似,区别仅在于前一种判断不依赖于任何概念而后一种判断依赖于概念。

人们之所以在纯粹鉴赏判断之后还能做出一种智性的判断是因为理念也具有客观实在性,理念在大自然中给人们提供了暗示,人们在某些事物身上发现了这种暗示,或者说是反思到了这种暗示。理性在道德情感中也对理念有直接的兴趣,所以理性会对大自然的美的表现怀有兴趣。但是智性判断的出现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对自然美进行观赏的人事先在内心中存在一种有利于道德情感的内心情调,因此康德说:“谁对自然的美感到直接的兴趣,我们在他那里就有理由至少去猜测一种对善良道德意向的素质。”在自然身上发现理性的理念被康德称为对美的形式的密码的“破译”。人们看到百合花的白颜色时会想到纯洁的理念,红色会让人们想到崇高,橙色让人们想到勇气,紫色会让人们想到温柔,都是由此引起的。这也被称为自然中的象征主义。

在上述过程中,产生了两个后果:“知性本身经历了其概念以一种无限的方式的拓展;想象力从仍然囿于图型化的知性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能够自由地反思形式。”康德证明了鉴赏作为一种共通感,不仅仅是被假定的,而是通过美的智性的兴趣而被激发和产生的。美的智性的兴趣也证明了想象力、知性和理性的超感性的统一性。这种超感性的统一性在此之前都是被假定的。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都是其中一种能力进行立法,其他能力服从于立法者,这实际上就要求了一种想象力、知性和理性之间的自由和谐,直到《判断力批判》这一点才被证实了,这也是实现《判断力批判》的联结和过渡作用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个证明之前的康德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可能会白费。

四、美的艺术是模仿自然的艺术

在对自然美的观赏中,只有当人们认为我们观赏的事物为自然时,对美的智性的兴趣才会产生。如果发现被人欺骗了,所观赏的并非真正的自然,而是艺术,这种兴趣就消失了。因此艺术只有当它仿佛是自然时,才是美的,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康德没有明确地定义艺术。但是他说我们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把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行的生产,称之为艺术。一件艺术品必须是一件人的作品。艺术与科学相区别还必须是那种即使大家知道但还不立刻去做的熟巧的事。艺术与手艺相区别必须是自由的没有强制性的,但是这种强制性并不包含艺术本身应当遵守的规则。康德认为没有规则,艺术就会枯萎。

在诸多的艺术的分类中,美的艺术是以愉快的情感作为直接的意图的,这种愉快并非以感官的单纯享受为目的,而是一种反思的愉快。它同时又与某个可能知识的对象相适合。当人们对美的艺术进行观赏时,必须意识到它是艺术,而非自然,但同时它又必须好似是一个自然的产物。康德的名言:“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起来它却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康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要产生出某物的意图,如果这个意图伴随有某种感官感觉或者针对某一个确定的概念,那么这个艺术就是机械的艺术而非美的艺术。那么一个艺术品如何显得像是自然呢?康德的回答是遵守规则但不刻板,大意就像《沧浪诗话》中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规则从哪里来?康德的回答是天才。“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禀赋)。”康德用审美理念的能力来解释天才。审美理念和理性理念相对立。审美理念是“按照各种知识相互间(想象力和知性间)协和一致的单纯主观原则而与一个直观相关”。理性理念是一个不能有任何直观与之相适合的概念,审美理念是一个无与之相适应的概念的直观。

我们不得不对审美理念继续追问,审美理念到底表现出来一种什么能力?起重要作用的还是想象力,想象力作为生产性的认识能力,当它面对自然提供给它的材料的时候,它能够摆脱联想律的束缚,将材料加工成某种胜过自然界的东西。想象力的这样一种表象就是审美理念。审美理念在努力追求超出经验世界而存在的东西,“因而试图接近于对理性概念(智性的理念)的某种体现,这就给他们带来了某种客观实在性的外表”。如果将这个表象配备一个概念,尽管表象和概念并不是十分相符,这个概念将得到无限制的扩展,面对这一概念,人们将能够领会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创世是一个理性理念,当人们面对蛋的时候,想象力作为生产性的认识能力发挥了作用,将其与创世联系起来,仿效理性的推理能力,完成了一个创世的过程。有关蛋的创世神话有很多,比如盘古创世和纳西族的《崇般图》。这样一种能力就是审美理念的能力。想象力的表象表现为神话而成为审美理念。所以以后当我们再想到蛋的时候就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

天才通过对审美理念的能力的运用为艺术提供典范,确立规则。而对天才来说,“美的艺术就自然界通过天才为它提供规则而言,就是模仿”。因此美的艺术也是模仿自然界的艺术。天才为艺术提供规则但是这个规则并不是随意的,它也需要经过鉴赏力的检验。鉴赏力是将艺术批判为美的艺术的绕不开的条件,如果在一件艺术品中,这两种特性发生矛盾的话,那我们宁可舍弃天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1.自然美和艺术美都以鉴赏为前提条件,没有鉴赏就没有美的存在。同时鉴赏力作为一种共通感,也保证了判断的可传达性。2.自然美是观赏者对自然产生一种直接的兴趣,而艺术美则只有当其看起来像是自然时才引起一种兴趣。但是只要这种兴趣产生了,就带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善良灵魂的特征。在对自然美的观赏中只要求了鉴赏力的存在,但是在美的艺术的创作中还要求了天才的存在,天才在艺术中创造了另一个自然。因此自然美和艺术美说到底都是对自然的兴趣,自然美是直接的,艺术美是间接的。3.自然美和艺术美都表现了一种象征主义。在自然美中,想象力对表现于自然中的理性理念的密码进行破译。在艺术美中,审美理念作为想象力的表象努力地接近理性理念。4.自然美和艺术美对理性理念的这种表现证明了想象力、知性和理性的超感性的统一性,正是这种统一性的存在,康德对认识能力所做的其他批判才有可能。

猜你喜欢

知性判断力艺术美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枫叶知秋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知性优雅
“知”情知性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易错题分类解析
环境会影响判断力
镜子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