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2022-11-01田金龙

名家名作 2022年11期
关键词:汉英语体礼貌

田金龙

一、引言

汉英两种语言的委婉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到底有什么不同?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中西方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从研究委婉语的定义、分类,或从跨文化方向解读委婉语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从社会语言学、传统修辞学、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本文汉语语料来源为《汉语委婉语词典》和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英语语料来源为《英语委婉语词典》和英语国家语料库。

二、死亡委婉语的界定

古往今来,“死亡”都是一个隐讳的话题,但“死亡”一词却时常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没有人愿意直面这个词,于是人们创造了许多与死亡有关的替代语。在英语里有关死亡的代用语有400 多种,如 go to a better world,depart,sleep,be with God 等。同时,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也是多种多样的,曾有学者统计,“死亡”的近义词或者同义词的数量在480 个左右。那么如何定义死亡委婉语呢?专家是这样定义死亡委婉语的:在语境的制约下,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趋吉避凶的心理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直接说出本意, 会选择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等。

死亡委婉语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照束定芳先生在《委婉语研究:回归与前瞻》中的表述 :“狭义的委婉语是委婉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的,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词或短语。”广义的委婉语是指“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如否定、时态、语态),或是话语手段(如篇章等)临时构建起来具有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笔者认为狭义的死亡委婉语包括固定下来的,涉及人类“死亡”的词或短语,如“去世”“见马克思”等,而广义的死亡委婉语是指那些运用各种语言或言语手段生成固定的或临时生成的死亡委婉语。

三、汉英死亡委婉语的分类

汉英两种语言中死亡委婉语数量大,种类多,本文将从死亡委婉语的涉及对象、有无标记和色彩义三个角度对汉英死亡委婉语进行分析。

(一)涉及对象

从涉及对象来看,死亡委婉语所涉及对象不同,说法也就不同,具体是由社会身份、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决定的。

1.与社会身份有关的死亡委婉语

在汉语中,关于死亡的描述根据死者的社会身份有严格的区分。如在古代汉语中,用崩、薨、卒、不禄分别指皇帝、诸侯、大夫、士的“死亡”,而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直接用“死”来表达。在现代汉语中,死亡委婉语也存在相同的现象,如用“陨落”婉指一些著名人士之死,但平常人则用就木、过世。

在英语中,关于死亡委婉语,没有明确的社会等级之分,但也存在身份的不同表达,如对于表达军人悲壮惨烈的“死亡”,常用to be written,to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 等,而对于平常人,则用sleep the final sleep,pass away 等表达。

2.与年龄有关的死亡委婉语

汉语中与年龄有关的死亡委婉语的分类较为详细,如夭、夭折、殇、辞世分别指少壮之死、幼儿之死、未满20 岁的人之死、老年人之死。而在英语中较为笼统,如to come to an untimely end 既表示婴幼儿之死,也表示非正常的死亡。

3.与性别有关的死亡委婉语

在汉语中,死亡委婉语与性别也有密切的关系,如香消玉碎、玉碎珠沉、蕙损兰摧等婉指少女之死,英年早逝、天不假年等婉指男性青年之死。然而在英语中,却没有像汉语因性别之差而选择不同的死亡委婉语一说。

4.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死亡委婉语

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死亡委婉语的表述大不相同。如汉语中,信仰佛教的人一般用涅槃、归寂、殉教等,而道教则用上仙、仙逝、跨鹤、羽化等。在英语中,与此方面相关的死亡委婉语的用法通常与基督教相关,如go to heaven,into higher sphere,rest in Abraham’s bosom,to go to Nirvana 等。

(二)有无标记

1.有标记的死亡委婉语

汉语中,只要其构成成分中有“死亡”之义就属于这一类别。如汉语中的“归天、归土、作古、弃背、薨谢”等。英语中“sleep”除了具有“睡觉”之义,还具有“死亡”之义,因此在英语中只要其组成成分中包含“sleep”这一构成要素,那它就属于有标记的死亡委婉语,如sleep the sleep that knows no waking,sleep the final sleep 等。

2.无标记的死亡委婉语

无标记的死亡委婉语是其构成要素不具有“死亡”之义。但在具体的话语语境中有了表达“死亡”之义。如汉语中用停止思想、永远睡着、朝露来表达死亡,从本义来看,它们并不具有“死亡”之义,但是从语用学角度来看,具体的话语语境给它们赋予了“死亡”之义,成为死亡的委婉表达。英语也存在无标志的死亡委婉语,如be no more,finish off,gather home 等。

综上所述,有无标记是依据其构成成分是否具有“死亡”之义,只要有其中一个语素具有“死亡”之义,它就属于有标记的死亡委婉语,若没有,则属于无标记的死亡委婉语。

(三)色彩义

词的色彩义,在语言运用当中至关重要。本节将从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对汉英死亡委婉语进行分类描述。

1.感情色彩

死亡委婉语是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为了避免表达过于直接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人们在使用中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表现对死者的情感。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褒义的死亡委婉语,常用于亲人、朋友、受人尊敬的人等,表现出对死者的不舍,如长眠、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或lay down one’s life,to make the ultimate,last sacrifice 等。表贬义的死亡委婉语通常表明说话者对其表现出厌恶、贬斥的感情。如翘辫子、咽气、伸腿或be done for,kick the bucket,drop off the hooks 等。

2.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因某个词在某个语体中经常出现而形成的。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依据语体色彩可以分为书面语色彩、口语色彩、通用色彩三种类别。书面语色彩的死亡委婉语,用于正式的、特定的场合,如国恤、陨落、殉职等;口语色彩的死亡委婉语通俗易懂,如走了、离开了、吹灯、翘辫子等;通用的死亡委婉语,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界限不明确,二者都可以使用,如长眠、牺牲、安息等。

由以上研究得知,相比汉语来说,英语中死亡委婉语没有明确语体色彩的区别。

四、汉英死亡委婉语的表现手段

运用死亡委婉语是为了避免直接、难堪的交际,因此,汉英死亡委婉语主要通过隐喻、迂回陈述、借代等表现手段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一)隐喻

“死亡”在中西方都是最典型和普遍的禁忌,汉英死亡委婉语的隐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死亡是休息,如安息、安眠或to be at rest,to have found rest 等;二是死亡是结束,如亡故、没了或to end,to be cut off 等;三是死亡是放弃,如逝世、弃朝或to be gone,to pass away 等。

(二)迂回陈述

迂回陈述是指说话者不直接陈述事件的真实状况,而是在思想或表达上采用绕圈子的方法进行描述,减轻人们听到后的不适感。英语中这类委婉语有to fire one’s last shot,to slop one’s cable 等。汉语中这类委婉语也很多,如老了、走了等。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如英语中to do the croak act,to drop the curtain 等都是通过一些与职业相关的习语来表达死亡。汉语中,用“木头”指的便是人们不愿提及的“棺材”等。

五、汉英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原则

汉英两种语言中,死亡委婉语数量多,在言语交际中起到避讳、礼貌的语用功能,对汉英死亡委婉语中体现的语用原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

(一)动听原则

动听原则是指说话者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选择可以表达美好意义,引起美好联想的词语。汉英死亡委婉语中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如走完了生命的旅程、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或to be on vacation,shuffle off one mortal coil 等。

(二)模糊语言

布朗和列文森指出,使用模糊语言是使交际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手段。汉英死亡委婉语中存在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在不方便表达死亡时,用老了、走了或to return to dust,to pass over to the great beyond 等来代替,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礼貌原则

本文选取利奇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礼貌原则分别对汉英两种语言的死亡委婉语进行描写分析。

1.汉语死亡委婉语的礼貌原则

顾曰国先生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效仿利奇的礼貌原则,总结出带有中国特色的言语行为礼貌规范,汉语死亡委婉语中所体现的礼貌原则包括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和文雅准则。

(1)贬己尊人准则

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特点之一,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故从古至今在死亡委婉语中也被频繁使用。如《史记·田叔列传》中,赵王对刘邦说:“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赵王在刘邦面前说到死时,虽选用“虫出”贬低自己,但达到了其交际目的。

(2)称呼准则

称呼准则在某种程度上仍体现着上下有义、贵贱有分的传统观念,汉语死亡委婉语在使用上体现了这一准则。如《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分别用崩、薨、卒、不禄、死表达皇帝、诸侯、大夫、士和老百姓的“死”,体现了不同死者的身份。现代汉语中,用陨落、逝世婉指对国家有贡献、重要人物之死,也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称呼准则。

(3)文雅准则

汉语追求文雅准则,推崇彬彬有礼。汉语死亡委婉语也体现了这一准则,如用“东府蓉大奶奶没了”“人已辞世”等表述死亡,体现出说话者的行为礼貌,遵守了文雅准则。

2.英语死亡委婉语的礼貌原则

根据利奇的礼貌原则,英语死亡委婉语中所体现的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同情准则和得体准则。

(1)同情准则

同情准则是指在交际的过程中,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在英国,将犯人吊在白杨树上实施绞刑,为了表达对他们的同情,便使用一些与白杨树有关的词语委婉表达,如to be a cottonwood blossom,to decorate a cottonwood等。

(2)得体准则

得体准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尽量让对方多受益。如,英语中将人死后称为to be came a landowner,go to heaven等,这些死亡委婉语礼貌程度高,表达了一些美好的祝愿,遵守了得体准则。

六、结语

“死亡”委婉语是民族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心理历程等因素长期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现象。中西方文化差异使汉英“死亡”委婉语有相似和相异之处。通过观察对比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影响因素后,可以看出死亡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汉英死亡委婉语的分类、表现手段和语用原则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汉英死亡委婉语的共性和差异,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从而更加恰当地使用死亡委婉语。

猜你喜欢

汉英语体礼貌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NP之AP”的语体机制及互动关系分析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王汉英的诗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从汉英差别看汉英科技翻译中主语选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