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幸福观比较研究

2022-11-01郭黎姿

名家名作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城邦幸福观亚里士多德

郭黎姿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伦理学对人类社会做出了伟大贡献。亚里士多德早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就对幸福进行了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实现人生幸福的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手段,真正的幸福是人对道德生活的目的性追求,他从通过道德实现人生幸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德性幸福观。

(一)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无论是技术、规划、实践还是选择都是将某种善作为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都有它的目的,因此每种行为的价值都要从目的中得以实现,而这个目的又需要从下一个目的中获得,这种循环往复的结果是存在一个尽头,这个尽头或者说最终目的也被称作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可以说是终极的善,这种终极的善使得生活变得愉快。而亚里士多德在对最终目的与最终的善的描述中,指出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幸福才是人们的最终追求的目标。当论证到幸福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选择幸福仅仅是因为幸福本身,而不是因为其他事物,可以说幸福是人们从事所有行为的目的。

(二)幸福是与德性紧密相连的现实活动

亚里士多德在明确了幸福才是人间最高境界的真善之后也开始意识到了对人类幸福的目的分析只是一个形式层面上的东西,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做论证是不充分的,于是他又对幸福进行了功能性分析。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追求一种合乎灵魂又合乎个人德性标准的道德现实活动,他指出人没有灵魂和品德就永远没有幸福,一个人如果连德性也没有,即使他有再多的钱、再多的权力、再多的荣誉,也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德性要求人们在行动中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们就应该按照德性的指示行事。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幸福活动应该是一种现实活动,人生幸福并不是接受上天的赠予,而是完全要靠人们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才能真正得到,只能在实践德性的现实活动过程中才能最终得到德性。

(三)幸福的实现需要外部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间事物真正的至善包括了外在事物的至善、灵魂上的至善和身体上的至善等三种,他认为在上述这三者善中外在的善是必要的,它可以完善实现幸福的过程,外在的善指的就是人们实现自身幸福生活时所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健康的身体、充足的事物和适量的财产都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的必要因素。同时,他认为在所有的外部条件之中,友谊也是一种外部善,而且可以算得上是最大的外部善。无论是幸运的人还是不幸运的人都需要朋友,对于不幸的人来说朋友可以帮助他脱离痛苦,而对于幸运的人来说,可以让朋友接受这种善以此来修正自己的德性。

二、伊壁鸠鲁的幸福观

希腊晚期,各地战火纷飞,社会十分不安宁。伊壁鸠鲁幸福观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伊壁鸠鲁幸福观的形成就是来源对于寻找和平安稳的生活的愿望以及实现个人自由的渴望。同时伊壁鸠鲁也汲取了德谟克利特与昔勒尼学派的哲学思想,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属于伊壁鸠鲁的独特的理性主义幸福观。

(一)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昔勒尼学派的哲学思想是享乐主义,追求快乐的生活。而伊壁鸠鲁借鉴了昔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思想,提出快乐其实就是幸福,追求快乐生活本质就是追求幸福生活。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是一种自然的快乐,我们的一切选择都应该将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他强调快乐实现于消除痛苦之中。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与幸福其实并无本质的区分,快乐就是幸福、就是至善。伊壁鸠鲁以追求快乐为人生目标,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而人们幸福生活的起点就是快乐,因此伊壁鸠鲁认为我们可以用快乐来衡量幸福,要看一个人是否幸福就可以以他是否快乐为标准。

(二)幸福生活的实现是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无忧

伊壁鸠鲁的幸福公式可以表达为宁静以致幸福,人们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在伊壁鸠鲁看来,只要身心平和就可以获得幸福,那么我们也就能够通过让自身实现宁静的方式来实现幸福。同样的,伊壁鸠鲁认为当人们的身体不健康或者灵魂不安宁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痛苦,因此身体上的不健康或者灵魂的不安宁就会诱发痛苦。而当我们实现了灵魂的宁静与健康的身体,这也就意味着欲望的实现,这个过程对人们来说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因此,实现幸福生活的首要条件就是身体的健康,离开了健康身体这一基本条件,人们就会失去快乐,更何谈幸福一说呢?同样幸福的生活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持,如果人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也不能实现幸福。

(三)幸福与德性不可分割

伊壁鸠鲁汲取了昔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思想而提出快乐中心论,因此很多人会把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看作昔勒尼学派的享乐主义,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采取一切手段来追求快乐,而是一种理性的快乐,快乐要受到理性的控制。他所说的快乐与德性并不冲突,不仅不排斥,而且紧密联系在一起。伊壁鸠鲁认为幸福生活是与德性相随的,幸福与德性不可分离。只有接受德性指导,符合德性要求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在伊壁鸠鲁看来,人们所拥有的一切快乐的生活都不能与人的美德分离开来,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不谨慎、不光明、不正直,那么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快乐与幸福的。同样的,在生活中谨慎、光明、正直的人一定可以拥有快乐与幸福的生活。

三、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的幸福观比较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幸福观的相同点

1.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第1,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需定时为患者开展电话随访,每次苏随访10min左右,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情况,解答患者疑惑,并做好健康指导,包括合理饮食、正确用药的方法及作用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需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按时参加专题讲座学习等;并对随访情况进行及时记录。

在谈论到幸福这个话题时,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伊壁鸠鲁都肯定了幸福的重要性,都认为幸福是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提出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个目的,但无论是金钱、权力、荣誉还是德性,它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幸福,幸福是所有目的中最高的目的,我们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而是为了幸福,我们通过它们来实现幸福,幸福是我们做出选择的目的。伊壁鸠鲁指出幸福生活的开端和目的就是快乐,也就是说快乐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起点与终点,生活就是为了追求快乐与幸福。快乐是人们进行选择和评判的标准,当人们面对生活中不同的选择时,可以用快乐来进行评判,看哪些选择可以增进快乐。

2.幸福与德性的关系

在谈论到幸福与德性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都肯定了幸福与德性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不可分割的。在幸福与德性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现实活动,而这种现实活动必须与德性相符合,也就是说德性对于幸福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人们想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获得德性,想要获得幸福就应该从事各种有德性的行为。伊壁鸠鲁所提出的快乐中心论中的快乐与德性也并非是分离的,尽管要追求快乐的生活,但也要在德性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得到幸福。如果一味地强调快乐而忽视德性的重要性,这也不是伊壁鸠鲁所说的幸福。在伊壁鸠鲁看来,只有让快乐欲望符合道义原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都强调,德性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

3.幸福的实现需要外部条件

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在关于实现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的论述中,都提出在实现幸福的路上需要有外部条件作为支撑。幸福是最终目的、最高至善,也就是说幸福是所有行为的目的,但这并不代表幸福是没有条件的,幸福一定要建立在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一致认为实现幸福生活必须以身体条件为基础。尽管亚里士多德提出灵魂的善是事物的善之中最重要的,但是他并没有否认身体的善。而伊壁鸠鲁所认为的人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就是身体的无痛苦与灵魂上的无困扰,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身体上的无痛苦。同样的,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都认为幸福的生活并不需要家财万贯,但十分拮据的生活也不能称之为幸福,由此可看出幸福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肯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更加强调精神上的快乐。

(二)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幸福观的不同点

1.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之间的关系

在谈到关于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之间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幸福是高于个人幸福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幸福必然受到其他人幸福的影响,而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拥有高尚品德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集体利益。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幸福只有在城邦幸福中才能够得以实现,所以更加强调城邦幸福的重要性。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则更加重视个人幸福,在他看来,只要个人保持身体健康与灵魂安宁就可以获得个人快乐,不需要城邦幸福的扶持。因此在面对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时,亚里士多德更加强调要获得城邦幸福,而伊壁鸠鲁则更加重视个人幸福的获取。

2.幸福的实现途径方式不同

在对幸福有了足够了解之后,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都提出了他们实现幸福的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人们想要获得幸福的生活,就需要有德性的行为从而获得德性,拥有了德性才能算幸福,遵守德性才能获得幸福。幸福应该是人们在理性原则的指导下,学习好的德性并做出符合德性的行为。而伊壁鸠鲁所说的幸福是身体上的无痛苦与灵魂上的无困扰,这就代表了实现幸福的途径是完成身体上与灵魂上的目标。身体上的无痛苦代表着人们要避免做损害身体健康的事情,例如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而灵魂上的无困扰就要求人们研究自然哲学来摆脱对死亡与神灵的恐惧。

3.幸福的理论基础不同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与伊壁鸠鲁的幸福观所建立的理论基础具有差异性。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建立在目的论的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秉持的目的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有目的的,而追求目的本身就是人生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人们所追求的权力、金钱与荣誉等都是人们想追求的事物,但这些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还是幸福,是以幸福为目的的。而伊壁鸠鲁的幸福观是建立在感觉论之上的,他认为人们的认识都是源于个人的感觉。物体作用于人的结果就是产生感觉,形成对物体的认识。快乐对人们来说就是一种感觉,想要获得幸福就需要让人们感受到实际的快乐之感。

猜你喜欢

城邦幸福观亚里士多德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论《理想国》中的城邦正义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