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我如何不想她》浅谈民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
2022-10-31张轩卿
张轩卿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一、作曲家歌曲风格简介
赵元任的歌曲作品有三种不同的结构类型。第一种,基本保持分节歌的特点,几段歌曲建立在同一主题基础上,但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根据词意内容的要求对旋律进行作出适当的、细节性的改变,如《卖布谣》《劳动歌》等;第二种,借鉴我国民间的“合头”与“合尾”等结构原则,使歌词的结构保持分节歌的特点,但根据词意内容和塑造意境的需要,在同一主题音调基础上写出各不相同的开始,或者以基本相同的结尾进行归纳,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第三种,整个音乐的展开建立在统一主题基础上,随着歌词的发展谱写多段连缀结构,以“通谱歌曲”的方法解决多段歌词与基本主题之间统一与对比的矛盾,代表作品如他的大型合唱作品《海韵》。
另外,赵元任在创作中对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进行了大胆探索,有意识地吸收了我国民间小调的创作方法,重视在歌曲创作中结合我国语言声韵以及地方方言特点,并将这些民间音调融入自己创作的曲调之中。
并且,赵元任是我国近代作曲家中最早有意识地对西洋多声部创作技巧民族化进行大胆探索的作曲家的突出代表,他一边借鉴西洋和声技巧,一边结合中国民族音调进行试验和探索,并且撰文《“中国化”和声的几个小试验》在理论上进行总结,他的探索不仅赢得了当时的音乐家的赞赏,还对我国后来的歌曲创作,特别是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创作背景
在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40 多个类似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这样的文艺社团,它们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巨匠,如鲁迅、刘半农、刘大白、徐志摩等。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领域也逐渐出现了运用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创作民族风格的歌曲的新作品。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赵元任陆续将刘半农、徐志摩等人所作的一些新诗谱成了歌曲,并于1928 年出版了“五四”以来的第一部融合中西音乐艺术的歌集——《新诗歌集》。在歌集收录的14 首歌曲中,赵元任凭借娴熟的西洋音乐创作技法,融入独具一格的民族旋律音调,使作品在词曲结合、和声运用、音乐形象的表达方面都恰到好处。虽然赵元任曾经表示,自己走的是舒曼和舒伯特的艺术道路,但是,我们在这些作品中并没有看到太多的模仿痕迹,反而是作者有意识地创造了一种中国风格的音乐语言。
《教我如何不想她》完成于1926 年,最初刊登于1928 年的《新诗歌集》,这首歌曲整体风格清新含蓄、细腻真实,情感表达流畅、朴实、简练,受到人们广泛的好评和喜爱,被誉为“中国第一情歌”,并一代代传唱至今。这首作品的歌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刘半农在留洋学习时候所作,主要抒发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当时,有着同样经历的赵元任对这种情感有着深切体会,这首乐曲的创作也凝聚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沉爱恋。所以,虽说词、曲作家都有留学海外的背景,但这首歌曲却依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并且,赵元任是一个学术造诣很深的语言学家,所以,他的作品曲调与字音、声韵、语调关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音乐结构
该曲共由4段构成,每一段都是以起、承、转、合的形式展现。第1~4 小节为引子,弱起,D宫调式。第1 段是第5~18 小节,为三句体非方整性乐段,主要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引用了天上的微云和地上的微风来抒发情感。其中,第1 句和第2 句同头异尾,第三、四乐句是第一乐段的抒情句,也是这一段的副歌。之后的第19~22 小节为间奏。第2 段是23~36 小节,描写的是夏天的场景,主要借用月光、海洋的缠绵和深情来表达思乡的情感,这一段的第1 句和第2 句是方整性乐句,依然是D 宫调式。之后第三、四句是第一段副歌部分旋律的重复,但是,作曲家在第4 句安排了转调,调性转移到了主调上方五度的A 宫调上。之后,37~44小节为间奏。第3 段是45~58 小节,作者借用水面上的落花、水下的鱼儿以及燕子描绘秋天的景色,配合较低的旋律线条,仿佛有一种低落的情绪充斥其中。这一段的一、二乐句是方整形乐句,调性回归到主调D 宫调。在之后的第三、四句,节奏频繁使用附点,使原本较为平稳的曲调又开始起伏摇摆,暗示着作者按捺不住对祖国的思念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此时的调式也逐渐开始由D 宫转到d 小调,紧接着又转到F 宫调。第59~62 小节为间奏,第4段是63~72小节,这一段乐曲通过枯树的摇摆、火烧的暮色以及西边的残霞来描绘冬天的景色。凄凉的景色、凄凉的季节,不免令人感到悲伤,这一乐段的第一乐句为d 小调,进入第二乐句之后转回到D 宫调式直至尾声,与主调紧紧相扣。最后的73~76 小节为尾声。
乐曲通过“春、夏、秋、冬”4 个季节划分为4 个段落,并且,情绪逐渐递进,由淡淡的思绪到深情的想念,而且,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是以“教我如何不想她”作为收尾,紧紧围绕主题,完美呈现了作品主旨。
四、音诗融合
赵元任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他运用的是中国五声性调式,甚至,他还在作品中加入了中国戏曲的元素。比如,作品的主题句“教我如何不想她”这一句的旋律采用的就是京剧西皮原板音乐素材,而且,在乐曲旋律中加入西皮打破了西式歌曲创作的方整性结构原则,反而符合中国戏曲声腔的创作原理。除此之外,在歌曲的引子、间奏、尾声等部分,赵元任也间接地借鉴了传统戏曲、民间曲艺的音乐素材,但是,他在借鉴的同时又使人完全听不出单纯的京剧音调。
赵元任还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作品歌词和曲子的结合非常讲究。从这首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出,旋律音调与我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保持了高度一致,相对来说十分口语化,又独具韵味、朗朗上口。相对其他语言来说,汉语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使用单音节字,汉语是以单音节字为基础,通过词、句、段的层层递进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所以,在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字之差意义却截然不同的现象。反过来说,要想使诗词作品文从字顺,就一定要注重声韵和谐。虽然说,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白话诗是主流,但是,声韵的审美意义依然未变,依然是字词之间的声律关系。赵元任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在创作歌曲契合诗歌音韵的特点方面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优势。这首作品在声韵“四声”的处理上具有其独到之处,比如作品的第一句“天上”,语调上是仄声相连,所以作品的旋律采用了先低后高的曲调。之后的“微云”在语调上是平声相连,所以作品的旋律采用了先高后低的曲调。
除此之外,从某些旋律的安排上我们也能看出其所借鉴的西洋音乐的技巧。比如作品中“燕子你说些什么话?”一句,就灵活地运用了西方歌剧宣叙调的特点,连续附点节奏的运用使这样一个问句变得那样的急促而有特点,不光完美切合了提问者的心情,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
五、钢琴织体
赵元任对钢琴伴奏的织体写作,不仅体现为他的主调与副调织体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他将钢琴伴奏作为独立因素,赋予其特定的音乐角色。在这首作品中,钢琴作品就扮演了提示者和补充者的作用。在和弦织体编配中,赵元任采用了半分解式和弦伴奏音型,每小节由双手弹奏出第一个和弦之后,紧接着又由右手反复弹奏同一个单音。这种均衡重复同音的伴奏音型是在模仿如同细雨一般连绵不断的声音和动感十足的节奏,同时又蕴含着对比复调的因素,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钢琴在前奏、间奏、尾奏部分均为主角,在旋律为主的其他部分则是配角,右手声部与旋律相融,在声乐表现长音或句子结束之后,钢琴还会作为补充声部极好地辅助和带动演唱者的演唱。
在前奏的4 个小节的创作中,右手的两个线条仿佛代表了两个人物以及其复杂的人物心理,旋律具有极强的旋律性和流动性,同时,作者在低音声部采用主持续音的写作手法,一方面强调了主调,另一方面稳住了上方不断流动的声部,达到了平衡的效果。间奏部分融合了前一乐段的旋律材料和后一乐段第一乐句的节奏,风格平静柔和,同时,借由前后材料很自然的引出了后一段。其中,和声上运用了部分附加二度、六度和弦,部分和弦还会主动将三音省去,避免了调式的偏音,从而营造了一种空旷柔和的音响色彩效果,使其民族风味更显浓厚。最后一段的前两句节拍由四三变为了四四,其对应的钢琴织体也有了些许调整,但是,它的调整变化在前面一部分的间奏中已经有所体现,整体的节拍依然脱胎于前面的织体形式,不过是由原本的“2+1”的小节划分形式转变成了现在的“2+2”,但不论是切分的节奏还是八分音符的出现都来自前面的间奏。后面两句的节拍回归伴随着调性的回归,而且尾声采用的是前奏旋律,只是在某一些音上做了些许调整,并且,低音声部采用的是根音三度下行加二度下行,虽然整体营造的环境很安静,但是在低声部上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强进行。
六、结语
总而言之,从这首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钢琴伴奏和艺术歌曲的旋律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弥补的关系。在其中,钢琴变化不能过于频繁,赵元任在这所作品中采用了各种固定音型的穿插,结合旋律和钢琴,使得这种固定的音型转变成了某一种特定的音乐形象。比如,主题“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固定的节奏型,此时,钢琴与它节奏相同,用以强化主题的存在。同样的“啊”,作曲家却采用了4 种不同音区不同调式但是节奏相同的旋律,情绪一次比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恳切,具有极强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