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的三个阶段
2022-10-31张宜祥
张宜祥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声乐表演的初级阶段:会技术
(一)技术的概念
技术是指人类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声乐技术则是指声乐表演者通过发声机体的协调工作发出悦耳动听的乐音的能力。
(二)声乐技术
1.正确的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要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让气息托住声音,也就是声乐学习者经常说的“让声音搭上气”。唱歌需要气息支撑,就像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气息的地基打得牢,声音才能更稳更结实,在处理歌曲细节的时候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2.准确的起音
我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老师经常会教导“要想在唱之前”,不要已经张开嘴巴唱了还不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起音可以理解为歌唱之前歌唱状态的调整。只有完成良好的起音,在歌唱之初就进入积极的歌唱状态,才能获得柔和、圆润的声音。要完成良好的起音,一定要正确呼吸、稳定喉头、集中思想、闭合声带,并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3.声音的连贯性
我们在听别人演唱时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即演唱者的声音条件、发声方法都没有大的问题,但是,他的演唱就是打动不了人,其原因就是,演唱者在声音的连贯性上处理得不到位。
声音的连贯性包括:发声位置的连贯、音色音质的连贯、腔体的连贯。所有这些连贯都是为了保证音色、音质的一致,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更平滑匀净,以达到对音量、音高的自如控制。
4.声音的灵活性
声音的灵活性即声音的流动性,灵活的声音需要有充分打开的腔体和强有力的气息作支撑。掌握这一技术的要点在于,要注重训练气息的灵活性,还要拓展音域、打开喉咙、放低喉头,使气息在通畅的腔体里自由流动。演唱者如果想锻炼声音的控制能力和气息的流动性,可以多练习快速音阶、三度音程快速小跳以及八度大跳,同时,要重点进行有歌唱位置、有腔体、有音色的弱音练习,练习的时候声音要饱满而准确。
5.支点与共鸣
支点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很多专家都有自己的观点。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提出,“根据位置与用法的不同,可以把支点分为十类,目前,我们课堂上主要使用的有前中支点、前中上支点、前中下支点、后中支点、后中上支点、后中下支点、下支点几类”,通常,支点的使用要根据所演唱作品的风格来确定。歌唱的共鸣是指在各个共鸣腔充分打开的情况下,气息作用于声带产生的声音在共鸣腔里产生的泛音。无论如何划分支点,支点与共鸣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达到音色统一动人、富有力度,共鸣的位置以及支点的使用必须要稳定、准确。
6.吐字和语言
歌唱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声乐表演艺术要求歌者在演唱过程中的每个元音都要清晰准确地发声,元音的转换要圆润、流畅,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更是如此。对此,有一个很好的处理方法是,演唱者在演唱之前按照正常的语言习惯先朗诵歌词,然后再把朗诵歌词的状态带入歌唱中,这就是声乐演唱者经常所说的“要像说话一样去歌唱”。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意思,让听众听明白唱的是什么。
总之,练就扎实的声乐技术是完美演绎一部声乐作品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声乐技术作支撑,声乐作品的音乐性和文化内涵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二、声乐表演的中级阶段:懂音乐
(一)分析谱例
1.节奏和节拍(音乐的骨骼)
不同的节奏节拍表达的音乐情绪不一样。2拍子的特点是节奏强弱交替,中速时庄严雄壮,快速时多表现欢快的场面。3 拍子的音乐多数是圆舞曲,让人在聆听时有种想要翩翩起舞的冲动。4 拍子是二拍子的复合,却淡化了第二个重拍,使歌曲更有抒情性。通常,一部声乐作品只会使用一种节拍,一些使用了混合拍子的声乐作品要求演唱者要具备很好的乐感和节拍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完整连贯地表达音乐。可见,掌握节奏节拍的特点对于声乐表演者准确表达音乐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音高和音域
每个人的音域特点不一样,歌唱者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和对一首作品音域的把握要在自己的可控制范围之内,不能因为攀比而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在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如果要演唱的作品是自己目前的音域达不到的,演唱者可采取升调或降调的方式来解决。
3.音乐表情的处理
音乐表情包括:力度、速度、休止、装饰音等。音乐表情的处理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进行,不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这不仅和音乐作品本身的特性有关,也要考虑到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例如,面对一首凄美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果演奏者不仔细推敲而按照地方民歌小调的感觉去演唱,就会显得不合时宜。再比如,很多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了表达古朴雅致的感觉,会适时使用一些润腔,地方民歌的演唱也会使用一些润腔,地方民歌的润腔主要根据地方方言的发音特点或者吸收地方戏的元素进行变化。不同风格的歌曲在音乐表情的处理上有不同方法,歌唱者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二)二度创作(声乐实践)
歌唱的二度创作是指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保持曲作者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音色的调整、润腔的加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准确而完美地展示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
声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主要手段,赋予声乐作品以活的音乐生命,丰富再现作品的情感。它的创造性不仅在于忠实地再现原作,也在于通过再现对原作进行丰富和补充,它为表演者提供了感性表达的空间。在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歌唱者要注意两点:一是理性的分析。演唱者要认真读谱和把握作品风格,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感受和体验;二是感性的表达。演唱者要真情投入,将自己的感想和感情融入声乐作品演唱中,使作品有血有肉有感染力。
三、声乐表演的高级阶段:有文化
(一)文化
这里所说的文化和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普遍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用更简练的文字则可概括为: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现代社会人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有知识没文化”,这里的文化通常是指个人修养,声乐表演艺术的高级阶段所讲的文化就是文化修养。
(二)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理解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是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做的案头工作。演唱者可以进行田野采风,搜集与所要演唱的声乐作品相关的文献,准确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及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谱,才能更好地在演唱过程中将作品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因此,演唱者要详细了解以下几点:
1.词作者
演唱者要了解词作者生平以及词作者的创作特点。可以大量阅读搜集词作者相关作品,从作者以往的作品中吸取营养,服务于自己的二度创作。要了解作品出处,搞清楚作品到底是原创还是引用,搞清楚整部作品的逻辑关系。
2.曲作者
演唱者要了解曲作者生平以及曲作者的创作特点。搜集曲作者以往的音乐作品,整理出曲作者的谱曲特点,以及其他人在演绎他的作品时使用的各种音乐表情符号,总结利弊,并在自己二度创作时进行借鉴。
(三)演唱者自身的文化内涵
1.声音要有文化内涵
笔者的声乐导师曾经说过,“声乐表演一定要做到理性分析与感性表达的完美统一,不能嘴上说着知道怎么处理,一到演唱实践中就原形毕露。不能为了追求高音就嗷嗷乱喊,这是没修养的唱法。要想在唱之前,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总结导师的话,笔者认为,所谓的想在唱之前就是指,演唱者的歌唱状态是否提前按要求准备好了,是否对要演唱的作品做足了案头工作,是否能恰当地将作品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
2.动作要有文化内涵
舞台动作指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几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钮骠先生曾说:“前辈艺术家曾说过,‘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其中,“法”是指戏曲表演不能背离的规矩和法度,它是演员在舞台上展现戏曲表演意境和神韵的技法。
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中国民族唱法,都需要舞台表演,只是美声唱法在舞台上的动作相对简单。而中国民族作品由于风格繁多,在舞台表演方面的要求更严格。演唱者可以根据作品的风格特点借鉴中国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使舞台上的表演更加得体。
3.造型服饰和妆容要有文化内涵
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人们通常会着淡妆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同样的,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同样要重视妆容造型和服饰的得体性,要根据作品的风格确定妆容造型和服饰风格,这也是声乐表演艺术在美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四、结语
声乐表演的三个阶段是台阶式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达到声乐表演的高级阶段,演唱者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从初级阶段开始做起,夯实声乐表演的基础能力,让自己的演唱在体现歌曲的音乐性的同时,展现更高级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