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10-31郭小莉
郭小莉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亟须变革,将育人的最终目标放在教育对象的能力提升上,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辅助学生完成创新型人才转变,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的品质,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培养阶段,高职学校应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在此前提下整合相关课程,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一、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市场上需求旺盛,尤其是创业创新型人才缺口变大,随着科学化的综合技术不断涌现,技术与人文科学融合已经成为主流。为此,面对较大创新型人才缺口,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储备人才做足准备。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在教育改革推动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缓解学生的压力,社会各方都在探索根本性的解决措施。而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稳妥、重要方法,应得到高度关注。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得知,在教学体系中,全力、优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影响深远,作用十分重要。通过科学理念的渗透,可以转变学生认识,让学生及早了解就业,端正学生思想,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注重自身能力提升,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实践,以此增加就业的灵活性。新时期,借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从小的层面讲,可以提升工商管理行业认知水平,发挥工商管理专业的显著优势;而在大的层面来看,则可以提高就业率,稳固社会经济,为行业的有秩序发展提供保障。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工商管理不仅涉及的理论较多,实践性也要求较高,在其知识体系中,许多行政管理类问题蕴藏其中。这些知识内容繁杂,要想实现深刻记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有效达成。由此可以说明,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古板的教学思想不能支撑教学体系的完善,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学生能力的攀升,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势必要被取缔,从源头彻底改变对实践性教学不重视的现象。经教学实践发现,实践操作环节的缺失,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实践性意义的感悟。上述这些情况,会限制学生发散创新思维,阻碍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此外,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高职院校教师多为毕业生直接执教,一些教师自身就没有行业经验,所以,在执教环节中,教学理念会比较守旧。在旧的教学体系中,学生获取知识存在相当程度的阻力。再加上受教育基金投入有限的影响,在人才培养阶段,学生的实践活动空间一再被压缩。另外,受考核模式的影响,教学活动的成绩多通过笔试结果进行评估,这对于学生的活性思维养成与表述能力培养帮助并不大,这忽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会降低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实践环节缺失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一向目的鲜明,其方向是通过可靠手段为企业输送更多人才,以此弥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缺口。这一教学方向的特性非常显著,同时也决定了该专业在发展中需要充足的实践,因此,教学中需要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然而,高校教学期间,常因外在条件不足等,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在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时间占比过重,而学生实践活动占比较少。在有限教学资源内,没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弱化了工商管理的教学成果。此外,教材的编制存在时效性,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将会衍生出需求矛盾(教材与社会实践)。
(三)学习氛围不浓厚
工商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工管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及教学、科研的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涉及财务、会计、税法、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贸易、管理等众多方面知识,还要接受管理方法与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基本训练,需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繁杂的学习科目、繁重的实践内容,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如果开始的课程跟不上,知识体系就难以被消化,导致学习氛围不浓厚。针对这种现象,高校需了解学生特点,平衡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控制两者之间的比例。在此前提下,将学分制度透明化,让学生自主选择,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变相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学氛围相对自由,跟高中相比,学习节奏不再紧张,学生的自主性更强。在这样的氛围中,有人愿意成长,有人就会相对懈怠。如果此时学校放松管理,对学生成长较为忽视,教学环境会在懈怠学生的带动下变得更糟。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地营造学术氛围,以此引领学生优质发展,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在实践教学中,要想有效地保障教学平稳推进,提升工商管理教学品质,就要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在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上,注重人才教育模式升级,将其与社会建设性需求紧密融合,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研究发现,这种宏观的教育理念,与现代人才储备的核心策略方向是一致的。明确培养方向首先要从不同层面了解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教育理念,更好地指导教学,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立足的层面较高,是基于市场经济视角。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借助新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明确,可培养出技能突出、素质达标的复合型人才。对教学方向剖析后,可拟定贴合需求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的教学标准。
(二)增加实践性教学占比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较高,在教学期间,不仅要助力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形成工商管理知识框架,还要增加实践性教学占比。通过实践环节的增多,内化学生的学科知识,保证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工商管理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广,涉及内容众多,涉及的课程种类繁杂,涵盖众多社会学内容。在整个学科框架中,除了基础课程外,还囊括了众多专业课程。在实践环节,基础课程非常关键,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丰富专业内容;与此同时掌握教学方向,在教学体验中深度理解教学结论,意义重大。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辅助延伸作用,可以将其视作基础课程的升华,现实中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成为行业骨干。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需要学生深入企业,积极地参与实训和锻炼,借此契机内化知识,巩固专业技能。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可结合教学案例或者组织学生参与专业课程研讨,借此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开创多元化校企合作
在高校育人标准提升的今天,校企合作已全面铺开,正在发挥显著优势。工商管理专业系统性强,囊括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要想获得出色的教学成绩,实践环节的设置必不可少。在现实中,实践是学生能力增强,完成个人技能掌握以及实现信息反馈的合理化途径,在教学中,需借助实践,方能达到多渠道实施技能培训的目的。当前,教学标准稳步提升,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多元化校企合作是有效的保障。在校企合作期间,为了保障合作效果,须采取多元化措施,利用合理的契机,加强校企联合力度。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学校可结合学生实际,在大一、大二期间,加强理论知识灌输,围绕学生能力开展综合评估,进行为期两年的工商管理基础知识灌输与工商管理知识学习。大一、大二为能力养成时期,而在大三期间,则需要调整教学重点,将理论嫁接到实践上,通过理论与实践对接,增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具体工作中,考虑为学生安排实训机会,借助实训等契机,帮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内化工商管理理论,将其付诸实践内容;其次,完成理论知识渗透、融合专业知识,形成多位一体教学效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路,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指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参与企业实训中,导师的作用显著,专门负责疏导学生心理,使其积极参与企业实训,确保实训的质量。在制定实训内容期间,需充分了解学生能力,掌握学生需求和期待的发展方向;再结合日常表现,推荐学生适合岗位。在实习阶段,需要注重校企交流,搭建有效的互动机制,保障校企根据学生的情况沟通顺畅。在具体工作中,为了强化学生意识,提高实训的效果,可邀请企业人员,参与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在学校做兼职导师。利用这样的有效机制,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针对学生的实习疑惑开展专项训练,确保学生能力形成。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需注意教学元素的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品质;最后,在大四开始阶段,针对学生能力水平开展工商管理课程专项练习,制定高级专业课程,在此阶段,主要是集中解决学生实习所遇问题,结合现实岗位需求,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运用实践理论分析,助力学生锻炼决策思维,提升其工商管理技能和水平。
(四)应用导师教学制度
工商管理教学中须应用导师教学制度,以此强化人才培育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学生综合能力达标,按学习进度完成教学,应实时关注学习水平,辅助学生完成阶梯形进步。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积极、稳妥应用导师教学制度,在该制度保障下,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期间,须采取独编授课方式,借助科学思路,制定专项化养成方案(针对学生能力的),设置专职培训导师。结合现实经验可知,这一教学制度应用的顺畅性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师生关系融洽,必须时刻保持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在定期的成果汇报中,应用导师教学制度,学生才会不隐瞒,让导师精准掌握和剖析学生实训情况,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建议。除此之外,导师要结合学生能力,定期带领学生亲身感悟各大创业实践活动,争取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综合能力增强。
(五)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
结合现实经验可知,加强对学习的管理,并不是采用强制手段,本质是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学习,而并非限制学生自由,想要提升教学品质,两者要合理区分。新时期,学校要革新管理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将学分作为重要参考,综合学生多方面表现,给学生合理安排课程,使其拥有多渠道学习的机会,积极营造学术氛围。具体措施包括:首先,学校要分析学生能力,结合学生实际多举办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工商管理学术活动,借助各类活动形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在此阶段,通过与老师合作,全面提升专业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其次,在教学期间,办理工商管理讲座、学术交流,通过前所未有形式,带给学生新奇体验。在工商管理案例讲解时,注意不要高谈阔论,而是多从学生身边出发,找一些学生熟悉的案例,借此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打好学习基础,使学生厚积薄发,接受科学指导,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在人才培养阶段,高校应密切关注市场,在此前提下整合相关课程,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以充分地了解经济的需求,掌握人才培养策略,通过教育手段升级,合理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发挥创业创新型人才强大优势。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填鸭式教育根深蒂固,属于传统教育特色,老师一旦习惯这种模式,便很难进行教学创新,将知识更好展示给学生,基于此,改变课堂理论知识灌输方式至关重要,这是一个严肃且严谨的话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老师负责抛出问题,然后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获得对新知的感知,从而独立思考,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理论知识学习期间,老师要引领学生探索工商管理的奥秘,让学生明白工商管理技能不仅可从书本探析,还可从实践经验积累。老师在教学期间,可按课程特点设置工商管理教学计划,设计学生自我主宰课堂,将管理的问题扔给学生,运用分组教学思路,让学生针对管理问题分组探讨,在头脑风暴中提出解决方法,最终让小组成员把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和同学分享,大家彼此交流心得,在锻炼合作能力的同时,获得创新性的方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人才需求增长的大背景下,教育不断变革,模式不断创新,现实工作中,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创新,均须贴合培养人才的目的。在这一层面,相关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政策和改革的需求,积极寻求新的教育模式。本文以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对完善教学制度的改革工作进行了探究,提出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增加学生教学实践与师生互动,保证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