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代理·转换:论剧本杀叙事的审美性

2022-10-31霍文博

电影文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美感代理

霍文博 王 艳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5)

自从2016年电视真人秀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在互联网热播以来,剧本杀这种带有极为鲜明娱乐社交属性特征的推理性游戏活动便凭借“用一晚的时间演绎不一样的人生”这样强大的吸引力备受玩家们追捧,而近期火爆的电影《扬名立万》更是凭借剧本杀式的叙事方式成为票房9.23亿元的黑马,位列2021中国电影票房榜第十二名,获取了斐然的业绩。《扬名立万》的大获成功表明,剧本杀正在不断地更迭其样貌和形式,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活动成为融媒体时代内容消费的火爆热点。

剧本杀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青睐,主要是因为其叙事方式不仅给玩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互式、沉浸式体验,而且其叙事结构所具有的融入、代理与转换之类的程式还可以生发出相应的美感体悟,使得玩家在游戏过后意犹未尽,在节目之余浮想联翩,在观影终了之际回味无穷。

一、行动范畴:剧本杀叙事方式的审美原理

无论线上线下还是剧里戏外,剧本杀的故事内容不尽相同,但其玩法模式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由于一盘高质量的剧本杀游戏通常对玩家的身份建构与角色扮演有着较高的具体要求,这就使得剧本杀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极为鲜明的行动范畴特性。

在叙事学的视域下,行动范畴是身份各异的角色群体的抽象集合。在功能上,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剧本杀故事中的人物,而是指在故事中的不同段落、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功能,也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可以在情节发展的不同段落、不同时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置身于不同的“行动范畴”。可见,“行动范畴”关注的焦点并非剧本杀活动的行为主体,而在于主体进行活动时所具有的行为能力。这样,当其映射在有着二元甚至多元对立叙事方式的剧本杀游戏活动过程当中时,就会直接影响到参与游戏玩家的身份建构和角色扮演。

(一)身份建构:“被看”与“看”

出于游戏活动方式的实际需求,剧本杀往往会以呈现的方式来藏匿角色。换句话讲,也就是把“凶手就在我们当中”这样的主题通过游戏活动过程具象化地表达出来,使得在座的玩家们都有凶手之嫌。恰恰因为如此,游戏活动的魅力就在于通过玩家们的言谈举止所呈现出来的线索以及找寻、交换来的物证等来推断真凶,从而洗白自己,即使玩家本人是真凶也是如此。借此,游戏过程可以充分获取精神上的美感需求。

在这种情形下,玩家所代表的角色就具有了双重身份属性:一方面是事件的亲历人,另一方面又是间接的旁观者。这也就是说,玩家在充当“演员”的同时还要作为“观众”存在,因而其身份建构往往存在着“被看”与“看”这一双重属性特征。

与影视作品欣赏所关涉到的“观众”有所不同,剧本杀里的“观众”是针对玩家自身的角色建构而言的,属于叙事方式视域下的“观众”,因而是角色和自我的同体。在游戏活动进行过程中,玩家借助角色建构实现由“被看”到“看”这一过程的转换。而正是因为这样的转换促成了玩家和角色在游戏过程中的频繁换位,也就使得角色的表演经常与剧情发生矛盾。如由B站up主“我是怪异君”发起、各大区知名up主共同参与的《推理信条》系列剧本杀节目,其中《血色婚礼》里肥肠奈斯的女儿豆小姐在听闻父亲死讯后的悲痛欲绝。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是剧本的叙事要素所必需;另一方面又是玩家对所扮演角色的忘我表演,所呈现出来的是“被看”的状态。然而,由于玩家就是玩家,并非专业的影视演员,所以其在角色代入上也并不会表现出过多的伤心与难过。因此,随着推理的不断深入,豆小姐俨然成了一个旁观的局外人,此时的她又是在“看”。由豆小姐表征出来的这种反常的行为充分显现出了剧本杀中玩家身份建构时“被看”与“看”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进一步强化了玩家在游戏过程的沉浸代入感。

从叙事角度讲,剧本杀当中的“被看”与“看”的辩证关系通过玩家的角色扮演和身份建构,所呈现出来的是故事与反故事的美感特性。“即一件事导致且仅导致另外一件事,第二件事又导致且仅导致第三件事,依次类推。”剧本杀玩法的这种逻辑特征在叙事方式上就为审美批评提供了认知前提。基于剧本的故事与反故事,作为“被看”,《血色婚礼》剧情中豆小姐是肥肠奈斯的女儿,其言行举止应该与父亲的命运息息相关,属于故事。然而作为“看”,她又是找寻凶手的一名侦探,属于反故事。因此,从女儿到侦探的身份建构就需要玩家完成由“自我”到“他者”这样的转变。“被看”是他者“看”的过程经由,而“看”则是自我“被看”的结果映射,这便是剧本杀的“被看”与“看”在行动范畴上的关联体现。

在这一前提下,“被看”与“看”就构成了剧本杀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仅就身份建构而言,由于玩家“角色”和“自我”同体现象的存在,这种人为颠倒了主客体认知顺序的叙事方式就使得剧本杀的身份建构呈现出“他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的审美特征。其中,“是自己”所体现出来的是现实身份,指的是玩家的“自我”,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不是自己”则是指“角色”,是剧本虚构的产物。这样一来,由“被看”和“看”所生发出来的亦真亦假的角色扮演与真实身份的换位就能够给玩家带来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故事与反故事叙事原理,在行动范畴方面促成的虚实相生性是剧本杀审美原理之所在。

(二)角色扮演:化身与认同

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口述式剧本杀还是沉浸式剧本杀,它们都属于一款角色扮演类娱乐推理游戏。游戏的这种属性就直接决定了剧本杀的叙事方式离不开玩家的角色扮演。而根据剧本杀故事情节展开的实际需要,玩家在剧本杀中的行动范畴究竟是“观众”还是“演员(角色)”,这便涉及化身与认同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和叙事的逼真性与动机有关,因而自然会影响到剧本杀叙事的审美性。

在剧本杀游戏活动中,所谓“化身”是指玩家借助角色扮演参与剧本杀游戏活动而担任角色的过程。因此,化身在游戏里就存在着一个身份与角色换位的现象,具体表征为逼真。如《血色婚礼》中的九位嫌疑人之一“豆小姐”的扮演者“豆豆子ex”,其真实身份是B站up主。在本场剧本杀的角色分工里,她扮演的是死者肥肠奈斯的女儿豆小姐。游戏活动开始时,她的开场白如下:

大家好,我是豆豆子。众所周知,我是一个推理能力非常强的人,所以今天我会带领大家找出真凶,找到真相。

在这段作为玩家现实身份告白的自我介绍后,“豆豆子ex”就换上了角色专属的服装,开始真正地融入剧本杀的情节故事当中,成为“豆小姐”这一核心角色。这样由真到假的叙事方式所能显现出来的实和虚,在“真”和“实”的观照下使得“假”和“虚”也顿时变得确切而实在起来。由此可见,剧本杀的叙事方式能够把虚拟角色的属性朝着真实人物方向进行凸显,从而呈现出真实人物能够操控游戏活动过程的认知理念。这显然是化身所具有的虚实相生美学性质的一种体现。由此可见,在剧本杀游戏活动中,由逼真生发出来的美感带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化(naturalizing)”属性特征。在美感体悟方面,它具有主体效果功能。

相形之下,游戏玩家在完成化身过程、进入到某一具体角色后,由角色扮演所促成的身份建构便经历了从真到假这样的质的转变过程,使得玩家的身份呈现出一种二律背反式的存在:在剧本杀游戏活动过程中,角色是玩家现实身份的化身,但又并非化身本身,而是一个带有审美移情属性特征的表演者。在这一情形之下,随着剧本杀故事情节的渐次展开,玩家的角色扮演就会生发出认同问题,即核心与从属之间的关系定位。一般说来,剧本杀叙事不仅具有联结逻辑性,而且也有等级(hierarchy)逻辑性。前者与化身相关,后者则与认同密不可分。 所有这一切又都是动机的产物。

如果以玩家与化身之间存在着的真与假、虚与实这样的关系为视角,则认同便涉及如下两方面的内容,它们所构成的是化身的基本意蕴,从中能够显现出逻辑推理的巨大魅力。

一方面,在剧本杀游戏角色类型当中,角色之间往往是凶手和侦探的关系,因此玩家需要凭借物证信息来洗白自我并指证他人为凶手。由于玩家与化身是同体,在剧本杀游戏里都是作为行为主体而存在,其行动范畴的指向是一致的、动机也是相同的,所以认同的焦点自然会落在玩家对角色扮演的投入程度上。这时,认同的对象就是化身。如《血色婚礼》里的博物馆馆长(由@★⑥檤轮囬★饰演),正是凭借其造型和演技,才会使得观众发出“看到六道的身份是‘博物馆馆长’,瞬间想到傅达,仔细一想六道和傅达还真有点像”之类的评价,而“傅达”这一形象则是任天堂游戏《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中的角色,是一只担任岛上博物馆馆长的猫头鹰。由此可见,在行动范畴方面,化身与动机存在着叙事方式上的关联性。就逼真和动机之间的关联而言,这属于无动机的(unmotivated)逼真性。因此,剧本杀游戏过程中所伴随的审美活动往往带有体悟色彩和意味,有着非常突出的浸染式效应。

另一方面,为了达成身份建构这一目的,玩家时常又需要自觉扮演剧本杀创作者这一角色,通过现场发挥来进一步丰富剧本杀故事情节的内容,从而达到“作为侦探辨识出凶手”“作为凶手瞒天过海”这样的游戏目的乃至更高层面的演绎目的。如在《王者荣耀》推出的情景真人秀剧本杀《长安夜未眠》当中,玩家的现实身份都是配音演员,同时也作为该剧本杀游戏的角色体验官出场。因此,玩家们的演出既是游戏内容的再现,同时又是自我形象的具体展示。二者有机组合,共同完成了对剧本杀故事情节的表述,并且在表述过程中达成了真与假的辩证统一,进一步完善了行动范畴在叙事方式上的意蕴,使得逼真性和动机能够有机地整合在一局剧本杀游戏活动当中。在这样的前提下,认同的焦点就自然体现在玩家自我形象的展示上。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于玩家自我形象的展示与演绎剧情的能力,也就是现实身份与角色扮演哪一个才应该作为认同的核心,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认同的意涵。这也就是说,建构在受众对玩家角色扮演批评基础之上的接受就是认同,其在核心和从属当中存在着可变换的现象。总之,与化身存在着相似的情形,认同也和虚实相生密不可分,是剧本杀叙事方式审美原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融入、代理与转换:剧本杀叙事结构的审美过程

与数字游戏需要玩家操控游戏里面的角色相比,剧本杀玩家是以现实身份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过程的,带有角色扮演性质。游戏步骤大体是融入、代理与转换,这三个环节便构成了剧本杀叙事结构的基本内容。由于是角色扮演所生成的虚构,所以剧本杀叙事结构也自然需要遵循虚实相生的审美原理,使得玩家的身份建构与角色扮演呈现出由体验到体悟的审美特性,从中便能够折射出剧本杀叙事结构的审美历程。

(一)融入:找寻归属

所谓融入(immersion)是指“被浸入文本世界的体验”“由此脱离了我们所熟悉的现实而进入另一个天地所得到的某种愉悦”。据此可知,融入的主要功能在于玩家沉浸式体验的获取,而体验的对象则是标志为“文本世界”的剧本杀场景,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场景体验所获得愉悦则是美感得以生成的心理基础与认知前提。

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现代社会正存在着一种所谓的“群体性孤独”现象。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式的交流与沟通正逐渐被“背对脸”式的人机互动所取代,这就使得机器成了人与人交际的一种媒介。然而,由虚拟空间生发出来的集体性狂欢与现实世界毕竟存在着空间隔阂,因此人们也在不断地尝试通过新的社交方式来消解这样的孤独。在这种情形下,剧本杀凭借其叙事结构的美感融入属性便获得了玩家们的青睐与追捧。

一般说来,无论什么类型的剧本杀,其作为群体性娱乐活动的游戏形式都奠定了促成玩家融入群体并找寻归属感的基本功能。从身份构成来看,玩家与玩家之间有的是相互熟知的,有的则是临时组合的。彼此熟悉的人之间可以借助兴趣爱好进一步加深情感,巩固原有社交圈子;陌生的人之间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扩展社交范围,建构起新的人脉网络。这就使得在“群体性孤独”这样的背景下,玩家可以借由“体验游戏”“聚集团队”的名义找寻自我归属并且以凸显自己为乐趣,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需求。

从剧本杀活动的实际情形来看,融入是由组团和角色分配这两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属于游戏开局部分。在方式上,则存在着感知层面的融入和心理层面的融入这样的基本区别,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这是因为,玩家在游戏时需要联想力和想象力等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这样就会由快感升华为美感,使得参与及共享带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意味。”

一般说来,组团是拼桌(场/团)凑人的别称,是找寻归属的一个关键环节,尤其是彼此陌生的玩家组合在一起玩游戏时更是如此。通过组团这种由陌生到熟悉的归属找寻,能够让玩家的心力得到提升,在一个全新的场景里体验新颖的感觉。

相形之下,角色分配则是在组团成功的基础上新的人际关系确立的初始。这一环节通常是主持人先简单介绍剧情,进而由玩家挑选角色并阅读剧本,当这些准备性的工作结束便正式进入到表演程序当中。通常情况下,表演的开端是玩家的自我介绍。出于推介工作的实际需要,玩家的介绍话语常常采用真实身份与角色扮演整合的方式进行,如上文《血色婚礼》中“豆豆子ex”的开场白。这种由真而假的推介方式对于其他玩家而言,如果彼此是认识的,会有“熟悉的陌生人”之感;如果相互不了解,通过虚实相间的自我介绍,则可以消除由陌生产生的心理距离,便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总之,对于玩家而言,在角色分配这一环节里,自我介绍不仅是融入的一种必需,而且也是找寻归属的一种手段。因此,恰当的自我介绍能够让玩家充分获得愉悦,拉近交际时的心理距离。

(二)代理:体验情趣

所谓代理(agency)是指参与情境交互的能力,即某些“参与调查某一神秘环境所必不可少”的东西。一般说来,剧本杀创设的场景是一个平等、交互式的立体空间。它既是一个带有实体色彩的物理场景,又是具备虚拟意味的想象场所,能够借助道具的设置以及物品的摆放让玩家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扮演当中,从而获得角色扮演带来的美感体验。可见,代理具有沉浸式美感体验的审美属性特征,所以剧本杀叙事方式的审美性探究需要关注玩家的情趣体验。

目前,市面流行的剧本杀运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上推理,即使用手机App开展游戏活动;另一种则是线下体验店现场参与活动。线上体验的基本手段是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玩家以“我”的身份对给定内容进行各种推理与假设,通过语言艺术让自己的才华、能力得以充分展现。但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玩家之间由于是不可视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代理的体悟特性。相形之下,线下体验的手段则是场景设置。以多种多样的场景与形象创设出游戏活动所需的氛围,凸显与情节密切相关的物品,甚至还可能会通过变装暗示代理,从而使得玩家形象与剧本角色前后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集合体,充分显现出由体验扮演生发出来的美感情趣,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代理的性质。

从过程来看,代理涉及的沉浸式体验之所以属于美感情趣,主要是因为剧本杀是一种带有角色扮演性质的游戏。这也就是说,当玩家借助角色扮演在真实性的场景语境里进行游戏活动时,就暂时摆脱了现实身份的羁绊,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本情境之中充分体验角色的遭逢际遇。玩家的各种即兴表演将现实身份与游戏角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亦真亦假当中展示个性。这样既完成了角色扮演,又让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发挥,借助角色扮演代理剧本中的人物获得身临其境之感。由此可见,代理是剧本杀沉浸式体验的艺术再现。正因为代理的存在,才使得剧本杀的角色扮演充溢着诸多的美感情趣,进而受到玩家们的追捧。

(三)转换:体悟感知

所谓转换(transformation)是指借由文本赋予的在一个始终充满变化可能的世界中转变立场、改变身份、扮演角色的能力。在性质方面,由于转换涉及改变身份及扮演角色等方面内容,所以它是代理的引申。除了“改变身份”以及“扮演角色”外,仅就“转变立场”的“能力”来说,通过转换能够激发出玩家的参与热情,在情感交流与互动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来领悟剧情、体悟感知。一般说来,转换这一环节体现在剧本杀的叙事结构上,指的是玩家在融入游戏过程中现实身份与角色扮演的换位。而在代理环节当中则是凶手与侦探之间的换位。对比之后可见,转换通常关涉到两方面内容:一个是身份与角色,一个是凶手与侦探。

以剧本杀的叙事结构为视角,在游戏活动进行过程当中,转换的内容首先是玩家的身份与角色,然后才是角色所关涉的凶手与侦探,并且随着情节的逐步展开,转换的焦点也会落在凶手与侦探身上。这样就于无形之中导致角色的视点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视点的不固定让玩家有了不同的见闻,而角色的转换又使玩家体验到了不同的感受,从而促成了剧本杀转换机制的生成。审美也在此基础上得以体现。

通常情况下,剧本杀作为一款娱乐社交游戏由“选文本”“定角色”“读文本”“找线索”“圆桌会”“认凶手”“复盘”等七个程式构成。而对这些程式进行体悟的媒介便是玩家的五种感官。其中,选文本、读文本,以及找线索等属于视觉感知,圆桌会、复盘则是听觉感知。而在找线索这一环节,出于强化体验方面的实际考量,有的游戏门店还特意设置了一些需要触觉、味觉和嗅觉进行感知的信息载体。这样,玩家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为了找寻物证、确认凶手就需要各种感官的相互合作,通过感官的无缝对接与连通来达成新的审美体验。如《金陵有座东君书院》里面的道具“烤鸭”,就是通过嗅觉和味觉的气氛渲染让玩家深入剧情,进而实现身份与角色的转换。

此外,由于玩家在剧本杀中的角色扮演大都属于第一人称,而这一叙事方式的使用往往能够把各种感知信息真切地表达出来,这样就在具体表述体悟时进一步突出了转换时的通感效应,从而吸引玩家更加投入其中,获得沉浸式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剧本杀美感生成过程中,无论是融入、代理还是转换都离不开剧本杀的叙事活动。在方式上,剧本杀的叙事性质属于言说,有着叙事言语和角色言语之别。在融入阶段,表征为叙事言语,包括案情简介和玩家自我介绍。代理和转换阶段,角色言语处于支配地位。这样从叙事言语到角色言语,随着介入程度不断加深,玩家的自我意识便逐渐淡化。由此带有的交际心理距离也会逐步拉近。在剧情的支配下,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猜忌程度会越来越深,自然有沉浸式体验的生成。剧本杀的审美活动有着程式性。

综上,在剧本杀美感程式的构成当中,融入强调玩家的归属,满足的是玩家对新的社交方式的需求;代理注重玩家的情趣体验,满足的是玩家对新生活方式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转换借助融汇通感把融入和代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体验演变为体悟,提升了融入和代理的层次。据此可知,在融入、代理和转换之间存在着一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层级序列。从融入、代理以及转换各自凸显的内容来看,这是一个递升式的美感程式的构成。

从美感的构成来讲,在剧本杀游戏的七个程式当中,“选文本”“定角色”属于融入,而“读文本”“找线索”“圆桌会”以及“认凶手”则是代理。相形之下,转换除了“复盘”之外,还分散在其他六个环节当中。由此可见,转换是融入与代理的升华。

结 语

剧本杀作为一款带有娱乐社交属性特征的推理性游戏,其审美的生成与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叙事方式与行动范畴有关,直指玩家的身份建构和角色扮演。在游戏活动中,身份建构体现出来的是“被看”和“看”,角色扮演则涉及化身与认同。因此,叙事方式是审美生成的前提。相形之下,叙事结构指玩家角色的融入、代理以及转换。融入强调归属,代理注重体验,转换关注过程。这样,以叙事方式为基础,通过叙事结构表征出来的融入、代理与转换就构成了一个带有递升性质的美感程式序列,使得剧本杀这种娱乐社交形式越来越受到注重感官体验的玩家——特别是年轻人的大力追捧。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美感代理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代理圣诞老人
代理手金宝 生意特别好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复仇代理乌龟君
梵呗的音乐宗教美感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