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网“VR浸新闻”的叙事特征

2022-10-31线晨

传媒 2022年18期
关键词:拟态解码受众

文/线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重点建设数字中国,深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产业建设。近年来,在5G技术的全面加持下,国内主流媒体纷纷试水“VR+新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虚拟现实与新闻传播的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经验支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利用VR技术,推出了一系列宏大题材的深度报道作品。地方媒体中,广州日报的《走进新开幕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山东广电的《红色记忆》、新媒体“冰河VR”的《VR长征》等,都是“VR+新闻”的成功探索,进一步丰富了VR新闻的样态形式。2020年,央视网“新视角”频道增设“VR浸新闻”栏目,通过“VR大突发”“VR任意门”“VR大事件”和“VR暖故事”,全面聚焦社会热点,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引领性,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因此,归纳总结VR浸新闻栏目的叙事特色,寻求VR新闻的共性特点,有利于对其整体发展形成正向指引。

一、沉浸性:拟态场景下的自我判断

沉浸性叙事就是借助VR设备为受众打造拟态场景,让受众在多维感官刺激下全身心沉浸其中,触碰新闻真实。简单来讲,就是在可视化场景的显现形态中,通过多重场景叠加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沉浸感的叙事场域。通过对VR浸新闻栏目作品的研究发现,在叙事发起者建构的拟态场景内,原有的新闻叙事结构被消解,受众能够自由沉浸于新闻叙事的全息呈现中,借助知觉的沉浸式体验全面深入叙事空间,进而形成沉浸性叙事结构。

VR浸新闻的沉浸性叙事,主要是通过概述和场景来实现,概述就是对部分情节进行简要叙述,让受众能够快速了解新闻背景,场景则是对新闻画面进行全面描述,通过细节挖掘与呈现,强化受众沉浸感。简单来讲,就是借助文字、语音和画面来增强拟态场景内的信息高密度性、空间延展性、内容构想性。比如,在VR作品《山西岢岚:搬出穷山沟过上新生活》中,共11个场景,其中既有室外俯拍全景,也有室内VR再现,每个场景中不仅有概述,对具体场景进行背景解说;同时还配有图文,如在“广惠园移民新村村口”场景中,受众首先看到的是俯拍全景和图文介绍,受众可自由旋转场景进行整体观察,了解新村风貌,还能够通过图文和讲解全面掌握奇岚县脱贫成效。还有“曹六仁家”场景,受众随着视角转换,在解说词和图片的有效配合下,通过对比切实感受到脱贫前后曹六仁家的巨大变化。最为重要的是,整个叙事文本在时间和节奏上是同步的,概述与场景的完美融合,极大地强化了受众沉浸感。

另外,VR浸新闻的沉浸性叙事打造了一个具有较强媒介融通性的新闻时空,地图式的综合索引信息系统,打破了以往既定的媒介形态的叙事格局,交互技术与拟真技术进一步赋予了受众新闻自主权,可以自由体验“进行时态”中的新闻。“前往村里”“进入村史馆”“进去看看”等导览语成功预设了一个极具参与性的新闻现场,受众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感知新闻报道中的具体场景、人物、事件等,完全由以往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新闻见证者。对于新闻接收者而言,这种新闻在场感不仅强化了新闻阅读时的感官体验,极大地拓展了想象空间,而且充分满足了心理层面的获得诉求,完全沉浸感遮掩了身份虚拟性,进而形成一种超真实的精神愉悦。需要重点指出的是,VR浸新闻栏目中的作品,基本都会在全景导览中通过图文、视频、导览语等制造离间感,在确保沉浸性叙事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受众深陷其中而忽略了新闻价值和自我判断。

二、去中心化:全面参与下的多维交互

在VR新闻中,受众、平台、真实环境之间的多维交互,共同形成了VR新闻的叙事空间,而在实际传播中,制作者在媒介技术、元素的整合应用中,传递的并非单一新闻信息,还有情绪的表达,强调受众反馈与效果互动,通过设置有效的参与路径,让受众成为生产者和传播者,共同完成相应新闻议程。VR新闻叙事完全打破了传统新闻单一线性逻辑,形成了去中心化的网状叙事结构,强化了受众主导性和参与性,为此构成VR新闻的全新体验。

去中心化叙事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受众在沉浸场景内通过交互设置自主选择场景,自主推进事件发生,主动整合信息完成编码;另一方面是受众受邀参与到新闻专业制播流程中,新闻媒体结合受众互动效果进行精准编辑,最终形成完整作品。在VR新闻中,不管专业制作者的身份隐藏程度如何,其功能都是以补充为主,即丰富沉浸性叙事元素,优化受众阅读体验。可以说,VR技术决定了受众成为去中心化的拟态空间内绝对的叙事主体。

某种意义上讲,受众的场景选择行为直接决定了VR新闻的叙事结构,相比于创作者对于拟态场景建构的作用,受众对整个文本的价值才是影响VR新闻叙事整体价值的根本,因为创作者关注的是新闻结果,受众关注的则是新闻过程,前者关心的是“在哪”,后者关心的是“如何”与“为何”,换句话说,创作者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受众提供专业服务。纵观VR浸新闻栏目的所有作品,几乎找不到传统新闻中的中心化元素,如主播、受访者、主持人等,受众在进入既定场景后,需要自主完成信息编码和解码,自由转换视觉方向,通过与文本、环境、拟态人物等对话产生时空沉浸,创作者始终提供专业服务,确保受众在自由行动中产生愉悦体验。比如,在“VR暖故事”板块中的“VR带你重访总书记扶贫足迹”系列作品中,全面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考察足迹,让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真正领略贫困村的变迁,切实感受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幸福生活,受众在点击“开始体验”后,首先会以“上帝视角”鸟瞰村落,整体把握村落的地理位置、整体风貌和建筑布局等,并在虚拟解说员的解说中了解更多信息,随后需要受众根据箭头指示自行选择进入相应场景,受众也可以自由关闭解说和向导进行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受众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在去中心化的场景中形成了一种超真实的存在感。

三、构想性:能动解码中的想象升华

所谓构想性,就是受众沉浸于拟态场景中,在与相关构成元素的多维交互中,形成一种主观性认知,并在自主解码与编码过程中逐步形成综合认知。简单来讲,就是基于虚拟场景内新闻真实的解构,形成极具个人色彩的想象。VR新闻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产物,受众通过主观性、艺术性的视角透视新闻本质,场景临场感有利于意境的激活与再现,其不单单是复制模仿,而是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意识空间。

VR新闻叙事的构想性,是由受众和创作者共同呈现的,尽管需要由受众自主完成,但受众在最初编码时,接受的是创作者预先设定的规则标准,其隐藏于叙事场域之中,对受众的信息解码起到能动作用。特别是在深度新闻素材的呈现上,VR新闻不单单要借助技术手段对受众进行视觉刺激,还要整合多种媒介元素优化视觉表达方式,其逻辑要义就是让受众深入感知并理解新闻,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借助全景环绕、虚拟交互等手段提供全面支持,进而在身体沉浸的同时,获得心理愉悦体验,同时在能动解码中引发情感共鸣,促进智慧增长。比如,在“VR大事件”栏目中“武汉重启第一周 烟火气又回来了”中,在虚拟场景的自由转换中,受众只需左右移动鼠标就能够在解封前后的不同时空内穿梭,并通过文字、画面的简单解码,完成对武汉抗疫、全国抗疫的种种构想,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在对比反思中实现灵魂升华。

需要指出的是,在VR新闻叙事架构中,制作者要善于对整体或细节实施艺术处理,为受众创造集真实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场景环境,在帮助受众精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提升,最大程度地发挥VR新闻的优势作用。

在VR新闻的未来发展中,既要加强技术层面的革新应用,又要加强叙事维度的优化拓展。一方面,要加强VR新闻叙事理论层面的系统研究,从标题设计、导语设计,到叙事逻辑调整,以及场景细节把控,充分挖掘释放VR新闻技术之外的叙事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强VR技术应用标准与规则的体系构建,加强VR新闻报道的伦理规制,明确VR新闻的叙事边界。如此,才能进一步拓展VR新闻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叙事、伦理等多维规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拟态解码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解码 四十五度仰望天空
文化解码
日语拟声拟态词及其教学研究
文化 解码
文明 解码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