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之思考
2022-10-31栗伟
栗 伟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 沂州 034000)
17 世纪时,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兴起,美声唱法也应运而生。美声唱法在意大利语中叫做Bel cento,意思是精美的歌唱。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美声唱法以发声科学、作品丰富、曲目经典而享誉世界,至今仍然引领着世界声乐发展潮流。从20世纪30 年代起,这一唱法被引入我国并译为“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这一形式早已深入人心,被广大人民接受和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内外的文艺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近些年来,美声唱法的发展势头却在逐渐减弱,显得后继乏力,在声乐舞台上总是扮演“陪衬”的角色,欣赏群体也在逐渐萎缩。从客观上看,这一现象与其它唱法的冲击有关,并且美声唱法自身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美声唱法的创作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作是基础。创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表演和欣赏两个环节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声乐作品的创作实际上反映了声乐发展的基本面貌,它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声乐事业历程。作曲家的参与和投入是关键所在。要使美声唱法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在我国得到充分普及、提高和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引进和借鉴好的外国作品,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中国声乐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可见,我国需要一批专业的、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来打造更多的声乐精品,让美声唱法能够立足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之上,使之为我国人民大众服务。
声乐作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它与其它音乐实践不同,因为它既吐露了词作家的心声,又表达了曲作家的情感。词曲作家通过对社会的观察、生活的体验和事物的判断所创造的声乐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一首好的声乐作品不仅能显示出词曲作家高超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反映了词曲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纵观我国声乐发展的历史,美声唱法要比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从时间、规模上都更有优势。从20世纪初我国引进西洋唱法时,民族唱法还处于原生地域性的状态,尚未形成完整的演唱体系,流行唱法也未露头角。因此,美声唱法的兴起和繁荣为我国文艺舞台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声唱法得以广泛流行,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词曲作家。他们的声乐作品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至今仍被广为传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被各音乐教学机构作为必备的声乐教材,如《玫瑰三愿》(黄自)、《叫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赵元任)、《黄河颂》(冼星海、光未然)、《松花江上》(张寒晖)、《我爱你中国》(瞿琮、郑秋枫)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我国不同时代下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激发了人们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的热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许多可供创作的优秀题材。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有着丰富的音乐创作素材,也并不缺乏优秀的词曲作家。可美声唱法的创作发展为何举步维艰呢?即使有新作品,大多都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旋律生硬,无法引起共鸣。究其原因是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让创作者和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而离本土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下乡采风、搜集素材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利用现代技术创作的条件越来越多;为纯艺术创作的念头越来越淡,而有目的性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发自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越来越弱,而急功近利的势头越来越强。可想而知,那些脱离生活的艺术作品又怎么能反映生活、回归生活、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呢?
二、美声唱法的表演
歌唱表演是赋予原创作品以生命力的创造行为,只有通过歌唱者的表演,才能把没有生命的乐谱变成有血有肉的音乐。表演者一方面担负着演绎词曲作家的作品、促进和推动声乐作品繁荣发展的使命,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歌唱表演为欣赏者提供精神享受。由此可见,歌唱者是声乐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失的角色,同时也反映了声乐艺术对优秀表演者的需求。多少年来,随着我国美声唱法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歌唱家,他们屡屡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中获奖。然而,他们大多都留在了国外谋求发展,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外国语言文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美声唱法缺少良好的氛围,使他们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些优秀人才的流失恰恰制约了国内美声唱法的发展,如果他们能够学成归来,把国外先进的演唱方法和更多的优秀作品带回国内,那么对我国的美声唱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歌唱表演作为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不仅要忠实地再现原作品,而且还要充分发挥表演者的创造性,不仅要赋予原作品鲜活的生命,还要为其注入更多的营养。表演者必须把每一次歌唱表演作为一次新的再创造,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才能。可以说表演者的艺术处理和表演水平越高,就能更好地诠释作品,即使原作品平平无奇,但通过优秀表演者的精彩发挥,就能实现超出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表演者水平较低,那么再好的作品也会显得黯淡。在广大欣赏者的印象中,美声唱法端庄高雅、声音华丽、音域宽广、色彩丰富,能充分地体现表演者高超的演唱水平和娴熟的发声技巧。因此,有的表演者只注重对声音的雕琢和发挥,而忽略了对歌词的领悟;只看重对技巧的把握,而轻视了对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表演不能体现作品的精髓和内涵,无法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声乐作品是音乐和文学的共同体,与其它音乐表演相比,更加传情和生动,表演者只有把音乐和语言、技巧和情感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从本质上讲,歌唱表演是为了把声乐作品内涵传递给听众。优秀的歌唱表演者必须考虑听众的需要,善于倾听来自听众的呼声,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表演,使之更好地为听众服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和迎合听众,相反,表演者理所当然地应该担负起培养听众的艺术鉴赏力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的使命。表演曲目的选择对于充分发挥歌唱表演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表演者一方面必须考虑听众的爱好和要求,另一方面也有责任不断丰富演唱曲目,推出新的作品,拓宽听众的音乐审美领域。许多表演者为了一味讨好听众,展示自己的实力,总会选择一些经典的、听众熟知的曲目,这样的推陈而不出新的表演,会造成听众精神上的麻痹和乏味。苏联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曾说:“表演节目的局限性和无意义地炫耀技巧,会造成听众注意力的迟钝和对创作的新事物不感兴趣。表演如果总重复‘保险成功’范围内的节目,这种做法本身就会引起听众的听觉和意识的懈惰。”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都在不断拓宽他们的演唱范围,甚至还与一些流行歌手合作,演唱一些风格不同的作品。我国的美声唱法如果要打开发展空间,就需要更多优秀的歌唱家去展示新的、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促进和推动美声唱法的繁荣发展。
三、美声唱法的欣赏
有人曾说过:“未来音乐掌握在欣赏者的手中。”这样说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从音乐实践活动看,欣赏者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环节,是音乐活动的最终审定者。音乐创作表演归根结底是为欣赏者服务的,离开了欣赏者,创作和表演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其次,欣赏者也不是在被动地承受和盲目地响应,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判断作出决定。欣赏者所反馈的信息对创作和表演会起到积极作用,创作者和表演者会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创作和表演。可以说,高素质的欣赏群体能推动创作和表演的发展,反之,则会使创作和表演逐渐走向没落和衰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文艺舞台上和商业气氛高涨的文化市场中,美声唱法又能有多大的生存空间呢?
多年来,我国文化艺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才有了繁荣兴旺的局面。流行唱法有强劲的节奏、炫目的灯光、新潮的舞美,这些充分体现其青春、时尚、个性的魅力。创作和演唱的一体化让表演者更加随心所欲、得心应手。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让现场变得高潮迭起。随着表演者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深入,流行唱法也更加深入人心,其欣赏群体也不断壮大。民族唱法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其唱法语言贴切、装扮靓丽、音色甜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养眼,又养耳,更养心。民族唱法在吸收了美声唱法之长后,又在逐步吸取流行唱法之精,给欣赏者带来全方位的享受,深得人民群众喜爱。相比之下,美声唱法较前二者就显得黯淡了许多。美声唱法既没有流行唱法的“热情”,又没有民族唱法的“亲情”,从舞台、服饰到表演等环节都无法与前二者媲美。人们对表演者的要求似乎更加苛刻,他们需要有磁性的声音、激动人心的高音和戏剧性的表演。对人物的刻画、情感的体现和舞台的渲染全靠声音来体现,这极大地增加了表演难度。美声唱法也正因为“清高”才显得高雅,“孤寂”才显得艺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人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欣赏空间,可以有取舍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声乐作品和唱法。而美声唱法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这是由几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美声唱法的曲目无论是艺术歌曲还是咏叹调,为了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演唱者都需要用原文演唱,语言上的障碍对普通观众来说就是一道难关,作品风格也离我们的欣赏习惯相差甚远。其二,任何一种唱法都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声唱法建立在意大利语基础之上,而我们把这一唱法“嫁接”在汉语上,其发声方法便和语言本身发生了一定冲突。所以用美声唱法来演唱中国作品时,演唱者如果不能把字与声二者完美结合,表演就会显得生硬。其三,对广大欣赏者而言,美声唱法所表现的作品大都难度较高,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美声唱法也就显得“曲高和寡”,使大家敬而远之。其四,表演者的表演才能和知名度也会对欣赏者产生较大影响。无论任何时代、任何表演艺术,明星掌握着文艺舞台上的绝对话语权,也是该艺术的代言人。比如京剧艺术的梅兰芳、小品艺术的赵本山等,他们在欣赏者的眼里既代表艺术,又高于艺术,其明星光环足以照亮更多的欣赏群体。而目前国内的美声歌唱明星太少,影响力较弱,无法感召更多欣赏者的“追星”热情。
四、结语
在当今声乐舞台上,民族唱法需要更加世界化,流行唱法需要更加高雅化,而美声唱法则需要更加时尚化。美声唱法应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更加兼容,推陈出新,取长补短,吸取更多的新鲜元素和时尚素材,让美声唱法带着更浓厚的“感情”,深入群众,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