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联合揉筋正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022-10-29吴美娟胡彩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36期
关键词:椎动脉基底流速

吴美娟,胡彩玲

(广东省连州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 清远513400)

0 引言

椎动脉型颈椎病(Ce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artery type,CSA)多因退行性改变,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引起眩晕、头痛、颈肩疼痛、耳鸣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1]。由于眩晕症状明显,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常常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户外工作的人员,一旦出现眩晕的症状,则有可能会发生危险,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本病尚无彻底的治疗手段,多选择保守的治疗方式,目的主要是缓解相关的症状。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常常以药物治疗为首选,其中倍他司汀片作为一类缓解眩晕的常见药物,但是由于其药物机理为改善眩晕的症状,因此服用药物以后,只能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疾病。针灸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而CSA属中医眩晕范畴,由于眩晕根本为颈部,因此又称为颈源性眩晕[2-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实施温针灸联合揉筋正脊手法,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01月至2022年03月时期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总计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0例。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倍他司汀片)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患病时间0.5-7.5个月,平均(2.64±0.37)个月,年龄19.0-68.0岁,平均(41.53±3.76)岁。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温针灸及揉筋正脊手法,男18例,女12例,患病时间0.5-6.0个月,平均(2.55±0.31)个月,年龄18.0-66.0岁,平均(40.18±3.52)岁。一般资料相对照(P>0.05)可比。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与中医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依从性较好;可接受针灸及揉筋正脊治疗;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近期服用治疗眩晕有关药物;对该药物过敏;局部皮肤病损;妊娠期;出血倾向;耳源性、眼源性或颅内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24小时急性期内。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倍他司汀片(河南中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1023380,规格 4mg)4mg/次,3次/日。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温针灸及揉筋正脊手法:(1)温针灸:穴位以足三里(直刺1.2寸,补法)、太溪(直刺1.2寸,补法)、风池(鼻尖斜刺1.2寸)、百会(沿督脉平刺1.0寸,平补平泻法)、夹脊穴沿督脉平刺1.0寸,平补平泻法)等腧穴,一次性毫针(0.3×50mm),以强酸胀感为度,艾柱插在针柄上点燃,每穴燃2柱。针灸需要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 30分钟;1次 /日,5次 /周;(2)揉筋正脊手法:①揉筋取放松坐位,推法肩颈部肌肉以放松,拇指揉拨筋结点,沿足少阴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阳经筋循经单向弧线疏通。②正脊:一手肘臂托下颌,一手扣于枕部,拔伸颈椎,缓慢牵引并旋转2~3次,向左旋转颈椎至有骨性阻感,突然用力旋板,闻及清脆弹响声,左侧正脊成功,右侧方法同上。1次/每隔3日。两组均治疗4周。

1.3 评价标准

比较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超声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评价临床治疗效果。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 量 表(evaluationscaleforcervicalvertigo,ESCV)评分[4-5]:眩晕0-16分,颈肩痛0-4分,头痛0-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0-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0-4分,分数越高代表颈椎功能越好,眩晕症状越轻。超声检查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实施方式,判定此研究中入组患者治疗疗效[6-7]: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无自觉症状,可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影响为治愈;患者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虽偶有发作,但频次较少,且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不受为显效;患者虽主要症状缓解,但仍存在临床症状,对正常生活与工作仍会产生轻微影响;排除以上情况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独立样本比较以t检验(方差齐);计数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概率(Probability)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ESC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ESCV评分较治疗前提升,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眩晕 颈肩痛 头痛 日常生活及工作 心理及社会适应研究组(30) 治疗前 13.49±1.23 3.31±0.35 1.75±0.12 3.28±0.13 3.11±0.25治疗后 4.58±2.21 0.55±0.09 0.43±0.11 0.46±0.17 0.52±0.22对照组(30) 治疗前 13.70±1.22 3.37±0.32 1.68±0.21 3.31±0.14 3.26±0.33治疗后 8.97±1.22 1.02±0.14 0.73±0.14 0.98±0.23 1.04±0.42 t/P 治疗前组间 0.664/0.509 0.693/0.491 1.585/0.118 0.860/0.393 1.984/0.052 t/P 研究组组内 19.295/0.000 41.831/0.000 44.413/0.000 72.173/0.000 42.599/0.000 t/P 治疗后组间 9.525/0.000 15.467/0.000 9.229/0.000 9.958/0.000 6.007/0.000 t/P 对照组组内 15.016/0.000 36.851/0.000 20.616/0.000 44.621/0.000 22.765/0.000

2.2 两组超声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超声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超声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较治疗前提升,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超声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比较(±s,cm/s)

表2 两组超声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比较(±s,cm/s)

组别 时间 椎动脉平均峰流速 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研究组(30) 治疗前 39.49±6.23 40.31±5.35治疗后 46.98±7.21 47.95±7.09对照组(30) 治疗前 39.70±6.42 40.97±5.32治疗后 43.47±6.22 44.51±6.14 t/P治疗前组间 0.129/0.898 0.479/0.634 t/P研究组组内 4.096/0.000 4.711/0.000 t/P治疗后组间 2.019/0.048 2.009/0.049 t/P对照组组内 2.310/0.025 2.387/0.020

2.3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对照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对照[n(%)]

3 讨论

国内资料上颈椎病是目前影响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7.3%,虽不致命,但是对于日产生活与工作的影响较大。而在这些颈椎病中,有眩晕的症状患者中,可多达半数以上,可见其发病率之高,发病机制与病因尚未明确[8]。时至今日,仍是临床完全治愈较困难一种病变,多样治疗手段,但多效果不稳定、副作用大、远期疗效差[9]。如保守治疗时,常选择的倍他司汀片,可对于眩晕、耳鸣症状有着很好的改善,但是由于其作用机制,并非为根治性方法,并存在着较高的不良反应[10-11]。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与进步,其中温针灸联合揉筋正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有着明显效果。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较为复杂,总体上与虚、风、火、痰、瘀有关,而其气虚血瘀,主要的病位在脑[12]。因此,在治疗上,实施以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而本研究开展温针灸联合揉筋正脊手法治疗,其中温针灸达到刺激局部,缓解痉挛,温养血脉等[13]。而揉筋正脊手法帮助颈椎归位,减少因为位置错误造成的压迫神经、血管,以减轻由于上述的因素,造成的患者眩晕的症状。温针灸穴位选择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交会穴风池,具通调全身气血平衡作用。解剖角度风池穴浅层有枕神经,深层在椎动脉大曲折处,且由椎动脉沟经寰枕筋膜,直至骨大孔段,受压迫后影响动脉血供,刺激此穴可使肌肉紧张得以缓解,血流速度调整,循环改善,止晕平眩。百会属于督脉,入属于脑,为督脉之巅,又称“三阳五会”,贯通诸阳、益气镇静、升阳固脱、熄风醒脑:解剖角度分析,百会处额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左右枕动静脉、左右颞浅动脉吻合网支[14]。针刺后血管扩张,局部微循环改善,止晕平眩。针刺配合能温通散寒灸法,共奏行气止痛,血管舒张,养血益气,消瘀散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效果[15-16]。揉筋正脊手法能纠正错位和旋转症状,调节颈椎关节和软组织位移,促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减轻交感神经压迫和刺激,显著改善脑部血液灌注。本研究中在治疗后的ESCV评分较治疗前提升,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更高(P<0.05)。在治疗后的超声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较治疗前提升,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更高(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

综上所述,在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上,以温针灸联合揉筋正脊手法治疗,可较为明显的改善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增加动脉峰流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椎动脉基底流速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保护母亲河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爱虚张声势的水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