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2022-10-28李燕飞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7期
关键词:知母椎动脉桂枝

李燕飞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北京 100085)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还被称作颈性眩晕,是颈椎病诱发的一种交感神经症候群,临床症状主要有颈部不适、眩晕、头痛等,时常合并多种症候群,如上肢麻木、头颈肩痛、血压异常、心悸、出汗、呕吐恶心、视觉障碍、耳鸣等[1]。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类型,在所有颈椎病中此种类型占比20%。该疾病现阶段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常进行颈椎牵引、消炎、理疗等治疗,然而治疗方案单一且疗效欠佳,根治难度大且复发率高[2]。近几年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该疾病可取得显著成效。进而本次研究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入院单双顺序分成两组,其中39例进行牵引治疗的患者属于对照组,另外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的患者属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33~67(49.86±6.54)岁;病 程2~10(5.69±2.78)个 月;BMI值 为18.5~23.0(20.85±1.16)kg/m2。实验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龄35~68(51.31±6.07)岁;病程2~11(6.27±3.04)个月;BMI值为19.0~23.5(21.47±1.22)kg/m2。两组患者之间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入组标准:(1)患者全部和《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008年)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3];(2)且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全部确诊;(3)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4)近3个月内未使用其他中药治疗患者;(5)所有患者病程不超过12个月;(6)本次研究涉及患者全部自愿加入研究,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对本次治疗方案不耐受患者;(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3)安装心脏支架和起搏器患者;(4)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颈椎结核、颈椎脱位、颈椎骨折等其它颈部严重疾病患者;(6)其他因素引起的眩晕或者头晕患者;(7)中途退出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患者微机控制脊柱牵引康复床,指导患者更换正确坐位,15°~20°颈前屈,从3 kg牵引重量逐渐开始增加,男性最大牵引重量为8 kg、女性为7 kg。如果患者初次使用产生恶心、头晕症状加重情况则需适当调节时间和角度,使其逐渐适应,进行间歇牵引,间歇与牵引时间比为1 : 2,每次半小时,间隔一天一次,一个疗程15次。持续治疗三个月。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其中15 g全当归、12 g防风、9 g延胡索、12 g知母、12 g台乌、10 g红花、10 g桃仁、10 g附子、15 g白术、6 g甘草、9 g芍药、15 g生姜、12 g麻黄、12 g桂枝。偏寒患者增加5 g细辛、15 g附片,偏热患者减少至6 g、增加30 g石膏,偏湿患者增加15 g苍术、30 g薏苡仁,疼痛严重患者增加10 g没药、10 g乳香。所有药物水煎服用,每天一剂分早晚使用。持续治疗三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指标

(1)治疗前后予以患者TCD检查,检测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平均峰流速。(2)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液检测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高低切率血液粘度。(3)对患者治疗前后肢体麻木、头痛、眩晕症状量化积分使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要求进行评估[4],其中6分为重度、4分为中度、2分为轻度、0分为无。(4)疗效判定:肢体麻木、眩晕、头痛等症状评分减少至治疗前的95%以上,影像学提示正常为治愈;以上症状评分减少至治疗前的70%~95%,影像学提示有效改善为显效;以上症状评分减少至治疗前的30%~70%,影像学提示有效缓解为有效;患者经治疗未达到以上标准,则为无效。总有效率=100.00%-无效率。(5)治疗前后对患者使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进行评估[5],主要包含18分主观症状,9分生活、工作与社会适应能力,73分临床体征,评分越低颈椎功能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数据全部选择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的RVA、LVA、BA平均血流速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的RVA、LVA、BA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观察指标(±s,cm/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观察指标(±s,cm/s)

分组 RVA LVA B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39) 19.03±3.06 32.27±4.42 19.56±3.15 34.15±4.28 27.34±4.05 41.21±5.38对照组(n=39) 18.78±3.15 26.45±3.74 20.12±2.79 27.53±3.66 26.75±3.87 35.16±4.52 t 0.356 6.277 0.831 7.341 0.658 5.377 P 0.723 0.000 0.409 0.000 0.513 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

两组治疗前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s)

分组 纤维蛋白原(g/L) 血浆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39)4.47±0.42 3.13±0.32 2.36±0.23 1.41±0.12 12.54±2.14 9.17±0.98 6.32±0.81 4.21±0.43对照组(n=39)4.43±0.45 3.56±0.35 2.37±0.24 1.89±0.16 12.47±2.08 10.61±1.53 6.29±0.76 5.14±0.58 t 0.406 5.663 0.188 14.988 0.147 4.949 0.169 8.044 P 0.686 0.000 0.852 0.000 0.884 0.000 0.867 0.000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两组治疗前的肢体麻木、眩晕、头痛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肢体麻木、眩晕、头痛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s,分)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s,分)

分组 肢体麻木 眩晕 头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39) 3.21±1.33 1.04±0.65 3.47±1.49 1.35±0.71 3.32±1.21 1.18±0.56对照组(n=39) 3.19±1.34 2.23±0.81 3.45±1.51 2.34±0.79 3.26±1.19 2.31±0.73 t 0.066 7.156 0.059 5.821 0.221 7.670 P 0.947 0.000 0.953 0.000 0.826 0.000

2.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SCS评分

两组治疗前的临床体征评分、适应能力评分、主观症状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临床体征评分、适应能力评分、主观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SCS评分(±s,分)

表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SCS评分(±s,分)

分组 临床体征 适应能力 主观症状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39) 47.96±7.05 65.05±7.85 6.03±1.47 8.79±1.25 13.75±2.33 17.83±3.47对照组(n=39) 48.03±6.99 60.17±8.36 6.12±1.36 7.68±1.08 14.14±2.58 16.11±2.77 t 0.044 2.658 0.281 4.196 0.701 2.419 P 0.965 0.010 0.780 0.000 0.486 0.018

2.5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显著(P<0.05),见表5。

表5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n,%)

3 讨论

颈椎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是因颈椎长时间劳损、骨质增生以及椎动脉受压、韧带增厚、椎间盘突出等因素引起的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的一种疾病[6]。该疾病近几年在伏案工作、长期低头等人群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患病率显著增加。该疾病患病群体以中老年为主,而近几年逐渐呈现年轻化。该疾病主要有多种分型,包括混合型、交感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以及椎动脉型。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发病因素主要有颈椎曲度变形、椎间连接失稳、颈椎骨质增生等,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会对椎动脉和周边神经造成长时间的压迫和牵拉,进而引起椎动脉管腔缩窄和椎动脉痉挛,以诱发椎基底血供受阻,影响局部组织微循环,放慢血流速以提升血液粘度,最终诱发局部组织缺氧缺血。因此临床针对该疾病需要以逐步将颈椎动静力平衡恢复为主,从根源处缓解颈交感神经激惹以及椎动脉机械压力,提升椎基底动脉供血供。近几年临床针对该疾病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牵引治疗就是其中一种,该治疗方法能够将椎间隙明显增加,并缓解椎间盘受压情况,重新分配和调节病变部位应力,逐渐提升病变位置的稳固性。此种治疗方法主要由以下多种方面来实现作用:(1)将椎间孔与椎间隙扩大,减少骨结构对椎神经丛以及周边组织的影响,对血管紧张度起到间接缓解作用,减少血管阻力以提升血流量,脑部血管循环得以改善;(2)伸直横突孔间扭曲的椎动脉,进而调节椎动脉血供。牵引治疗的三个主要因素包含牵引的角度、时间以及重量。在治疗中必须注意角度和重量,以符合符合力学要求为准。

颈椎病在中医角度上属于“痹症”范畴,发病因素主要包括:丧失卫气防御功能而引起营血亏损,外邪入侵并在经络、关节、肌肉滞留以诱发气滞血瘀、静脉阻塞,因此治疗该疾病以活血化瘀为主[7]。《金匮要略》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来源,常用于治疗多种关节疾病,如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但还有学者研究显示,该药方用于颈椎病治疗也可获得显著疗效[8]。

基于牵引治疗与中药治疗的多种优势,此次研究选择了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牵引治疗,并与单独应用牵引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的RVA、LVA、BA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肢体麻木、眩晕、头痛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临床体征评分、适应能力评分、主观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显著(P<0.05)。这就说明两种治疗方案联合应用能够相互作用提升疗效。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的白术起到燥湿利水、健脾益气作用;芍药有镇痛、镇痉等作用;桂枝有散寒止痛、助阳化气、温经通脉等作用;甘草可调和诸药,并起到清热解毒、补脾益气等功效。白术、甘草、芍药、桂枝联合使用可起到充益五脏、调和营卫作用。生姜有散寒解表作用;防风有止痉止痛、解表祛风作用;麻黄有消肿散寒作用。生姜、防风、麻黄联合使用能够祛风扶正、行痹开腠。知母有滋阴润燥功效;附子可散寒止痛、补火助阳;红花可去瘀、止痛、活血作用;桃仁可活血化瘀;当归可补血、活血、止痛作用;延胡索有利气止痛、活血化淤作用;台乌具有止痛行气功效。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宣散痹阻、温通阳气作用[9]。此外根据患者详细症状加减药物,可快速改善多种临床症状。而进行牵引治疗有助于舒展横突孔间扭曲的椎动脉,提升善椎动脉供血,恢复血流,有效降到血液粘度。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应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牵引有助于改善患者病变位置供血,缓解多种临床症状,提升治疗疗效。

猜你喜欢

知母椎动脉桂枝
知母皂苷AⅢ通过OXCT1-AS1/miR-874-3p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干旱地区知母不同栽培模式及优产技术筛选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喊魂
清热泻火说知母
我的发现
骂村